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包身工》(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包身工》(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Πλατ ν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9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新闻性:“报告”意味着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并且要具有一定时效性。
文学性:“文学”意味着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文学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文学性是报告文学有别于般的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
结合背景材料,了解包身工制度。
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
第一课时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学习目标
本文是夏衍先生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作的一篇反映中国劳工悲惨生活的带有经典意义的报告文学,发表在1936年《光明》创刊号上。文章反映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衰败,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困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孩子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写作背景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规模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先生于1935年选择了一家名叫“三井系”的日本工厂,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纱厂,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写成此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习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任务一:
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从衣、食、住、行、做工五个方面来概括包身工的生活。
任务二:对于包身工,还有哪些其他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包身工怎样的特性?
任务一:
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从衣、食、住、行、做工五个方面来概括包身工的生活。
梳理思路
主线 副线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1~6段
12~14段
23~32段
35~47段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7~11段
15~22段
33、34段
48~50段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任务一:包身工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15
17:00
5:00
4:30
一天
12
小时
课文是以______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来组织材料的。
时间
起床
早餐
上工
收工
任务一:包身工的衣食住行和做工情况
表述 概括




做工
褪色或胜了的短衣,短衫,下面是玄色 或是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第23段)
破脏
短衣乡下气
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两“粥”一饭 无菜 量少 不够一人一碗 (第12、13段)
质差
吃不饱
面积约9.32平方来,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个平方(第3段)
狭窄 恶臭
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第21段)
没有自由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第25段)、
三大罚规(殴打、罚工钱、停生意)(第26段)
工钱 三角八
劳动强度大、待遇差,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
任务二:对于包身工,还有哪些其他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包身工怎样的特性?
任务二:包身工的称谓
这些称谓反映包身工哪些方面的特性?
自然身份 非人待遇 赚钱工具
生物(4次) 懒虫(3次) 猪猡(6次)
赚钱的“机器” 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机器” 试验工 养成工 乡下姑娘 小姑娘 滋养物 没有锁链的奴隶 死娼妓 饲养物
奴隶(2次) 罐装了的劳动力
任务三:深入了解包身工制度
快速浏览课文8—10段、15—22段、34段、48、49段,思考以下问题。
1. “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2. 为什么要雇佣“包身工”
3. “包身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谁得到了好处 “包身工制度”是怎么样的一种制度
任务三:深入了解包身工制度
1. “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8—10段)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一句话概括:
带工到家乡或灾区,诱拐快要饿死的孩子
任务三:深入了解包身工制度
2. 为什么要雇佣“包身工” (15——22段)
第一,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第二,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她们大半都是老板娘的乡邻,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第三,那当然是工价的低廉。
没有人身自由
易于管理
工价低廉
任务三:深入了解包身工制度
3. “包身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谁得到了好处 “包身工制度”是怎么样的一种制度 (第38/48/49段)
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第34段)
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得到了好处
任务三:深入了解包身工制度
3. “包身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谁得到了好处 “包身工制度”是怎么样的一种制度 (第34/48/49段)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第49段)
这是一种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制度。
总结包身工产生的原因
(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4)主观原因(8-10段)家庭困境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总结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
评价作业176页第3题
为包身工下定义
归纳本文的艺术手法
第二课时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学习目标
任务一:
在本文找出一个你觉得最能体现包身工悲惨的画面
(读+演)
任务一:最能体现包身工悲惨的一个画面
“假病,老子给你医!”
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后来,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打杂的恼了,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在刮寒风,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于是在门口刷牙的老板娘笑了:
“瞧!还不是假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场面一:芦柴棒重病遭受毒打
任务一:最能体现包身工悲惨的一个画面
还有一个,什么名字记不起了,她熬不住这种生活,用了许多工夫,在上午的十五分钟休息时间里面,偷偷地托一个在补习学校念书的外头工人写了一封给她父母的家信,邮票大概是那位同情她的女工捐助的了。一个月没有回信,她在焦灼,她在希望,也许,她的父亲会到上海来接她回去,可是,回信是捏在老板的手里了。散工回来的时候,老板和两个打杂的站在门口,横肉脸上在发火了,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的听不清的嚷骂:
“死娼妓,你倒有本领,打断我的家乡路!”
“猪猡,一天三餐将你喂昏了!”
“揍死你,给大家做个榜样!”
“信谁给你写的?讲,讲!”
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这好像真是一个榜样。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
场面二:无名女工惨遭毒打
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
↓↑
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主要是具体事物描写,芦柴棒、小福子等
任务一:最能体现包身工悲惨的一个画面
无名女工
惨遭毒打
“芦柴棒”
骨瘦如柴
小福子挨罚
“芦柴棒”重
病遭受毒打
“芦柴棒”
出场

点面结合的作用
点面结合
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除了“芦柴棒”之外,还有小福子、写信的无名女工都是点,起到窥一斑见全豹的作用,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吃的“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的“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包身工
带工老板
穿的“拷绸”之类
作用:
收入“每天三角八分”
艺术手法二:对比手法
住的“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收入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类比作用: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艺术手法四:比喻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贼。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5.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艺术手法五:反语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第12段)
运用反语,表现包身工饮食条件差。控诉了老板的无情。
2、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第32段)
运用反语,带工头惩罚的不合理,残忍。
3、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运用反语,表现这些青年在家乡被当成像鸡鸭一样喂养。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艺术手法归纳
包身工的悲惨给人灵魂的震撼除了事件过于真实,还在于作者的艺术表现力深厚,主要体现在: 
01. 点面结合
02. 对比
03. 类比
04. 比喻
05. 反语
通过典型事例让读者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通过对比突出包身工的悲惨,也突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凶狠无耻
包身工与墨鸭的对比,突出包身工连渔夫对墨鸭的温情都没有。
形象生动,更具画面感
具有讽刺意味,蕴含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悲愤与批判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并且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请问文章渗透着哪几方面的感情?
深入探究
作者情感
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可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流着泪写的,我们是流着泪读的。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对他们进行鞭笞。
③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哀之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通过对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情况的描写,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繁重劳作,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对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无比愤恨之情。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小结
包身工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悲难史
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不被日本、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底层人民才能真正翻身做主人
青年人不要躺平,要站起来
国家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才能铿锵有力地说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和中国谈话。”
升 华
深入探究
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请勾画课文中提供的背景材料,并简析这些背景材料的作用。
02
了解新闻背景
(7-11段)包身工的来历,说明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点明包身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产生)
(15-22段)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揭露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对包身工的奴役和剥削。(发展)
(34段)日本大财阀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膨胀)
(48-50段)痛斥黑暗,必然灭亡。 (趋势)
以包身工制度为线索
一·二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
1932年5月5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又称《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安亭、昆山、苏州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可进驻“若干”军队。 国民政府一味地依赖外交手段和依靠大国来解决争端,坚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导致了最终局面。
背 景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需要,“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迅速膨大,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许多农村女孩因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被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她们受到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剥削,悲惨的生活一直不为人知,作者深入调查: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力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血汗的罪行,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亲自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
新闻背景的作用
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穿插在文中
新闻背景的作用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②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③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④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理解文学性
2.朗读课文最后两段,并进行赏析。
最后两段,揭示包身工制度是现代资本主义与腐朽的封建制度结合的产物,具有反动、落后、残酷的特性。
以议论为主,兼具强烈的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残暴的包身工制度的愤怒斥责,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严正警告。
1.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2.运用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营造氛围等艺术手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3.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4.在叙述的关节处常常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为形象性和抒情性,其特点
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
山西黑砖窑事件
“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在这些手脚并用、头发长得像野人一样的孩子中间,有的已经整整和外界隔绝了七年,有的因逃跑未遂被打致残;有的孩子被监工用烧红的砖头把背部烙得血肉模糊(后被人救出在医院治了数月也未痊愈)。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还不让吃饱饭,有时因劳累过度,稍有怠工就会被监工随手拿起的砖头砸得头破血流,然后随便拿起一块破布一裹了之,继续干活,至于拳打脚踢,棍棒伺候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被打手打成重伤也不给医治,如不能自愈或伤情恶化,奄奄一息时黑心的工头和窑主就把被骗的苦工活活埋掉。他们最小的只有8岁,每天都干着成人都难以承受的重活。他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全天候有监工或打手巡逻站岗。这些看似发生在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如今却活生生地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一群童工身上。” ——搜狐网站
山西黑砖窑事件
  2007年06月底,山西洪洞县公安局成功解救31名黑窑厂工人。获救工人大多遍体鳞伤,其中8人神智不清。
2007年山西洪洞黑砖窑里的包身工
从包身工制度看内卷
为什么成为包身工?
没有选择
为什么没有选择?
工作机会少,劳动力多
于是选择降低要求,获取机会
(现在是提高自己获取机会)
铭记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珍惜当下,共同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