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9 23:3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 北京二中高一(上)期中
语 文
一、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4 分。
1.(1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
“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
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
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
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
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②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的使用,后又被其他诗人
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特定的含义。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
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这就是流沙河所说的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另外,特定的意象,还往往象征特定的形象,诗人
也往往用这样一些特定意象表达情感的同时,塑造特定的形象。意象表达特定情感,塑造特定形象,在我
们现代汉语中仍能找到实例,如提到“蜡烛”,就让人想到“奉献”这样一种情感,往往是塑造“教师”
一类的形象;提到“盾牌”就让人想到“保护弱者”这样一种情感,往往是塑造“警察”一类的形象;一
提到“玫瑰”,就想到“爱情”这样一种情感,往往塑造的是恋人的形象(其实在古典诗歌中,中国人是
不用玫瑰表示爱情的,而是用“莲花”来表示,因为“莲者,恋也”);等等。
③上面所说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
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
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
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等等。
(取材于《诗歌的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意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创作的含蓄凝练,决定了诗人往往创造意象来抒情写志。
B.意象源自生活,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C.名家及后人的反复使用赋予意象以特有的内涵、特定的含义。
D.意象在使用过程中能表达相对固定的情感,塑造特定的形象。
(2)下列意象的情感指向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何时明。(《子规啼》唐 韦应物)
B.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唐 白居易)
C.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唐 李白)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乡村四月》宋 翁卷)
材料二
①近日,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起了在线调查。调查列举了 25个代表性意象供网友选择。最终,汉
字以 1548票成为网友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的意象。长城、故宫、黄河、中医、大熊猫位列其后。从网友
的投票数据可以看出,最能代表中国的意象依然源自传统;五千年中华文明,塑造了网友心中最有分量的
中国意象。
②此外,不少网友提到,“扫码支付”“高铁”等新事物也可以成为代表中国的关键词。网友“月亮”
则表示,能够代表中国的意象是多方面的,或具体或抽象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还
有网友提到了中国意象的历史变化:中国的代表性意象并非一成不变,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打造出了中国
的新名片。
③中华文明意象不仅仅来自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来自当代社会的创造。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让不同行业出现了“新名牌”,这些成就正在影响着中华文明意象的建构。中国人在吃穿住用行方面所取
得的成就,正在以一种新的文化意象改变着海外的认识。不少网友都认为,互联网平台让能代表中国的新
意象更快地传递到海外,成为外国民众接触中国、认识中国的首选渠道。
(取材于《探寻中华文化典型意象》,有删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悠久的中华文明塑造了网友心中最能代表中国的文明意象。
B.中国的代表性意象或具体或抽象,涉及自然、建筑、文化等各领域。
C.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意象正逐渐成为外国民众认识中国的首选渠道。
D.中华文明意象的产生及变化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三
①中华文明意象的形成和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脉络、生命体悟、表达方式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华文明
的厚重和广博。对这些意象进行梳理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
②比如,按意象本身的属性可分为几类:一、A类。中华民族在广袤土地上创造出灿烂文明,日月星
辰等天体、山河湖海等景观、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一而足。二、人物类。这类意象包括神话人物、历史人物
等人物形象。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了固定的特性,承载着特定情感。比如屈原已成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坚守高洁品性的代名词。三、B类。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赋予了“东篱”隐逸的淡
泊,这种志趣被之后的诗人反复吟诵,又如白居易有“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四、C类。不
仅包括鸟兽虫鱼等生物,还涉及龙、凤、麒麟等神兽。龙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阳刚、自强等属
性成为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华文化象征。五、器物类。《礼记》中记载了孔子和子贡关于“君子贵玉”的
对话,玉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意象。六、色彩类。在众多的颜色意象中,“红色”一直受到国人偏爱。中
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
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③意象是思想和情感的复合体。通过意象,人们可以迅速获取通感和共情。中华文明内涵丰富、脉络
复杂,有不少重要意象,如山川形胜、冠裳器物。很多中华文明意象只需用诗文轻轻一点,便可唤起人们
共通的感悟,如关于山川形胜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与具象的意象不同,很多意象带
有价值尺度的指向性,这样的意象像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如东汉马援常谓“老当益壮”,并声明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成为矢志报国的典范;南宋文天祥于国破家亡之际,不畏强
虏,誓不苟活以身殉国,被誉为成仁取义的典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马援、文天祥等名字已经成为中华
文明的精神坐标,本身也是一种意象。
④意象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意义上的变化或扩充。以长城为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长城的修筑
极为耗损民力,魏晋时期诗歌“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说明了长城与暴政、与民生艰难的关
联。之后,长城成为边塞景观的重要意象,比如杨广诗作“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
关山月”。在唐诗中,长城的意象含义进一步扩充。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王维“誓辞甲第金门里,身
作长城玉塞中”;有戍边将士的愁苦,如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诗为后世诗文中
的长城意象奠定了基础。到 20世纪,长城有了新的含义。1933年长城沿线的“长城抗战”展现了中华民
族抗击侵略的顽强意志;1935年,随着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义勇军进行曲》传唱,“血肉长城”的意
象深入人心,长城由此成为连接着最深沉民族感情的意象之一。
⑤传播媒介不断迭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须找到正确“打开方式”。如《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
《长安十二时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优秀电视节目、影视作品,都以观众喜爱的方式传播了传统文化,
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找到了适当的“生长方式”。这些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阳春白雪”的刻板印象,激活
了传统文化的生长能力。
⑥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明意象从来不是化石,它既是一种传统,也在不断参与传统的生成。意象
的变迁,既可视为时代性的自然写照,也需要人为地不断建构,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古代文论中,意象的
表达常常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神与物游、心物交感,这提示我们:一是要将古老的意象和新时代的
面貌、风物相结合,以赋予意象新的含义;二是要发现适应时代潮流、有足够代表性的新的文化意象。
(取材于《灿若星河的文明中哪些意象最中国》,有删改)
(4)仿照文中示例,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A: B: C:
(5)如果让你向海外友人介绍中国,你会选择哪个意象?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
意象,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具体实例阐述理由。
梅花 黄河 中国红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19 分。(一)课内文言(共 9 分)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C.君子不齿 齿:提起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
B.小学而大遗 小:小的方面
C.不耻相师 师:老师
D.积善成德 善:善行
4.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做《师说》以贻之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句读之不知
5.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贤不及孔子
C.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其皆出于此乎
D.不拘于时
8.(3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10 分)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9.(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①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
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之天门也。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蒱②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
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③。
④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
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
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⑥桐城姚鼐记。
(取材于《西抱轩诗文集》)
【注】①选自《惜宝轩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
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②樗蒲 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
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③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
致敬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泰安 至于:到达
B.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C.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始循以入
B.①其阴,济水东流 ②遂至其巅
C.①越长城之限 ②古谓之天门溪水
D.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崖限当道者,皆谓之天门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及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
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就像犹如一幅山水长卷,以日观峰为主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出不同的画面,层层推进,
引人入胜。
C.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泰山日出
变化迅速的景象。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颇具桐城派写作特点,语言简洁却不乏生动,全文仅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
雪后登山的情趣。
(4)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写作手法。姚鼐
这篇文章就用这种手法表现出景物的特点。请从文中举出两个例子,分别说明衬托的作用。
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1 分。
10.(11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无衣
诗经 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①。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①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1)下列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诗歌的发展。
B.《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篇,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部分,手法上则有风雅颂三种。
C.《诗经》中记录各地民间歌谣的部分,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丰富,情感多样,代表有《伐檀》。
D.《诗经》的诗歌形式主要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2)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约创作于东汉末年,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B.《古诗十九首》为萧统的《文选》所辑录,主要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C.陶渊明自号六一先生,开创田园诗派,其诗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D.“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创作原则及审美特征,即“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3)“比”“兴”是《诗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呈现不同的形式,下列诗句手法使用与其他
不同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 关雎》
B.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 桃夭》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卫风 氓》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 蒹葭》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是秦国军歌,将士们边行军边歌唱,显示出威武雄壮的气势。
B.第一章为全诗总起,表现出战士们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奋进的精神。
C.“岂曰无衣”反复出现,突显了战士们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D.“修我戈矛”等语句描绘了战士们修治兵器准备战斗的热烈场面。
(5)①在结构章法上,本诗采用了的形式。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艺术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四、默写(12 分)
11.(12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2)爱而不见, 。(《静女》)
(3) ,去日苦多。(《短歌行》)
(4) ,心念旧恩。(《短歌行》)
(5)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6)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7)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 ”两句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
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
( 8)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
是: ,使我不得开心颜!
(9)《琵琶行》中“ ,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揭示了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
决的矛盾心情。
(10)《明湖居听书》(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展现了听书人的投入,侧面反映出说书人的技艺卓绝。《琵琶行》中也有类
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 ”。
(1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妆成每被秋娘妒。
(12)《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 ,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4 分。
12.(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草原八月末
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
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
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在城里办完事,主人说:“怕这时坝上已经转冷,没
有多少看头了。”我想总不能枉来一次,还是驱车上了草原。
②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
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
③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
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
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④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磨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
到风的运动。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
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
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⑤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
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
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
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
次。
⑥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
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
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
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
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
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
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
⑦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
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
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
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
台,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
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
⑧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
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这才是高级。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
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⑨呜呼!草原八月末。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
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取材于梁衡同题散文,有删改)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与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如毡(zhān) 偌大(ruò) 滔天 绸缎
B.静谧(mì) 迸发(bèng) 融化 磨擦
C.琥珀(bó) 无垠(yín) 渺茫 勾结
D.刹那(shà) 震颤(chàn) 灵犀 晨曦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出眼前八月末草原的美丽景色。
B.文章第③段“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辽阔草原给人的神奇感受。
C.文中写当年康熙皇帝的舅父血战叛军,为国捐躯,意在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文章的结尾,作者把八月末的草原称之为“我的草原”,表达了对草原浓浓的深情。
(3)文章第①段用了三个“总”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这句话
的理解。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13.(5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味道,发于味蕾却不止乎于味蕾,一座城市、一个地域,从菜肴的味道,乡音的味道,再到建筑的味
道,戏曲、节日的味道……这些味道共同构成了城市或地域的文化特质。
保留以往的味道,融合全新的味道,才能让城市永葆生机。
在中国的众多城市和地域中总有令你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的那一城一地,请以“城市的味道”为话题
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论证清晰,题目自拟,不少于 700字。
参考答案
1.(1)C
(2)D
(3)C
(4)A:自然 B:行为 C:动物
(5)如果让我向海外友人介绍中国,我会选择“中国红”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意象。中国红在中国文
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吉祥、喜庆和繁荣。在传统节日、婚礼、庆典等场合,红色都是
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在春节期间,红色的灯笼、春联和红包等物品随处可见,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幸
福安康、万事如意。此外,中国红还常常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如绘画、书法、雕塑等,成为中国文
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因此,中国红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明意象的重要代表
之一。
2.C
3.C
4.A
5.D
6.B
7.D
8.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因为心
思专一啊。
9.(1)D
(2)B
(3)C
(4)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以“若带然”衬托出“居雾”的轻盈
飘渺。
②用“苍山负雪”衬托出泰山之高,用“明烛天南”衬托出泰山之烛照天南的巍峨。
10.(1)B
(2)C
(3)D
(4)C
(5)①属于重章叠句的手法。
②它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
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展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11.(1)还顾望旧乡(重点字:顾)
(2)搔首踟蹰(重点字:踟、蹰)
(3)譬如朝露(重点字:譬)
(4)契阔谈讌(重点字:讌)
(5)羁鸟恋旧林(重点字:羁)
(6)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
(7)势拔五岳掩赤城(重点字:拔)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事)
(9)千呼万唤始出来(重点字:始)
10)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唯)
11)曲罢常教善才服(重点字:罢)
(12)同是天涯沦落人(重点字:涯)
12.(1)A
(2)C
(3)用“朋友们总说”,想象出草原上鲜花盛开,表达了作者对七八月草原美景的神往之情;“我总赶
不上”,表达了自己觉得看不到草原最美季节的失望之情;“总不能”一句,表达了作者失望之余又不忍
放弃草原美景的无奈之情。
(4)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欣赏自然时,要超越表面的繁华,深入品味和领悟自然的韵味和哲理,从而
实现与自然的对话交流。这种欣赏方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1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