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高中中段教学质量反馈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小题。
材料一:
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
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
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
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
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
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
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
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
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
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
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
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
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
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
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
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
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 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
“A不是 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
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
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
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
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
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我们应该注意
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
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
界并不相符。
(摘编自 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
材料二:
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
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
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
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
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
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
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
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
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
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
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
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
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
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
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毕竟会被揭示。真
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
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
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
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
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
B.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
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
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一颗纯真的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
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
B.本体真相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
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
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
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真相必然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
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
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微乎其微,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
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
B.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
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
C.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
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
D.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
直困扰着我们。
4.围绕“真相”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两则材料中的哪些
观点。(6分)
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
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
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
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
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小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
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
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
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
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
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
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
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
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
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
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
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
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
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
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
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
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暗含了作者对围观人们亢奋情绪的批判态度,与鲁迅在
《祝福》中批判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们相类似。
B.“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一句,点明了“被捆绑的人”的
身份,又揭示了历史背景——群众推翻了沙俄政府。
C.“同一个神灵”指“上帝”。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并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的是孩子对父亲的爱。
D.孩子的出现,不仅让警察在内心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围观群众生
发悲悯情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描写,极其简
洁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支持政府的警察形象。
B.“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
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C.本文对比手法运用非常成功:警察从起初的动作、神态与最后的表现,群众从叫嚷“打
死他”到“没人拦住他”,孩子从啼哭到感激。
D.本文故事场景变换不大,情节相对集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展开,开头与结尾人们的表
现形成的反差突出了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
8.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文章从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探究“孩子”出场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 10~14 小题,21 分)。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哀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
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
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
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
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
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
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
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
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
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亲 A 之杀 B 尊贤 C 之等 D 礼 E 所生也 F 故 G 君子不可 H 以不修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致知在格物”,成语“格物致知”即出于此,该成语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
知识。
B.“为政在人”与《墨子·兼爱》中“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的“为”意思不同。
C.“嘉善而矜不能”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D.“继绝世,举废国”的“绝世”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大学》中认为,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项
中,一定要以格物为根本。
B.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义就是人们相处应
该适宜得当,最重要的是尊敬贤人。
C.孔子在谈治理天下国家的准则时说,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就会归顺;能够安
抚各诸侯国,天下的人自然就敬畏。
D.孔子认为,摒弃小人的谗言,远离美色,轻视钱物,重视道德,能劝勉贤人;对待士人
要讲忠诚信义,并以厚禄供养他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对如何“修身”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 15~16 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四川阆州。②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5.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岁暮》前四句陈时事,后四句抒怀抱,饱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对国家的热爱。
C.《岁暮》“烟尘”与后文的“鼓角”视听结合,突出了边地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
危。
D.《岁暮》诗人客居西蜀,渴望济世,不敢吝惜一己之性命,但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
己。
16.《无衣》与《岁暮》两首诗中,先秦与唐朝将士对待战争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请结合
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其中“任重”
具体表现为“ ”,“道远”具体表现为“ ”。
(2)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制裁,而中国对美用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反制裁措施,他们
却 指 责 我 国 违 背 了 贸 易 规 则 , 中 国 可 以 用 《 论 语 》 十 二 章 中 的
“ , ”这两句话来反驳。
(3)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与《<老子>四章》中的
“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把江、月、花三
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5)李白在《将进酒》中以“ , ”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
活的不屑态度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据说,一个山西人一辈子最不能少的两样,是醋和午觉。在外地朋友们困惑“这个觉难
道就非睡不可吗”的时候,山西的朋友们竟然也在感慨“午睡居然不是全国统一的?”
① ?最常听到的解释是:山西人以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导致了他们更
容易出现饭后困倦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现象被称为餐后嗜睡, ② 。
关于“晕饭”,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解释:吃得太饱之后, ③ ,大脑供氧不足了,就会
开始犯困。遗憾的是,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①类似于消化胃中的食物,②有氧运
动的过程中,③也会有大量的血液涌向肌肉,④上述说法如果是正确的,⑤那么人应该会越
跑越困,⑥但实际上,反而让人头脑清醒。另外,已经有研究证明,人体在用餐后,颈动脉
的供血量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除了“供氧”假说,还有被“酸碱论”爱好者推崇的解释:饭后由于胃酸的消耗,血液
碱化,导致了碱中毒,让人晕乎。这种说法当然也不对,因为人体中有非常稳定的缓冲体系,
并不会一顿饭的工夫就改变了血液的 pH值,再者说,如果这个逻辑真的成立,那么喝苏打
水、碳酸饮料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
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逻辑的力量》单元中,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
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那么
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反驳“酸碱论”?请简要写出其推理的过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人认为,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计算机能针对问题
生成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就不需要伤脑筋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但也有人对此表达了
担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A
2.C
3.B
4.材料一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明确真相有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基本
形态。强调了真相的确认需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并引入了符合论与融贯说两种理论,说明
了逻辑真相如何基于本体真相并通过理论体系来验证其真实性。
材料二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指出揭示事物真相不等于获得真理性认识,真相与假象
常混淆增加分辨难度,且揭示真相有自然和社会原因。同时强调揭示真相所需要的道德勇气
和个人牺牲精神,以及认识主体的素质在揭示真相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5.①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
是一种主观判断,但实际上皇帝什么也没穿,这违背了本体真相。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称职或
不愚蠢,做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判断。
②真相的揭示需要勇气:这个故事反映了材料二的观点,即揭示真相往往需要勇气,甚至可
能需要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最终,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打破了沉默,勇敢地说出了真相。
③真相与假象的混淆:故事中的骗子制造了一个虚假的现象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从而造成了
材料二中所说的真假难分的情况。皇帝和臣民们都陷入了假象之中,无法认清事实。
④真相最终会被揭示:材料二指出,尽管揭示真相的过程可能会遭遇困难,但真相终将大白
于天下。在这个故事中,真相最终由一个孩子揭示了皇帝的裸体,证明了即使是最显而易见
的事实也可能被掩盖,但终究会有揭露的一天。
6.D
7.C
9.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
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
吸引读者。
②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揭示小说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
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10.BDF
12.A
13.(1)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
(2)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百姓,那么百姓(会因)被勉励(而努力工作);能够招纳各种
工匠,那么财物就会充足。
14.①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②材料二认为“修
身”要“以道”(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
近乎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15.D
16.①与子“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意思是与你同
穿战袍、共同前进对敌,体现了将士以大局为重,同仇敌忾,团结互助、共同抵御外敌的爱
国主义精神。
②“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用反问句式,意思是,面对惨烈战争时,唐朝将士却懦弱
无能,无人担当大任,请命杀敌。
17.(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18.①是什么导致了山西人非午睡不可呢
②也被调侃为“晕饭”
③血液都流到了胃中
19.④如果上述说法是正确的⑥但实际上,有氧运动反而让人头脑清醒。
20.运用了归谬法。
推理过程:如果酸碱论是正确的,饭后胃酸的消耗确实会使血液碱化,导致碱中毒,让人晕
乎,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直接摄入酸碱更会改变血液中的 pH 值,导致中毒,带来更大
的危险。这个结论是荒谬的,不符合事实的,所以酸碱论是错误的。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