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自相矛盾 第二课时 分层作业
(一)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
1.解释加点的字。
(1)天雨,解素衣。 (2)岂能无怪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2)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两处)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
A.出去时穿什么衣服,回来时还要穿什么衣服。
B.杨布家的狗和主人不亲密,主人换件衣服它就不认识主人了。
C.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只看表面,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5.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先自度其足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忘持度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 _______同_______
(2)反归取之 _______同_______
7.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1)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下雨。 感到奇怪。
2.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他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冲着杨布叫。
3.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C
(二)5. duó 测量 dù 拿 dù 相信
6.坐 座 反 返
7.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8.做人要学会变通,不能死守教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课题 15.自相矛盾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通过课本剧表演活动等活动,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让学生受到教育。
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通过课本剧表演活动等活动,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让学生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 预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4.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 出示语句: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5.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 预设:“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 预设:“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 预设:“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预设: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7.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 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预设:“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 预设: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9.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二、总结方法,表演剧本 1.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 预设: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三、联系生活,感悟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 预设: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不能)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 预设: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 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指名学生说) 师过渡: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4.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预设: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5.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课堂小结 《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知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作业设计 1.背诵《自相矛盾》。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自相矛盾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单
一、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
2.说说《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了解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经过的?
(2)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4.后人评价: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5.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
二、总结方法,表演剧本
1.交流学法: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三、联系生活,感悟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
2.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
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4.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五
年
级
下
册
第二课时
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再读探究
时间、地点、人物
讲述故事
再读探究
起因、经过、结果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卖; 者:……的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楚国
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再读探究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再读探究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夸耀;
之:这里指盾;
曰:说;
吾:我,我的;
之:的;
坚:坚硬,坚固;
莫能:不能;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再读探究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其:他的;
利:锋利;
莫不:没有不;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再读探究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有人;
子:你的;
陷:刺、戳;
何如:会怎样。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再读探究
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那个人;
弗:不能;
应:回答。
那个人回答不上来。
再读探究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
再读探究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
不可陷:无法穿透;
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
同世而立:同时存在;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再读探究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自相矛盾》
再读探究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
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表演朗读
表演剧本
表演剧本
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我们应该怎么做
感悟道理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
发现矛盾
感悟道理
《自相矛盾》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知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感悟道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郑人买履》
拓展阅读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疑邻窃斧》
拓展阅读
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