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 2023-2024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28 分)
一、(12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说,最近有什么审美潮流席卷了我们的生活,那一定是“新中式”。盘扣褂子搭马面裙、中式衬
衫搭亚麻阔腿裤、旗袍搭盘发……不管是明星还是潮人,没有人能抵挡住它的魅力。与其他( )的流行
不同,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去,反而走向了世界。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不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
感,而且还特地有外国人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新中式”为什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其实,这都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 )。传统文化之
美,不仅存在于服饰中,也存在于诗词、书画、山水、礼乐之中,是它们的( )与融合,才构成了恢宏
且历久弥新的美学画卷。倘若你真的去了解中国传统美学,你就会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巨大能量。它是华
夏历史大变革的见证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理想生活( )录。它如参天大树一般,为华夏民族打下根
基,也荫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因此,___________。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昙花一现 积累 交会 启示
B 白驹过隙 积淀 交汇 启事
C. 昙花一现 积淀 交汇 启示
D. 白驹过隙 积累 交会 启事
2. 对于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不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感,而且还有外国人特地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
国传统文化。
B. 不仅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感,而且还特地有外国人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
国传统文化。
C. 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不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感,而且特地还有外国人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
国传统文化。
D. 不仅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感,而且还有外国人特地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
国传统文化。
3.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 1页/共 12页
A. 我们需要去传承,也应该去了解中国传统美学
B. 中国传统美学,值得去了解,也需要去传承
C. 我们应该去了解,也需要去传承中国传统美学
D. 中国传统美学,需要去传承,也值得去了解
4. 下列对文学常识及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玩偶之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作品塑造了冲破牢笼、追求独立的家庭妇女娜拉,作
者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
B. 小说《包身工》的作者为夏衍,这篇课文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在描写包身工的形象中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
C. 《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的作者分别为孙犁和赵树理。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
“诗体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
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
D. 纪念“三一八”惨案遇难女大学生和纪念五位革命作家的两篇课文分别是《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
却的记念》,作者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
5.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之宴”中,“总角”指代少年时代,“黄发垂髫”中“垂髫”指幼儿时代,“豆蔻梢头二月初”中
的“豆蔻”指代十三四岁的女子。
B.“朕皇考曰伯庸”中,“考”称已故的父亲,已故的母亲称“妣”,在成语“如丧考妣”中即为此意。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三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也被称作“季秋”。
D.“鸡鸣入机织”中的“鸡鸣”相当于现在的 1时至 3时,它和“夜夜达五更”中的“五更”是同一时辰;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相当于现在的 19时至 21时,“人定”相当于现在的 21时至 23时。
6. 下列各项对诗歌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淡化了故事情节,抒情性强,
浪漫主义色彩较浓厚。
B. 《氓》展示了一个女子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
C.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具有参差错落的美感,体现出作者豪放飘逸的诗风。
D. 《望海潮》从地理、历史、自然风光、市井生活等多个方面层层铺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写景
壮伟,声调激越。
二、(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 2页/共 12页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
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
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
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
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
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
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
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
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
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
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
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
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
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
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
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
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
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
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
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 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
第 3页/共 12页
化这一传统。
C. 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是一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
D. 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既能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
族精神。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B. 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是一脉相承的。
C. 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
性。
D. 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
精神的阐释。
9.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一词中,用“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黄花(菊花),比喻具有昂扬精神和蓬
勃生命力的工农红军。
B. 李叔同为歌曲《送别》填词,其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句,用“长亭”“古道”“芳草”
道尽离别之苦,离愁之重。
C. 音乐才子许嵩创作的歌曲《庐州月》被编入初三课本,其中“庐州月光,洒在心上”一句,正是借“月”
表达思乡怀人之意。
D. 清代郑板桥的竹画中,竹子虚心有节、宁折不弯的风格与板桥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三、(10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城濮之战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①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
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
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 ”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
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太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
诘朝将见。”晋车七百乘,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第 4页/共 12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
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
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
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②于晋。晋栾枝入盟郑伯。五月丙午,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有删改)
【注】①晋侯:晋文公重耳。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国归父、崔夭:均为齐国大夫。秦小子慭:
秦穆公之子。②子人九:郑国大夫,姓子人,名九。行成:休战讲和。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于城濮 次,进驻、驻扎
B. 君冯轼而观之 冯,凭倚、倚靠
C. 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 当,充当
D. 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 遁,逃跑
1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战而捷 人而不仁,如礼何
B. 吾且柔之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 请与君之士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 洎牧以谗诛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
B.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
C.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
D.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戊辰”一词中,“戊”为天干第五位,“辰”为地支第五位,古代可以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文中是
用其来纪年。
B.“汉阳”即汉水的北面,我国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
C.“寡君闻命矣”中的“寡君”即“我的君主”,是古代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称。
D.“三军”有不同称谓,“下军”“中军”以及“子西将左,子上将右”中的“左”“右”都是指部队。
第 5页/共 12页
1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濮之战中,晋军的主将有胥臣、狐毛、栾枝、原轸、郤溱、狐偃;楚军的主将有子玉、子西、子上。
晋军采用了一定的疑兵之计。
B. 文章开头交代了城濮之战的时间和地点,并且着重介绍了参战的双方:一方是晋国率领的宋国、齐国、
秦国,一方是独立作战的楚国。
C. 在城濮之战开始前,晋侯对这场战争能否取胜并没有充分的把握,尤其是在听到士兵的歌谣后,更产生
了怀疑,而子犯和栾贞子却积极促战。
D. 楚国的大将子玉派斗勃请战,晋侯派栾枝应战,两军约定第二天一早开战。此时,晋军有战车七百辆,
军队整齐,又临时增加了武器。
15.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
(2)郑伯如楚致其师。
第Ⅱ卷(共 72 分)
四、(1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①
杜甫
佳士欣相识,慈颜②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③,肯作置书邮④。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注】①觐省:指探望双亲。②慈颜:指父母的容颜。③投辖饮:《汉书·陈遵传》记载,“遵嗜酒,
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④置书邮: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次句从父母的期望着笔,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
B. 颔联下句借一“肯”字,形象刻画出诗人意欲托人传递书信时的微妙心理。
C. 颈联由高鸟暮云、寒蝉碧树构成的晚秋之景,渲染出一种浓重的送别氛围。
D. 尾联交代了诗人因病淹留长沙而不得归乡 情状,与上文的请托形成呼应。
17. 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18.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第 6页/共 12页
(1)李太白在《蜀道难》中以星宿的触手可及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写蜀道之险、行路之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蜀道难》)
(3)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离骚》)
(5)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_。(《离骚》)
五、(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不尽的老房子
①我是早晨从杭州出发的,来到西递村,已是暮色降临。早春二月的寒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天,这会
儿,竟然猛烈了起来。我们一下车,裤管上即灌满了雨水。村口那座高大的牌坊,层叠向上的飞檐脊吻,
在雨雾与暮色之中若隐若现。飘忽中产生的动感,让人担心它会倾圮。也许我来得不是时候,暮雨潇潇,
我是唯一的游客。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萧条与寂寞,与老房子的韵味,正好吻合。
②偌大一个山村,只有一个入口。步入其中,是一个窄长的巷道。宽不过两米,两边均是高高的粉墙。
它们好像都在朝中间挤压,若不撑住,便会迅速合拢。青石板上,一层薄薄的雨水在流淌,除了我,竟无
第二个人来涉水村游。不过,这样的村游,出发的目的虽是那作怪的怀旧情绪和优哉悠哉的文人习气,但
你却无法在这巷道里优哉悠哉的。除了高高粉墙的挤压感,还有那份恍若隔世的冷清,让你感到稍一驻足,
就会有什么怪物向你袭来。
③一条巷道又一条巷道,一道券门又一道券门,墙头层叠,深巷相连,游走其中,如入迷宫。在一座
形同古庙的建筑面前,我停下了脚步。巷道通到这里,略向两边撒开了一些,留下一块小小的广场。站在
这广场上,我内心中那一份突生的紧张情绪又慢慢松驰下来。我想,初入西递村的不适应,肯定是时代的
差异感造成的。踏入西递村的一刹那,犹如一个过惯了现代都市生活的人突然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古代。这
种时空的倒错使心理一时难以适应。但毕竟,老房子是我怀旧情绪的对应物,所以,当最初的不适应消散
以后,代之而来的便是那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了。
④关于西递村的建筑风格,已有不少专家写出了精湛的研究文章,用不着我这外行再来饶舌一番。这
村子建村有九百三十多年,历明、清两代,至今保存得如此完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村中至今尚存明、
清民居一百二十四栋,现住村民大都姓胡。我想,原来这村子恐怕清一色是胡姓人家。聚族而居,本是中
国封建时代的一大特征。一村之建设、之兴盛、之衰败,莫不同这一族姓人家之迁徙、之兴盛、之衰败息
息相关。村口那一座傲岸的古牌坊,横匾书有“胶州刺史”“嘉庆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等字样,这胡
文光,当是西递村能够兴盛的理由了。一个村子,一族人氏中出了一位朝廷命官,这村子与族氏,便可在
第 7页/共 12页
地方上显赫起来。
⑤一姓一村,一村又如同一寨。这在现代,感到不可理解,但在古代,却是随处可见的常例。由于时
间关系,我不能在村民家投宿一晚(许多村民已把居家改做客店了),找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与他共斟一
壶老酒,请他讲讲这西递村的历史,这胡姓人家的历史。这其中必定有许多吸引人的故事。我对这种世代
延续的村落,总是怀有一份眷念。一个村子,一个家族,一部历史,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作为一个城里
人,我深切地感到,现代人类在走向开放的同时,又走向了封闭。舞厅、咖啡厅、俱乐部各种各样的社交
场所,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种种方便。但是,一个居民区,一栋宿舍楼,你即使入住其中很多年了,也未
必能认识你的邻居。陶潜的“门虽设而常关”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古人的理
想,在现代都市中得以实现。只不过我们相闻的不是鸡犬之声,而是邻居孩子弹奏的钢琴声或是家庭卡拉
OK的噪音了。
⑥走在西递村的巷道上,虽然暮色渐深,寒雨潇满,可是,村民们的家,却没有哪一户“雨打梨花深
闭门”的。记得小时候,除非熄灯睡觉,家中的大门总是开着的。西递村今日仍保留了这种传统,这是一
种好客的表现。邻居串门,抬脚就来。对外,西递村只有一个入口,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措施,全村是一个
整体,高墙深院,以防异类入侵;对内,它又变成了一个开放系统,家家敞开大门,对来访的邻里作无声
的欢迎。这种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古村落文化,正好与现代都市的对外开放、对内封闭形成鲜明的对照。
⑦凭着童年生活的经验,我知道,我随便走进哪一家敞开的大门,都会受到欢迎的。果然,当我走进
一家的堂屋,一位约莫五十来岁的妇女立刻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你好,你要点什么 ”她问我。我这才
依稀看清,这暗黑的堂屋中,靠墙有一排木架,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雕,也有一些瓷器。我本是一名
古玩收藏者,免不了走近细看。我伸手拿下一块小的木雕看。“都是老东西。”女主人说,语气很肯定,似
乎还含了一丝得意。“都是你们西递村的东西吗 ”“多半是的。”
⑧我看着这些古老的木雕,有窗扉、檐马,还有门扇上的装饰画。立刻,一股凄凉的情绪在我心中流
过。我感到,他们的老祖宗建造的西递村,将要在这一代人的手中毁灭了。祖宗们含辛茹苦,积攒银钱建
造的那些画栋雕梁,门户窗牖,都被他们的后代一块块拆下来当做换钱的商品。这些历经苍桑,经过数百
年风雨的洗刷和烟火的熏炙却依然没有毁朽的木雕,横七竖八地躺在木架上,等待它们的买主。
⑨城里人来此寻根求源,赞叹这些老房子带给人们恬淡中和之美,但村里人却纷纷走向城市,他们不
愿意活在陈旧的历史里,他们渴望现代都市的文明。
⑩离开西递村时,晚雨未停,抱村而流的溪水几欲平岸。我在那座牌坊下站了一会儿,看着它与风雨
抗争的姿态,不由得又生出思考:这西递村在今天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取材于熊召政的同名文章)
19. 文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第 8页/共 12页
A. 倾圮(pǐ) 优哉悠哉 B. 松驰 饶(rào)舌
C. 提供(gōng) 含辛茹苦 D. 历经苍桑 熏炙(jiǔ)
20.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⑤段中引用陶渊明和老子的话,批判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与嘈杂。
B. 作者走进村入屋中,从女主人得意的语气中感到了一种“老祖宗建造的西递村,将要在这一代人的手中
毁灭了”的凄凉。
C. 文章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中追问西递村存在的当下意义。
D. 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起到烘托怀旧氛围、渲染气氛等作用。
21. 阅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22.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牌坊,请分别回答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六、(4 分)
23.“定格”指电影、电视剧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是影视作品常用的叙事手法,目的是给
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和精神的震撼。如果你来导演《荷花淀》《玩偶之家》《氓》中的某一部作品,你会选
择其中哪个画面“定格”?请对你“定格”的画面进行描写。要求:符合原著,描写具体;100字左右。
七、(4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像高山一样崇高的品德令人仰望,
如大道一般光明的行为让人循行。有人认为仰望得太高,贬低的只有自己;也有人认为不尽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 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9页/共 12页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4.B
5.D
6.A
7. B
8. B
9. A
10. C
11. A
12. C
13. A
14. B
15. (1)胥臣用虎皮把战马蒙上,首先攻打陈、蔡联军。陈、蔡联军逃奔,楚国的右军溃败了。
(2)郑伯到楚国去把郑国军队送给楚国指挥。
16. A
17.①对结识佳士的欣喜,对蔡五好客重情的感念,对殷六归家探亲的艳羡;
②对故乡亲朋的思念,对归家不得的惆怅,对自己病情的伤怀。
18①.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②.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④.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⑤.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⑥. 偭规矩而改错
19. C
20. A
21. (1)初入西递村,有不适应的紧张情绪。 (2)之后松弛下来,感觉亲切、温馨。 (3)当看到村民
拆卖祖先建造的老房部件时,心生凄凉。 (4)最后,对西递村在今天存在的意义感到困惑。
22.①开篇写高大的牌坊在雨雾和暮色中若隐若现,营造了萧条冷清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②结尾写牌坊在风雨中抗争,暗示主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慨叹,呼应开篇。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