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期中真题汇编08 文言文阅读
一、古诗文阅读
(2024六下·崇明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
1.乙文选自《后汉书》,甲文选自《 》。
2.解释加点的词。
非然也 而凤持竿诵经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乙文中的高凤和《学弈》中的第一个学生,都是 的人,依据是高凤“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而高凤能成为名儒,还在于他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答)。
(2024六下·松江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②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④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⑤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①谪(zhé):被贬官。②寓:居住。③昧爽:破晓。④洎(jì):到。⑤趺(fū):脚。
5.甲文选自《 》,其作者与孔子并称“ ”。
6.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思援弓缴而射之
就明而读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
8.下列对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赞同前一人的做法。
B.【乙】文中张无垢坚持晨读十四年。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D.【甲】【乙】两文都言简义丰,生动传神。
9.从日常学习角度看,【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中“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侧面体现了张无垢 的精神品质。
(2024六下·重庆市期中)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②少选之间
③巍巍乎若太山
④汤汤乎若流水
11.《伯牙鼓琴》选自《 》,写的是伯牙和锺子期因鼓琴、听琴而成为知音故事。他们的传说后来引申出一个成语“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喻 。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出他当时的心情是 (用一个词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感情至深。
12.阅读链接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选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有改动)
①材料中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
②材料中直接强烈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悲伤心情的语句是: 。
13.有人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行为太过于极端,你是怎么理解伯牙的行为的?
(2024六下·慈利期中)文言文阅读。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 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②吾用多。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君之楚,奚为北面?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6.成语 出自本文,用来比喻 ,我知道 、 这两个成语也是出自寓言故事。
(2024六下·通道期中)文言文阅读。
项籍①弃书捐剑
①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③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④,不足⑤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
②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 ②去:这里指放弃“学书”。③项梁:项籍的叔父 ④敌:抵挡,抵抗。 ⑤足:值得。 ⑥竟:完毕
17.根据短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及填空。(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从思维导图可以看出,项籍最喜欢学习的是 。
18.从短文可知,刘邦和项籍打仗,项籍靠“ ”,而刘邦靠“ ”。最终,项籍失败是因为他“ ”了。
19.从故事中,我明白了( )
A.我们要博览群书,浅尝辄止。
B.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C.我们一定要找准适合自己的技艺。
D.做人一定要有远大的胸襟和抱负。
(2024六下·鄂城期中)阅读小古文《周处除三害》,完成完成下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①,为乡里所②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③,而处尤剧④。或说⑤处杀虎斩蛟,实冀⑥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处遂改励⑦,终为忠臣孝子。
【注释】①侠气:指好争斗。②为……所:被……认为。③三横(hèng):三害。④剧:厉害。⑤或:有的人。⑥冀:希望。⑦改励:改过自勉。
20.文中的“三害”指的是 , , 。
21.“为乡里所患”的意思是 。
22.乡人“或说处杀虎斩蛟”的目的是“ ”。
23.说说文中的周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体现了周处的什么特点?
(2024六下·黄陂期中)阅读《世说新语》文言文节选,回答问题。
扇不在新
庾稚恭①为荆州②,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③。侍中刘劭④曰:“柏梁云构⑤,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钟、夔⑥先听其音。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⑦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注释]①庾稚恭:庾翼,东晋中期将领。 ②荆州:此处指荆州刺史,刺史是古代官名。③故物:旧东西。 ④刘劭:后成为东晋大臣。⑤柏梁:汉代宫殿柏梁台。云构:形容房屋高大壮丽。⑥钟、夔:钟子期和夔,这里指代懂得欣赏的乐师。 ⑦庾后:指庾太后。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武帝疑是故物 疑:
庾后闻之 闻:
25.写出下面句子的大致意思。
此人宜在帝左右。
26.短文中刘劭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4六下·济宁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①矣。”师旷曰:“何不炳②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④安敢戏③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⑤;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⑥;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暮:这里指“晚,末”。②炳:点燃。③戏:戏弄。④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⑤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⑥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思援弓缴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
28.用“/”为下面文言语句断句,限段两处。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9.你从甲乙两文分别获得了与学习有关的什么启示?
30.请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甲乙两文中的运用。
(2024六下·定西期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①去之。又尝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①掷,丢弃;②同席,唐代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两人;③乘轩冕:乘车。
31.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
③华捉而掷去之
④又尝同席读书
3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 B.虽/与之/俱学
C.一人/虽/听之 D.其一/人专心致志
33.写出句子大意。
①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34.《管宁割席》写了哪两件事?
(2024六下·寒亭期中)文言文阅读
刮骨去毒
羽①/尝为②/流矢③所中,贯④/其左臂,后/创⑤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⑥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⑦,盈于/盘器,而/羽/割炙⑧饮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蜀志》
注释:①羽:关羽。三国时蜀国的大将。②为:被。③流矢:没有确定目标的箭。④贯:穿透。⑤创:创口,创伤。⑥适:刚好,正好,恰好。⑦流离:(鲜血)淋漓。⑧炙(zhì):烤肉。
35.关羽的左臂阴雨天经常疼痛,是因为(用原文回答)。
3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羽尝为流矢所中
②盈于盘器
37.说说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
①贯其左臂
②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38.从“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中,你感觉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六下·齐河期中)文言文阅读。阅读文章,悟情得法。
怀素练字
怀素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①怀素:唐代大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39.联系之前所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理解“以蕉叶供挥洒”中的“以”,用组词法理解“书不足”中的“足”,下面正确的选项是( )
A.用 足够 B.认为 充足
C.以为 不足 D.用 足迹
40.“书”主要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但“贫无纸可书”中“书”表示一个动作,同样,“名其庵”中“名”也是这样。理解文中的“书”和“名”,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信 名字 B.书本 取名
C.板书 名声 D.书写 取名叫作
41.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42.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学习永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 B.写字时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C.学习要勤奋刻苦,要坚持不懈 D.学习要善问,要敢于提出问题
(2024六下·坊子期中)古文阅读
塞翁失马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③而入胡。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⑥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⑦。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⑧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⑨。此独以跛⑩之故,父子相保 。
【注释】①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②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③亡:逃跑。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⑥将:带领。⑦髀(bì):大腿。⑧引弦:拉开弓弦。⑨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⑩跛:指腿脚不好,瘸腿。 保:保全。
43.【古文积累】请结合平日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文言词的意思。
①居数月
②此独以跛之故
44.【疏通文意】结合上下文和注释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5.【读中悟理】读了《塞翁失马》,我们不禁想起了鲁滨逊,面对流落荒岛的处境有了“焉知非福”的想法。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请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2024六下·新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惟弈秋之为听 惟: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
④非然也 然:
4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习下棋做铺垫。
B.文章使用了对比手法,将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及不同的学习结果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心,也暗含了作者的态度。
C.同样是学习下棋,一人专心致志最终学有所成,另一人三心二意最终技艺平平,不是因为智力差异,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导致的。
D.文章叙议结合,最后一句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2024六下·周村期中)比较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乙】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末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②右军:王羲之因普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③笔札:书法。
4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非然也
②深得其法
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④太宗益刻意临学
5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51.甲文中两个学生有相同的老师,相同的学习环境和 ,因为不同的学习表现而导致了不同的学习结果。作者写此文是要告诉我们 的道理。
52.甲乙两文中,弈秋和王著都是老师,对比看,王著让太宗“笔法精绝”,作为老师,他是非常成功的,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024六下·诸城期中)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zhuó)足,以②大醉,去,遗③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④度⑤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⑥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濯:洗。②以:因为。③遗:遗失。④公:这里指王华。⑤度:估计,猜测。⑥铤:同“锭”,货币的计量单位。
53.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公度其醒必复来( )
A.重复
B.答复
C.再
②却不受( )
A.但是
B.拒绝,推辞
C.退
54.读文中画横线句子想象当时情景,用自己的话把对话补充完整。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一个人哭着来到这里)
王华迎上去说:“ ”
那个人说:“ ”
55.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华是一个( )的人。
A.聪明机智、知识渊博 B.有恒心、有毅力
C.信守承诺、遵守约定 D.拾金不昧、助人为乐
(2024六下·临淄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选自《论语·述而》)
【丙】
薛谭学讴②于秦青③,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识:记。②讴:唱歌。③秦青: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以教歌为业。
56.根据所给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 提示 意思
诲人不倦 课内拓展:使弈秋诲二人弈。 a
学而不厌 成语:贪得无厌 b
响遏行云 字源探究:会意字。篆书左侧形体像脚(止)和路(彳),有行走义:右侧是曷,曷本作大声喝止解,兼表声。 c
薛谭乃谢求反 字典释义:①感谢:②认错,道歉;③衰败,衰落。 d (填序号)
57.请用“/”给第①题句子断句(限画两处),并翻译第②题句子。
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5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默而识之
B.何有于我哉 饯行于郊衢
C.为是其智弗若与 秦青弗止
D.薛谭乃谢求反 今乃掉尾而斗
59.薛谭身上有哪些可取之处?
60.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2024六下·凉州)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61.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使弈秋诲二人弈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非然也
62.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 )的语气;“日:非然也”应该读出( ) 的语气。
A.反问
B.疑问
C.否定
D.肯定
63.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人专心致志 B.为是/其智弗若与
C.虽/与之俱学 D.一人/虽听之
64.下面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65.从这篇文言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2024六下·南海期中)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66.《学弈》选自《 》。
67.请在横线上补充课文内容。
68.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弗若之矣: 非然也:
69.写一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70.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2024六下·马边期中)文言文阅读
拔树凿井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②“水于河。一佐领③ 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④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汲:打水。③佐领:清官名。④苟:如果。
71.下列“故”字,与“故草木不生”中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
B.西出阳关无故人。
C.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7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7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伊犁城的位置在高山上。
B.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C.佐领很聪明,从城中仍存活有众多的老树推断出水源的位置。
74.这篇文言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024六下·乐安期中)文言文阅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令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gēng gèng)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予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lǜ),张抉(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xiāo xiào)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75.为文中的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更 (gēng gèng )道
不肖 (xiāo xiào)主
76.用自己的话来理解画线句子。
77.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是 、 、 ,这三个成语了 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78.这则古文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 的人。(1分)(请用一个四字词语回答)
(2023六下·新津期中)文言文阅读。
翠鸟移巢
翠鸟先①高作巢以避患④。及生子,爱之,恐坠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④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⑥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先:起。②患:祸患。③坠:落,掉下。④复:又,再。⑤又更下巢:又把窝做到更低的地方。⑥遂:于是,就。⑦得:得以。⑧取:拿到。
79.联系上下文,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以避患”( )。
A.用
B.认为
②“得而取之矣”( )。
A.助词,相当于“的”
B.代词,文中指小翠鸟
80.“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意思是: 。
81.翠鸟在高高的地方筑巢是为了 ,它在稍低一点的地方筑巢,是因为 。翠鸟爱子的结果是 ,由此可知,文本告诉了我们 。
(2023六下·雁江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作业。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8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众皆弃去
破之
凛然如成人
8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84.“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2023六下·监利期中)文言文阅读。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85.文言文中常会将句中的人物省略,但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你能在空白处补出吗?
① 端坐不倒。
② 近视之。
86.“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①因为 ,所以 。
②之所以 ,是因为 。
87.说说猎人为什么终身不复猎?
答案解析部分
1.孟子
2.然:这样;持:拿,拿着
3.虽然他同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但艺一却不如人家。
4.专心致志;“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学习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废寝忘食。
考查了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平时学习中要背会古诗文,还要懂得字词的意思。多积累文言字词,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学弈》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故答案为:孟子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不是这样的。然:这样。②而高凤手持竹竿,口诵经书。持:手持。
故答案为:然:这样、持:拿,拿着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虽,虽然;俱,一起。句意为:虽然他和其他人一起学习,但成绩不如别人。
故答案为:虽然他同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但艺一却不如人家。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乙文中的高凤和《学弈》中的第一个学生,都是专心致志的人,依据是高凤“专精诵读”,结合“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可知高凤能成为名儒,还在于他勤奋。
故答案为:专心致志、“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学习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废寝忘食。
5.《孟子》;“孔孟”
6.引,拉;靠近
7.是因为后一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8.C
9.学习应该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勤奋、坚持、执着、刻苦等。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译文:
乙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两人—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 说:当然不是啊!
乙文: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在他的寝室里有一扇小窗,每天天刚亮,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靠近微弱的晨光学习,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京城就职后,窗下的石板上,双脚鞋印的痕迹隐约可见,到现在还留存着。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学弈》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被称为亚圣,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与孔子并称“孔孟”。
故答案为:《孟子》、“孔孟”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①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援:引,拉。②靠近微弱的晨光学习。就:靠近。
故答案为:①引,拉。②靠近。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为,因为;智,智力;弗,不、没有;若,比得上。是因为后一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故答案为: 是因为后一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有误,甲文将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不同的学习结果进行对比,突出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乙文并未运用对比手法,根据“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可知,运用侧面描写,突出了张无垢的勤学苦读;故选:C。
故答案为: C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概括。第①问:根据甲文“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可知,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想着其他无关学习的事。结果是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个却是远远比不上的,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根据“泊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可知,读书时站立的地方在其离开后痕迹依然存在,可见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侧面表现了张无垢勤奋刻苦、坚持执着的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学习应该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勤奋、坚持、执着、刻苦等。
10.心里;一会儿;巍峨;水波荡漾的样子
11.吕氏春秋;高山流水;知己或者是知音;悲痛欲绝
1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13.我认同文中的观点。我认为伯牙在子期去世后,他绝弦的行为正是说明对朋友逝去的极端哀痛,若是没有知音,没有人欣赏唱和我的作品,当我弹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也没有人理解我内心的所想和所求,我弹琴还有什么意义,生活中的这种认同感,是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基础。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0.考查字词的理解。①句意为: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志:心里。
②句意为:不一会儿。少选:一会儿。
③句意为:就像那巍峨的泰山。巍巍:巍峨。
④句意为: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汤汤:水波荡漾的样子。
故答案为:心里、一会儿、巍峨、水波荡漾的样子
11.考查作家作品和成语的含义。《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俞伯牙和锺子期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关系亲密,这种情形可以用成语“高山流水”来概括,高山流水:指琴声有时像高山,有时又像流水,形容乐曲的精妙,又用来比喻知己或者是知音。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我们感受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悲痛的,这种情形可以用成语“悲痛欲绝”来概括。悲痛欲绝: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故答案为:吕氏春秋、高山流水、知己或者是知音、悲痛欲绝
1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掌握。“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与“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的含义形近。
②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延伸。首先,我认同文中的观点。在结合后面的“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以看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是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可见,伯牙认为锺子期是他真正的知音,他们的深厚情意是建立在相知的基础上的;他失去了自己的知音,内心悲痛欲绝。
故答案为:我认同文中的观点。我认为伯牙在子期去世后,他绝弦的行为正是说明对朋友逝去的极端哀痛,若是没有知音,没有人欣赏唱和我的作品,当我弹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也没有人理解我内心的所想和所求,我弹琴还有什么意义,生活中的这种认同感,是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基础。
14.这;我
15.①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
②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16.南辕北辙;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有人在太行山的北面驾车前行,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南辕北辙”啊。
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此:这。②”吾用多”我的路费多。吾:我。
故答案为:这、我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之:去。故①”君之楚,奚为北面?”的翻译为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的翻译为:这些条件越好,那么(他)将离楚国越远啊!
故答案为:①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②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16.本文考查成语的积累和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概括即可。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办事情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只要方向道路对头,就能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相反地,如果方向道路错了,那么有利的条件就会转变为不利因素,起到相反的作用。成语是”南辕北辙”,另外“掩耳盗铃、亡羊补牢”这两个成语也是出自寓言故事。
故答案为:南辕北辙、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17.足以记名姓而已;一人敌,不足学;万人敌;不成,去;又不成;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兵法
18.力;智;智穷
19.B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参考译文】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离开,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对抗万人!”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之境的!
17.结合文中描写,项籍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结果是“学术不成”;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结果是“又不成”;认为兵法“略知其意”结果是“又不肯竟学”;可以看出项籍最喜欢的还是“兵法”,结合文中句子进行总结作答。
故答案为:足以记名姓而已;一人敌,不足学;万人敌;不成,去;又不成;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兵法
18.结合短文第②自然段,刘邦和项籍打仗,刘邦靠的是“智取”,项籍靠的是“力斗”,最红项籍失败,因为他“智穷”;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力;智;智穷
19.结合文中描写,根据项籍学习时没有恒心,见异思迁最后导致因为智穷而失败;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阅读各项,做出选择。
故答案为:B
20.周处;蛟龙;白虎
21.被乡里人认为是祸患
2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3.周处年轻时好争斗,被乡里人认为是祸患;后来改正错误成为忠臣孝子。这体现了周处善于反省,知错能改的特点。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参考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20.结合短文内容“三害”指的是“周处 蛟龙 白虎”,结合文中句子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周处;蛟龙;白虎
21.“为乡里所患”的“患”是祸患的意思,这句意思是被乡里人认为是祸患;
故答案为:被乡里人认为是祸患
22.结合“或说⑤处杀虎斩蛟,实冀⑥三横唯余其一。”的表述,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3.结合文中描写,周处从好勇斗狠成为乡里祸患,但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成为忠臣孝子,体现了周处善于反思、有错能改的特点。结合文中描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周处年轻时好争斗,被乡里人认为是祸患;后来改正错误成为忠臣孝子。这体现了周处善于反省,知错能改的特点。
24.怀疑;听
25.这个人适宜于帝王身边。
26.善于言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庾稚恭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向晋武帝进献羽毛扇,武帝怀疑是用过的。侍中刘劭说:“柏梁台那样高大的楼台,是工匠先住在里面;乐器齐奏,也是懂音乐的人和乐工们先审听它的音。稚恭进献羽毛扇,是因为它好,不是因为它新。”庾稚恭(后来)听说了这件事,说:“这个人适合在皇上身边。”
24.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武帝疑是故物”的意思是武帝怀疑羽毛扇是用过的。“疑”是怀疑的意思。
“庾后闻之"的意思是庾稚恭(后来)听说了这件事。“闻”是听的意思。
故答案为:怀疑/ 听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时要分析每个字的含义。
“此人宜在帝左右。”中的“此人"指的是这个人,即刘劲。“宜”是适合、应该的意思,“在"的意思是处于、处在。“帝”这里指皇帝晋武帝。“左右”是身边、身旁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适合在皇上身边。
故答案为: 这个人适宜于帝王身边。
26.本题考查人物分析。
通过读文章可知,这个故事讲的是庾稚恭向晋武帝进献羽毛扇,但是武帝怀疑是用过的。这时刘动使用类比的手法劝解晋武帝,语言委婉生动,使被劝者晋武帝容易接受的事情,从这一事件来看,可以说刘劭展现出了一定的机智和巧妙的思维能力,他能够通过类比的方式用楼台和乐器的例子来为庾稚恭辩解,而且这种随机应变和快速找到合理说辞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故答案为: 善于言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
27.引,拉;怎么
28.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9.甲文: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乙文: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要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要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学习要趁年轻,越早越好。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
30.甲文:把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进行对比,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乙文:把“老而好学”“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进行对比,生动说明学习要趁年轻,越早越好。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7.“思援弓缴”意思是想着拉开弓箭(射鸿鹄),“援”指引,拉的意思;“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意思是怎么能有作大臣的戏弄君王的呢?“安”意思是怎么;
故答案为:引,拉;怎么
28.“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意思是怎么能有作大臣的戏弄君王的呢?这句朗读节奏应该是: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故答案为: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9.结合对短文的理解,《学弈》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师旷论学》说明学习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要抓紧时间学习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述作答。
故答案为:甲文: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乙文: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要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要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学习要趁年轻,越早越好。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
30.结合短文内容,《学弈》中把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进行对比,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师旷论学》把“老而好学”“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进行对比,生动说明学习要趁年轻,越早越好。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述作答。
故答案为:甲文:把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进行对比,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乙文:把“老而好学”“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进行对比,生动说明学习要趁年轻,越早越好。
31.引,拉;代词,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拾捡;曾经
32.D
33.①管宁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②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34.第一件事:管宁和华歆在菜园里锄菜时,见地下有片金子,管宁不管不顾,华歆捡起来又扔了。第二件事: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读书,门前有人乘华车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丢下书,出去观望。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31.此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解释字词,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回答。①“援”有拉拽、牵引、引用、帮助的意思,这里指其中一人想要拉弓射鸿鹄,所以是拉、引的意思。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句子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故“智”的意思是:智力。③”华捉而掷去之“的意思是: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掷,捡拾。④”又尝同席读书“的意思是: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尝,曾经。
故答案为:引,拉;代词,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拾捡;曾经。
32.考查文言断句。A、B、C正确。
D.有误。“其一人专心致志”译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根据句意进行划分,即:其一人/专心致志。
故答案为:D
33.考查内容理解。①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割,割开。非,不是。管宁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弗若,不如。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故答案为:①管宁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②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34.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抓住关键句子概括,通过阅读可知,第一件:管宁和华歆在菜园里锄菜时,见地下有片金子,管宁不管不顾,华歆捡起来又扔了;第二件: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读书,门前有人乘华车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丢下书,出去观望。
故答案为:第一件事:管宁和华歆在菜园里锄菜时,见地下有片金子,管宁不管不顾,华歆捡起来又扔了。第二件事: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读书,门前有人乘华车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丢下书,出去观望。
35.矢镞有毒,毒入于骨。
36.曾经;充满
37.关羽;手臂
38.关羽是一个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人。
(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意图在于让通过阅读文言文,准确找到与问题相关的语句,理解文意,培养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为深入理解文言文奠定基础。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含义的理解能力。意图是让通过对具体句子的分析,理解文言字词在句中的意思,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增强对文言文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能力。意图在于让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培养对文言文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能力,提高对文言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意图是让通过对文中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培养对文言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手法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参考译文】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刺穿了关羽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逢阴雨天气,左警骨常常疼。医生说:“箭头有毒,毒素已渗入骨中,需要重新剖开臂部上的伤口,刮去警骨上的余毒,才能除去这痛苦。”关羽于是便伸出手臂,让医生为他开刀。当时恰逢关羽请将领们宴饮,他的臂部鲜血淋漓,流满了接在下面的盘子,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如。
35.文中明确提到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解释了关羽左臂阴雨天经常疼痛的原因是 “矢镞有毒,毒入于骨”,所以用原文回答就是 “矢镞有毒,毒入于骨”。
故答案为:矢镞有毒,毒入于骨。
36.①“羽尝为流矢所中” 意思是关羽曾经被没有确定目标的箭射中,“尝” 在这里是 “曾经” 的意思;②“盈于盘器” 描述的是手臂流出的鲜血充满了盘子等器具,“盈” 的意思是 “充满”。
故答案为:曾经;充满
37.①“贯其左臂”,根据前文 “羽尝为流矢所中” 可知,这里说的是关羽被箭射中,所以 “其” 指代的是 “关羽”;②“羽便伸臂令医劈之”,结合上文医生说要破开手臂进行治疗,这里关羽伸出手臂让医生去处理,所以 “之” 指代的是 “手臂”。
故答案为:关羽;手臂
38.“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描述了在医生为关羽破开手臂刮骨去毒,手臂鲜血淋漓的情况下,关羽一边割着烤肉吃,一边喝酒,并且谈笑自如,仿佛没有感受到疼痛。从这种表现可以看出,关羽能够忍受巨大的痛苦,意志非常刚强,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面前,依然能够保持镇定,谈笑风生,体现出他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品质。
故答案为:关羽是一个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人。
39.A
40.D
4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42.C
(1)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通过联系已学知识和运用组词法来推断字词含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字词特殊用法的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字词的准确含义。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理解能力,要求将文言语句准确转化为现代汉语。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理解与归纳能力,需要从故事内容中提炼出核心启示。
39.“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中 “以” 是 “用” 的意思,所以 “以蕉叶供挥洒” 的 “以” 也是 “用”。“足” 通过组词法,可组成 “足够”,在 “书不足” 中表示 “足够” 的意思。故答案选 A。
故答案为:A
40.“贫无纸可书” 中 “书” 明显是 “书写” 的意思,“名其庵” 根据语境可知是 “给庵取名叫作” 的意思,所以 “名” 是 “取名叫作”。答案是 D。
故答案为:D
41.“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再三” 表示多次,“穿” 是穿透、磨穿的意思,整句话就是说多次在盘和板上书写,最终把盘和板都磨穿了,答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是合理的意译。
故答案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42.文中怀素因为贫穷没有纸,就种芭蕉用蕉叶书写,还在漆盘和漆板上书写,直至把盘板都磨穿,体现了他学习书法时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故事的启示是学习要勤奋刻苦,要坚持不懈,答案选 C。
故答案为:C
43.经过,过了;缘故,原因
44.他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45.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我总是抱怨自己太瘦,看起来像只“猴子”,但爸爸告诉我瘦有瘦的好处。后来,在爸爸的引导下,我变成了一名篮球爱好者,靠着灵活的动作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篮球王”。我也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身材。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43.考查字词的理解。①句意为:过了几个月。居:经过。②句意为: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病的缘故免于征战。故:缘故。
故答案为:经过,过了;缘故,原因
44.考查句子翻译。“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的意思是:老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故答案为: 他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45.考查对寓言主旨的把握。寓言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故答案为: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我总是抱怨自己太瘦,看起来像只“猴子”,但爸爸告诉我瘦有瘦的好处。后来,在爸爸的引导下,我变成了一名篮球爱好者,靠着灵活的动作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篮球王”。我也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身材。
46.只;引,拉;因为;这样
47.虽然他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
48.C
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完成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平时学习中要背会古诗文,还要懂得字词的意思。多积累文言字词,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46.①弈秋之为听'中的"惟"表示'只’的意思,强调这个人在学习下棋时的专注度,只听弈秋的讲解。②'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援'是"引,拉'的意思,表示这个人想要拉弓射箭,说明他心不在焉。③'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为'是'因为'的意思,这里是在询问为什么这个人学得不如另一个人,是不是因为智力不如他。④'非然也'中的'然'是'这样"的意思,表示不是这样的即不是因为智力不如他,而是因为学习态度的问题。
故答案为:只、引,拉、因为、这样
47.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这个人与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他的棋艺却比不上那个人。"虽"表示然,"与'表示和,'俱学"表示一起学习,"弗若'表示不如,'之'代指另一个人,"矣"是语气词,表示陈述的语气。
故答案为:虽然他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
48.A项正确,文章开篇确实交代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习下棋做了铺垫。B项正确,文章中确实使用了对比手法,将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及不同的学习结果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心,也暗含了作者的态度。C项错误,文章中虽然描述了两个人学习下棋的结果不同,但并未直接指出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导致的。实际上,学习结果的差异更多是因为学习态度的差异,即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D项正确,文章确实叙议结合,最后一句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故答案为:C
49.①这样;②方法;③多次;④更加
50.①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是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②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会再(对书法)用心。
51.相当的智力;学习要专心致志(学习不能三心二意)
52.王著每次都说宋太宗的书法还没有学好,这是因为如果马上说他写得好,那么皇上就会觉得书法已经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了,也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了。
本题考查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说:不是这样的。
【乙】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没有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墓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会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勉励的成果。
4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②深得其法:理解透了窍门。法,方法;
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数,多次;
④太宗益刻意临学: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益,更加。
故答案为:①这样;②方法;③多次;④更加
5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①与,和;俱,一起:弗,不;若,比得上。句子意思为: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是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②固,本来;佳,好;若,如果;遽,迅速;用意,用心。句子意思为: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会再(对书法)用心。
故答案为:①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是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②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会再(对书法)用心。
5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空:根据甲文“为是其智弗若与 日:非然也”可知,弈秋认为两人有相当的智力。
二空:根据甲文“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作者肯定了一人“专心致志”学习的品质,否定了另一人分散精力,无心学习的态度,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不会学有所成。
故答案为:相当的智力;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不会学有所成。
5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乙文“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可知,王著教学有方,善于引导:每次都说宋太宗的书法没有学好,让皇上觉得自身还有需要学习的地方,以此让皇帝对书法持续上心,最后皇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
故答案为:王著每次都说宋太宗的书法还没有学好,这是因为如果马上说他写得好,那么皇上就会觉得书法已经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了,也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了。
53.C,B
54.您是不是丢了金子?;是啊是啊!
55.D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53.① “公度其醒必复来。”意思是:王华估计那个人酒醒之后一定会再来。这里的“复”指的是再次、重新的意思。
② “却不受。 ”意思是:王华拒绝了那个人的酬谢。这里的“却”表示转折。
故答案为: C,B
54.根据文章内容,王华看到有人来找东西,于是上前询问。那个人回答说自己丢失了一袋金子,并且显得非常焦急。
故答案为:您是不是丢了金子?、是啊是啊!
55.通过王华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人。他不仅帮助失主找回了金子,还拒绝了酬谢,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故答案为:D
56.教(教诲);满足;阻止(使停止);②
57.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②想要拉弓箭把它射下来。
58.C
59.薛谭知错就改,马上向老师道歉,并且留下来继续学习,终身不敢放弃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60.①成绩取得与先天的聪慧并无多少关系,与学习的专注力有关系,我们要专心致志地学习。②薛谭因为自满没有学到精髓,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术,都应该虚心求学,持之以恒,不能自满而浅尝辄止。③学习需要勤奋刻苦,把知识记在心里,更要积极进取不知满足。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56.“诲人不倦”意思是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诲”是教导的意思;“学而不厌”意思是持续不断地学习而不感到厌倦,“厌”指厌倦的意思;“响遏行云”意思是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遏”是阻止、停止的意思;“薛谭乃谢求反”意思是薛谭于是认错请求返回再学习唱歌,“谢”指认错,道歉;
故答案为:教(教诲);满足;阻止(使停止;②
57.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意思是没有完全学会秦青的歌唱技艺自己认为已经学完于是告辞回去,这句朗读节奏应该是: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鸿鹄(天鹅)。
故答案为: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②想要拉弓箭把它射下来。
58.A项“通国之善弈者也 ”中的“之”是结构助词,是“的”的意思;“默而识之”中“之”是代词,指知识;
B项“何有于我哉”这句中“于”意思是“对”的意思;“饯行于郊衢”中“于”是在的意思;
C项“为是其智弗若与 秦青弗止”这两句中的“弗”都是“不”的意思;
D项中“薛谭乃谢求反”中的“乃”是于是的意思;“今乃掉尾而斗”中的“乃”是却的意思;
故答案为:C
59.结合文中描写,薛谭知道自己没有全部学得秦青的歌唱技艺而却骄傲自满,他能知错就改,向老师道歉,从此认真学习,这些优点值得学习。
故答案为:薛谭知错就改,马上向老师道歉,并且留下来继续学习,终身不敢放弃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60.结合对短文内容,说明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取得进步。结合自己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①成绩取得与先天的聪慧并无多少关系,与学习的专注力有关系,我们要专心致志地学习。②薛谭因为自满没有学到精髓,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术,都应该虚心求学,持之以恒,不能自满而浅尝辄止。③学习需要勤奋刻苦,把知识记在心里,更要积极进取不知满足。
61.下棋。;全国。;引,拉。;这样
62.A,D
63.A
64.C
65.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例如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讲课,不能三心二意,在课堂上想别的东西。
39.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1.“使弈秋诲二人弈”的“弈”是下棋的意思;“通国之善弈者也”中“通国”指全国的意思;“思援弓缴而射之”中“援”是拉的意思;“非然也”意思是不是这样的,“然”是这样的意思;
故答案为:下棋;全国;引,拉;这样
62.“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反问句,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日: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做出选择。
故答案为:A,D
63.阅读各项中句子,BCD三项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A项中“其一人专心致志”意思是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讲,朗读节奏应该是“其一人/专心致志”;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A
6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判断句式,与ABD三项句子的句式相同;C项中“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
故答案为:C
65.结合文中描写,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例如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讲课,不能三心二意,在课堂上想别的东西。
66.孟子 告子上
67.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68.不如;这样
69.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70.我知道了学习态度最终影响了学弈的结果,学习和做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6.结合相关知识,《学弈》出自《孟子 告子上》;
故答案为:孟子 告子上
67.结合课文内容,“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书写时“鸿鹄”右边都是“鸟”,把每个字写正确。
故答案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68.“弗若之矣”意思是不如前一个人,“弗若”是不如的意思;“非然也”意思是不是这样的,“然”指这样;
故答案为:不如;这样
69.“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这句中“惟”是“只”的意思,“之”指“的教导”;结合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70.结合故事内容,两个人共同跟随弈秋学习下棋,但是不同的学习态度,最后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故答案为:我知道了学习态度最终影响了学弈的结果,学习和做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71.A
72.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林怎么能存活下来?”
73.C
74.这个佐领能从城中仍存活有众多的老树推断出水源,说明他很聪明,善于观察与推断,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人。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71.故草木不生”中的“故”字意思是“因此,所以”;A项中“故未如期起程”中“故”是所以的意思;
B项中“故人”指老朋友,“故”是原来的意思;C项中“问其故”意思是问其中的原因,“故”指原因;
故答案为:A
72.“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这句中“苟”是如果意思,“安得活”意思是怎么能活,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林怎么能存活下来?
73.结合文中描写,A项中伊犁城在戈壁,这项表述错误;B项中“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没有人掌握寻找地下水源的方法,这项表述错误;C项中结合“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这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74.结合文言文的描写,根据佐领寻找的水源的方法,说明做事要用心观察,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有收获。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这个佐领能从城中仍存活有众多的老树推断出水源,说明他很聪明,善于观察与推断,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人。
75.gēng;xiào
76.齐国没有人了吗,派你作使者;
77.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夸张
78.能言善辩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75.“更(gēng gèng)道”应读gēng,指更换的意思;“不肖(xiāo )主”应读xiào,指“像”的意思;
故答案为:gēng;xiào
76.“齐无人耶,使子为使”这句中“齐”指齐国,“人”指人才,“使”是派遣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齐国没有人了吗,派你作使者;
77.“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都是表示人多的意思;这三个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齐国的人多。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夸张
78.结合文中对晏子的描写,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
故答案为:能言善辩
79.A;B
80.到有了孩子的时候,翠鸟非常疼爱它们,怕他们从巢里摔下去,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81.为了避免灾祸;担心孩子从巢里摔下去;被人抓走了;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意一个方面,一定还要考虑另一个方面,要全面权衡事情的利弊而审慎行事;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不然会害了他。
这篇古文的意思是: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走了。
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79.①考查了词语解释。"以避患”的意思是:用来避免灾祸。以:用。故选A。②"得而取之矣"的意思是: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走了。之:代词,文中指小翠鸟。故选B。
故答案为: A;B
80.考查了句子翻译。联系古文内容可知,“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这句话的意思是:到有了孩子的时候,翠鸟非常疼爱它们,怕他们从巢里摔下去,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故答案为: 到有了孩子的时候,翠鸟非常疼爱它们,怕他们从巢里摔下去,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81.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联系古文内容可知,翠鸟一开始把巢做在高处的原因是为了避免灾祸;而后来把巢一次次做低,原因是担心孩子从巢里摔下去;结果是被人抓走了。这篇古文通过讲述翠鸟生宝宝后,担心宝宝从巢里摔下来,将巢做得越来越低。读了这个故事,文本告诉了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意一个方面,一定还要考虑另一个方面,要全面权衡事情的利弊而审慎行事;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不然会害了他。
故答案为:为了避免灾祸/担心孩子从巢里摔下去/被人抓走了/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意一个方面,一定还要考虑另一个方面,要全面权衡事情的利弊而审慎行事;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不然会害了他。
82.离开;击破;稳重的样子
83.①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②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开了缸,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
84.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8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众皆弃去"“意思是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去:离开。“破之”意思是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破:打破。“凛然如成人"意思是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一个成年人。“漂然”意思是严肃庄重的样子。
故答案为:离开、击破、稳重的样子
8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自是:从此。释:放下。至:甚至。翻译:从此,司马光手不离书,以至于不知道饥渴冷暖。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持:拿。击:砸。破:打破。进:涌出。翻译: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向水缸,水缸破了,水流出来,孩子得以活命。
故答案为: ①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②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开了缸,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
8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古今中外,有许多创新思维的例子,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蔡伦发明纸张。在东汉时期,蔡伦作为一位官员,敏锐地察觉到了当时书写材料的种种不便,如竹简笨重、丝绢昂贵。于是,他开始尝试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通过汉.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最终制成了轻薄柔韧、价格低廉的纸张。这一创新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文字记录的成本,使得文化知识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还推动了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与发展。蔡伦的发明过程充分展示了创新思维的魅力。
故答案为: 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85.母熊;猎人
86.恐石落伤其子也;死而不倒者;死而不倒者;恐石落伤其子也
87.猎人被母熊濒死救子的母爱行为感动了,所以终身不复猎。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85.“端坐不倒”描述的是“母熊”;“近视之”描述的是“猎人”;结合句子意思,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母熊;猎人
86.“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母熊之所以死后而不接着倒下,及时因为担心石头落下来伤到自己的孩子。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结合“因果关系”句子的特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恐石落伤其子也;死而不倒者;死而不倒者;恐石落伤其子也
87.结合文中描写,因为猎人从母熊的身上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所以他不忍心再伤害动物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猎人被母熊濒死救子的母爱行为感动了,所以终身不复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