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玩偶之家(节选)》(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玩偶之家(节选)》(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1 14: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风暴
易卜生
学习目标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情节“冲突” 。
2.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
3.探讨娜拉出走的原因及结局,并思考《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
作者
戏剧常识
写作背景
解读题目
社会问题剧
挪威剧作家,1848年开始写作,共写剧本26部。早期剧作以挪威的民间传说、英雄传奇为题材,表现民族统一的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
作者
1877年后发表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和写实技巧,剖析社会弊端。
这些作品取材于资产阶级日常生活,采用散文体写作,废除旁白、独白,舞台指示明确而具体。其作品对现代戏剧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易卜生
戏剧常识
戏剧: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分类——
作品类型:悲剧、喜剧、正剧等;
题材内容:历史剧、现代剧、哲理剧等;
剧作长度:独幕剧、多幕剧、短剧;
创作方法: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等。
戏剧常识
“冲突”
“语言”
“舞台”和“演员”
戏剧文学的审美特质
戏剧常识
写作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女工激增,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
《玩偶之家》创作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一年。妇女解放运动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也促使作者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玩偶之家》是作者根据朋友劳拉的真实遭遇创作的。
“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立足于生活实际,反映挪威社会的家庭、婚姻和民主政治等重大问题,并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灵。
他把“讨论”带入戏剧,“讨论”与剧情和人物形象塑造紧密联系;调动多种舞台元素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多种表现手法互相作用,既增强了戏剧的思想性,又强化了戏剧效果。

初步感知
前情回顾
梳理脉络
概括关键内容
【第一幕】圣诞节前,海尔茂即将升职为银行经理。娜拉兴高采烈地买来圣诞树等,准备过圣诞节。娜拉与丈夫讨论开销闲聊时,林丹太太来访。林丹太太想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娜拉欣然答应让丈夫帮忙。柯洛克斯泰造访,因为海尔茂升职后准备解雇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请娜拉帮忙让她丈夫不要解雇自己。娜拉拒绝,柯洛克斯泰便威胁娜拉,会将她几年前因丈夫患重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向自己借钱的事告诉海尔茂。
【第二幕】圣诞节,林丹太太在娜拉家帮她整理参加舞会的衣服。海尔茂家的老友阮克医生来了。阮克医生一直爱着娜拉,他病重将死,向娜拉表达了爱慕之意。柯洛克斯泰赶到,又一次威胁娜拉,二人谈判最终破裂,柯洛克斯泰便将事先写好的信放进海尔茂家的信箱。柯洛克斯泰早年爱恋林丹太太,林丹太太决定为了帮助娜拉摆脱困境,去找柯洛克斯泰谈谈。
【第三幕】林丹太太找到柯洛克斯泰,经过一番谈话后,林丹太太表示可以接受柯洛克斯泰并嫁给他。柯洛克斯泰决定放弃威胁娜拉,“努力做好人”。娜拉被丈夫从舞会上拉回家,林丹太太告诉娜拉不用怕柯洛克斯泰,但要把事情的实情告诉丈夫。林丹太太告辞,海尔茂送她……
解读题目




Wan ou zhi jia
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请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把握故事情节,梳理发展脉络。
2.结合选文及你所了解的戏剧情节,简述两封来信的内容。
请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把握故事情节,梳理发展脉络。
娜拉舞会归来,海尔茂甜言蜜语盛赞娜拉。
阮克医生到访,在信箱留下名片。
看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海尔茂怒骂娜拉。
第二封信来了,海尔茂又变得甜言蜜语。
认清了海尔茂,娜拉出走。
第二封信:柯洛克斯泰在女友的劝说下,将借据退给海尔茂,不再要挟。
第一封信:柯洛克斯泰拿娜拉当年的借据要挟海尔茂不要开除他。
请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2.结合选文及你所了解的戏剧情节,简述两封来信的内容。
深入探究
戏剧冲突
语言、形象
本剧的社会意义

“冲突”
“语言” (个性化:体现人物形象)
“舞台”和“演员”
戏剧文学的审美特质
戏剧常识
1、选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的戏剧冲突?
①第一封信出现后:
海尔茂一改先前甜言蜜语的表现,变得暴跳如雷,大骂娜拉是骗子、下贱;
娜拉看清了海尔茂丑恶的嘴脸,开始觉醒。
戏剧冲突
②第二封信出现后:
戏剧冲突
冲突1:海尔茂以为万事大吉,反过来安慰娜拉,娜拉一声不吭,海尔茂对娜拉出奇的冷静感到害怕。
冲突2:娜拉换上日常衣服并与海尔茂进行一次谈话。随着谈话的激化,海尔茂越来越被动尴尬,傲然的姿态维持不下去了。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
②第二封信出现后:
戏剧冲突
冲突3:海尔茂已经处于劣势,他只能用“母亲的义务”“你还是我的妻子”来要挟娜拉;娜拉的反抗却逐渐走向高峰,她不仅退还了结婚戒指,还离家出走。
戏剧冲突的作用
戏剧冲突可以促进情节发展,
增强戏剧的吸引力,
塑造人物形象,
反映社会现实。
2. 小组合作讨论戏剧语言,从中你感受到娜拉、海尔茂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形象特征)?
娜拉
①美丽娇俏,优雅迷人(肩膀滑溜、脖子娇嫩、身段轻巧活泼。海尔茂称呼她“小鸟儿”“娇滴滴的小宝贝儿”)
②善良,有同情心(老朋友阮克病危前来诀别,她的询问委婉含蓄,不忍心直接发问,用“祝你安眠”等言语和为阮克点烟的行动,给予这位爱慕者以情感的慰藉。)
娜拉
③追求理想的爱情,甘愿为爱奉献(对丈夫无条件、无保留地付出。当伪造保人签字一事将要威胁到丈夫的前程时,她宁愿自己承担全部罪名,甚至想到自杀。)
④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勇敢坚毅,有反抗精神(在丈夫的咒骂和侮辱中认识到自己处于“玩偶”地位后,开始清醒,并对当时的法律、宗教等产生质疑,果断坚毅地迈出家门,告别过去,追求新生活。)
①虚伪暴戾、冷酷自私(对妻子的爱流于表面,实则毫无担当。当妻子借款的事有可能损害他的名誉、地位时,便对妻子百般侮辱,虚伪暴戾。对于经常来往、病入膏肓的老朋友阮克大夫,他不仅没有一点悲悯或同情,竟然还想着男欢女爱的事。)
②反复无常、厚颜无耻的伪君子(借款事发前,他说遇到危险要拼着命牺牲一切救妻子。事发后,他面目狰狞,言语恶毒。收到柯洛克斯泰退回娜拉借据的信时,感到自己安全了,又对娜拉笑脸相迎,极其虚伪。)
3. 故事的最后“娜拉出走”了,这个情节有什么意义?
西方文学史家评论:
《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娜拉追求人格独立,不甘做丈夫的玩偶,毅然离家出走。她的出走是对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奋勇冲击。
西方文学史家评论:
《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她用反叛的行动向“物化”女性的罪恶社会宣告:“我首先是一个人,不是玩偶。”这成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也对广大妇女争取自由、平等、人格的独立起到巨大鼓舞作用。
拓展延伸
思考娜拉出走后的结局
赏析《致橡树》

200年前,易卜生以娜拉离家前的一声门响结束了全篇,宣告了娜拉的觉醒。然而,鲁迅却说“娜拉(出走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你是如何思考“娜拉出走的结局”的呢?请你以“娜拉走后……”为题,与小组成员讨论,为本剧设计一个结尾,并分享你们的成果。
未完待续……
①从社会环境来看,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工业革命还在发展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社会也无法为妇女提供充足的劳动就业机会。
“娜拉出走的结局一”
如鲁迅所言: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②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她长期依附父亲和丈夫生活,出走时没带走海尔茂的任何东西,在当时物质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她很难独自生存下去。
③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意思是说中国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中国是这样,挪威也如此。
“娜拉出走的结局一”
如鲁迅所言: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娜拉清醒地意识到她在家中的“玩偶”地位,并且觉醒后的她认为“现在我要去学习,我要改变自己,我要有新的生活”。这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有力反抗,决心争得同男子一样的权利。她一定能够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学会生存技能,不会堕落、饿死或是回来。
娜拉获得了经济和人格独立,争得了自身的解放。
“娜拉出走的结局二”
1977年,中国女诗人舒婷创作了《致橡树》,讲述女性对人格独立与男女平等的追求。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于娜拉婚姻的看法?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它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望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
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
《致橡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