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汇编 09诗歌鉴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真题汇编 09诗歌鉴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9 21: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期中真题汇编 09诗歌鉴赏
一、单选题
1.(2024六下·重庆市期中)下列内容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突出了老北京最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B.《那个星期天》通过写“跳房子”“看云彩走”等表达“我”等待“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C.写作品梗概要先理清内容框架,把握要点;再保留“主干”,去除“枝叶”;最后锤炼语言,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D.《石灰吟》《竹石》《十五夜望月》都是咏物诗,通过具体事物表达诗人志向。
2.(2024六下·南海期中) 对《迢迢牵牛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相思之苦。
B.“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是动作描写,表现了织女美丽的形象和悠闲地织布的样子。
C.叠字的使用使这首诗音节和谐,情趣盎然。
D.本诗借牛郎和织女不能团聚的神话,来抒写人间夫妇离别相思的哀怨。
3.(2024六下·曲江期中)下面对古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B.《寒食》中的“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
C.《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直接表达了思念之情。
D.《长歌行》借季节变迁、百川东去等自然现象,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劝诫世人惜时奋进。
二、诗歌鉴赏
(2024六下·衡山期中)课内阅读。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
C.竹子很有劲。 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
5.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   的品质。
6.最后一句诗中的“   ”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7.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下列还有哪些是题画诗 用“√”标出来。
A.《墨梅》 B.《惠崇春江晚景》
C.《滁州西涧》 D.《江南春》
(2024六下·衡山期中)古诗词鉴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
C.竹子很有劲。 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
9.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   的品质。
10.最后一句诗中的“   ”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11.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下列还有哪些是题画诗?(  )(多选)
A.《墨梅》 B.《惠崇春江晚景》
C.《滁州西涧》 D.《江南春》
(2024六下·崇明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2.诗中“等闲”的含义是   。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锤万凿”写出了石灰开采过程中的艰辛。
B.“若等闲”主要表现出石灰烧制过程的容易。
C.“浑不怕”蕴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D.此诗为七言绝句,作者借石灰表达他的志向。
(2024六下·松江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4.本诗选自萧统编选的《   》,诗中“零”的意思是   。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仰望星空,牵牛星和织女星引发了诗人的想象。
B.五、六句传神地展现了无心织布、内心无限悲愁的织女形象。
C.诗的最后四句是织女的慨叹:一水之隔却只能相视不得语。
D.诗歌借神话传说表达思而不得的离愁别恨,充满忧伤气息。
(2024六下·蠡县期中)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____。
16.回忆古诗,在横线上补写诗句。
17.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18.品读古诗,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本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于谦。   
②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石灰,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③“若等闲”写出了石灰面对严峻考验的态度,要读得舒缓,读出从容之意。   
④诗的后两句写了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   
⑤石灰本是十分平凡的东西,诗人却赋予它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   
19.按提示填写诗句。
诗言志,词传情。李贺借诗句“   ,快走踏清秋”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郑燮借诗句“   ,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刚正不阿的傲骨;王建用“今夜月明人尽望,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韩翃用“春城无处不飞花,   ”描绘长安城的美好春景……
(2024六下·路南期中)诗歌鉴赏
天竺寺①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③。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①天竺寺:位于天竺山山麓。②桂子:特指桂花。③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20.诗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是   ,时间是   ,歌咏的事物是   。
21.诗人将桂花比作什么?   看到桂花飘落,诗人联想到什么(用诗中原句回答)?
22.由诗中的“嫦娥”你想到了哪个民间传说?
(2024六下·鄂城期中)文学阅读。
阅读王建的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题。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3.本诗前两句写景,没带一个“月”字,却可以从“   ”一词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树栖鸦”烘托出月夜的   ,一个“   ”字暗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24.诗中的“十五夜”指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节,从“   ,   。”可以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2024六下·济宁期中)诗歌鉴赏
三月晦日①偶题
淮村兵后
[宋]戴复古②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释】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③败垣:毁坏的矮墙。④向来:往昔,过去。
25.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  )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 B.高亢激昂 C.恬淡悠扬 D.轻快活泼
26.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2024六下·定西期中)古诗词对比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范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7.《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代的   ,被称做“   ”。《别董大》的作者是唐代的   ,著名的   诗人。
28.《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   ,从“   ”可以看出来。《别董大》中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冬季,从“   、   ”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2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
D.《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虽带惆怅,却不悲伤。
(2024六下·新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暗示诗人仕途失意、不懈抗争的艰难历程。
B.“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都被看作是平常、轻松的事;同时这也是诗人的心声:要从容面对碰到的严酷考验。
C.“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粉碎成石灰粉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隐含着不怕牺牲的精神。
D.“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总结,既是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的根本原因,也是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字面上是吟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B.本诗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C.全诗采用描写手法来间接抒情,赞美石灰品格。全诗风格豪迈,气势坦荡。
D.全诗笔法凝练,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感染力很强;通篇运用象征手法。
32.“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清白”一词有什么含义?
33.(2024六下·周村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地白”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空明皎洁。
B.“湿桂花”体现出秋雨缠绵轻柔的特点。
C.前两句呈现了一幅幽静冷清的秋景图。
D.后两句含蓄地抒发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
(2024六下·临淄期中)阅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4.下面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树栖鸦”不仅写出了乌鸦栖息在树上的情状,也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第二句“冷”字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桂花”不仅是指庭中之桂,也是作者联想的月中之桂,暗扣题中“望月”,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35.“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落”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024六下·南海期中)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雪梅(其一) 宋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6.阅读两首古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梅》前两句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也描写了梅花淡淡的颜色。但诗人写梅花的颜色是墨黑色的,这不准确。
B.《雪梅》一诗中“骚人搁笔费评章。”中的骚人指的是百姓。
C.这两句话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了画梅花的技法,又写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D.《雪梅》后两句诗把梅和雪进行比较,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发扬长处掩盖短处。
3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梅花淡淡墨痕的风韵。
B.“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梅、雪的情态,“二月春风似剪刀”与其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
C.《雪梅》首句紧承题目,摹写“梅、雪”争春之趣。
D.王冕在诗中用“淡”一字刻画出墨梅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38.两首诗歌都描写了梅花的特点,其中《墨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梅花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024六下·陆川期中)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联系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9.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十五夜:   
中庭:   
40.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皎洁。这种清美的意境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   ,   ”
41.“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下列没有表达思念之情的一项是(  )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2.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秋景,是为了塑造一个孤独无眠、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
C.“人尽望”说明中秋月夜景色奇特,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D.本诗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冷”“无”直接暗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2024六下·靖安期中)诗歌鉴赏。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3.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大意。
44.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45.诗中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2024六下·房县期中)古诗赏析
马诗
大漠沙如雪,____。
____,快走踏清秋。
46.将古诗补充完整。
47.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被称为“   ”。古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以马自喻,表达诗人渴望   的远大志向。
48.下列诗句中与这首诗借事物来传达品格、志向的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三、积累与运用
(2024六下·市北区期中) 【任务二】小文同学在读名人传记的时候,发现许多名人都是借某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她对自己所学的几首诗歌进行了总结。
49.请帮助小文完成下列表格。
志向 诗句
李贺渴望建功立业 ① ,②   
于谦③    ④   ,要留清白在人间。
郑燮⑤    ⑥   ,任尔东西南北风。
50.小文对古诗文理解的笔记如下,请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马诗》中“燕山月似钩”一句中的“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B.《石灰吟》中“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等闲”意思是平常,我们还学过同样意思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
C.《石灰吟》中“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白”一词指的是高尚的节操。
D.《竹石》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任”是凭借的意思,指凭借风表现竹子的坚韧。
四、课内阅读
(2024六下·靖安期中)课内阅读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1.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大意。
52.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53.诗中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五、古诗文阅读
(2024六下·定州期中)材料一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_,____。
54.回忆古诗,在横线上补写诗句。
55.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56.品读古诗,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本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于谦。   
②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石灰,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③“若等闲”写出了石灰面对严峻考验的态度,要读得舒缓,读出从容之意。   
④诗的后两句写了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   
⑤石灰本是十分平凡的东西,诗人却赋予它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   
57.按提示填写诗句。
诗言志,词传情。李贺借诗句“   ,快走踏清秋”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郑燮借诗句“   ,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刚正不阿的傲骨;王建用“今夜月明人尽望,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韩翃用“春城无处不飞花,   ”描绘长安城的美好春景……
答案解析部分
1.D
阅读各项结合古诗和课文以及相关知识,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课文和相关知识的要求;
D项中《石灰吟》《竹石》是咏物诗,结合具体事物表达诗人志向;《十五夜望月》是借助望月,表达思想之情,不是表达诗人志向。
故答案为:D;
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2.B
结合古诗《迢迢牵牛星》诗句内容,ACD三项中表述正确,符合古诗的原意;
B项中“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这句描写了织女日夜不停地织布的艰辛,这项对诗句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C
A 、 B 、 D 说法正确。
C、错误,《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间接、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C
考查了诗歌内容概括。认真分析选项中的诗歌,结合课内外的学习与积累选择。完成本题的关键是加强诗歌的积累与理解,做到厚积薄发。
4.D
5.非常恶劣 坚忍顽强
6.任
7.A;B
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4.考查学生对字词的赏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从“咬”字可以看出,这句诗把“岩竹”拟人化,说明了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
故答案为:D
5.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赞美了竹子坚忍顽强的品质。
故答案为:非常恶劣 坚忍顽强
6.考查了学生对诗歌词句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最后一句诗中的“任”是“任凭”的意思,“任”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故答案为:任
7.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理解。A.《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B.《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C.《滁州西涧》这首诗描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一系列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首诗并不是题画诗。
D.《江南春》这首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这首诗并不是题画诗。
故答案为:AB
8.D
9.坚忍、顽强
10.任
11.A;B
译文: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8.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
故答案为:D
9.考查了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坚忍顽强的品质。
故答案为: 坚忍、顽强
10.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最后一句诗中的“任"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故答案为: 任
11.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理解。
A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B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C.《滁州西涧》这首诗描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一系列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首诗并不是题画诗。
D .《江南春》这首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这首诗并不是题画诗。故AB项为题画诗。
故答案为: A B
12.平常
13.B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12.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烈火焚烧若等闲”一句的意思为︰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的含义是指平常。
故答案为:平常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C、D项正确;B项,有误,“若等闲”三字写出石灰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的态度,经过锤炼是心甘情愿的。
故答案为:B
14.文选;掉落
15.C
《运迢牵牛星》诗人通过借用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诗中描写了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表达了恋人相思而不能相见的痛苦和哀伤。
做古诗词赏析题,要认真审题,深入阅读理解诗词,结合诗歌内容和关键诗句来答题。
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词语解释。第一问:《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文人。由于这些诗歌的题目散佚,人们习惯以每首诗的首句作为标题。这组诗由南朝的梁昭明太子箫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第二问:根据“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可知,意思是织女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零:掉落。
故答案为:文选/掉落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BD.正确。C.有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思是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这是作者的慨叹,而非是“织女的慨叹”。故选:C。
故答案为: C
16.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7.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18.错误;正确;正确;错误;正确
19.何当金络脑;千磨万击还坚劲;不知秋思落谁家;寒食东风御柳斜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干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16.本题考查诗歌默写,注意书写要正确、工整。《石灰吟》全诗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易错字“碎、留、清"。
故答案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7.考查诗歌翻译。结合译文可知: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故答案为: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18.考查诗歌情感主旨。①有误,本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②③⑤正确。④有误,诗的前两句写了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正确、错误、正确
19.考查作家及作品。“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意思:骏马何时才能套上镶金的笼头,冲锋陷阵飞驰在那深秋的战场!此句以“清秋"写出正是草原马肥草黄适于驱驰的季节,以“快走"形象地写出了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期盼建树功勋的强烈心愿。“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意思: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此句描写竹的品格,表现诗人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品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诗人韩栩的《寒食》,意思∶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故答案为:何当金络脑、千磨万击还坚劲、不知秋思落谁家、寒食东风御柳斜
20.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1.玉珠;应是嫦娥掷与人
22.吴刚伐桂和嫦娥奔月
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20.考查诗歌词句理解。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八月十五的晚上,在法华寺观赏桂花。诗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是天竺寺,时间是八月十五晚上,歌咏的事物是桂花。
故答案为: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1.考查诗歌词句理解。玉颗珊珊下月轮: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诗人将桂花比作玉珠。由“应是嫦娥掷与人”可知,诗人联想到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故答案为:玉珠;应是嫦娥掷与人
22.考查知识百科。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因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由诗中的“嫦娥”你想到了民间传说“吴刚伐桂和嫦娥奔月”。
故答案为:吴刚伐桂和嫦娥奔月
23.地白;寂静;冷
24.中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3.结合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地白”写出了月色的空明皎洁;“树栖鸦”写出了月夜的宁静;“冷”写出诗人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孤独、寂寞;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地白;寂静;冷
24.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诗中的“十五”指中秋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表达了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中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5.A
26.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5.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意思是一处处毁坏倒塌的矮墙,缭绕着废弃的水井;这里与那里,原先都住满了人家。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戴复古的《淮村兵后》,描写了金兵南侵,江淮一带战乱后荒村的残破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桃花、烟草、败垣、故井等意象,表达了对遭受兵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和对入侵敌人的仇恨。
故答案为:A
26.“小桃无主自开花”意思是寂寞的一株小桃树,没人欣赏,默默地开着红花。这句表面写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实则暗示了悲廖、颓败的景象;用花的无情表现了诗人此情此景的痛心;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27.唐;王维;诗佛;高适;边塞
28.春季;柳色新;北风;雪纷纷
29.C
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27.考查了作品作者。《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的王维,被称做”诗佛“。《别董大》的作者是唐代的高适,著名的边塞诗人。
故答案为:唐、王维、诗佛、高适、边塞
28.查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译为: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此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春季,从“柳色新”可以看出来。《别董大》中,“北风吹雁雪纷纷”译为: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此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冬季,从“北风、雪纷纷”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故答案为:春季、柳色新、北风、雪纷纷
29.考查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A、B、D正确。
C.有误。《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别董大》通过写作者送别老朋友董大,表达了诗人和董大之间情谊深厚,以及对老朋友的衷心祝愿。
故答案为:C
30.A
31.C
32.“清白”表面上指石灰的颜色,实际上指诗人高尚的情操。
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30.《石灰吟》出自明代政治家及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A.“干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干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所以此项说法有误。故选:A。
故答案为:A
31.本题考查主旨情感及描写手法。C.《石灰吟》这首诗主要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石灰(以及自身)的坚贞不屈、清白无暇的赞美,诗人在描述石灰的制作过程时,借以表达自己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所持的坚定立场和崇高情操。因此,这首诗更多的是直接抒情,而不是通过描写手法来间接抒情,所以此项说法有误。故选:C。
故答案为:C
32.本题考查诗句及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是: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诗句中的“清白“表面上指的是指石灰经过烧制后呈现出洁白的色泽,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于纯洁和正直的坚持及诗人高洁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
故答案为:“清白”表面上指石灰的颜色,实际上指诗人高尚的情操。
33.B
ACD:正确。
B:“秋雨缠绵轻柔的特点"理解有误,“冷露无声湿桂花“意思是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没有体现出秋雨缠绵轻柔的特点。故选B。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诗句鉴赏。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34.D
35.用得好。“落”化静为动(或运用拟人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的重物,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4.结合对诗句的理解,ABC三项中表示正确,符合诗句表达的意思;
D项中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35.“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不知那深深的秋日愁思会落在谁那里。这句“落”用动的形象描写了秋思的凝重,写出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的凝重。
故答案为:用得好。“落”化静为动(或运用拟人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的重物,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
36.C
37.B
38.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诗人表示,他并不需要人们来夸赞墨梅的颜色,他更希望墨梅所散发出的清气能够充满整个天地。这里的“清气”可以理解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品格,他希望这种高尚的情操能够影响并净化整个世界。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6.结合诗句表达的意思,A项中“墨梅”是用墨笔勾勒的梅花,这项理解和表述错误;
B项中“骚人”指的诗人,这项理解错误;
D项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和雪各有优缺点,都应该正确看待,这项表述错误;
C项中表述正确,符合古诗表达的意思;
故答案为:C
37.结合诗句表达的意思,ACD三项中表述正确,符合诗句表达的意思;
B项中“梅雪争春未肯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二月春风似剪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38.“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描写了用墨笔勾勒的梅花清新淡雅的特点,“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写梅花独立于世,不需要别人的赞美,也不要争名逐利,只是要把美好的节操传递给别人;这首诗借物喻人,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诗人表示,他并不需要人们来夸赞墨梅的颜色,他更希望墨梅所散发出的清气能够充满整个天地。这里的“清气”可以理解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品格,他希望这种高尚的情操能够影响并净化整个世界。
39.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庭院中
40.地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1.D
42.C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39.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能力。“十五夜望月“的意思是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看月亮。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中庭地白树栖鸦"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居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故答案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庭院中
40.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理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其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故答案为:地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1.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理解能力。首先,,要明白本诗描写的是中秋赏月,表达的是思念之情;其次,要知道各选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选出正确的答率。A,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B,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C表达的是对亲友的思念之情。D.表达的是离别时对友人的劝慰。故选D。
故答案为:D
42.本题考查的是古诗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清楚诗句的含义与古诗的主旨。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用静止的树衬托动态的鹊鸦,既为我们描绘了鹊鸦栖树的状态,又体现出月夜的寂静。
A,正确,“冷露无声湿桂花”写的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表现出了夜之深,夜之静,因此读时应轻柔些,才能体现静寂、幽美之意。B,正确。诗的前两句写清幽冷寂之景,后两句写今晚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谁家,抒发了诗人孤独、望月苦思之情,因此D正确。C.中,“人尽望"不是因为中秋月夜景色奇特,而是中秋月圆象征团圆,引起众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因此此选项理解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C
43.寒食节时,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人王侯贵戚的家里。
44.对比写法描绘了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第一句总写长安城春意盎然,将长安城中无边春景囊括无余;第二句专写皇家风光,突出在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这一景象。两句一红一绿,色彩的对比十分强烈,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浓丽。
45.表现皇帝对宦官的恩宠和宦官炙手可热的势焰。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这首诗显得既蕴藉解答,又充满讽刺意味。
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43.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寒食节时,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人王侯贵戚的家里。
故答案为:寒食节时,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人王侯贵戚的家里。
44.诗句运用对比写法描绘了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两句一红一绿,色彩的对比十分强烈,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浓丽。
故答案为:对比写法描绘了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第一句总写长安城春意盎然,将长安城中无边春景囊括无余;第二句专写皇家风光,突出在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这一景象。两句一红一绿,色彩的对比十分强烈,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浓丽。
45.诗中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皇帝对宦官的恩宠和宦官炙手可热的势焰。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这首诗显得既蕴藉解答,又充满讽刺意味。
故答案为:表现皇帝对宦官的恩宠和宦官炙手可热的势焰。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这首诗显得既蕴藉解答,又充满讽刺意味。
46.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47.唐;李贺;诗鬼;托物言志;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48.C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46.结合《马诗》内容,原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书写时“燕”是草字头,最下面是四点底;“钩”是金字旁,右边是“勾”;“脑”是月字旁,左右结构;
故答案为: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47.结合相关知识,《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他被称为“诗鬼”,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唐;李贺第;诗鬼;托物言志;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48.阅读各项中句子,ABD三项中都运用了借事物来传达品格、志向的手法;
C项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首诗没有运用借事物来传达品格、志向的手法,而是运用直接抒情的方法。
故答案为:C
49.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坚贞不屈;粉骨碎身浑不怕;刚正不阿
50.D
51.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52.双重否定;形象直观地描写春城处处繁花似锦的景象;
53.官宦阶层特权的不满和讽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对皇帝厚待和亲信宦官作了辛辣的讽刺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51.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写出古诗表达的主要意思,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5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运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法,描写了春城处处繁花似锦的景象;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双重否定;形象直观地描写春城处处繁花似锦的景象;
5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对官宦阶层特权的不满和讽刺,“传蜡烛”,即是分火以赐近臣,然而不说遍赐近臣,独说赐予五侯,对皇帝厚待和亲信宦官作了辛辣的讽刺。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官宦阶层特权的不满和讽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对皇帝厚待和亲信宦官作了辛辣的讽刺
5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5.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56.错误;正确;正确;错误;正确
57.何当金络脑;千磨万击还坚劲;不知秋思落谁家;寒食东风御柳斜
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54.由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可知后两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故答案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5.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故答案为: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56.①有误,本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②正确;
③正确;
④有误,诗的后两句写了石灰的品质。
⑤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正确、错误、正确
57.要根据提示的诗句来填写,比如:由下句“快走踏清秋”可知上句是“何当金络脑”。
故答案为:何当金络脑、千磨万击还坚劲、不知秋思落谁家、寒食东风御柳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