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百合花》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9 18:1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1、通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2、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
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想必这句诗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我们在本单元第一节课学习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同学们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时光,正如陈独秀所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青春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无比短暂的一段时光,要如何正确认识青春的价值,发挥青春的价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合花》,看看他们的青春价值吧。
二、学习任务一:设置情境,变换角度重述情节
这篇小说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文工团的“我”,小通讯员,新媳妇,而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的,为什么是以“我”的视角来进行叙述呢,如果将视角转换到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会有什么不同呢?下面给大家设置了两个情境,请大家阅读课文后在指定情境下,以不同人物的视角重新讲述当年的故事。
1.情景一: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一群中学生在听一位革命老兵讲述当年的故事。这位革命老兵正是当年抬着小通讯员的担架兵。请模仿担架兵的口吻简诉当年的故事。
【明确】1946年的秋天,那时候我还是一名担架兵,在一次战争中我和其他十几名担架员一起挤在一个巷子里,准备向前运动,一位通讯员走在我们的后面。不知哪来的反动派从哪扔来个手榴弹下来,手榴弹冒着烟在人群里乱转。就在大家都惊慌失措的时候,那位通讯员同志突然冲了上来,让我们都趴下,他自己却一下扑到了手榴弹上了。我们反应过来后,急忙把他送到了包扎所,我们苦苦哀求医生抓紧救治他,但是他伤的太重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直至今天我仍然十分感激他,多希望时间可以重来,我们一定不会走进那条小巷。
2.情景二:时光荏苒,多年后,当年的新媳妇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了。当她再次向孙辈回忆起那段时光时,不禁泪流满面。请模范年老后的新媳妇的口吻讲述当年的故事。
【明确】那是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我刚嫁给你们爷爷没多久。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向我借被子。我是有一条被子,但那是我唯一的嫁妆,是一条,假洋缎、枣红底的,上面还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花样,我可真是有点舍不得。我和那位小战士讲了几句玩笑话,他却一扭头就走了。过了一会,一位女战士和他一起过来了,那位女战士亲切的和我道了歉,我最终还是把被子抱给了他们。战争爆发即将爆发之际,我来到包扎所帮忙,却不想在那里见到了那位小战士的最后一面。我将那条绣着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他那血肉模糊的身躯上,将他送进了棺材。
三、学习任务二:比较不同视角,分析“我”叙述视角作用
(一)担架员VS“我”
【提问】比较担架员和“我”的叙述视角,为什么不选择担架员的视角来进行叙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稍后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点拨】从担架员和“我”的性别角度来进行思考
【明确】从担架员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的是小通讯员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但对他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画面将会欠缺。但如果从“我”的角度出发,就能够看到小通讯员在和女性相处时的害羞腼腆,热爱生活的小细节,从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淳朴可爱的英雄形象,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
【追问】小说创作于1956年,这时小说的作者茹志鹃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因此,在这篇小说的创作中,作者总是不经意的流露出女性视角独特的温情。请你找出有关的句子,把它读一读。
【明确】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追问】女性视角的描写还给小说带来了不同于那个时期文学的抒情意味,你可以出来读一读吗?
【明确】例如对走到包扎所路上环境的描写,“早上刚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的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又比如,对故乡中秋节的描写,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小结】茹志鹃以“清新俊逸”的笔调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意味,在叙事上不同于十七年文学主流的战争宏大叙事,表现独特的女性温情。
(二)新媳妇VS“我”
【提问】同为女性,为什么在叙述是不从新媳妇的视角出发而是选择“我”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稍后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同为女性,新媳妇和“我”都能看到小通讯员在与女性相处是的腼腆害羞,但“我”与小通讯员相处的时间更多,更能发现一些细节。在“我”眼中的小通讯员内向但又细腻关怀他人的,尽管不和我讲话但在发现我跟不上他的步伐时也会慢下脚步来等我。他也是淳朴善良的,在知道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后便觉得不合适,主动提出把被子送回去,在回到包扎所后,还送了我两个馒头。
【小结】通过以上两组比较,想必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以“我”的视角来叙述了。首先,相较于小担架员的视角凸显出小通讯员的伟大英雄形象,女性视角下的“我”能够塑造出一个更鲜活朴实、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其次,在“我”和新媳妇同为女性之下,“我”的视角能关注到更多他人所注意不到的细节,串联起故事发展的情节。
【总结】本文的写作是从“我”的视角来叙写的,属于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我”的使用,将叙述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缩小,增加读者对人物叙述内容的信任,给读者真实感和代入感,增加了主题的表达力度。
四、学习任务三:从“我”出发,建构叙述结构
【提问】文章是以“我”的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的,这里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视角能够将叙述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缩小,增加阅读的真实感。这样的视角同时也会限制读者获得信息的来源,造成一定的叙事留白。请找出文章中叙事留白,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补充】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三种聚焦模式,他认为“内聚焦的特点为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用“叙述者=人物”的公式来表示。
【明确】
1.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没有成功。(第26-29段)
2.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第54段)
作用:通过留白,可以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小通讯员在借被子时会发生什么,由于“我”参与的缺失,我们并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小通讯员害羞内敛的性格和后文说“老百姓是‘老封建’”来推测中间发生的故事,可能是由于性别差异不好意思开口,也有可能是由于害羞的性格,被打趣后,感到不快。此外,在一般战争题材小说中,英雄牺牲的情节都是高潮,但在本文中却借由他人之口说出,作简单处理。反而对得知这个消息后其他人的反应作详细描写,更细致的描绘情感的变化,进一步彰显主题。
【提问】第一人称叙事除了能增加小说叙事留白,由于“我”特殊的人物身份,还起到了限制故事发展空间的作用,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明确】“我”作为文工团的一名女性,由于身份的限制,故事的叙事一开始就被限制在了战场后方,避免了对正面战场的描写,舒缓了战争紧张恐怖的氛围。关注大战争之下的小生活,从而抒发对人情人性美的歌颂。
五、结束语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对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学习。
六、作业布置
鲁迅的《故乡》中也有第一人称视角“我”,尝试从多方面进行对比,并总结第一人称视角“我”的叙事作用。
七、板书设计
百合花
我 青春活力、革命精神、善良体贴
小通讯员 害羞腼腆、善良勇敢、无私
新媳妇 善良质朴、热情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