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和1931年左联五烈士事件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完成表格。
三·一八惨案 1931左联五烈士事件
背景
发生
参与者
参与者发起目的
范围及影响
民族矛盾
党内及两党斗争
早有预兆
以学生为主
反对帝国主义
反对党内不规范选举
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社会各界反应强烈
事发突然,难以预料
文艺界成员
规模限于两党之间,
影响小
写作背景
记念谁?为何记念?
在北伐战争顺利发展,工农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集团加紧勾结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准备背叛革命。蒋介石于4月初举行反共秘密会议,决定立即以暴力手段“清党”,后又与汪精卫密谋,准备进行反革命政变。
4月12日凌晨,被蒋介石收买的青帮武装分子冒充工人,向分驻各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袭击,工人纠察队奋起抵抗。随后,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周凤岐部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2000名工人纠察队的武装。
13日上午,上海总工会在闸北青云路广场举行有10万工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后整队游行,当队伍行至宝山路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三天,即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写作背景
记念谁?为何记念?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写作背景
记念谁?为何记念?
左联: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梳理文章每一小节的内容
纪念白莽
纪念柔石
再忆白莽
又念柔石
无法忘却
白莽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
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我们第三次见面,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
热爱诗歌
积极乐观
率真坦诚
执着追求真理和自由
敏感
单纯
爱憎分明
柔石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不切实际?
设立朝华社,做杂事,还借款
相信人们是好的
与女性走路相距三四尺
决定转变作品得内容和形式
做事不计较个人得失,有责任担当
为人善良单纯
有骨气
可爱质朴
对理想有近乎固执的坚持
勇敢无畏、宁折不屈
不独白莽、柔石,在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身上也同样体现出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质。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却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曲笔?
无题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的统治
社会动荡
百姓不安
悲愤交织
控诉揭露
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统治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自由与爱情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典故一:方孝孺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典故二:《说岳全传》一个高僧的故事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典故三:向子期《思旧赋》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类比
揭露敌人卑劣,走,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没有言论自由,揭露社会黑暗
敬仰和赞颂,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K HtheKollwitz)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柔石的母亲失去儿子得痛心
中国失去这样的青年的痛惜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林淡秋《忆柔石》
“审问开始了,一刹那工夫,真正刹那工夫呀,我简直还没听清楚什么,审问就结束了,判决是‘引渡’(引渡给中国当局,这是死刑的同义语)。十个紧握的拳头一齐举起,五张嘴巴高声嚷起来:‘我们不服判决!’‘我们没有罪!’‘我们抗议!’”
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本诗集,一件衣服,鲁迅像一位絮絮叨叨的老者,点滴不漏地记下了他和青年作家们的每一交往、每一印象,看似零零碎碎的小事,但却分明深刻地表现出烈士们革命精神和性格风貌。时隔两年,越说忘却,越是难以忘却,动辄引起的便是更多、更细、更深的记忆。
1936年3月11日写《白莽作〈孩儿塔〉序》时,鲁迅还能记忆犹新地谈起自己的印象:
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已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
对柔石的爱护之情
①对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事表示担忧
②疑心柔石受到冯铿影响,疑心冯铿有些“罗曼谛克”“急于事功”
③关心柔石入狱后的信息
④挂念柔石在狱中的情况,担心他在狱中受刑
①向白莽回信解释,告知译书原则
②送他两本珍藏多年的彼得斐集子
②欣幸他的得释,赶紧付给稿费,使他买夹衫
③送白莽德译的中国游记,以练习德文
对白莽的爱护之情
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
首
尾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01
02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课堂总结
他爱憎分明,他给青年以最大的爱护,他对敌人绝不屈服。他“用笔”对世间的一切黑暗、暴力、专制,大胆揭露,大胆批判。他追求真理和自由,于悲痛中不断反省自我,在黑暗现实中不断战斗。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断前行、勇敢无畏的“精神界的战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忘却,是为搁置悲痛;
战斗,实为最好纪念。
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散文,同样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两篇文章在抒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原因何在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
《为了忘却的记念》语言朴实,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静水流深般隐晦曲折
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散文,同样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两篇文章在抒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原因何在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
《为了忘却的记念》语言朴实,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静水流深般隐晦曲折
1.时间节点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的第14天,鲁迅处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期,悲愤不能自已,抒情自然浓烈直露,这也正体现了革命者的至情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后两周年,鲁迅蓄积内力,引而不发,使得本可如洪水倾泻的情感以“原来如此”这样最丰富最厚重最节制的语言形式流露了出来。
“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是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
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他成长为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的革命斗争,让他能更加冷静更加深刻地面对黑暗现实,更深入地体会革命的艰难。
2.革命思想有发展
同是纪念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记实。
——李希凡《论鲁迅的“五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