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黧黑 砾石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zhǒng)
B.演驿 虔诚 精雕细琢 气喘吁吁(xū)
C.懈怠 蠕动 漫不经心 大煞风景(shà)
D.恭顺 豁然 穿流不息 气势磅礴(pá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B.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历历在目。
C.一个人只要守住内心的宁静,任世间风云变幻,终不会在他心里掀起滔天大浪。
D.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人便接踵而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阅读经典作品,一般循着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从重点词语的理解,到全篇内容的把握,再到解决字词方面的疑问。
B.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现场,选手们信手拈来一句句古典诗词,让我们发自内心由衷的敬佩。
C.运动让人快乐。长期久坐,不仅影响体能,还容易导致作息紊乱,引发负面情绪。
D.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大多是因为他们有更坚定的恒心和更为顽强的毅力的原因。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B.“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C.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D.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用这颗赤子之心上下求索。 ②哪怕他的生活窘迫潦倒,面容苍老干 枯,他的精神在备受折磨之后已然错乱。 ③读卢梭的《漫步思 想录》,内心始终处在一种最容易被触动的状态里。 ④从苦难和孤寂里寻找生命中点滴的甘美。⑤他饱尝过人世的辛酸,却依然留着一颗纯真、敏感、脆弱的心。
A.⑤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⑤③
C.③②⑤①④ D.③⑤①④②
6.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B.从整体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处两句话浓缩了作者的游踪,也点出了文章的详略。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具有鲜明的讽刺性。
7.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2019年《长江片水资源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27亿吨,劣于三类水标准。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6%,比2019年增加5%。
材料二:长江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9》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报告在标题中将“保护”放在“发展”之前,强调对长江的保护,以扭转过去若干年整个社会在长江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关系上的旧有观念。
材料三:来自各界的呼声一直未断。在“保护长江万里行”之后两年,两个出于不同目的的专家组在2019年对长江进行考察后,形成了一个呼吁改善长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小高潮。
二、阅读理解
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完成各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东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东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东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东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东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把。
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拿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
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一处风景?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10.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理清文章的脉络,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所感有什么变化?
12、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风一刻不停地呼啸……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第 1 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第 5 段是从哪个角度写观赏冰塔林的 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是用什么手法展现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生中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
余秋雨
一
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几个早已安排的课程,也只能调课。校方说:“这门课很难调,请尽量给我们一个机会。”我回答:“也请你们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有一个母亲。”
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我终于打听到了妈妈最后说的话。保姆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医生再问,她回答:“橘红糕。”说完,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咧嘴大笑起来。之后就再也不说话了。橘红糕是家乡的一种食物,妈妈儿时吃过。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妈妈在乡下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全村的会计,都由她包办,没有别人可以替代。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带着我。等到家乡终于在一个破旧的尼姑庵里开办小学时,老师们发现我已经识了很多字,包括数字。几个教师很快找到原因了,因为小孩背着的草帽上,写着4个漂亮的毛笔字:“秋雨上学。”是标准行楷。
至今我仍记得,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她不喜欢现代文言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上扣上一个老式瓜皮帽。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把我当作了谈心对象。我7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
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紧张,她害怕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败而对不起爸爸。我很快让他们宽了心,但他们都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时间想原因。只有我知道,我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第一名,是因为已经替乡亲写了几百封信;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二
医生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击?妻子问:“抢救之后能恢复意识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两个星期。”妻子说要与我商量,但她已有结论: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我们知道,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优雅,语言永远平和。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为了体面,她宁可少活几年,哪里会在乎一两个星期?
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小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考古发掘研讨会,3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妈妈真的就换衣梳发,准备出门,幸好被保姆阻止。妈妈去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3次,叫我做什么都应该答应。妈妈内心的体面,与单纯有关。
妈妈如果去开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她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只是来替儿子还一个人情,只能微笑,不该说话,除了“谢谢”。研讨会总会出现不少满口空话的人,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三
大弟弟松雨守在妈妈病床边的时间比我长。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他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那时的农村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年轻的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终于,遇到了一个好人,又遇到一个好人……
我和大弟弟都无数次命悬一线。由于一直只在乎生命的底线,所以妈妈对后来各种人为的人生灾难都不屑一顾。
我知道,自己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我6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她去表外公家回来得晚,我瞒着祖母翻过两座山岭去接她。她在山路上见到我时,没有责怪,也不惊讶,只是用温热的手牵着我,再翻那两座山岭回家。
我从小就知道生命离不开灾难,因此从未害怕灾难。后来我因历险4万公里被国际媒体评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追根溯源,就与妈妈有关。妈妈,那4万公里的每一步,都有您的足迹。而我每天趴在壕沟边写手记,总想起在乡下跟您初学写字的情形。
妈妈,这次您真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和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小路也湮灭了。童年有些故事,只有您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
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愿它能够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的老人,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
1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
A.我俯下头去叫妈妈,妈妈的眉毛轻轻一抖,虽然没有其他反应,但妈妈的这一动作说明妈妈还没有失去意识。
B.妈妈最后说想吃橘红糕。一方面说明妈妈对故乡的思念,一方面说明妈妈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C.妈妈如果出现结束生命的征兆,家人不主张采用切开器官来抢救妈妈,或者通过电击来帮助妈妈恢复意识,目的是想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D.我6岁那年的一个夜晚,瞒着祖母翻过两座山岭去接母亲,母亲得知后,没有责怪,也不惊讶,表明了母亲的无情和冷漠。
E.文章结尾写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希望这棵大树能够庇荫自己的母亲,使母亲宁谧而安详,表达了我的美好愿望。
16.为什么作者说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
答:
17.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表现了母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
18.读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妈妈如果去开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有人认为这段文字是多余的?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答: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阅读与鉴赏》
19.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0.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21.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22.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1分)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23.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回答。
24.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
2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
26.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并补充一个由此联想到的古仁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答案
1、A 2.B 3.C 4.B 5.D 6.D 7.示例:这几句话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结合的音乐美。8.示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各界掀起了保护长江的高潮。(意思对即可)
9.本文重点描写了冰塔林,是从平视、仰视、俯视等不同角度来描写的。
10、(1)“眩晕”在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这里指大自然无穷的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作者并不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11、第一问:作者遵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第二问: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12、此处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并想象了大自然的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使写景富有神韵,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敬畏之情。
13、第1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环境的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14、第5段从俯视的角度写冰塔林。作者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看到的冰塔林是“晶莹连绵”和“平坦辽阔”的。作者是采用对比手法展现这一特点的,通过写“人的蠕动”和“小小身影”在神奇的冰峰之间显得如此渺小,对比写出了冰塔林的“辽阔”。
15. AD
16. ①作者6岁那年的一个夜晚,瞒着祖母翻过两座山岭去接母亲,母亲在山路上见到孩子时,没有责怪,也不惊讶;②作者因历险4万公里被国际媒体评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追根溯源,就与他的妈妈有关。
17. ①鄙视困难,坚强勇敢;②对孩子态度温和体贴;③能写会算,才能出众;④育儿有方,力求体面;⑤淡泊名利,单纯善良;⑥心系故土,热爱家乡。(答对4点可得满分)
18. 这段文字不多余。
①这一段文字显示了作者构思的精巧,是通过心理描写展开对母亲前去开会的美好想象;②有了这一段文字,能补充说明母亲的一些性格特点,诸如要求体面,淡泊名利等;③突出了“沉默而微笑”是母亲留给作者的美好而永久的印象。
19、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指出王维的诗句即可)
20、诗中有画
21、示例: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句式相同,意境贴切即可)
22、第④段开头
23、坦诚 执著 自识
24、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精神财富。
25、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达了王维的诗句对我灵魂的照耀和身心的洗涤。
26、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例示例:欧阳修被贬滁州,却与民同乐,造福一方。苏轼多次遭贬,却豁达坦然,心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