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
西。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泰始 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 羊肉泡馍。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 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导入 :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理清文
章思路。
思维发展与提升: 赏析文章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及其学 习描写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读场面细节描写,体会秦人对秦腔 的痴爱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略秦地的风俗民情,理解民间文化。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 21日出生。著名作家,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
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
《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事专业创作。任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
奇才,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 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 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 “ 鬼 才 ”。
主要作品
"商州系列"(包括长篇《商州》《浮躁》
以及《鸡窝洼人家》等一些中短篇小说)
《白夜》《秦腔》(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 《废都》《暂坐》争议很大。
自传体长篇 《我是农民》;
散文集 《月迹》《心迹》《爱的踪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集 《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出身陕西农村的人,其生长的故土、家庭 背景、成长历程、艺术观念、文化传统等,形成了贾平凹散文 的地域特质与美学理念、文化根源与心理根源。即使他身处城市 多年,却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 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 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 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秦腔》就属于这类题材。
创作背景
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是:
中国的戏曲、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
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 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实际上中国戏曲剧种种类 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广东粤剧,四川川剧,陕西秦腔,上海沪剧 , 山西晋剧。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秦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 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 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桃杭 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 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 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 国”、 “三国”、“杨家将”、 “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
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 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
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 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 “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 并 佳。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 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 之 感 。
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 声地动山摇时,你才会真正认识 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 性。
甲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段):通过比较道出了秦腔的特色,指出秦
腔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4-9段) :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
与痴迷,从秦地人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中凸现他们蓬勃的生 命 力 。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强调秦腔是八百里秦川农民
大苦中的大乐,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以《秦腔》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1. “秦腔”是文章线索。文章以“秦腔”为核心,按照先
介绍秦腔基本信息,再详细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
俗,最后感悟思考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内涵安排文
章结构。
2.揭示文章的内容,并暗示文章的主旨。
1.秦人为何如此钟情于秦腔 用原文回答。
①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 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第一段末尾)
②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 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第二段开头)
③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 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第二段中)
④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 ……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 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第二段中)
秦 地 : 辽阔厚重、广漠旷远
秦 腔 : 粗犷豪放、朴实敦厚
秦 人 : 高亢激昂、雄浑奔放
秦地孕育了秦人,
秦人创造了秦腔, 秦腔是秦地风土人
情的结晶和代表。
2. 概括秦地、秦人、秦腔特点及其关系。
3. 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有着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
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②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 的五大要素。
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 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 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加以概
括。
长线辣子 大叶卷烟
五大元素
西凤白酒
牛肉泡馍
秦腔
4. 在4-8段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秦人喜爱秦腔
①动作描写:"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 袖,吹胡瞪眼”,写出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场面热闹。
②细节描写: “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
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
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用白描突出人们看戏时的入迷。
③语言描写:“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 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
得好!"用语言描写表现秦川人的真性情。
④点面结合: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
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
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 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
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
短一声叫卖不绝。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第6段演员出场部分,描写演员 运用了正面描写,写观众运用了侧面描写。
⑥视觉和听觉的描写: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
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
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
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 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 ,绝 了!
5.从9段来看,从哪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秦腔对秦人来说聘 地位是神圣不可动摇的
①最高级的招待;
②最崇敬名角;
③迎生送葬
联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辽阔厚重,广漠 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了他们旺 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 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一方水土, 一方人,形成一种文化。秦 地的辽阔厚重,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 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这样的 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 浑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 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 对真善美的追求。
6.第10段写出了秦川、秦人、秦腔之间具有怎样的
秦川:广漠旷远;
秦人:大苦大乐;
秦腔:大喊大叫。
一 ,形成秦腔厚重的文化意蕴的要素:
①秦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②秦人独有的声韵发展;
③秦腔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的广泛普及性;
④秦地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场景描写 ◆具象赏析
①“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 眼 ” ,动作描写,写出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场面热闹。
②“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 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语言描写表 现秦川人的真性情。
③ “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偷拿了红薯、土豆” "在火堆里煨
熟给演员作夜餐”“月儿偏西,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 一招一式”,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之深。
排 演 熱 情
◆具象赏析
①秦腔戏上演频率高,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巧 用繁 笔,有力烘托秦川人“板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
②细致描摹开演前人们的活动: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 声鼎沸,内外相互拥挤,喊声、骂声、哭声一片。细致描墓使 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征,也有力 的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
③点的描绘: “二杆子”因为维持秩序而彻夜不能看戏,
但他们因为自己的工作能使观众得到看戏的满足而感到满足,
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对戏剧内害 的 喜
, 而 且 也 有 对 秦 腔 本 身 的 喜 爱 。
排演热情
爱
◆具象赏析
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伐如同水上漂,腰身 肩头一身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结合动静结合, 技艺精妙;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
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 舒爽的感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演出精彩
◆具象赏析
重点描写两类观众来进行侧面烘托。
第一类观众: “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因不能承受拥挤,
便“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出的艺术
享 受 。
第二类观众: “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他们在观
看秦腔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
选择这两类观众来写,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 出
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观众痴迷
点的描绘,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
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 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
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
演 出 悲
◆具象赏析
喜
◆具象赏析
侧面描写: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
对秦腔不敬,秦腔演员与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 名角的父母也会得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 招来麻烦或被教训,“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
致哀”。这些足以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目中的“神圣”
地 位。
秦腔地位
场景描写
场面描写:
一些人物在一定时间、 一定地点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一个生动 画面,这就是场面。比如师生一同庆祝教师节,生日聚会, 一场比
赛等等。
场面描写离不开人物,人物不能只是一个,众多的人物的共同 活动才构成场面。场面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中心,均
起重要作用。
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
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 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
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
苦的抒情渠道。
1、 大量运用侧面描写
写 排 戏 、 演 戏 前 的 氛 围 , 尤 其 是 戏 开 演 前 人 们 大 爆 的 言 辞 、 激 动 的 情 绪
和 各 种 行 为 。 有 力 地 衬 托 出 秦 人 对 秦 腔 的 痴 迷 , 生 动 地 传 达 出 秦 川 人 特
有 的 粗 犷 豪 放 的 性 格 , 让 人 有 身 临 其 境 的 真 切 亲 昵 之 感 。
2、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面 : 对 秦 腔 的 历 史 、 影 响 、 意 义 的 总 括 。
点 : 喝 倒 彩 的 观 众 、 慧 娘 的 出 场 、 老 一 辈 的 秦 腔 迷 、 从 树 上 掉 下 来 的 小 观 众 、 相 亲 等 等 , 具 体 生 动 地 描 绘 秦 腔 与 秦 人 的 关 系 , 有 声 有 色 地 展 现 了 秦 川 的 风 俗 民 情 。
3、语言生动鲜活,风味独特
方 言 土 语 的 穿 插 , 民 间 传 闻 的 补 充 , 使 文 章 庄 谐 并 重 , 活 泼 风 趣 , 营 造
出 具 有 浓 郁 秦 川 风 情 的 艺 术 世 界 。
艺术特色
1.大量运用侧面描写
写排戏、演戏前的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
的言辞、激动的情绪和各种行为,有力地衬托出秦
人对秦腔的痴迷,生动地传达出秦川人特有的粗犷
豪放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
2、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面:对秦腔的历史、影响、意义的总括。
点:喝倒彩的观众、慧娘的出场、老一辈的秦腔迷、从树
上掉下来的小观众、相亲等等,具体生动地描绘泰腔与 秦人的关系,有声有色地展现了泰川的风俗民情。
3、语言生动鲜活,风味独特
方言土语的穿插,民间传闻的补充,使文章庄谐 并重,活泼风趣,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
术世界 。
现实意义
1.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 秦腔,年青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 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而 面临失传……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手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 行渐远,这十分可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秦
观点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从内容到形式
一成不变,因为再有耐心的观众,也不愿意一辈子只看一部与时 代脱节的旧戏。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 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 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真正的“火”起来。这是文化传承 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观点二: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
传统艺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京剧,
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影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 上,有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宣传 方式。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内容无 不经过精心设计,尤其是直播内容,突破了以往宣传视频的套 路,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容。恰如麦克卢汉那句名言“媒介 即讯息”,内容必修符合传播工具的特征,才能发挥出优势效 应。
观点三: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
青年一代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棋琴书画的 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 于汉服唐装的余韵里……传统文化和艺术是财米油盐酱醋茶的日 常,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是地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每个 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非物质层面 的。要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让 它们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
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
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 命 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 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 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 腔 是 黄土地 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