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课件《五代史伶官传序》(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课件《五代史伶官传序》(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1 14: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欧阳修
读史论作品 评历史兴亡
——五代史伶官传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课堂导入
英武“李亚子”,昏庸“李天下”
他曾击灭燕秦等北方诸割据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他曾灭掉盘踞中原,实力强盛的后梁王朝,让北方统一;
他曾灭前蜀、后梁,取两川,怀天府之地为一朝;
他曾恢复唐制,兴创礼仪,编制同光法。
他是李存勖xù,别名李亚子、李天下等,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
然而他却在建国三年后死于兴教门之变,被自己宠爱的伶人亲手射杀。
知识与技能: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思辨阅读,把握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以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意义。



回到历史现场
1.解读题目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文体,传记。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一种文体,相当于“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送东阳马生序》。

《伶官传》中主要写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敬新磨四位伶人。
2.探寻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3.史料补充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李存勖)
研讨历史评说
检查预习:归类特殊句式
探究兴亡之因
任务:
分析庄宗是如何“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请根据庄宗李存勖的生卒年(885—926)和课文其他注释,提取有效信息,推算908、913、923、926年庄宗的年纪,梳理发生之事。
时间 年龄 事件(用原文回答)
盛 (得天下) 908 23 “与尔三矢”,继承父亲遗志
913 28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 38 “函梁君臣之首”(灭后梁,建后唐)
衰 (失天下) 926 41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思考:
李存勖打江山用了15年,坐江山只有3年。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据此得出了哪些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
得天下
15年
失天下
3年
“逸豫可以亡身”
为什么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
论证
叙例
庄宗受命
庄宗失国
议论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总结论证思路
警示世人
内容总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借古讽今,告诫(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教训,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到历史上哪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汉文帝景帝“文景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
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
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
陈后主陈叔宝“后庭遗曲”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身死部将之手;
唐玄宗李隆基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
借鉴意义
历史的兴衰成败给予我们的做人启示:
第一,防微杜渐,谨言慎行。
第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劳的精神。
第三,有忧患意识,保持谦逊。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封建帝王,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不过传之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杜牧在《阿房官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任贤,成就了贞观之治。但是,唐王朝后来的统治者渐渐忘乎所以,沉醉于声色犬马,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各级官吏贪污贿赂成风,结果“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就从兴盛走向衰落,最后王仙芝、黄巢起义攻下长安,不久唐王朝就寿终正寝了。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思辨评价史论
历史的画卷,往往异彩纷呈;历史的评说,有时见解不一。本单元的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讨
提示:《过秦论》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观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 , 。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令人鲜明,催人警醒。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用“ , 。”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 ?”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