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期中真题汇编07 课内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2024六下·墨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乙】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文段中带有“看”的意思的字是 ,表示“看”的意思的字还有 、 、 、 、 等。
2.用横线画出【乙】段文字中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
3.从“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在个人的生命安全与革命事业之间,是如何选择的?说明了什么?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父亲是不爱家人吗?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请你写一写。
(2024六下·衡山期中)语段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huí huái)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báo bó)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5.从文中括号里选出正确的音节。
6.选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
7.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8.“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024六下·茅箭期中)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9.《匆匆》的作者是 。
10.“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句中“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是指 “赤裸裸地回去”是指 。
11.选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
12.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13.“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对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设问句,思考人生的价值。
B.反问句,表达对时间飞逝的感慨。
C.否定句,心情十分无奈和沮丧。
14.作为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马上到进入初中的学习,你觉得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来珍惜时间?请借助一句关于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及自己的想法来做答。
(2024六下·裕华期中)阅读《匆匆》片段,回答问题。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5.“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在本段中的作用是 。
16.本段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 )
A.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 B.时间去得快来得快
C.无形的时间就像太阳一样 D.太阳和时间都是易逝的
17.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 、 ,向我们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18.“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句话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2024六下·衡山期中)课内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huí huái)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báo bó)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用正确从文中括号里选出正确的音节。
20.选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
21.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2.“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饱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024六下·法库期中)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固: 或: 于:
24.司马迁是中国 时期的史学家,他的《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5.这段话出自《 》,是 (作者)于1944年9月8日在 的追悼会上做的演讲。
26.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感情。读一读画线的句子,体会两个“死”字表达的不同情感。
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 之情,可以换成“ ”“ ”等词语;第二个“死”字表达了对法西斯的 之情,可以换成“ ”等词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两种人的鲜明态度。
27.这段话强调树立“ ”的生死观。
(2024六下·海城期中)课内阅读。
【材料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____,____。”为____卖力,替____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____和____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材料二】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哪些不必要的牺牲。
28.以上材料一选自 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 》。
29.请将【材料一】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30.对【材料二】中“死得其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死得比鸿毛还轻。
B.死得比泰山还重。
C.死后得到了所有的东西。
31.关于本文的写作方法,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记叙文,文中多次引用名人名言,使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B.这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说明文。文中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不同的人死的价值是不同的。
C.这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对比等方法逐层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表达更有说服力。
(2024六下·永顺期中)课内选文。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____,从我脚边____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___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____了。
32.选文出自课文《 》,作者是 。
33.按课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空。这里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情状。
34.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35.朗读这段话的感情基调是( )。
A.豪迈 B.坚定 C.感伤 D.惊讶
36.请用上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诗句或语句,给伙伴写一两句话。
(2024六下·信都期中)课内阅读。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37.这段话主要写了 。
3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我”的 描写,“我”此时的心理活动可能是 。
3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我”的内心独白,通过“ ”“ ”“ ”等词语,直接表达了“我” 的心情。
40.文中的对话并没有用双引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4六下·迁安期中)课内阅读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在法庭上,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41.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两种描写方式,李大钊的“平静”说明
4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此时李大钊的心理可能在想:
43.李大钊同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名唐山学子,请你结合李大钊的英雄事迹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2024六下·路北期中)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
②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总样的脸。
③“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④“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⑤父亲眠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⑥“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⑦“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⑧“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⑨“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⑩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44.概括②——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
45.“伟大的力量”指的是: 。
46.联系上下文解释“会意”的意思。
47.抄写文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这段话体现了李大钊怎样的品格?
48.如果删去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对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
49.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2024六下·潮南期中)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做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千、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②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棒子、粟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棒子,高级的就用棒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50.这个片段主要写 。
51.找出文中的一句谚语,这个谚语说明了 。
52.文中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的作用是 。
53.“色味双美”的意思是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 。“零七八碎”的意思是 。在文中指 。
54.第3、4自然段写了孩子和大人哪些活动?
(2024六下·荆门期中)阅读理解
腊八粥(节选)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①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②“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55.这几段写了八儿 的场景,作者描写得比较 (详细 简略)。
56.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八儿的 描写。两位同学对这句话进行了批注,但观点不同。我觉得同学 的观点比较恰当。
同学A:八儿连叫的两声“妈”和一个“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突出了他觉得自己已经等了很久,想马上喝到粥的急切心情。
同学B:八儿连叫的两声“妈”和一个“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写出了他脾气急躁,等粥等得不耐烦的样子
57.从画横线的两处对八儿的描写中任选一处,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句子。
(2024六下·慈利期中)课内阅读。
①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张灯结(jiē jié)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chì zhì)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ū pù)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xián xuán)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夜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②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③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北京虽是城市,但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喧杂。
58.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59.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至少3个)
60.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 ,说有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 。
61.依照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进行分类。
属于《水浒传》的有: ;
属于《红楼梦》的有: 。
62.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是: 。
63.“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北京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 、 、 。
(2024六下·汝城期中)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
②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③“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④“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⑤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⑥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⑦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64.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填一填。
那年春天(局势严峻)→4月6日 →十多天以后(父亲被审)→4月28日
6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 和 的描写。大难当头,父亲还能如此沉着冷静,那是因为 。
66.这是一篇悼念文,我们在全文朗读的情感基调应该是
67.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这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在写法上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024六下·台儿庄期中)阅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68.这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 。
69.本课主要写了 、 两件事,其中 这件事写得比较详细。
70.你最喜爱的食物是什么?想一想这种食物的外观、材料、味道、做法,模仿这段话,简要写一写。
(2024六下·微山期中)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燕子去了,____;杨柳枯了,____;桃花谢了,____。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____?——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71.把第一自然段补充完整。
72.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
A.通过描写桃花等事物间接抒情。
B.运用连续的问句,直接抒发情感。
C.借用美好的事物抒发内心感受。
D.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接抒发情感。
73.“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 __。
74.选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024六下·单县期中)腊八粥(节选)
①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②“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③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④“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⑤“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⑥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⑦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75.“奈何它不来”在文章中的意思是 ,这也表现出 。
7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77.选文结尾写一家人喝完粥的情态比写大家喝粥的场景更能体现出“温馨”。请你结合选文说明原因。
(2024六下·临沂期中)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7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固: 或: 于:
79.这段话出自《 》,是 (作者)于1944年9月8日在追悼 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80.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读一读画线的句子,体会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 之情,可以换成“ ”“ ”等词语;另一个“死”字表达了对法西斯的 之情,可以换成“ ”“ ”等词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两种人的鲜明态度。
81.这段话强调树立“ ”的生死观。
(2024六下·瑞安期中)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②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③“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④“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⑤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⑥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⑦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资料袋】
“张作霖是狰狞之子,吴佩孚是狼狈之儿,我岂能为他们效劳!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李大钊
“流血的事,非所必要,然亦非所敢辞。要知道,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李大钊
82.读选段【一】,结合事件,在情节图中填写合适的词语。
劝他离开 匪徒搜身
不慌不忙
83.小温同学想给资料袋内容配上花木作为装饰,最适合资料袋内容的一个是( )
A.荷花 B.梅花 C.兰花 D.柳枝
84.我会参照下面的示例,找找描写人物的句子,找出1-2个关键词,写批注。
摘录 批注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从“坚决”一词,我读出了李大钊坚持革命的决心。从“常对你说”中,我知道他时刻将革命放在第一位。这处语言描写让我看到一位了不起的革命英雄。
85.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风云激荡的历史,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回望奋斗的历程,结合文中材料,请你为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制作一张英雄档案卡。
姓名:李大钊
英雄事迹:
任务评价:
(2024六下·德江期中)课内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①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②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86.选段中句①是对“我”的 描写,从中能感受到“我” 的心情。句②表面是写天色 ,实际上是写“我”的心情 。由此可知,句①是通过 来表达情感,句②是通过 来表达情感。(填序号)
A.把心情融入对景物的具体描写中 B.内心独白 C.具体事例
87.选段中三个“一声不吭”,第一个表现了 ,第二个表现了 ,第三个表现了 。
88.下列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结尾“我”看似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实则处在崩溃的边缘。
B.本段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我”的心情。
C.母亲的做法是源于无休止的家务活,而不是有意拖延时间。
D.“我”没有拉着母亲马上走,流露出“我”对母亲的敬畏之情。
(2024六下·望都期中)课内阅读。
①“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②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③“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④“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⑤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⑥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89.片段中主要写了 、 两件事,其中详写了” ”这件事。
90.将加粗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91.加粗的句子中,“跌”可以换成“落、掉、摔”等字,但无疑“跌”这个字用得最生动。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跌”字运用的妙处。
92.加点的部分都是表示 的,这样写是为了衬托“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让八儿奇怪的是:
93.最后一段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喝粥的过程,请你发挥想象,通过刻画人物细节,描绘出八儿喝粥的样子。(最少要有两句)
(2024六下·湖北期中)阅读课内选段,完成文后练习。
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94.“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这句话中“去的”指的是 的时光;“来的”指的是 的时光。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强烈感叹。
95.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①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选段中与这句话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哪一个分句?请用横线画出来。
②“茫茫然”写出了 。
A.大千世界的广阔无边
B.阳光的耀眼充足
C.眼前光景的模糊不清
D.内心的迷茫
96.选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作者运用 的修辞手法,抓住了生活中的 、 、默默等细节,写出了时间在生活的不经意间匆匆流逝。
97.读了选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请仿照选文,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按照由慢到快的顺序写一写时间的流逝.
(2024六下·台山期中)完成课内阅读,按要求做题。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 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98.“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在本文中的作用是 。
99.本段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 )
A.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 B.时间去得快来得快
C.无形的时间就像太阳一样 D.太阳和时间都是易逝的
100.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 、 ,向我们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101.文中句子画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你能仿照这个句子另写一个句子吗?
102.“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句话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2024六下·马边期中)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名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
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103.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题。
①除 夕——主要活动:
②初一 ——主要活动:
③初五初六——主要活动:
104.选文第1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填在横线上
105.联系上下文,截然不同的意思是
10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人们 ,我能从“ 男人们、女人们、 ”的活动 中感受到
107.下列关于选文第3自然段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主要介绍了大年初一时大人们的活动。
B.讲述了庙会的情况,从中可知庙会的高潮是在初五及以后。
C.这段话中,作者描写了孩子们逛庙会的场景,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
D.介绍了庙会上的多种比赛项目以及比赛的目的,写出了人老少男们的悠闲自在。
108.选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你简要分析。
(2024六下·祁阳期中)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09.作者按照 的顺序,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最能表现这种顺序的词句有 、 、 。
110.选段中的“茫茫然”写出了( )
A.大千世界的广阔无边。 B.阳光的耀眼充足。
C.眼前光景的模糊不清。 D.内心的迷茫。
111.选文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时间在 的情状。
112.选文朗读时的感情基调是( )。
A.豪迈 B.坚定 C.感慨 D.悲痛
(2024六下·丹江口期中)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13.本文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这篇课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
114.这段话作者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了除夕之夜的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是从 的角度描写的;“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是从 的角度描写的;“鞭炮声日夜不绝”是从 的角度描写的。
115.这段话具体介绍了除夕的哪些活动?
116.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古人也有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如: , 。
(2024六下·龙岗期中)认真阅读下列选段,完成以下题目。
①“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②“是啊!孥孥说得对。”
③“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④“嘆……”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117.给选段加个小标题。 ( )
A.等粥 B.分粥 C.猜粥
118.下列对八儿说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八儿等粥时急切心情的体现。
B.从中可以看出八儿的天真可爱。
C.八儿不喜欢大哥和爹,因此让他俩吃的粥少。
119.选文第一自然段对八儿的语言描写得生动有趣,请作批注赏析句子。
(2024六下·自贡期中)阅读下面两个片段,完成练习。
选段(一)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我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陈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节选自《匆匆》)
选段(二)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帝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地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节选自《那个星期天》)
120.选段(二)中,“我”做了哪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121.请写出你对选段(一)中“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的理解:
122.读选段(二)中画“ ”的句子,说说“我”为什么“焦急又兴奋”。
“焦急”是因为 ;“兴奋”是因为
123.选段(一)、选段(二)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方式却截然不同:
选段(一)运用了 ,把感情直接表达出来,
选段(二)中作者则将焦虑的心情融于 ,进行描述。
(2024六下·楚雄期中)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24.选文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 ,提醒我们要 。
125.选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叹息”,作者为什么叹息呢?
126.仿照画横线的部分补充句子。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2024六下·廉江期中)课内语段阅读。
又过了几年,有一天,鲁滨逊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了岸。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逊住所的方向。鲁滨逊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开枪打死了追赶他的两个野人。他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了他的好帮手,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很多葡萄干。鲁滨逊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的想法。
127.鲁滨逊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 ”,经过教化,野人成了他的 。
128.对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已经适应了荒岛上的生活。
B.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的时间很长。
C.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在荒岛上过得很自在,他留恋这里的生活。
129.从语段中,你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130.联系课文,想一想:从鲁滨逊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2024六下·威县期中)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①去的尽(jǐn jìn)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jiān jiàn)□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____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pián biàn)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____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②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____,被微风吹散(sàn sǎn)了,____,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31.请在文中“□”内加上标点符号。
132.把文中的横线地方、补充完整。
133.选出文中正确的读音。
134.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下面仿写几句。
135.请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诗词、名言或谚语、俗语等。
(2024六下·源城期中)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36.这段话出自 ,是 (作者)于1944年9月8日在追悼 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137.司马迁是中国 时期的文学家,他的《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
(2024六下·宣化期中)阅读《腊八粥》选文,回答问题。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①“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②“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贵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138.选文写的是 的场景。
139.阅读选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体会八儿 的馋样。
140.句①是对八儿的 描写,从八儿连叫两声“妈”和说的“才”字,可以感受到 的心情
141.句②是如何表现八儿的馋样的 请从描写方法、重点词语等角度简单分析。
142.选文中三次提到粥“叹气”,下面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粥以人的情致,生动形象。
B.粥的“叹气”其实就是八儿的叹气,这三处叹气都是八儿极度伤心失望的心情写照。
C.锅中的粥不断“叹气”,写出了腊八粥逐渐粘稠、咕嘟冒泡的样子。
(2024六下·威县期中)阅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____,从我脚边____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___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____了。
143.选文出自课文《 》,作者是 。
144.按课文内容在文中括号内填空: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从我脚边 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了。这里运用 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情状。
145.请你写一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
(2024六下·九江期中) 阅读。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他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46.这段话选自课文《 》,原著是 的《 》。
147.选文中体现作者心情的短语是 ,句子是 。
148.母亲买菜的这段时间,作者是怎么挨过去的?
149.“我”翻看画报后的一系列想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24六下·房县期中)课内阅读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于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50.选文围绕“ ”这句话写了 、 、 、 四件事。
151.作者将自己 的心情融入这四件事中,这和《匆匆》一文表达情感有相同之处,但《匆匆》更侧重于 (直接 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152.“空空落落” 表面写的是 ,实际是在表达 。
153.读选段,回忆课文,从表达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2024六下·黄陂期中)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回答问题。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来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54.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出父亲怎样的品质?
155.“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里两个“非常”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父亲的神情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2024六下·英德期中)课内阅读。
《腊八粥》片段
①“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②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③“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④“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⑤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⑥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56.片段中主要写了 、 两件事,其中详写了“ ”这件事。
157.第②段作者把“栗子”“ ”“ ”“ ”都当成了人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158.最后一段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喝粥的过程,请你发挥想象,通过刻画人物细节,描绘出八儿喝粥的样子。(最少要有两句)
(2024六下·新会期中)阅读课内短文《匆匆》片段,按要求答题。
①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②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59.“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们的时间太少太少了,表达作者的哀伤之情。
B.过去的日子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C.时间就像汪洋大海那么多。
D.时间总在不经意间就消逝得无影无踪。
160.“徊”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他的成绩一直在七十分左右徘徊。”句子中的“徘徊”选第 种解释。
【徘徊】pái huái动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161.画横线的句子,抓住了生活中的 、 、 等细节,把日子 的特点表现出来,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162.有的人觉得鲁迅的说法夸大其谈,有的人觉得鲁迅说得很对。请结合本选段的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见解,并谈谈理由。
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鲁迅
(2024六下·威县期中)阅读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63.从画横线句子中的“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平静而慈祥”这些词句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可见, “平静而慈祥”说明了 。
164.选文最后一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解释说明 B.意思转折 C.声音的延长
165.“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父亲的神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166.“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眼神告诉了“我”什么呢 发挥想象,写一写。
(2024六下·凉州期中)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67.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68.“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是指什么?
169.文段除了描写父亲的表现,也写了法官和“我们”,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我们感受到了法官的 ,“我们” 。
170.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171.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六下·武威期中)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172.画横线的句子在这一段中的作用是 。这一段是按照 的结构来写的。
173.选文在详写元宵节的场景时,先将除夕、大年初一进行 ,然后介绍了元宵节花灯的 、 、作用,表现了元宵节的“火炽而美丽”。
174.对于老舍着力描写元宵节的灯的目的,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B.突出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C.说明老舍小时候家庭条件优越
D.烘托出元宵节的欢乐气氛
175.老北京过元宵节时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你的家乡过元宵节时有什么有趣的民俗活动呢?简单写一写。
(2024六下·金川期中)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76.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句中“茫茫然”形容 。
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 )
A.作者对时间的消逝毫无察觉
B.作者对时间毫无办法
③在选文中找出一个同样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177.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融入 、 、 等寻常的小事中,形象地写出了 。
178.选文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时间 的样子。
(2024六下·微山期中)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①燕子去了,____;杨柳枯了,____;桃花谢了,____。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____?——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79.把第一自然段补充完整。
180.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
A.通过描写桃花等事物间接抒情。
B.运用连续的问句,直接抒发情感。
C.借用美好的事物抒发内心感受。
D.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接抒发情感。
18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 。
182. 选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024六下·阳谷期中)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匆匆(节选)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83.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痕迹”是指 ,“游丝”的意思是 ,暗示自己 ,因此感到十分自责。
184.画横线的句子将无形的时间比作 和 。“吹散了”“蒸融了”形象地写出了 。
185.文段中用了两个“赤裸裸”,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赤裸裸”的意思相同。
B.第一个“赤裸裸”指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带来什么东西,第二个指没有留下辉煌成就。
C.第一个“赤裸裸”指没有留下辉煌成就,第二个指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带来什么东西。
186.面对作者强烈的呼唤,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没有白白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呢?
答案解析部分
1.瞅;瞧;盯;瞟;瞪;瞥
2.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3.父亲选择了革命事业。说明父亲有舍小家为大家、忠于革命的献身精神。
4.不是。他心里也许在想:孩子,对不起了,为了革命的胜利我必须这样做,不久的将来胜利一定会来的,我相信虽然我不在了,我的同志们一定会照顾你们的,相信你们一定会过得很好。再见了!
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结合句子“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可知带有“看”的意思的字是瞅,表示“看”的意思的字还有瞧、盯、瞥、瞟、瞪、瞥。
故答案为: 瞅、瞧、盯、瞥、瞟、瞪、瞥
2.结合句子“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3.“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父亲不能离开的决心,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在个人的生命安全与革命事业之间, 父亲选择了革命事业。说明父亲有舍小家为大家、忠于革命的献身精神。
故答案为: 父亲选择了革命事业。说明父亲有舍小家为大家、忠于革命的献身精神。
4.结合短文内容想象父亲的心理活动即可,如:他心里也许在想:孩子,对不起了,为了革命的胜利我必须这样做,不久的将来胜利一定会来的,我相信虽然我不在了,我的同志们一定会照顾你们的,相信你们一定会过得很好。再见了!
故答案为: 不是。他心里也许在想:孩子,对不起了,为了革命的胜利我必须这样做,不久的将来胜利一定会来的,我相信虽然我不在了,我的同志们一定会照顾你们的,相信你们一定会过得很好。再见了!
5.huái bó
6.匆匆;朱自清
7.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稍纵即逝的特点。
8.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自责、懊悔和矛盾的思想感情,说明了作者面对时间的逝去,很不甘心,他不愿意自己的生命就这么悄然消逝而自己却无所作为。
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了解短文后,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深入了解主题,完成拓展。
5.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徘徊”的“徊”读“huái”。薄:[báo]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bó]微;少;弱。故“薄雾”的“薄”读“bó”。
故答案为:huái bó
6.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选文节选自课文《匆匆》,作者是朱自清。
故答案为:匆匆 朱自清
7.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簿雾,被初阳蒸融了”这个句子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稍纵即逝的特点。
故答案为: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稍纵即逝的特点。
8.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一个反问句,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自责、懊悔和矛盾的思想感情,说明了作者面对时间的逝去,很不甘心,他不愿意自己的生命就这么悄然消逝而自己却无所作为。
故答案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自责、懊悔和矛盾的思想感情,说明了作者面对时间的逝去,很不甘心,他不愿意自己的生命就这么悄然消逝而自己却无所作为。
9.朱自清
10.婴儿光着身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毫无作为地离开人世
11.比喻;过去的日子;轻轻薄雾;形象生动地写出时光易流逝,不留痕迹的特点。
12.表达了作者内心自责、懊悔和矛盾的思想感情 。
13.B
1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朱自清的这篇《匆匆》,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珍爱时间,珍爱生命吧!
做阅读理解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②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③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组织好语言作答。
9.对内容的出处、作品的作者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
故答案为:朱自清
10.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一个“赤裸裸是光着身子,第二个“赤裸裸"是毫无作为。
故答案为:婴儿光着身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毫无作为地离开人世
11.结合"如轻烟如薄雾”,这都是容易消散的东西,把“过去的日子"比喻成”"轻轻薄雾”,形象生动地写出时光易流逝,不留痕迹的特点。
故答案为:比喻、过去的日子、轻轻薄雾、形象生动地写出时光易流逝,不留痕迹的特点。
12.“惋惜时光流逝,不甘心虚度此生。”是“对已经和将要失去的时光的伤感,表达了作者内心自责、懊悔和矛盾的思想感情 。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内心自责、懊悔和矛盾的思想感情 。
13.A选项表达有误,作者没有抱怨世界、自己。B.正确。这句话是反问句,所以选择B。设问:自问自答。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C.选项表达有误, 反问句,表达对时间飞逝的感慨。
故答案为:B
1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朱自清的这篇《匆匆》,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珍爱时间,珍爱生命吧!
15.承上启下
16.A
17.排比;洗手;吃饭;默默
18.时间不等人,与其感叹时间流逝,不如珍惜现在,不要让将来的日子虚度。
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5.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可知,这个句子在本段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故答案为:承上启下
16.考查学生对动词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本段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
故答案为:A
17.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阅读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洗手、吃饭、默默,向我们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故答案为:排比、洗手、吃饭、默默
18.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可知,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间不等人,与其感叹时间流逝,不如珍惜现在,不要让将来的日子虚度。
故答案为:时间不等人,与其感叹时间流逝,不如珍惜现在,不要让将来的日子虚度。
19.huái,bó
20.匆匆;朱自清
21.比喻。既能形象地表达过去的日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含蓄地表达作者反省自己未能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遗憾之情。
22.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饱含了作者追悔过去,反省自己的感慨之情,同时也饱含了警醒人们切莫虚度年华,要珍惜当下的勉励之情。
语段选自课文《匆匆》。《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9.考查了对汉字读音的辨析。薄:[báo]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片。[bó]微:少;弱:~雾。[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为清凉解表药,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用于食品、日用品等)。故选“bó"。
故答案为:huái,bó
20.考查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结合课内学时的阅读积累完成。
故答案为:匆匆、朱自清
21.考查了对修辞手法的辨析。画线句子中将“日子”比作“轻烟""薄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时光易逝的特点。
故答案为: 比喻。既能形象地表达过去的日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含蓄地表达作者反省自己未能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遗憾之情。
2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一个反问句,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自责、懊悔和矛盾的思想感情,说明了作者面对时间的逝去,很不甘心,他不愿意自己的生命就这么悄然消逝而自己却无所作为。
故答案为: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饱含了作者追悔过去,反省自己的感慨之情,同时也饱含了警醒人们切莫虚度年华,要珍惜当下的勉励之情。
23.本来;有的;比
24.西汉;史记
25.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张思德同志
26.崇敬;牺牲;捐躯;痛恨;毙命
27.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语段选自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此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全文论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阅读这篇短文,注意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并作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23.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固:本来。或:有的人。于:表示比较。
故答案为:本来、有的、比
24.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他《史记》的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故答案为:西汉、史记
25.考查学生生的文学常识。这段话出自《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故答案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张思德同志
26.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可知,这句话中的两个“死"字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死"表达了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高尚之情,可以换成“舍己为人、英勇殉职"等词语﹔另一个“死"字表达了对那些为法西斯卖力的人的憎恶之情﹐,可以换成“死有余辜""罪该万死"等词语。
故答案为:崇敬、牺牲、捐躯、痛恨、毙命
27.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这段话强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生死观。
故答案为: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28.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29.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民利益,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
30.B
31.C
材料一选自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为人民服务》。材料二指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经常发生的。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哪些不必要的牺牲。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28.本题考查常识积累。结合材料一内容可知,选自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为人民服务》。
故答案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填空。根据《为人民服务》内容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民利益,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结合“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分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而死的,他的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故选:B
故答案为:B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有误,这是一篇议论文。B.有误,这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议论文文。C.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C
32.匆匆;朱自清
33.跨过,飞去,溜走,闪过。排比、拟人;时光毫不留情地离开
34.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借用大自然中一些常见的景物或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5.C
3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2.结合相关知识,短文出自《匆匆》,作者是朱自清;
故答案为:匆匆;朱自清
33.结合文中句子,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这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时光不着痕迹地流逝;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跨过,飞去,溜走,闪过。排比、拟人;时光毫不留情地离开
34.结合文中描写,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景,描写了时间流逝的迅速和不着痕迹;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写作答,使文章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借用大自然中一些常见的景物或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5.结合文中描写,这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时光不着痕迹地流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伤感,阅读这段应该读出感伤的语调。
故答案为:C
36.结合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者警句,进行表述作答;
故答案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7.“我”睡完午觉,母亲又在洗衣服,可天渐渐黑了。
38.动作;母亲还有多少衣服要洗?是不是晚了?今天还能去吗?今天还能去吧!
39.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许;迫切
40.让句子变得干净利落,便于阅读,也别有一番情趣,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了“我”的焦急心理。
做阅读理解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②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③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组织好语言作答。
37.本题考查段落内容概括。结合短文内容可知,这段话主要写了“我”因为睡过了午觉而错过了与母亲约定的外出时间,以及"我"在等待母亲洗完衣服的过程中内心的焦急、期待和逐渐理解到时间流逝和无法挽回的失落感。
故答案为:“我”睡完午觉,母亲又在洗衣服,可天渐渐黑了。
3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从"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中的“蹲”看着“可知是对我”的动作描写。“我”此时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我焦急而耐心地蹲在母亲身边,看着她一丝不苟地洗衣服。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和不安,担心错过与母亲一起出门的机会,但又不想显得过于急切而打扰她。我默默祈祷着,希望她能尽快洗完,这样我们就能按计划一起外出了。
故答案为:动作/母亲还有多少衣服要洗?是不是晚了?今天还能去吗?今天还能去吧!
3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画横线的句子是“我”的内心独白,通过“再不离开半步”一洗完"决不许”等词语,直接表达了“我“焦急、渴望和决心的心情。这些词语强烈地体现急、渴望和决心的心情。这些词语强烈地体现了"我"对于即将与母亲一起出门的期待,以及对于之前因为睡过头而错过的机会的快悔和决心。
故答案为: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许/迫切
4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文中的对话没有用双引号,这样写可以增强叙述的流畅性读者在阅读时不会被频繁的双引号打断,从而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由于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不使用双引号可以使叙述更加贴近叙述者的视角,强化主观感受,让读者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作者的急切的心理活动。不使用双引号可以使文本更加紧凑,避免过多的标点符号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更加突出叙述的重点和情感。
故答案为:让句子变得干净利落,便于阅读,也别有一番情趣,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了“我”的焦急心理。
41.外貌;神态;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父亲在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42.不要为我伤心,为革命事业献身是光荣的。
43.我们作为一名唐山学子,更要铭记您的历史功绩和精神风貌。我们要学习您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我们将肩负起家乡建设、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选自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的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到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和被捕时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学习理解语段内容,了解语段的主旨,认真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41.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阅读句子“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知,这句话是描写父亲外貌、神态的句子。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等描写说明父亲被敌人施了重刑;“平静”一词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很坚强;“慈祥”一词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
故答案为:外貌/神态/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父亲在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42.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父亲可能在想:我的孩子对不起了,大爱无情,为了革命的胜利,我必须这样做。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胜利一定会来的,虽然我不在了,但是我的同志一定会照顾你们的,相信你们一定会过得很好。再见了。
故答案为: 不要为我伤心,为革命事业献身是光荣的。
43.考查对知识的拓展延伸。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是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努力的一生,我对李大钊烈士十分崇敬,我想说:李大钊先生,您面对迫害,临危不惧,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努力奋斗的一生,我向您致以深深的敬意。
故答案为: 我们作为一名唐山学子,更要铭记您历史功绩和精神风貌。我们要学习您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我们将肩负起家乡建设、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44.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见面
45.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46.领会了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47.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体现了李大钊坚强不屈、大义凛然、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品格。
48.删去外貌描写无法表现父亲在经历残酷折磨后坚贞不屈的样子,也就无法表现父亲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49.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父亲的被害日,从而体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做阅读理解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②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③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组织好语言作答。
44.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②— 自然段主要的是主要写的是在法庭上,李大钊先生和家人相见的情景。重点写了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他毫不动摇,依旧坚定;面对家人的时候,他用“安定…沉着"感染着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故答案为: 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见面
45.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从第⑤段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知伟大的力量"指的是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故答案为: 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46.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从第⑧段的句子“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可知“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中的“会意”意思是父亲明白了找的意思,我想保护哥哥的意思。
故答案为:领会了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47.本题考查的是外貌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文中描写外貌的句子在第②段“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这些话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临危不惧,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品质。同时体会到一位革命者在残酷的折磨下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故答案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体现了李大钊坚强不屈、大义凛然、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品格。
48.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第②段“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写出了父亲在残酷的折磨下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体现了父亲的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如果删去,就无法体现敌人的残酷和父亲的坚贞不屈。
故答案为: 删去外貌描写无法表现父亲在经历残酷折磨后坚贞不屈的样子,也就无法表现父亲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49.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理解与辨析。本文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付自己记住父亲的被难日,首尾呼应,这篇文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都是写的父亲被害以后,全家人悲痛的心情,这就和文章的开头有了一个照应,形成了文章前后呼应。从而也更加的突出来作者对于父亲的怀念和悲痛的心情。前后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中心更加突出;说明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非常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故答案为: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父亲的被害日,从而体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50.腊八到腊月二十三之前人们的活动
5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5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
53.颜色和味道都很好;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指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作用的东西;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
54.小孩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