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导入语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
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
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
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
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
的名字,连 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势死力事
中中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 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思 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 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 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 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 的口号到段 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 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 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
天 ” 。
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 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 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 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 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 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
题目解说
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鲁迅当时用"记 念”一词,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纪念”。 “君”是对 人的尊称。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
"记念"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死难的革命青年的 沉痛悼念,赞扬其英勇的壮举;二是对反动派的无比 痛恨,揭露反动派虚伪、残酷的本性。 "记念刘和珍 君”的目的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
八"惨案做总结评述。
第二节: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再一次说明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第三节: 回忆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表达自己对刘和珍的由衷 敬意。
第四节:写听到噩耗时的愤慨之情,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 和流言家的卑鄙。
第五节: 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第六节:阐述刘和珍等人死难的经验教训。
第七节:阐述刘和珍等人遇难的意义,表现她们为国捐躯的崇 高伟大。
本文共分为七节:
第一节:介绍写作缘由,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控诉段祺瑞执 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读完第 一 、二节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
提示性的语句 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 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必要”何在呢 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 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 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 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 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 得 偷生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 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 点 东西的必要了”。
文本研读
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惨淡的人 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 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 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 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 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 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第三段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 什么言语 ”这里,为什么无话可说呢
“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这“并 非人间”说明黑暗的社会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 来。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 于呼吸视听。”连呼吸都有困难,又怎能说出话 这里,暗含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愤怒与控诉,只 能 在“痛定之后”,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我平素想,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 于泣下”。这三句话中,指出了刘和珍“不为势利 所屈”,并猜想她“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 是,鲁迅用“总该”一词,强调出乎意料。 “她却 常常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两次 写到“微笑”与“态度温和”,这样,到底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
文本研读
①深入刻画刘和珍的性格和形象,与反动派的阴险 毒辣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突出艺术表 现力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②再次指出刘和珍人物形象:她是一个不为势利所 屈,勇于反抗和斗争。 “微笑”和“态度温和”则 透出了她的善良与纯真,她的“虑及”说明她具有 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里阐明出刘和珍的形象 之后与反动派的险毒构成艺术上的反差,是对反动 派的强烈批判。
文本研读
第四节第5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 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其中,
“无话可说”是因为什么呢 这里的“无话 可说”和第一部分中的“无话可说”与“还。 能有什么言语 ”形成了什么关系 表达效 果是否相同 “缘由”一词又作何解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这里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对敌人的暴力和无耻谰 言使人震惊,愤怒得说不出话。这与前文中的“无 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对应,递进的 关系。前文中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 血和所住的并非人间”使鲁迅“艰于呼吸视听”, 找不到锋利的言语来控诉段政府的罪行却只能用写 文章来代替哭泣,以此来哀悼死难者。所以, “ 无 话可说”。同样都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
文本研读
“缘由”一词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反动派的残酷镇压。
②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这里暗含了既对反 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 鼓动。最后,号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 沉默中灭亡。”由此,鲁迅发出沉重的呐喊。
如何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 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 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 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 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的深刻
文本研读
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 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 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 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 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 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 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 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
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 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 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 联军,1 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 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 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 互文,同指制造“三 ·一八”惨案,是指中国 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 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 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 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
功 ”,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
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 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 深刻含义
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
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 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
“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 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 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 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文本研读
主旨
本文以痛斥反动派、悼念烈士的悲愤感 情为线索,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 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 争的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 走狗的阴险无耻,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 教训,鼓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同时告诫爱国 青年们要总结血的教训,改变斗争方式,并 号召人们起来战斗,不做庸人。
①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
②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揭露真相。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团中央
要评选100位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青年 英雄模范人物。刘和珍君顺利当选,
请你为她写一段颁奖词。
追光而遇颂和珍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真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