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1 09:0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25课 河中石兽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备课教师 王丽华
【学习目标】 :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并背诵。
2.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以及老河兵的方法之所以正确的原因。
3. 培养实践出真知的学习精神。
【学习重难点】 :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作者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2)、了解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记述狐鬼故事的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怪小说,题目是编者加的,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晓岚(1724—1805)和众人 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文体知识
《阅微草堂笔记》是和《聊斋志异》一样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阅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柿( ) 湮( )啮( )溯( ) 欤( )
2、解释下列句中加加粗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
(4)湮于沙上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 ( )
(7)不更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归纳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拓展延伸
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当堂训练
1、填空。《河中石兽》选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作者是 ,字晓岚,清代 __﹑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溯流( ) 臆断( ) 啮( )
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 帐寺中
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山门圮于河( ) 二石兽并沉焉 ( ) 阅十余岁( )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上( ) 盖石性坚重( )
但知其一( ) 是非木杮(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溯流 ( )
求之下流,固颠 ( ) 其反激之力 (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一老河兵闻之 (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 )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 ( )
七、作业布置
朗诵课文。2、翻译课文一遍。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小目标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学习重、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课前预习
1、在文中找出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
2、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二、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 寺僧、讲学家的方法为什么不对,而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
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体小说集________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黑体字
(1) 不亦颠乎 “____”通“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5)是非木柿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6)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7) 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3(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