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中学_高一地理 (年级、学科)教案
课题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科 目 地理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计划课时 一课时
提供者 文芬 所在学校 寺前中学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本节教材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本节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了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其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特征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出现的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标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使学生对该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关于人口迁移涉及的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认识只停留于表面。由于本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故教学中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 培养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2. 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3.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案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2.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口迁移概念,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特征,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比较法 引导法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多媒体展示几组图片,思考:若重新选择居住地,你会选择那? 读图说感受并回答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判断: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3.大学生寒暑假回家乡探亲;4.伊拉克难民到叙利亚避难;5.农民工季节性的外出打工和返乡;6.三峡地区居民搬入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加深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
展示国际人口迁移图片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1)新大陆发现后,世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路线主要有哪三条?(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展示国内人口迁移图片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1)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哪里?迁移的主要原因。(2)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迁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区和迁入省区主要有哪些?迁移方向? 迁移目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自由迁移频率低,为什么? (3)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 (见附表人口迁移的影响) 学生读图分析 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图片展示并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完成附表。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加深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巩固练习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说法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2.我国“五·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3.人口迁移对环境往往造成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③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④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4.1979年深圳人口约2万,到1990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67万,深圳能够吸引全国各地大量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A.设立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发展B.矿产资源的开发,工矿业迅速发展C.毗邻香港特区,地理位置优越D.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 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检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1、概念 时间限度:一般一年以上 空间移动: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定居地变更:户籍所在地变化2、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二、国际人口迁移新大陆发现前:新大陆发现后-----二战前:二战前:三、国内人口迁移 1、阶段 清朝----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 2、影响四、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教学参考资料:课本、教参、教辅
教学后记:
附表1:
迁入地 迁出地
利 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促进文化交流,促进商品流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收入,缓解就业压力。
弊 增加城市的资源、环境、就业、住房、交通等压力;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附表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举 例
A. 因素(主要) 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B .政治因素 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
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C .社会文化因素 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
D. 生态环境因素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
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干旱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E.其他 因素 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