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分层练习 +学习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分层练习 +学习任务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1:34: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分层作业
1.辨字组词。
吾( ) 佛( ) 陷( ) 扶( ) 茅( ) 誊( )
悟( ) 拂( ) 舀( ) 夫( ) 矛( ) 誉( )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其人/弗能应也。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______________
(2)誉之曰 誉:______________
(3)物莫能陷也 陷:______________
(4)或曰 或:______________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以:______________
(6)其人弗能应也 应:______________
4.下面选项中的“之”与其他三项中的“之”意思不相同的是( )
A.誉之曰 B.以子之矛 C.不可陷之盾 D.无不陷之矛
5.翻译下列句子。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自相矛盾》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时期______家学派代表。讲的是一个卖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人,夸他的盾牌__________,又夸他的长矛____________。有人说“_____________会怎么样呢?”那个人答不上来了。
7.下面对楚国商人“弗能应”的状态形容得最贴切的词语是( )
A.无言以对 B.不知所措 C.羞愧难当 D.惊诧不已
【参考答案】
1.吾辈 佛像 陷阱 扶手 茅厕 誊写 领悟 拂意 舀酒 丈夫 矛盾 名誉
2.D
3. 买 夸耀 穿透 有人 用 回答
4.A
5.他夸耀自己的盾牌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对于任何东西都能刺穿。”
6.韩非子·难一 战国 法 盾牌 长矛 坚固 锐利 用你的矛戳你的盾 一个人的言行前后矛盾
7.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课题 15.自相矛盾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重难点 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1.你能根据图片内容,猜出成语吗? 出示《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图片。 2.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 3.师点拨: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寓言故事成语) 4.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自相矛盾)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2.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 预设:“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②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 预设: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预设: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 ”那个人无言以对。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 预设: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师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鬻盾 吾盾 弗能 夫 3.这是一篇文言文,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 预设: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6.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学生自由讨论) 7.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单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根据图片内容,猜出成语,说一说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末期韩国________家集大成者________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________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2.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
(2)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
3.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4.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思维的火花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单元主题
核心要素
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第一课时
韩非子
导入新课
你能根据图片内容,猜出寓言故事吗?
《守株待兔》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故事
导入新课
《韩非子》
韩非的著作总集。共五十五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书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人将其著作编辑成《韩非子》一书。
作者简介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
盾: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借题交流
借题交流
锐利
坚固


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故事猜想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
故事猜想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 ”那个人无言以对。众人嘲笑他。
你见过这样的矛和盾吗?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故事猜想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读通读顺
初读感知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初读感知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自相矛盾》
初读感知






máo
dùn
字词学习

“矛”字第三笔横钩要长,要稳住字的重心,最后两笔在竖中线上起笔。




长矛 自相矛盾
给予 名列前茅

字词学习

“盾”字写时先外后内,平撇稍短,竖撇舒展,第三笔横稍长。




盾牌 后盾
质量 循序渐进

字词学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