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李凭箜篌引
李贺
知人论世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其诗独树一帜,被称为“李长吉体”,被人称为“诗鬼”、“鬼仙”。
李贺是一个非常勤奋的诗人,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载,李贺每天都要骑着毛驴外出游览,遇有所得,便写在纸上,投入身边锦囊中。晚上在灯下取出,再仔细修改。
因为父亲名晋肃,终身不得中进士。所以抑郁不得志。虽只活了二十七岁,但对当时、后世影响都很大。他十八岁时写的诗《雁门太守行》,让一代文豪韩愈读后也不由肃然起敬。
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 凭 箜 篌 引
唐代著名乐手
古代一种拨弦乐器
乐府诗体
解——解诗题
箜 篌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读——读诗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韵脚(四次换韵):秋 流 愁 篌/叫 笑/光 皇/处 雨 妪 舞 树 兔
悟——悟诗意
品——品诗境
1、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粉丝”(听众)?
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3、李凭的箜篌演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诗人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时间:高秋
地点:中国(长安)
人物:江娥、素女、紫皇、女娲、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云、十二门前的百姓
演奏海报
嘉
宾
简
介
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
紫皇: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嘉
宾
简
介
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嘉
宾
简
介
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十二门前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作者开篇不直接写弹奏者李凭,却先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开头,有何深意?
渲染铺垫
首先介绍乐器材质优良,有宝剑配英雄之意,衬托李凭的身份;
高秋:秋高气爽,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像礼花一样,起于弦上一点然后发散到长空去。
而山中的云因他的弹奏而停止游动(响遏行云、移情于物)、江娥因他的弹奏而哭泣、素女因他的弹奏而悲恸,更表明了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
表现手法
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一句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从开头几句看,你觉得李凭弹奏的乐曲是什么样的(欢快、悲凉、悠扬)?
悲愁的
空山句说明乐曲舒缓;
江娥句说明曲调悲伤。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分辨出来吗?
达到了什么效果?
以声类声
以形类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写出了李凭弹奏的乐曲什么样的特点?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一句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说说你的理由。
侧面描写。
十二门前融冷光说明他的乐声传遍长安,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而京城中的皇帝也被他的乐声所打动,不仅说明他乐声的动听,也说明他身价之高。从侧面表现出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这一句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三句描写从人间转到天上,牵涉到哪些神话故事和典故?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那激越的声响,那憾人心肺的力量,震破了女娲所补的苍天;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新奇,出人意表,而又感人肺腑。
秋雨密密匝匝的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
“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李凭的乐声传到了女娲娘娘补天之处,灵石迸破震撼了天庭,引出漫天的秋雨。
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老、瘦: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夸张
修辞手法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既表现出李凭弹奏水平之高超、乐曲之美妙,也写出了音乐由高亢欢快到轻幽深沉的变化过程。
这三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玉碎凤叫
蓉泣兰笑
秋雨声声
浮云凝滞
蓉泣兰笑 老鱼跳
瘦蛟舞
玉兔呆
江娥啼 素女愁
紫皇动 女娲迷
神妪慕 吴质痴
以声写声
正面描写
比喻
移情
比拟
以形写声
侧面烘托
通感
夸张
吴丝蜀桐
以琴衬人
手法梳理
诗歌
音乐
形象:奇幻多姿
摹拟、烘托
清丽空灵
渲染
意境:清幽空灵
繁复多变
本咏箜篌耳,忽然说到女娲、神妪,惊天入月,变眩百怪,不可方物,真是鬼神于文。——《唐诗快》
小 结
作者在诗中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描写了李凭的乐声,在李凭的演奏下,人间的云、神女、百姓、帝王被打动了,天上的女娲、神妪、鱼、蛟、神仙、玉兔也被打动了,天地都沉浸在他高超的演奏之中,沉浸在这惊天地、泣鬼神、动人间的箜篌声中。
反思
音乐是最难描绘的。但是李贺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让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你觉得李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各种修辞手法(比喻、通感、夸张等)的运用;
侧面描写的运用;
魂丽的想象。
写音乐的常见手法
环境渲染法 动作描绘法
以声摹声法 以形摹声法联想典故法 议论抒情法听者反应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环境渲染法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作描绘法
以声摹声法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听者反应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环境渲染法
以声摹声法、以形摹声法
联想典故法、环境渲染法
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环境渲染法、听者反应法
听颖师弹琴 韩愈
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
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
一会又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
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
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
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
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这两首诗有何相同之处?
修辞:比喻
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说一说。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