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主题十四 能源的利用与燃烧
知识点一 燃烧与灭火(2023省卷T5)
1.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着火点
(即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
3.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2)方法(三者必具其一):
①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
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温馨提示: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故只能说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能说降低物质的着火点。
知识点二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条件 氧气充足 氧气不充足
特点 燃烧速率快,放出的热量多 燃烧速率慢,放出的热量少
产物(以碳元素为例)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 C+O2CO2 2C+O22CO
知识点三 安全常识
1.爆炸的成因
(1)如果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爆竹、炸弹、矿物开采的爆破都是依据这一原理。
(2)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3)任何可燃性气体、可燃性固体粉末,与空气充分接触,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温馨提示:爆炸不一定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一般由燃烧引起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但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是由于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快速增加,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强而导致的,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爆炸、燃烧、缓慢氧化的对比
爆炸 燃烧 缓慢氧化
现象 非常剧烈、发光、放热 剧烈、发光、发热 不剧烈、很缓慢、放热、不发光
条件 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热量来不及散失 跟氧气接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产生的热量聚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会引起自燃)
本质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
3.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禁止带火种 禁止烟火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吸烟 当心火灾 当心爆炸
4.日常生活的安全常识
(1)家用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切不可点火,应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2)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切不可用燃着的蜡烛进行灯火试验。
(3)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应该严禁烟火。
(4)室内着火,不能打开门窗,因为会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5)遭遇火灾的自救方法:
①如果火势很小,可以根据起火原因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将它扑灭;
②如果火势较大并有蔓延的可能,就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
③当被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到窗口呼救等。
【即时训练】请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相关问题。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
(2)用嘴吹灭燃着的蜡烛,其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燃着的蜡烛扣上烧杯后,过一会儿燃着的蜡烛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4)将煤制成蜂窝状,其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知识点四 能源
1.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化石 燃料 煤 石油 天然气
元素 组成 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氢、氮、硫、氧等元素 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还含少量的硫、氧、 氮三种元素 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类别 混合物(由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混合物(由多种有机物组成) 混合物(主要成分是CH4)
形态 黑色固体,有光泽,人称“黑色金子” 黏稠液体,黑色或棕色,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综合 利用 煤 石油 具有可燃性: CH4+2O2CO2+2H2O
主要 用途 “工业的粮食”;燃烧;提取煤气、煤焦油等 “工业的血液”;提取汽油、柴油等 用作燃料
主要 污染 燃烧时会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如SO2、NO2、CO等)、固体废物以及余热等,其中SO2、NO2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较清洁,几乎无污染
温馨提示:①点燃甲烷和氧气或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在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以防发生爆炸事故;②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2.太阳能
(1)太阳能的利用
(2)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方式:①光—热转换;②光—电转换。
3.化学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4.氢能(高频)
(1)优点:①放出的热量较高;②原料不受限制;③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2023省卷T9(4)]
(2)最理想的得到H2的途径:利用太阳能和高效催化剂分解水,获得氢气。
(3)目前需解决的问题:
①制氢问题,即制取成本高;
②储氢问题,即储存和运输要求高。
5.能源的分类:能源可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如化石燃料、可燃冰)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地热能等)。目前在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生物质能(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
实验12 燃烧条件的探究
1.实验装置
(1)铜片作用:载体、传热。
(2)热水作用: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2.实验原理:4P+5O22P2O5
3.实验现象分析
(1)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图2中:甲试管白磷燃烧[原因: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图1、2中:红磷不燃烧(原因: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3)图1中: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4.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
5.实验思想方法
(1)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是一组对比点;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是另一组对比点。
(2)把白磷放在热水中,通过液封来隔绝空气,其设计意图是提供可燃物与反应所需的温度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检验可燃物是否能够燃烧(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两个条件而控制另外的一个条件)。
6.实验装置的改进
【例】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装置。
(1)实验现象:图1装置中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2)图2装置中的a、b两处的现象,证明燃烧需与氧气接触。
(3)图2装置中比图1更加环保,因为燃烧的产物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模块四 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主题十四 能源的利用与燃烧
知识点一 燃烧与灭火(2023省卷T5)
1.燃烧:一种发光、 的剧烈的 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具有 。
(2)可燃物与 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即可燃物燃烧的 )。
3.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破坏 的条件。
(2)方法(三者必具其一):
①清除或使 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 ;
③使温度降到 以下。
温馨提示: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故只能说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能说降低物质的着火点。
知识点二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条件 充足 不充足
特点 燃烧速率 ,放出的热量 燃烧速率 ,放出的热量
产物(以碳元素为例)
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三 安全常识
1.爆炸的成因
(1)如果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爆竹、炸弹、矿物开采的爆破都是依据这一原理。
(2)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3)任何可燃性气体、可燃性固体粉末,与空气充分接触,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温馨提示:爆炸不一定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一般由燃烧引起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但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是由于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快速增加,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强而导致的,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爆炸、燃烧、缓慢氧化的对比
爆炸 燃烧 缓慢氧化
现象 非常剧烈、发光、放热 剧烈、发光、发热 不剧烈、很缓慢、放热、不发光
条件 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热量来不及散失 跟氧气接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产生的热量聚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会引起自燃)
本质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
3.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4.日常生活的安全常识
(1)家用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切不可 ,应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2)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切不可用燃着的蜡烛进行灯火试验。
(3)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应该 。
(4)室内着火,不能 ,因为会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5)遭遇火灾的自救方法:
①如果火势很小,可以根据起火原因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将它扑灭;
②如果火势较大并有蔓延的可能,就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
③当被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到窗口呼救等。
【即时训练】请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相关问题。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
(2)用嘴吹灭燃着的蜡烛,其灭火原理是 。
(3)燃着的蜡烛扣上烧杯后,过一会儿燃着的蜡烛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4)将煤制成蜂窝状,其目的是 。
知识点四 能源
1.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包括 、 、 ,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化石 燃料 煤 石油 天然气
元素 组成 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氢、氮、硫、氧等元素 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还含少量的硫、氧、 氮三种元素 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类别 混合物(由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混合物(由多种有机物组成) 混合物(主要成分是CH4)
形态 黑色固体,有光泽,人称“黑色金子” 黏稠液体,黑色或棕色,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综合 利用 煤 石油 具有可燃性: CH4+2O2CO2+2H2O
主要 用途 “工业的粮食”;燃烧;提取煤气、煤焦油等 “工业的血液”;提取汽油、柴油等 用作燃料
主要 污染 燃烧时会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如SO2、NO2、CO等)、固体废物以及余热等,其中SO2、NO2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较清洁,几乎无污染
温馨提示:①点燃甲烷和氧气或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在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以防发生爆炸事故;②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2.太阳能
(1)太阳能的利用
(2)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方式:①光—热转换;②光—电转换。
3.化学电池:将 转化为 的装置。
4.氢能(高频)
(1)优点:①放出的热量 ;②原料不受限制;③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2023省卷T9(4)]
(2)最理想的得到H2的途径:利用太阳能和高效催化剂分解 ,获得氢气。
(3)目前需解决的问题:
①制氢问题,即制取成本高;
②储氢问题,即储存和运输要求高。
5.能源的分类:能源可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如化石燃料、可燃冰)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地热能等)。目前在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生物质能(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
实验12 燃烧条件的探究
1.实验装置
(1)铜片作用:载体、传热。
(2)热水作用: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2.实验原理:4P+5O22P2O5
3.实验现象分析
(1)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图2中:甲试管白磷燃烧[原因: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图1、2中:红磷不燃烧(原因: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3)图1中: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4.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
5.实验思想方法
(1)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是一组对比点;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是另一组对比点。
(2)把白磷放在热水中,通过液封来隔绝空气,其设计意图是提供可燃物与反应所需的温度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检验可燃物是否能够燃烧(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两个条件而控制另外的一个条件)。
6.实验装置的改进
【例】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装置。
(1)实验现象:图1装置中铜片上 ;热水中白磷 。
(2)图2装置中的a、b两处的现象,证明 。
(3)图2装置中比图1更加环保,因为 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