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协和学校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
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
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
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
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
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
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
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
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
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
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
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
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 5000 年
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
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
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
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
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
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
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
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
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
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
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
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
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
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
权德舆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
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
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
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
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
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
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
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早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
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
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
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
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逐渐彰显,很快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
农业生产区。
B.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
了商贸的迅速兴起。
C.在天文历法方面,引入祖冲之、虞喜岁差学说的大明历,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很
大。
D.引入外来的占城稻,极大促进了江南水稻产量的提高,使江南成为南宋中期以来的粮食
基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
B.从六朝和唐代的历史来看,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组织
建设。
C.安史之乱后淮南道和江南道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与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无关
系。
D.唐朝江南地区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给了我们启示:人类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
然为农业生产服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相对安定。
B.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紧密,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疏松。
C.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更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D.长江流域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超越了黄河流域。
4.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
项是( )(3分)
表格名称:①
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 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 唐代后期 宋朝
工具/特点 木石工具 ② 曲辕犁 ④
领先地域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 ③ 长江流域
A.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
B.②青铜农具
C.③长江流域
D.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
5.请梳理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种植方式的发展脉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小题。
流远的徒河①
李海燕
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
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
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已病重垂危。
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让爷爷眼里的光,倏
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
脸上。
褡裢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
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
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那个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更像一个故
事的傍晚。
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
路地推开一扇门。
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
回应,父亲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
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
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
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一
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是爷爷口
中路上捡来的孩子。
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
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
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
炕沿上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晚人缝孝。
爷爷的晚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
的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果断说,当然戴。
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
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
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
就在这时,那个褡裢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
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
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地空落。
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此时徒河流淌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几年前
的一场罕见的山洪,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徒河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
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
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
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
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
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
街面上响起来,这时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
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儿,或者一根棉花糖。
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很小的
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
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我每天还是由爷爷接送。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
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
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
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
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
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来,
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
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
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
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
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
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向徒河边走去,渐行渐远,
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注】①徒河:也叫屠河,为古称,现名女儿河。蒙古语称“鄂钦河”或“乌馨河”。源头
在辽宁兴城市药王庙乡西南侧张茂山(海拔 696.7 米)东北麓。河程全长 142.6 公里,是辽
宁锦州地区的母亲河。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就将爷爷和徒河牵连在一起,不仅引出了回忆,更是暗寓爷爷的生命与徒河密
不可分。
B.“傍晚”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体现了它对“我”而言的“深刻”,强调了它给“我”带来
的心灵创伤。
C.前文隐去父亲离开的原因,引发了读者猜测,而结尾答案的揭晓,也使临危托孤变得合
情合理。
D.文章结尾再现了爷爷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一幅画面,不仅回应了标题,也让它有了
更深的意蕴。
7.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来描写爷爷垂危时的双眼,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喻指爷爷辛
劳善良的一生,引领后文。
B.“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表现了爷爷的紧张与不安,“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
是爷爷当时内心世界的外化。
C.反复地摇、抛、摸铜钱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爷爷收留“我”时内心的矛盾挣扎。作者
借此意在表现爷爷性格的复杂性。
D.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是通过“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来完成对描写对象的刻画,
因而便于抒发真挚的深情。
8.有特定意味的生活物什常成为文学作品增强艺术表现力、勾联现实与回忆的重要物象。
请据此分析文章相关内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徒河”承载着本文重要人物的情感,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具体内容进行分
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
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
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
走丸,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
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
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
荡汰不生,兼与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
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
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
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
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
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良地一亩 A用子 B五升 C薄地 D三升 E谷田 F必须 G岁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树,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B.宜,适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不同。
C.匪,不,与《蜀道难》中“所守或匪亲”的“匪”意思相同。
D.率,全、都,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养育。在百姓满足基本的生
活需求后,需对他们进行教育。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据情况而定。田地肥沃或贫瘠,需选择相应的秧苗种植;山田或泽
田,需选择相应的时间种植。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
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如果国君能顺应四季的气候条件,开发地理上的有利形势,利用人的力量,那么一切生
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繁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黄庭坚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阍①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②。
[注]①帝阍: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②舛差:指差误、差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
B.颔联通过“帝阍悠邈”“虎穴深沈”两个比喻,表现了杜诗深沉雄健、笔意纵横的风格。
C.颈联运用借代的手法,用“史笔”和“江花”来代指杜甫的诗歌,使得语言更具形象性。
D.诗人认为要想在诗歌学习上升堂人室,还需要开拓视野,只是研读杜甫的诗歌是远远不
够的。
16.作者就盖郎中学习杜诗提出了哪些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在看书时,看到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名言,想起了《论语十二章》
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 ”。
(2)班会课上,吴老师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
话,告诫学生不要沉湎于手机游戏,而应专心学习。
( 3) 古 人 写 诗 填 词 , 常 喜 欢 自 问 自 答 , 以 增 强 表 达 效 果 , 如
“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可能是桂海潮在外表上与其他中国航天员最大的不同了。5月 29
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细心
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首位戴眼镜履行飞行任务的我国航天员。与往次飞行
任务不同,神舟十六号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
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 ① 时,又迎来了
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
个 ② 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
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
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听到这一消息,桂海潮 ③ 。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通过层层严苛的选
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
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
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
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
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
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
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
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
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
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
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
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20.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才是最神奇的灵感宝库。
B.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
C.有些事不要强求,应该顺其自然。
D.他是第一次上台演出,不过,演得还挺自然的。
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和括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互换不妥。请结合朗读要求
和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我们不是靠物质活着”,表达效果有何不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
最重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D
2. A
3.B
4.B
5.①东汉以前,“火耕水耨”为其主要耕作方式;②东汉时期,开始精耕细作,
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种植;③唐朝,改进后的曲辕犁用于耕作能够节省人力,
有效利用畜力,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法;④宋代,复种技术
较为成熟,圩田盛行于江南,占城稻此时在江南普遍种植。
6.B
7.C
8.褡裢和竹竿。
①褡裢和竹竿是爷爷在艰难岁月里抚育“我”的见证物,同时也是爷爷坚毅品质的象征。
②作者借此物象帮助实现现实与过往的自然交织,并让其情感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9.①徒河承载了“我”对爷爷的深情眷恋。“我”对徒河水声的想念,其实表达
的是对与爷爷的过往的追念,从而表达对爷爷的感恩与爱。
②徒河承载着爷爷对滋养他的乡土的依恋与坚守。爷爷死前听到徒河流水声眼中再次明亮从
而微笑着离开,以及“他不会离开徒河的”等,体现了爷爷对滋养他的母亲河的依恋。
10.ACE
11.D
12.C
13.(1)顺应播种的气候条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势,那么使用人力少却收获多。
(2)早种的田地干净容易整治,晚种的田地杂草丛生难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少,和
(当年)年岁是否适宜(田地的种植收割)相随。
14.①使百姓丰衣足食。②便于教化百姓懂得人伦。③使社会安定。
15.D
16.①要学习杜诗传承古代诗歌(国风)的优秀传统,保持纯正的诗风。诗歌首联
就夸赞杜甫的诗歌“纯正不欹斜”,是对国风的一种继承。②要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笔法和
忧国忧民的儒家忠义精神。用史笔来代指杜甫的诗歌,对历史的是非评断都存在于杜甫的诗
歌中,这是一种深沉的现实主义笔法的欣赏。③要深入研究杜诗遗留的诗歌版本,校正错误。
尾联提到要想深入学习杜甫的诗歌,要能“抱遗编”“校舛差”。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①大展拳脚 ②振奋人心 ③心花怒放
19.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
天员。
20.B
21.①破折号后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朗读时需要读出。“一点光,一点热”
上承前文,对“恩泽”进行解释;引出后文(或提示下文,充当下文总说语的功能),对光
和热的作用进行分析。如果改为括号,则不妥。
②括号里的内容,只是解释而非正文,朗读不必读出。括号内容仅是对“听见一声叫喊”的
解释,无须关联下文内容,如果用破折号,则不妥。
22.①“吃米”的说法相比“物质”一词更形象化(或具象化),与文段语言风格
一致。
②原句“不是单靠”表示“不是唯一的依靠”,强调活着有比“吃米”更重要的依靠。改句
“不是”为否定判断,表示“物质”并非必要条件,不符合实际情况。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