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五 溶液
知识点一 溶液及相关判断
1.溶液的组成及特征
概念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 的混合物
组成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
溶剂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和酒精也可作溶剂
特征 均一性 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 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2.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
(1)放热:如NaOH溶解、浓硫酸稀释。
(2)吸热:如 溶解。
(3)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于水。
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植物油滴到水中形成的液体混合物。
(2)乳浊液的特点:许多分子的集合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 。
(3)乳化现象和乳化作用:油脂难溶于水,但加入洗涤剂后能使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较为稳定的乳浊液。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在上述过程中,洗涤剂起 作用。
(4)应用:用洗涤剂去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
4.常见除污方法:(1)乳化:如用洗涤剂去除油污。(2)溶解:如用汽油去除油污,用酒精去除碘渍。(3)化学反应:如用稀盐酸除铁锈。
【即时训练】(黑龙江中考)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硝酸铵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C.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相同的 D.生活中可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溶液;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 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1)当溶液中有固体溶质时,若固体不再减少,则该溶液是 的;若固体不断减少,则该溶液是 的。
(2)当溶液中没有固体溶质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固体不溶解,则原溶液是 的;若固体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 的。
(3)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 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改变温度:升温或降温取决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①上升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KNO3):
②下降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
(2)改变溶质或溶剂质量(适用于所有物质):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温馨提示:对于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4.结晶
(1)概念:冷却热的溶液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如KNO3;②蒸发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如NaCl。
知识点三 溶解度及其应用
1.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某固体物质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 的质量,单位为 。
(2)性质: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而增大,只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2.气体溶解度
(1)概念:在压强为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 。
(2)性质: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随压强的增大而 。
3.溶解度曲线(2023省卷T11)
(1)概念: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
4.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利用物质在20 ℃时的溶解度对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划分。
【即时训练】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C.乙中混有少量甲,可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
D.t2 ℃时,在50 g水中加入35 g甲可形成饱和溶液
知识点四 溶液的浓度及溶液的配制(2024铜仁T12)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 质量与 质量之比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方法:①所有溶液:×100%;②饱和溶液:×100%。
2.溶液的稀释
方法 计算依据
加水稀释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加稀溶液 稀释稀溶液溶质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量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详见“实验梳理实验5”)
实验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一、用固体配制
1.原理:溶质的质量分数= 。
2.步骤:
计算 计算所需溶质(氯化钠)和水的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剂(水)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称量 用 称取所需质量的氯化钠
量取 用 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接近所需体积时改用 滴加)
溶解 将称好的固体倒入干燥的烧杯中,再加入量好的水,用 不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
装瓶 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温馨提示:①量筒量程的选择遵循“大而近”的原则;②溶解操作不能在量筒中进行。
3.误差分析
浓度 引起原因 实际操作
偏小 溶质溶解的量变少 溶质含有杂质;左码右物称量(使用了游码);溶质撒落;固体药品倒入烧杯时,纸片上残留少量药品;左盘放纸片,右盘不放纸片
水的量变多 量取水时 读数;烧杯中原来有少量的水
偏大 溶质溶解的量变大 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污渍;称量前,未调平天平,指针偏
水的量变少 量取的水没有完全转移到烧杯中;量取水时 读数
二、用浓溶液稀释配制
1.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2.相关计算:
(1)浓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 。
(2)所加水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 。
3.误差分析
(1)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量取水的体积时 读数;烧杯内壁沾有水;稀释过程中浓溶液溅出;量取浓溶液时 读数等。
(2)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量取水的体积时 读数;量取浓溶液时 读数等。
【例】 实验室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配制过程包括如下操作。
(1)配制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3)该实验中应量取的水的体积应为 mL。(水的密度为1 g/cm3)
(4)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
A.④②⑤①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 D.④⑤②③①主题五 溶液
知识点一 溶液及相关判断
1.溶液的组成及特征
概念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和酒精也可作溶剂
特征 均一性 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 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2.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
(1)放热:如NaOH溶解、浓硫酸稀释。
(2)吸热:如NH4NO3溶解。
(3)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于水。
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植物油滴到水中形成的液体混合物。
(2)乳浊液的特点:许多分子的集合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3)乳化现象和乳化作用:油脂难溶于水,但加入洗涤剂后能使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较为稳定的乳浊液。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在上述过程中,洗涤剂起乳化作用。
(4)应用:用洗涤剂去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
4.常见除污方法:(1)乳化:如用洗涤剂去除油污。(2)溶解:如用汽油去除油污,用酒精去除碘渍。(3)化学反应:如用稀盐酸除铁锈。
【即时训练】(黑龙江中考)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D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硝酸铵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C.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相同的 D.生活中可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1)当溶液中有固体溶质时,若固体不再减少,则该溶液是饱和的;若固体不断减少,则该溶液是不饱和的。
(2)当溶液中没有固体溶质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固体不溶解,则原溶液是饱和的;若固体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不饱和的。
(3)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改变温度:升温或降温取决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①上升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KNO3):
②下降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
(2)改变溶质或溶剂质量(适用于所有物质):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温馨提示:对于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4.结晶
(1)概念:冷却热的溶液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KNO3;②蒸发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NaCl。
知识点三 溶解度及其应用
1.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某固体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单位为g。
(2)性质: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2.气体溶解度
(1)概念: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性质: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溶解度曲线(2023省卷T11)
(1)概念: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
4.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利用物质在20 ℃时的溶解度对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划分。
【即时训练】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C.乙中混有少量甲,可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
D.t2 ℃时,在50 g水中加入35 g甲可形成饱和溶液
知识点四 溶液的浓度及溶液的配制(2024铜仁T12)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方法:①所有溶液:×100%;②饱和溶液:×100%。
2.溶液的稀释
方法 计算依据
加水稀释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加稀溶液 稀释稀溶液溶质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量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详见“实验梳理实验5”)
实验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一、用固体配制
1.原理: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2.步骤:
计算 计算所需溶质(氯化钠)和水的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剂(水)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质量的氯化钠
量取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接近所需体积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溶解 将称好的固体倒入干燥的烧杯中,再加入量好的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
装瓶 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温馨提示:①量筒量程的选择遵循“大而近”的原则;②溶解操作不能在量筒中进行。
3.误差分析
浓度 引起原因 实际操作
偏小 溶质溶解的量变少 溶质含有杂质;左码右物称量(使用了游码);溶质撒落;固体药品倒入烧杯时,纸片上残留少量药品;左盘放纸片,右盘不放纸片
水的量变多 量取水时仰视读数;烧杯中原来有少量的水
偏大 溶质溶解的量变大 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污渍;称量前,未调平天平,指针偏右
水的量变少 量取的水没有完全转移到烧杯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二、用浓溶液稀释配制
1.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2.相关计算:
(1)浓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分数。
(2)所加水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
3.误差分析
(1)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烧杯内壁沾有水;稀释过程中浓溶液溅出;量取浓溶液时俯视读数等。
(2)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量取浓溶液时仰视读数等。
【例】 实验室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配制过程包括如下操作。
(1)配制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
(3)该实验中应量取的水的体积应为47mL。(水的密度为1 g/cm3)
(4)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填字母)。
A.④②⑤①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 D.④⑤②③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