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节 物态变化(1)
第3章 物质的特性
引入新课
冬天的湖面结冰,许多游客在冰面上滑行。
夏天的湖面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划着船在湖中游玩。
自然界中物质可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变化时有什么特点?
新课教学
一、物质的三态
在常温下水是液态,把水放到冰箱里,瓶内的水会结成冰;把水加热,瓶内的水会很快变成水蒸气。
那么,物质呈现不同状态时各有怎样的特征?
物质能呈现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不同的状态。
固体总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即使放在不同的容器里,它的形状也不会改变。
新课教学
构成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如图),所以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构成固体的粒子并不是静止的,它们会在小范围内振动,
这种运动类似于我们做广播操时,在固定位置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或者类似我们在上课,你只能在你的位置上进行小幅度的动作,不能大范围的走动。
1、固体:
新课教学
以上这些都是固体,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粒子模型
如果将食盐、冰糖、雪花等固体放大去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它们有如图所示的整齐、有规则排列的粒子,我们把这类固体称为晶体。
如图3.2-2中的固体都是晶体。它们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新课教学
如图3.2-3中的这些固体,将它们放大会看到粒子的排列没有规则,我们把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
非晶体粒子模型
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新课教学
没有容器盛放的液体会向四周铺展开来,因此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其体积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
液体的形状由盛放它的容器形状决定,不同的容器液体的形状不同,如图所示。
构成液体的粒子也是紧密地排列着,但这些粒子可以移动。
比如课间10分钟,每个同学可以在校园范围内走动。
因为液体中的粒子可以移动,所以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
2、液体
新课教学
3、气体
气体很容易改变体积,如果将气体充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气体很快就会充满整个容器。
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因此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比如同学们放暑假了,每个同学可以到处跑。
我们呼吸时,吸入的空气充满肺部。
新课教学
物质的三态间能发生相互转化,如固态的冰温度升高时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水给它加热又会变成水蒸气。
我们用电茶壶烧水时,加热时间越长,水温升得越高,直到水沸腾。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水的温度变化
二、热与热量
活动1.在小烧杯里装约1/3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1/2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新课教学
2.如图所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min,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3.2-1中。
3.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热水放出能而降低温度,冷水吸收能而升高温度。
新课教学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通过作图的方法我们可以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的水中时,通过接触使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而降低温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而升高温度。
这些放出或吸收的能即是热能。
科学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
用符号Q表示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更大的热量单位是千焦,符号为kJ。
1千焦=1000焦
新课教学
热平衡:
分析右图,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此时称热水与冷水达成热平衡。
其实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也是一种热平衡。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物体中,待液柱稳定后读数,这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达成了热平衡。
思考与讨论
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低于90℃?
冷水要吸收热量,温度会升高,所以温度会高于10℃;
热水要放出热量,温度要降低,所以温度会低于90℃。
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50℃
﹤50℃
﹦50℃
不同意
因为不知道冷水和热水的质量关系,所以混合后水温不一定是50℃。
新课教学
思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呢?
生活经验:
1.分别把一锅水和半锅水烧开,哪个需要的时间更长?
一锅水烧开需要的时间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也就是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2.把一壶20℃水加热到50℃和加热到100℃,哪次水吸热更多?
把一壶20℃的水加热到100 ℃比加热到50℃需要吸收热量更多
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升高的温度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物体降低的温度越多,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探索活动
活动2.1.在实验室里,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按图所示的正确方式点燃与熄灭酒精灯。
点燃酒精灯:
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熄灭之后拿起盖一下,禁止用嘴吹灭
新课教学
2.仔细观察酒精灯的火焰,认识酒精灯外焰、内焰和焰心,如图3.2-9所示。
3.将1根小木棒放到酒精灯焰心位置约3s,然后迅速拿出,观察小木棒的颜色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3.2-2中。
浅黑色
不变
焦黑色
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不相同
新课教学
视频:小木棒实验
新课教学
4.比较分析小木棒在酒精灯火焰的不同部位加热的现象,判断火焰三个部位的温度是否相同,哪个部位温度高?
外焰温度最高
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用外焰加热,物体在外焰处温度升高最快。
5.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少量液体。点燃酒精灯,将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并将试管口朝上,倾斜大约45°放置于外焰加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新课教学
加热试管注意事项:
1、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
2、试管倾斜大约45°
3、先来回移动试管,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
集中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试管外壁不能有水,用干布擦拭试管外壁,以防试管破裂。
新课教学
视频:酒精灯加热试管
当堂检测
1.如图为某物质三态变化时的粒子示意图,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状态甲时,分子的体积和形状不随容器改变
B. 状态乙是气态
C. 状态甲时,分子在固定的位置上一动不动
D. 由状态乙转变成状态甲,需吸收热量,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A
当堂检测
2.关于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是温度的改变量 B.热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多少
C.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 D.热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
D
3.科学实验要操作规范、保障安全。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B
当堂检测
4.如图甲所示,冬天在给小孩
喂牛奶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热水
中加热。已知容器中热水的初温
为 60℃,冷牛奶的初温为 10℃,
每隔 1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
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曲线,如图 4-39乙所示。在
牛奶放入热水直至两者达到相同温度
的过程中,水 ______ 热量,温度 _____;牛奶 _____ 热量,温度_______。在前 10分钟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要 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
放出
降低
吸收
升高
大于
板书设计
3.2 物态变化(1)
1、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固态: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液态:有一定体积但无形状;
气态:无体积无形状。
3、固体分类:
晶 体:粒子间排列整齐有规则;如冰、食盐;
非晶体:粒子间排列不规则;如松香、塑料。
4、热量
5、酒精灯的使用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单位:焦耳(J);千焦(kJ)
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和变化的温度有关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预习“三、熔化和凝固”相关内容。3.2物态变化(1)课后检测
班级 姓名
1.对于热量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少
B.温度高的物体含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含的热量少
C.在热传递过程中,同一物体温度改变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D.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含的热量多
2.科学实验要操作规范、保障安全。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3.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再发生热传递时,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热量
B.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将温度传给了低温物体
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D.“今天很热”中的“热”是指温度高
4.下列物质中属于液态的是( )
A.晶莹的露珠 B. 美丽的雪花
C. 凝重的霜 D. 剔透的冰凌
5.下列现象中,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
A.钢块轧成钢板 B. 木头制成课桌
C. 冰糕化成糖水 D. 生米煮成熟饭
6.下列各物质中,全部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
A.石英、玻璃、金属 B. 冰、食盐、金属
C. 松香、水晶、金属 D. 海波、金刚石、沥青
7.如图为某物质三态变化时的粒子示意图,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状态甲时,分子的体积和形状不随容器改变
B. 状态乙是气态
C. 状态甲时,分子在固定的位置上一动不动
D. 由状态乙转变成状态甲,需吸收热量,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8.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有关的是( )
A.体积相同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等的两块钢温度分别升高5℃和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9.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达到热平衡,此时具有相同的( )
A.密度 B.温度 C.体积 D.热量
10.如图所示是构成物质的固、液、气三态的分子模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图甲是物质的气态分子模型
B.物质状态从图乙到图甲过程需要放热
C.物质在图丙状态时分子不做无规则运动
D.物质状态从图乙到图丙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小
11.如图甲所示,冬天在给小孩喂牛奶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热水
中加热。已知容器中热水的初温为 60℃,冷牛奶的初温为 10℃,
每隔 1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4-39乙所示。在牛奶放入热水直至两者达到相同温度的过程中,水 ______ 热量,温度 _____;牛奶 _____ 热量,温度_______。在前 10分钟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要 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
12.小明为了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跟哪些因素有关,他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做了如下的实验:用四个烧杯、分别盛200g水、100g水、200g煤油、200g煤油,然后用相同的加热器给四个烧杯同时加热,得到的数据记录如下,请根据有关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烧杯 种类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水 200 20 28 8
2 水 100 20 28 4
3 煤油 200 20 28 4
4 煤油 200 20 24 2
(1)本实验中加热时间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烧杯______的记录,可得相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3)比较烧杯3、4的记录,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本实验,可以得出,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D A C B A D B B
放出;降低;吸收;升高;大于
(1)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2)1、2 (3)等质量的同一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吸热越多 (4)物质种类 质量 升高的温度(温度变化量)
A. B. C. D.
甲 乙 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