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大附中 2024级高一年级 3月随堂诊断
化 学
2025.3.28
本试卷共 8页,共 100分,考试时长 60分钟,请务必将答案答到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Na 23 Mg 24 Cl 35.5 Cu 64
密 第 I 部分(共 45 分)
(本部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
封符合要求的一项)
1.下列有关氮气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线A.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B.制硝酸和化肥的原料
C.食品袋中充氮气来防腐 D.与氧气反应制 NO从而制硝酸
内2.室温下,将充满 NO2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实验现象如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请A.NO2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B.试管中剩余的无色气体是未溶解的 NO2
C.取试管中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显红色,是因为 NO2与 H2O反应生成了酸
勿D.向试管中再缓缓通入一定量的 O2,试管中的液面上升
3.稀土被称为“工业黄金”和“新材料之母”,其中钇(Y)是稀土元素的代表。
答下列关于8939Y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和9139Y是同位素 B.中子数为 50 C.在第六周期 D.属于过渡元素
题4.已知 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s > Cl > P B.还原性:As3 > S2 > Cl
C.热稳定性:HCl > AsH3> HBr D.酸性:H3AsO4> H2SO4> H3PO4
第 1页 共 8页
行政班_________ 教学班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5.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 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
培养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 与浓盐酸挥发出来的
HCl反应产生了 NH4Cl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 该溶液一定是 FeCl3溶液
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NH3溶于水显碱性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6.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02 0.089 0.074
主要化合价 +2 +3 +6、-2 +2 -2
A.L、R的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L < R
B.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具有两性
C.非金属性:Q < T
D.L、Q形成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
7.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推测不.合.理.的是
事实 推测
Mg与冷水较难反应,Ca与冷水较易
A Be(铍)与冷水更难反应
反应
Na 与 Cl 形成离子键,Al 与 Cl 形成
B Si与 Cl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
HCl在 1500℃时分解,HI在 230℃时
C 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
分解
随核电荷数递增,第ⅠA族元素单质的 随核电荷数递增,第ⅦA族元素
D
沸点逐渐降低 单质的沸点也逐渐降低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 NH3中通入少量 Cl2,可观察到白烟
B.镁条放入滴入酚酞溶液的热水中,无明显现象
C.实验室可以加热 NH4Cl固体制备 NH3
D.实验室可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第 2页 共 8页
9.下列装置或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B C D
验证热稳定性: 验证非金属性: 验证铁与水蒸气反应能生 实 验 室 吸 收
Na2CO3>NaHCO3 C>Si 成 H2 NH3
10.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研究表明,在常温、常压和
可见光条件下,基于 LDH(一种固体催化剂)合成 NH3的
原理示意图如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涉及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与生成
B.基于 LDH合成 NH3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
LDH
C.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2N2+6H2O ==光=== 4NH3+3O2
D.该过程中 H2O被还原生成氧气
11.三效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
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均被还原
B.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不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
C.还原过程中每生成 0.1 mol N2,转移 1 mol电子
D.当 NOx中 x=1时,储存过程中反应的 NO和 O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4
12.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①中的物质 ②中的物质 预测①中现象
A 淀粉碘化钾溶液 浓硝酸 无明显现象
B 酚酞溶液 浓盐酸 无明显现象
C 氯化铝溶液 浓氨水 有白色沉淀
D 湿润红纸条 饱和氯水 红纸条褪色
第 3页 共 8页
13.将Mg、Cu组成的 2.64g混合物投入适量稀 HNO3中恰好完全反应,固体完全溶解时
收集到的还原产物 NO气体 0.896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NaOH溶液使金
属离子恰好沉淀完全,则生成沉淀质量为
A.4.32 g B.4.68 g C.5.36 g D.6.38 g
14.高效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制备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K FeO 净水原理:4FeO 2— + 10H O = 4Fe(OH) (胶体) + 3O ↑ + 8OH—2 4 4 2 3 2
B.用 NaHSO — —3溶液吸收尾气 Cl2 + SO32 +H2O = 2Cl +SO —42 + 2H+
C 6ClO—.反应Ⅱ: + 2Fe3+ + 4OH— = 2FeO42— + 3Cl2↑+ 2H2O
D.反应Ⅲ:Na2FeO4 + 2K+ = K2FeO4↓ + 2Na+
15.研究小组在探究卤素离子与硝酸银的反应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编号 操作 所用试剂 现象
1 ①KCl溶液 ②稀硝酸酸化的 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试剂①
2 ①KCl溶液 ②浓硝酸酸化的 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①KI溶液 ②稀硝酸酸化的 AgNO3溶液 产生黄色沉淀
4 ①KI溶液 ②浓硝酸酸化的 AgNO3溶液 产生褐色的浊液
试剂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 1和 2说明,硝酸浓度不影响 Cl-的检验
B.实验 1和 3说明,卤素离子的检验可使用稀硝酸酸化的 AgNO3溶液
C.对比实验 2和 4,说明异常现象的产生与卤离子种类有关
D.由上述实验推测,Br-的检验不能使用浓硝酸酸化的 AgNO3溶液
第 4页 共 8页
第 II 部分(共 55 分)
本部分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14分)科学家研究发现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
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图中的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图中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用电子式表示图中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制硫酸过程中,将 SO2转化为 SO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工业上利用氨气制备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室可用稀硝酸清洗附着在试管内壁的银,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氨气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生成对空气无污染的物质,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5页 共 8页
17.(16分)R、V、W、X、Y、Z、M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七种主族元素。R最常
见同位素的原子核中不含中子。V与W可形成两种稳定的化合物:VW和 VW2。工
业革命以来,人类使用的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将大量 VW2排入大气,在一定程度
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X为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Y为地壳
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Z与W是同一主族的元素,且在元素周期表中与W相邻。
(1)V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VW2的电子式为 。
(3)X2W2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 。
(4)R2W、R2Z中,稳定性较高的是 (填化学式),
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5)X、Y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6)Se与 Z是同一主族的元素,且在元素周期表中与 Z相邻。
①根据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Se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价
b.H2Se的还原性比 H2Z强
c.H2SeO3的酸性比 H2ZO4 强
②写出 SeO2与足量 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7)科研人员从矿石中分离出一种氧化物,化学式可表示为M2O3。为确定M元素的种
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
①M的相对原子质量介于 K和 Rb(铷)之间;
②0.01 mol M2O3在碱性溶液中与 Zn充分反应可得到M的简单氢化物,
反应完全时,被M2O3氧化的 Zn为 0.06 mol;
综合以上信息推断, M可能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 族。
第 6页 共 8页
18.(13分)某工厂综合处理含 NH4+废水和工业废气(主要含 N2、CO2、SO2、NO、CO,
不考虑其他成分)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NO + NO2 + 2NaOH = 2NaNO2 + H2O
(1)检验废水中存在 NH4+的操作和现象是:取少量废水于试管,
。
(2)固体 1的主要成分是 。
(3)流程中,试剂 X的作用是 (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4)捕获剂捕获的气体主要是 。
(5)NaNO2溶液处理含 NH4+废水的离子方程式为 。
(6)处理含 NH4+废水的另一种方法如图所示。
①过程 a中需升温至 30℃,产生大量气体,过程 b产生大量无毒气体,达到了逐步降低
溶液中 NH4+含量的目的。这两种气体分别是 、 。
②过程 c中,余氯的主要成分是 NaClO,NaClO的含量是 7.45 mg/L,则处理 10 m3含余
氯废水,理论上需要 0.5 mol·L-1 Na2SO3溶液的体积为 。
第 7页 共 8页
19.(12分)某实验小组欲探究浓硝酸的性质。
Ⅰ.木炭与浓硝酸反应:
(1)甲同学设计了图 1装置,认为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就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写出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热木炭 红热木炭
浓 HNO3 浓 HNO3
图 1 图 2
(2) 乙 同 学 认 为 红 棕 色 气 体 不 能 作 为 木 炭 与 浓 硝 酸 反 应 的 证 据 , 其 理 由
是 。
(3)乙同学设计了图 2装置实验,木炭能燃烧,并产生红棕色气体。针对该实验现象,
乙同学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 b:红热木炭使 HNO3分解产生 NO2,NO2可能具有助燃性,木炭燃烧;
假设 c:红热木炭使 HNO3分解产生 O2,木炭与 O2反应燃烧;
假设 d:红热木炭使 HNO3分解产生 NO2和 O2,共同影响木炭的燃烧;
补全假设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实验证明假设 b成立,请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①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木炭在该气体中持续燃烧,火焰迅速变亮,集气瓶中气体颜色变浅直至无色,
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遇空气不变色。
②根据实验现象写出木炭与此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设计硝酸在不同条件下分解实验,方案见下表:
浓硝酸
装置
试管充满 少量
ⅰ ⅱ 浓 HNO3 浓 HNO3
操作 先点燃ⅰ处酒精灯,溶液沸腾后没有观 光照几分钟后
及 察到红棕色气体产生。然后撤走ⅰ处酒 光照 8 小时,溶 看到液面上方
现象 精灯,点燃ⅱ处酒精灯并加热试管中部, 液不变黄 出现红棕色,
很快看到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 溶液变黄
(5)分析上述现象,得出使硝酸成功分解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8页 共 8页
首都师大附中 2024级高一年级 3月随堂诊断
化 学 参 考 答 案
第 I部分(共 45分)
1-5 DBCBB 6-10 CDACD 11-15 CABAD
第 II部分(共 55分)
16.(14分)
(1)SO2、SO3、N2O5 (2分)
(2)NH4NO3、(NH4)2SO4 (2分)
(3) (2分)
催化剂
(4)2SO2 + O2 2SO3 (2分)
△
(5)4NH3 + 5O
催化
2 ===
剂4NO + 6H2O (2分)△
(6)3Ag + NO3- + 4H+ = 3Ag+ + NO↑ + 2H2O (2分)
(7)6NO + 4NH 催=化==剂3 5N2 + 6H2O (2分)
△
17.(16分)
(1)第二周期第 IVA族 (1分)
(2) (2分)
(3)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 (2分)
(4)H2O (1分)
O与 S为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O<S,原子半径:O<S,非金属性:
O>S,稳定性:H2O>H2S (2分)
(5)Al(OH)3 + OH- = [Al(OH)4]- (2分)
(6)b (2分)
SeO2 + 2NaOH === Na2SeO3 + 2H2O (2分)
(7)VA (2分)
1 / 2
18.(13分)
(1)加入浓 NaOH溶液加热,生成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分)
(2)CaCO3、CaSO3、Ca(OH)2 (2分)
(3)氧化剂 (1分)
(4)CO (2分)
(5)NO2- + NH4+ = N2↑ + 2H2O (2分)
(6)①NH3 (1分) N2 (1分)
②2 L (2分)
19.(12分)
△
(1)C+4HNO3(浓) CO2↑+4NO2↑+2H2O (2分)
(2)硝酸分解也能产生红棕色 NO2气体 (2分)
(3)红热木炭直接和硝酸蒸气反应 (2分)
(4)① 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 NO2气体的集气瓶中 (2分)
△
② 2NO2+2C N2+2CO2 (2分)
(5)光照或加热硝酸蒸气(或硝酸分子)分解 (2分)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