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井冈翠竹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茨坪(cí) 殷红(yīn) 坚韧(rèn) 模样(mú)
B.功勋(xūn) 围剿(jiǎo) 血雨腥风(xīnɡ) 楠竹(nán)
C.稠密(zhōu) 梭镖(biāo) 裸露(lù) 崛起(jué)
D.绷直(bēnɡ) 派遣(qiǎn) 摇撼(hàn) 呜咽(yà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帐蓬 陡峭 青篁 坚韧不拔
B.封锁 缴获 竣峭 重重叠叠
C.峭璧 烽火 殷切 野火烧不尽
D.壁垒 梭镖 气概 永不屈服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井冈山的翠竹,亭亭玉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革命的历史。
B.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革命烈士坚贞不屈,展现出了伟大的精神品质。
C. 他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台下的听众却早已魂飞魄散,心思早已飘到了别处。
D. 这片土地虽然土硗石多,但在当地人民的辛勤劳作下,依然种出了丰收的庄稼。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这得益于他日常的勤奋练习。
D.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里的三个人:你、我、他,都必须去。
B. 今天的早餐品种丰富,你是吃稀饭馒头,还是吃豆浆油条?
C. “体考和实验考试结束后,我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搞文化复习了。”小明激动地说。
D.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好的劳动教育让人终身受益。要实现劳动育人目标,就要上好每一节劳动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
②好的劳动课注重实践,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
③一堂好的劳动课,还要注重教育效果
④上好劳动课,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②③①④⑤ B. ④③①②⑤
C. ④③①⑤② D. ②①③⑤④
7.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忠爱清雅,仰知廉耻。千百年来,先祖濂溪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励志名句,高度概括了为官之德与为人之格,使廉洁慎独文化由民间信条变为一种传统文化,并以一种别样形式发扬光大,形成培育个体清雅廉洁的人格范式,成为(1) ,展现了家风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一面。先祖濂溪公一生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不媚权贵,不惧权贵,他洁身自爱的人格和洒脱的胸襟激励着后贤,他辞职力争、不冤杀无辜的典故传为佳话。正所谓:(2) ,濯清涟而不妖濂溪风范继世长。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井冈翠竹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表们想起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你看那行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提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上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井冈山人民一起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一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多万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讲述了井冈翠竹的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以此表达对自然作物的赞美。
B.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被用作多种生活用具和武器,体现了革命者的智慧与创造力。
C.文章通过排比句式,强化了井冈翠竹在革命中的多重作用,彰显了其重要地位。
D.文章句式灵活多变,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间杂使用,情感丰富饱满。
9.下面的句子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10.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11.文章借助翠竹赞颂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蓝天上的虹影
卞毓方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听见各种各样的歌……”这是诗人惠特曼漫游美国的感悟,依莎多拉·邓肯从中受到启迪,当她在舞台起舞,赤着足,白如冷雪轻如蝉翼的舞衣漫天飘飞,如风,如云,如大海的海浪,她仿佛“看见美国在舞蹈,高踢的一条腿掠过洛基山的峰峦,展开的双臂伸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美丽的头颅耸入云霄,戴着缀满星辰的皇冠。”
被誉为“现代舞蹈之母”的依莎多拉·邓肯生长海边,她叙说自己幼年的舞蹈概念,就是得自海浪的奔腾起伏。稍长,云卷云舒,花开花谢,鸟飞鸟翔,都汇入了她的艺术视野。那年初闯巴黎,她天天去卢浮宫,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她那喷射着饥火的饕餮目光,让管理员起了疑心,她只好比划着跟人家解释,我别无他意,请原谅,我是研究舞蹈的。初次访问佛罗伦萨,她花了几个星期逛美术馆;在波提切利的油画《春》前,她干脆坐定不走,直到自己也融进画面,化作一朵随风绽放的鲜花。
这些都属于形象思维的互借,触类旁通,心领神会,亦如她从贝多芬分享雄浑的旋律,从罗丹分享雕塑的神韵。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她还善于从哲学汲取营养。她说,曾经有一段,“每次,结束了令观众欣喜若狂的演出,回到家里,我就会换上白色舞衣,冲一杯牛奶放在桌旁,仔细阅读康德的《纯理性批判》。”而过了一段日子,她又迷上叔本华和尼采,她说,“第一次阅读叔本华,就为他揭示的音乐和意志的关系深深折服。这种德国人所说的神圣思想,好像把自己带进了一个超凡入神的世界。”而尼采,她认为正是他“孕育了舞蹈的伟大精神”,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舞蹈哲学家”。
爱情和艺术,是构成邓肯生命的两大元素。她一生追求生命和个性的自由,包括爱情。她也坦承自己曾陷溺于爱欲,但在实践中,“因为艺术要求苛刻,要求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而女人一旦陷身热烈的爱,就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其他一切。”既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经过痛苦抉择,她只好放弃爱情,“把整个生命都献给缪斯”。
依莎多拉·邓肯没有读过几天小学,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舞蹈来说,是百分百的无师之徒。她天性酷爱自由,敏于时代感应,具有天生的创新精神,她爱自由地舞动,她认为舞蹈来源于自然,她大胆突破芭蕾舞的矫揉僵硬,综合了裙舞、德尔沙特风格、少数民族舞,以及零星的芭蕾舞等多种因素,为此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优雅而又自由奔放的的舞蹈。她奉行“美就是自然,就是自由”,她的崇高理想,就是用自己的形体语言,复活惠特曼的美利坚,亚伯拉罕·林肯的美利坚。
在世界舞蹈史上,伊莎多拉·邓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艺术》杂志曾经评论说:“邓肯自由的舞姿是由心灵召唤而来的,看邓肯小姐跳舞,你的思绪和精神会回到那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回到这个世界的黎明时刻。那时人类伟大的灵魂在美丽的身体上找到了自己的自由表达;那时人体的动作与大自然合而为一;那时她胳膊的美妙一摆是玫瑰花瓣的开放,而她落在芳草地上的脚则是落叶在地球上轻盈的漂浮。”
依莎多拉·邓肯,天生的舞者,美的创造者,是一个把自由和飘逸的舞姿印在蓝天的精灵。她又是一个追求自由的特立独行的奇女子。她那样的霓姿虹影不是谁都能够创造,但却是人人得而仰观,得而神往的。
(原文有改动)
12.简要分析文章开头人物描写的特点和主要作用。
13.分点概括依莎多拉·邓肯所创造的现代舞的主要来源。
结合文章的主旨,分点说明作者在末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传主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滴水之恩
唐敏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了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石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更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是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晓得会怎样呢。”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15、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16、“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7、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红土地五彩缤纷
卞毓方
①去年,我在云南。那天,离开红土地镇千年老龙树景点,汽车沿着曲折的山径七拐八拐,来到一处叫乐谱凹的缓坡。
②道旁坐着一位老汉,灰黄的毡帽,古铜色的脸膛。雪白的胡须,加上红夹袄、花坎肩、羊皮褂和长烟锅,左侧站着一只老绵羊,膝前蹲着一条小黑狗,远看像陕北的牧羊老倌,近瞧,才知是当地彝族老汉的标配,沧桑而时髦。
③游客至此,能不如遭电击!纷纷“长枪短炮”,能不以之为焦点!网上有人说老汉神似罗中立的名画《父亲》,而我却仿佛见到了从古堂狼县穿越而来的原住民,或是集东川三千年采矿、冶炼技艺于一身趵铜塑。
④这不就是那位传说中的张东祥老爷子吗!张老爷子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若干年前,他伴着一条老黄狗在地头吸烟小憩的一幕,被一位西方旅行家收入镜头,并发表在国际著名的摄影杂志上。谁也没有料到,掌声骤然响起,读者纷纷留言,赞之为“东方的大地之魂”“红土地的神秘使者”。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摄影师与爱好者纷至沓来,千拍万照——就这样,张老爷子一夜蹿红,跃为“网红爷爷”。
⑤到了东川,不看红土地是一种遗憾,看了红土地而未见张老爷子则是更大的遗憾。一介胼手胝足的农夫,因缘际会,成为一方风土不可或缺的景点,堪称今古传奇。
⑥张老爷子不负众望,除了担当以“老人与狗”为标志作品的专职模特,还参与了多部以云南乡土为背景的影片拍摄。隐约记得,有《许愿树下》中出演一位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的孙儿相濡以洙,甘苦备尝;有《换种方式》中扮演路边弃婴阿莎依的养父,淳朴善良,大慈大爱。他的本色表演虽然朴实无华,却比刻意扮酷的演技更直击心灵。
⑦哎呀,不对!瞬间想起,这位上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张老爷子已于数年前去世,那么,眼前这位是……
⑧当地的陪同小雍介绍说:“这是张老爷子的侄儿,人称‘二大爷’。”
⑨二大爷,也可以理解为二世。曾经聚焦,空缺是怎样的失落。再度衔接,天衣又是怎样的无缝。我欣喜张老爷子后继有人,依然是红土地催生的那种令人赞惹人叹的“开花洋芋”
⑩趁前一拨游客兴尽而散,我凑上去,恭恭敬敬地请教:“老人家今年高寿?”
他扭头看我一眼,说:“我俩差不多大,我属马。”
属马?按他的口吻和气度,应该是1942年的马,82岁。
“您每天来这儿吗?”
“只要天气可以,身体还行,就必定来这儿上岗。”老人家调皮,把给游客当模特说成上岗,
这是网络时代催生的新职——模特必须够老,是龙钟而又矍铄的男性,而且是义务的。谁的规定?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也没听说有谁规定——我唯一想到的是,黄土是自然主义,黑土是改良主义,红土是浪漫主义,而浪漫主义的代表正是张老爷子和这位二大爷。
不投票而投票的是文化。
“您打哪里来的?”轮到他问我了。
“北京。”
“北京,噢,北京好,经常有北京人来看我,大老远的,”
一拨摩托车游客轰然而至,前客让后客,我知趣,赶紧打住活题、挨着老汉左边的圆木凳坐下,与之合影。
21老绵羊持重,明白这是待客的礼仪,晃了晃弯曲如镰的双角,当仁不让地立于C位;小黑狗懵懂,未谙文明,或是腻烦了这日复一日的繁文缛节,一溜烟跑开,躲得远远的。
22老伴按动手机快门,须臾为我们定格。
23心头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意,仿佛这不是上古原住民穿越而来,而是我逆向的时空腾挪,恍若在烈山遇见了神农,在成纪邂逅了伏羲,张老爷子,我虽从未谋面,但在文字、图片与影像上是旧相识。我曾盯着他的一段视频审视良久,他生成慈父般的风貌,仁蔼而亲切,连春风都喜欢围着他转,不,是他自带春风。这位二大爷,庄重中带着一丝灵动与俏皮。沈姐的语文课堂。两人风格虽然有别,但为时代释放的热忱,笑迎八方宾客的从容,以及洒脱随性的淡然,是如出一辙的。所有这一切,都源自背后那方五彩缤纷、饮誉天下的红土地。好的风景不必代言,它自会说话;好的代言人亦不必多言,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绝佳的诠释。
24我带走了老人赐予的快乐。
25返回京城,动笔整理记忆,忽然心生疑惑:张老爷子若在世,大概85岁,二大爷82岁,这叔侄俩的年纪未免太接近。虽然有可能,即使侄子比叔叔大一截,也属正常,但写作的严谨让我忍不住追问:他究竟多大岁数?
26电询东川文旅局吴女士,对方回复:“78岁。”
2778岁?周岁属狗,虚岁属猪,哈哈,模特即便虚报年龄,也属即兴发挥的“台词”,何况,他帽檐下露出的白发,以及下颏飘拂的银须,分明也当得上82岁。
28“他叫什么名字?”
29“李朝国。”
30哦,原来不姓张,既然和老明星有叔侄关系,那么就是内侄,或是外侄。
31很想打破砂锅问到底,犹豫了一下又停住。管他内侄还是外侄,这个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二大爷的貌相、气质均相当出色,举手投足,顾盼俯仰,堪称张老爷子的2.0版,任谁见了,都会竖起大拇指,从心底赞声“好!”
32想到这儿,我打开手机,翻出和二大爷的合影:脚下是灼灼红土,身后是层层峰峦,头顶是湛湛蓝天——潜意识里,那条蹿出镜头的小黑狗正急急奔回,一步跨越千山万水,溜进我居室的书斋。
19.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③段内容。
20.第 段单句成段,请结合全文分析画线句的内涵。
21.有人认为第25~30段内容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2.本文以“红土地五彩缤纷”为题,却用大量笔墨写人物,请对此加以评析。
答案
1、B 2、D 3.C 4.D 5.A 6.D 7.延续家族繁荣发达的精神支柱。 出淤泥而不染莲花品格传家远。8.A
9.这个句子巧妙地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词语承接递连,使得句子结构紧凑,节奏感强,形象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生命力的顽强与生生不息的精神。
10、这句话不仅仅指竹子在井冈山地区的生长情况,更重要的是象征着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竹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挺拔生长,正如革命者在逆境中坚持斗争,不屈不挠。
11、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普通的竹子与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紧密相连。作者描绘竹子的坚韧不拔、四季常青,以此比喻井冈山人民的英勇顽强和乐观向上;竹子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红军提供物资支持,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奋斗的历史;而竹子在新时代的繁茂生长,则预示着井冈山地区的美好未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这种巧妙的联系,不仅赋予了竹子深刻的象征意义,也生动展现了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内涵。
12、文章开头人物描写运用了虚实结合(动作、肖像描写与想象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邓肯舞姿自由、轻盈、优美而又展示了她的美国理想的特点,既渲染突出了她的舞蹈不同凡响,又为下文揭示她的追求和成功、影响等作了铺垫。
13.邓肯所创造的现代舞的主要来源有:(1)对大自然中美的事物的感悟模仿学习;(2)对绘画、雕塑、音乐等其他艺术的学习借鉴;(3)从诗人惠特曼的诗歌中得到启迪;(4)从哲学中汲取营养;(5)综合了裙舞、德尔沙特风格、少数民族舞,以及零星的芭蕾舞等多种因素。
14.(1)从她的职业成就方面看,邓肯是一个天才舞蹈家,她创造的现代自由舞美妙绝伦,影响深远;(2)从她的精神品质方面看,她是一位追求生命和个性自由,具有天生的创新精神的杰出独特的女性;(3)从世人对其评价方面看,她是伟大的值得我们敬重崇拜(或“礼赞敬仰”)的不世出的艺术天才。
15、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
16、(1)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2)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
17、(1)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2)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18、(1)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2)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3)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4)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19.通过色彩鲜明的肖像细节及服饰元素,直接刻画老人饱经沧桑又不失时髦的特征;并以游客的聚焦反应,凸显人物形象带来的视觉震撼;并借助与名画《父亲》的类比以及“原住民”“铜塑”的比喻形象地突出人物红土地精神象征的特征。通过多种手法,既形象地刻画人物外在特征,又将人物个体与地方文化代表融合。
20、 表面上指两位老爷子的形象延续并非通过投票选举确立;深层是指红土地的传统、历史及自然景观孕育出的文化精神具有自发性和内在力量,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塑造“二大爷”等人物作为文化符号,文化在塑造和选择代表人物时有自主性和决定性作用。
21、参考示例一:不认同。这部分内容通过年龄核实与姓名纠正,既破除了我“完美复刻”的想象,又暗示了二者之间的传承并非简单复刻,而是充满个体差异的创造性延续;作者的查证过程本身也构成对“网红现象”的反思,表明当个体成为一种文化的代表,真实身份往往让位于公众想象;为后文“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传承的活力”的思考铺垫。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看似偏离主线,实则将个体升华为文化象征,使主题得以深化。
参考示例二:认同。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显得冗余,与主题表达形成一定程度的割裂。年龄核实与姓名纠正的细节,将原本充满诗意的文化象征拉回现实层面的考证,破坏了前文营造的浪漫主义氛围。删除后,二大爷的形象将更纯粹地承载红土地的精神符号,避免真实身份的考据削弱其作为文化图腾的感染力。文中“脚下是灼灼红土,身后是层层峰峦”的意象已足够支撑主题,无需额外的现实验证。
22.标题“红土地五彩缤纷”既指其自然景观的绚丽,更暗示人文内涵的多元。以张老爷子叔侄为核心,通过彝族服饰(红夹袄、羊皮褂)与“上岗”的职业自觉,展现农耕文明与现代传播的碰撞;人物被喻为“开花洋芋”与“东方大地之魂”,成为红土地“浪漫主义”文化基因的代表;这种构思以人物为载体,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使标题的 “五彩缤纷”获得超越字面的内涵,深化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