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学人教版(2024)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生物学人教版(2024)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B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31 07: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生物学人教版(2024)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B卷
本试卷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们食用的大米是稻谷加工处理后的精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是一种双子叶植物 B.水稻种子中没有子叶
C.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中 D.精白米能萌发长成幼苗
2.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后,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氧气
3.某生物活动小组为了探究环境条件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取300粒小麦种子,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粒,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实验设计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一共有三个:光照、黑暗、温度
B.第1组和第2组的实验结果相同,不能作对照
C.第1组有未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胚不完整
D.该实验说明玉米种子萌发需要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4.槐树、杨树等木本植物的茎能够逐年加粗,原因是茎具有( )
A.树皮 B.导管 C.筛管 D.形成层
5.如图所示为花蕊结构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雌蕊 B.丙发育成种子 C.乙是花柄 D.丁发育成果实
6.如图是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示意图。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②和④结合的过程 B.①和③结合的过程
C.①和④结合的过程 D.②中的精子和③结合的过程
7.在花蕾期,把豌豆花甲去掉雌蕊,乙不做处理,丙去掉雄蕊。将甲、乙、丙三朵花分别用透明塑料袋罩上并扎紧袋口,结果是( )
A.甲不能结果、乙不能结果、丙能结果
B.甲不能结果、乙能结果、丙不能结果
C.甲不能结果、乙能结果、丙能结果
D.甲不能结果、乙不能结果、丙也不能结果
8.下列花中依靠风媒传粉的是( )
A.桃花 B.玉米花
C.油菜花 D.向日葵
9.观察漫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剪去部分枝叶主要是为了方便运输 B.移栽时带土坨能减少对根毛的损伤
C.水分通过导管输送到植物体各部位 D.夏日大树下可乘凉与蒸腾作用有关
10.研究者测量了一棵灰树18小时内水分的运输速率和水分的吸收速率,并绘制曲线(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水分的运输速率大于吸收速率
B.水分的运输和吸收速率都与蒸腾作用无关
C.水分运输和吸收的最高速率相同
D.水分的运输速率和吸收速率存在相关性
11.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这样做是为了降低植物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12.下列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
A.拉动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B.高温天气时,降低叶面温度
C.蒸腾失水,浪费水资源
D.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13.将两盆牵牛花分别放在两个密闭装置中,A叶片所在的装置中放入一小杯清水,B叶片所在装置中放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两个装置都放在暗处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照射2小时,摘下A、B叶片进行如图实验。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中大烧杯内的酒精变绿色
B.乙是用清水给叶片降温
C.丙中A叶片不变蓝,B叶片变蓝
D.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4.如图是“校验光合作用是香需要二氧化骤”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将两枝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C.本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有无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
15.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如表),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序号 实验材料 处理 实验结果
1 点燃的蜡烛 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钟罩里,经过一定时间的光照 蜡烛熄灭
2 一只小白鼠 小白鼠死去
3 点燃的蜡烛+—盆植物 蜡烛没有熄灭
4 一只小白鼠+一盆植物 小白鼠正常活着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提供给了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
B.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都离不开植物产生的氧气
C.植物能够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D.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污染了玻璃罩内的空气透明
16.云南地区栽种的苹果比陕西地区栽种的同种苹果甜度要低。其主要原因是( )
A.陕西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B.陕西地区较为寒冷
C.云南地区苹果树的呼吸作用较弱
D.云南地区苹果树吸收的水分较少
17.某同学研究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的变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BTB(漠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即:
BTB水溶液(蓝色)BTB水溶液(黄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乙瓶相比,甲瓶的温度会上升
B.BTB水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的是甲
C.该装置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甲、乙两瓶应放在相同环境中
18.下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增强
C.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D.cd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进行
19.人类下列各项活动中,能增强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收获的粮食晒干后贮藏
B.农业生产中及时耕松土壤
C.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
D.向贮存水果的仓库中充加二氧化碳
20.图表示某种植物6—18时的光合作用强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光合作用在逐渐增强
B.b点处的有机物积累最多
C.bc段下降是由于气温过高导致的部分气孔关闭
D.de段持续下降可能是因为光照强度在逐渐减弱
21.如图为两种被子植物种子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双子叶植物的种子
B.甲乙的营养物质都储存在②中
C.甲、乙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③
D.②③④⑤共同构成新植物的幼体
22.某同学学完“根尖的结构”的知识后,整理的笔记有误的是( )
A.属于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是c,具有吸收功能
B.根的生长主要依靠根尖中b和c所构成的部位
C.a中细胞分化出现了根毛,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D.庞大的根系有固着、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3.如图甲、乙分别为桃花、果实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桃花最重要的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B.图甲除表示桃花的结构外,还可以表示桃花的传粉过程
C.由图甲到图乙还要经历的另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是受精
D.桃树的一生开始于图乙中[9]的萌发
24.如图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的基本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步骤①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
B.步骤③是防止温度过高酒精燃烧
C.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锡箔
D.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25.如图中甲表示植物细胞某一生理状态下的气体交换情况,其中①、②表示气体;乙表示植物一昼夜氧气释放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①表示氧气,②表示二氧化碳
B.图乙中6点前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C.图乙中10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最多
D.图甲表示该植物处于图乙中6~18点的生理状态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5道小题,共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6.下图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2、3、4组成的结构称为[______],它是由[______]发育而来的。
(2)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图A中的[______][______]。
(3)平时我们吃的长长的“豆芽菜,主要是由图A中豆子的[______][______]发育而来的。
27.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袁隆平院士生前带领的海水稻研究团队为践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目标作出了卓越贡献。某团队科研人员在25℃条件下,设计并实施了系列实验,统计了两种水稻种子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模拟盐碱地中的土壤溶液)的萌发率,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科研人员的实验结果推测,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
(2)实验前要选择_________(填“饱满”“干瘪”或“残缺”)的水稻种子作为实验材料,以排除种子自身结构不完整对萌发率所造成的影响。
(3)从图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_(填水稻品种)更适合在盐碱地大规模种植,但随着氯化钠溶液浓度的逐渐升高,两种水稻种子萌发率均逐渐_________,其原因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水稻种子细胞不能_________,从而影响种子萌发。
(4)每个培养盒放置100粒水稻种子进行萌发实验,并重复三次,取三次的_________作为测定结果,这样做的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8.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为了感知气孔的结构特点和张开、闭合的状态,做了如图模型:
①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条形气球;
②向气球内充气,待气球变直时,在气球的一侧贴上胶布,以模拟靠近气孔一侧较厚的细胞壁;
③继续给气球充气,模拟细胞吸水,当充气到一定程度时,气球弯曲,表示细胞吸水膨胀弯曲;
④两个弯曲气球的凹面相对放在一起,即可显示气孔的“张开”状态(图甲);
⑤将两个弯曲气球慢慢放气,模拟细胞失水,气球变直,中间的缝隙逐渐减小,直到两个气球合并,表示气孔“闭合”状态(图乙)。
请分析回答:
(1)两个长条形气球模拟的是构成气孔的______。
(2)我们从材料中也可以得知,气孔的“张开”或“闭合”与细胞处于______的状态有关。
(3)气孔由张开状态转为闭合状态,能够减弱______作用,避免水分过多散失。
(4)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体验中,能深刻认识气孔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形成一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生命观念)是______。
29.菊花切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但瓶插观赏期较短。研究发现菊花绿色的茎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与切花品质和观赏期有密切关系。
实验一:探究茎的光合作用对菊花切花品质和观赏期的影响
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装置开展实验。图1中A试管不做处理,B试管用半透明保鲜膜包裹,C试管用黑纸包裹,每天测算花朵直径的增长率,直到花朵萎蔫、观赏期结束,结果如图2。
(1)菊花绿色的茎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细胞中有____。
(2)要使实验结果按预期完成,除光照外,要保证光照培养箱中_______充足。
(3)图2中高光照组的数据来自图1中的[_____]试管。分析图2可知,与无光照组相比,高光照组可将观赏期延长_____天。
切花常因切口处细菌感染、伤口愈合等因素,引起导管堵塞,进而导致供水不足,影响切花品质和缩短观赏期“但研究发现,茎的光合作用可通过促进茎皮层吸水缓解这一现象。
实验二;验证茎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茎皮层吸水
科研人员设计的实验如图3所示,向两个相同的培养皿中放入相同质量的水和相同
数量的等长茎段,培养皿上方盖上透明的玻璃板(防止水分自然蒸发),将两个培养皿分别放在有光照和无光照的环境中,并保证其他条件相同,测定浸泡8小时后两个培养皿中剩余水的质量。
(4)实验中茎段两端的切口需用防水胶封堵,目的是避免_____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5)支持“茎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茎皮层吸水”的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_。
(6)基于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研究,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延长切花观赏期。
30.为了探究小麦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小龙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中,如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氧气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相等;如只进行无氧呼吸,则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氧气。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及材料如图所示。
(1)小麦种子的呼吸作用主要是在_____内进行的,该实验应该在_____(填“光照”或“黑暗”)环境下进行。
(2)向甲中A烧杯内倒入2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向乙中B烧杯内倒入_____。
(3)若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小明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如下,请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只进行无氧呼吸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4)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装置丙、丁。对照装置丙、丁的设置方法: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水稻种子有1片子叶,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中。
2.答案:A
解析:题图所示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装置中,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因此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故选A。
3.答案:C
解析: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和温度,A错误。
B.第1组和第2组只有光照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可以构成对照实验,B错误。
C.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第1组的种子具备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结果还有没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自身条件,如胚不完整、胚受到损伤等,C正确。
D.1和2号的变量是光照,但是两组种子的萌发率都是90%,说明光照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1和3的变量是温度,1组萌发率是90%,3组只有10%的种子萌发,说明温度能够影响种子的萌发,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槐树、杨树等木本植物的茎能够逐年加粗,原因是茎具有形成层。
故选:D。
5.答案:D
解析: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所以甲是雄蕊;乙是雌蕊;丙是花药,内有花粉;丁是子房,可发育成果实,D选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成熟以后,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上粘液的作用下,花粉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和花柱,到达子房,在花粉管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中的生殖核进行有丝分裂并形成两粒精子,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内部后,顶端破裂,释放出两粒精子,其中一粒与卵细胞结合,另一粒与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完成双受精过程。因此在柱头上的①是花粉,在花柱中的与花粉相连的②是花粉管;此题中胚珠的珠孔开口朝上,而教材中胚珠的珠孔开口朝下,因此卵细胞的位置不是在下面而是在上面靠近珠孔处。靠近珠孔处的③是卵细胞,胚珠中央是两个④极核,⑤是珠被,⑥是子房壁。故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是②花粉管中的精子与③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故选:D。
7.答案:B
解析:雌蕊是接受花粉和形成果实的关键部分,没有雌蕊,在透明塑料袋中豌豆花甲无法完成受精和结果。豌豆花可以进行自花传粉,豌豆花乙有雄蕊和雌蕊,在透明塑料袋中可以正常进行传粉和受精,因此能够结果。没有雄蕊,花粉就无法产生,在透明塑料袋中豌豆花丙也无法从外界获取花粉,因此无法进行传粉和受精,导致无法结果。综上所述,甲不能结果,乙能结果,丙不能结果。故选B。
8.答案:B
解析:B玉米花较小,没有鲜艳的颜色和花香,靠风力传粉。
9.答案:A
解析:剪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A错误;移栽时带土坨能减少对根毛的损伤,有利于提高移栽的成活率,B正确;水分通过导管输送到植物体各部位,C正确;夏日大树下可乘凉与蒸腾作用有关, D正确。
10.答案:D
解析:A、分析图中数据可知,约下午5时前,水分的运输速率大于吸收速率,但约下午5时后,水分的运输速率小于吸收速率,A错误; B、蒸腾作用促进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故水分的运输和吸收速率都与蒸腾作用有关,B错误; C、分析图中数据可知,水分运输和吸收的最高速率明显不同,水分运输最高速率约为35克/时,水分吸收的最高速率约为28克/时,C错误; D、水分的运输速率和吸收速率存在相关性,即水分的运输速率加快,水分的吸收速率也加快;当水分的运输速率减慢,水分的吸收速率也减慢,D正确。
11.答案:C
解析: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空气的流通状况、大气湿度和温度等,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并剪去大量枝叶,都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移栽的成活率。ABD不符合题意, C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AC.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5%参与组成植物体和用于维持生理过程,其余绝大部分的水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不是简单的浪费,它对植物自身的生命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够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D.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中,带走了一部分热量,在高温天气时,能有效降低叶面温度;同时,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增加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雨量,从而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甲为酒精脱色,小烧杯内装的液体是酒精。能够溶解叶绿素,变成绿色,A错误。乙是用清水漂洗脱色后的叶片,B错误。B叶片所在装置中放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其能够吸收二氧化碳,B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A叶片所在的装置中放入一小杯清水,A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错误、D正确。
14.答案:D
解析:甲装置内有二氧化碳,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乙装置内缺乏二氧化碳,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D错误。
15.答案:C
解析:普里斯特利的题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能够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6.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我国沈阳地区,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生成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微弱,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苹果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故选:A。
17.答案:C
解析:甲瓶内的新鲜菠菜叶圆片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使得瓶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BTB水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C错误。
18.答案:B
解析:A.ab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A错误。
B.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呼吸作用强度不变,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b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B正确。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点的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C错误。
D.cd段表示光合作用趋于稳定,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D错误。
故选B。
19.答案:B
解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由此可见,氧气和有机物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提高土壤中的含氧量可以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故选项B符合题意。
20.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照强度、光质、光照时间、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AB.分析图示可知:ab段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增加,之后持续进行光合作用,所以b点光合作用最强,但不是有机物累积最多的点,A正确,B错误。
C.bc段下降是由于气温过高导致的部分气孔关闭,影响叶片吸收二氧化碳,C正确。
D.分析图示可知:de段光照强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D正确。
故选B。
21.答案:D
解析:A.甲是玉米种子,玉米种子的子叶1片,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属于单子叶植物,A错误。
B.甲玉米种子营养物质贮存在①胚乳里,乙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②子叶里,B错误。
C.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⑤胚根,发育成根,C错误。
D.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胚都包括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和②子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D正确。
故选D。
22.答案:A
解析:分生区的细胞体积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故b属于分生区细胞,分生区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A错误;幼根的生长依靠b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c伸长区细胞的伸长,B正确;a成熟区表面有大量的根毛,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C正确;庞大的根系有固着、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作用,D正确。
23.答案:D
解析: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雄蕊和雌蕊,因为没有雄蕊和雌蕊,就无法形成果实和种子;传粉就是雄蕊中的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图甲中包含该过程;传粉和受精是植物有性生殖的两个重要过程,成功受精后,花的子房才能发育成果实,子房内的胚珠才能发育为种子,A、B、C正确。树的一生始于受精卵,而[9]是种子,D错误。
24.答案:C
解析:A.在进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步骤①对叶片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A正确。
B.步骤③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B正确。
C.步骤②将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遮盖起来,目的是在叶片上形成见光与不见光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C错误。
D.叶片的见光(未遮盖)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实际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正确。
故选C。
25.答案:B
解析:A.光合作用产生的①氧气供线粒体利用,呼吸作用产生②二氧化碳供叶绿体利用,A正确。
B.图乙中6点前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B错误。
C.由图可知,图乙中10点时,氧气释放量最多,二氧化碳也吸收量也最多,C正确。
D.图乙中①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线粒体利用,②表示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供叶绿体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分析图乙可知凌晨6时太阳升起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持续到傍晚,即图中的6-18点段,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从傍晚18点太阳落下到第二天凌晨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B。
26.答案:(1)胚;受精卵
(2)3;胚根
(3)1;胚轴
解析:(1)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它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胚由1胚轴、2胚芽、3胚根、4子叶四部分组成,胚芽将来发育成新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新植物体的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吸水,把子叶中的营养运给胚根、胚轴、胚芽;胚根发育,首先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故大豆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3胚根。
(3)我们平时吃的豆芽主要是白色光滑的部分即伸长的胚轴,因此我们平时吃的豆芽主要是大豆种子的1胚轴发育而来的。
27.答案:(1)探究哪种水稻更适应盐碱地的环境
(2)饱满
(3)海水稻;下降;吸收水分
(4)平均值;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准确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哪种水稻更适应盐碱地的环境。
(2)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有足够供胚发育的营养储备、种子不在休眠期。
(3)从图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海水稻更适合在盐碱地大规模种植,但随着氯化钠溶液浓度的逐渐升高,两种水稻种子萌发率均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水稻种子细胞不能吸收水分,从而影响种子萌发。
(4)每个培养盒放置100粒水稻种子进行萌发实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准确。
28.答案:(1)保卫细胞
(2)吸水或失水
(3)蒸腾
(4)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解析:(1)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因而两个长条形气球模拟的是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
(2)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所以,气孔的“张开”或“闭合”与细胞处于吸水或失水的状态有关。
(3)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因而气孔由张开状态转为闭合状态,能够减弱蒸腾作用,避免水分过多散失。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体验气孔的张开,闭合,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9.答案:(1)叶绿体
(2)二氧化碳
(3)A;4
(4)茎段中的导管吸水
(5)浸泡8小时后,有光照组剩余水的质量比无光照组少
(6)晒太阳(或增强光照,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菊花绿色的茎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细胞中有叶绿体。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要使实验结果按预期完成,除光照外,要保证光照培养箱中二氧化碳充足。
(3)由实验一的实验设计可知,图1中A试管不做处理,B试管用半透明保鲜膜包裹,C试管用黑纸包裹。因此,图1中的A试管对应图2中的高光照组,B试管对应图2中的低光照组,C试管对应图2中的无光照组。分析图2可知,无光照组的观赏期为8天,高光照组的观赏期为12天。因此,与无光照组相比,高光照组可将观赏期延长4天。
(4)由题干信息可知,切花常因切口处细菌感染、伤口愈合等因素,引起导管堵塞,进而导致供水不足,说明茎段中的导管能够吸水。实验二的目的是验证茎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茎皮层吸水,实验中茎段两端的切口需用防水胶封堵,目的是避免茎段中的导管吸水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5)由实验设计可知,两个培养皿除光照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若茎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茎皮层吸水,则浸泡8小时后,有光照组茎段吸水较多,培养皿中剩余水的质量较少;无光照组茎段吸水较少,培养皿中剩余水的质量较多。因此,支持“茎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茎皮层吸水”的实验结果应为浸泡8小时后,有光照组剩余水的质量比无光照组少。
(6)基于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研究,可采用增强光照的方法延长切花观赏期,如晒太阳等。
30.答案:(1)线粒体;黑暗
(2)20mL的清水
(3)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4)在丙、丁两装置中放等量的煮熟的小麦种子,其余条件分别同甲、乙
解析:(1)该实验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应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2)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要对研究对象进行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甲中的A烧杯内为20mL氢氧化钠溶液,则乙中的B烧杯内为等量的清水。
(3)若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小明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如下: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说明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说明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说明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4)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外界温度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装置丙、丁,在丙、丁两装置中放等量的煮熟的小麦种子,其余条件分别同甲、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