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 4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 2B 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2 大题,共 33 分,其中 1、2、3、6 为单选题,每小题 3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这样阐述儒道互补:“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儒道两
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
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
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
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璞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
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线,在追
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
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
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
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第 1页/共 9页
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
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璞归真”
。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
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
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
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
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制柔、以阳制阴之
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
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
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
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
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
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
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
“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
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
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
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
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
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
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
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
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
第 2页/共 9页
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
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
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B. 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 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D. 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 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C. 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D. 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 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
A. 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 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B. 李白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的旷达自我排解。
C. 苏轼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这样超然物外的心态。
D. 陶渊明少年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写下《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名篇,自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 请简要概括二则材料在论证方法、论证思路上的异同点。
5. 林语堂曾言:“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 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
时候是个道家。”请结合材料中关于中国又人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第 3页/共 9页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
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
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作小崆峒的
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
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
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
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
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
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
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
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
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
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
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
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
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 戏
台上的打斗二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
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
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
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
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
第 4页/共 9页
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
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
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
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
神,在不断地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
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
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
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
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
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
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
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
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
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6. 以下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戏剧中的人物并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自己拯救自己。而且只
有遵守那些戒律,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B. 开头三个自然段由作者的所见所感引出文章的中心问题:梨园之中为何讲究戒律?而后文作者进行了许
多实例的证明,表达了自己对戒律十分反感的思想态度。
C. 记载作者在安徽小县城里看《单刀会》时,用对关云长性格特点的总结,说明他先是人后是神,有片面
化的趋势,但这部戏中的关羽更加多元化,贴切于现实人物性格。
D.“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说明戏曲中保留了更多人
物的多元化特点,不同于雅文学的俗文学本身具有着巨大的文化魅力。
7. 请概括文中作者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第 5页/共 9页
8. 文章最后一段想象花云策马狂奔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9. 本文在构思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题。本题分三题,共 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5 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材料二: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
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
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周召公年
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
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
问,以修其性。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
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
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
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
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
受教哉!”
(摘编自《说苑·建本》)
10. 材料二中第一句画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学者 A 崇名 B立身 C 之本也 D 仪状齐 E 等 F 而饰 G貌者 H 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与“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B.“厉中益知”与“是故圣益圣”(《师说》)两句中的“益”字含义相同。
C.“人皆知以食愈饥”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第 6页/共 9页
D.“狂马不释其策”与“执策而临之”(《马说》)中的“策”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与蓝、冰与水等多个比喻暗含道理,最后层层推进引出结论,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B. 即使书籍不是专为我们自身而作,也存在能增长人知识才干的有益内容,能磨砺意志。
C. 人在年幼懵懂的时候,只有跟随老师不断学习,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学会保全自己。
D. 晋平公问晚间如何求学的问题时,师旷建议晋平公不要在意时间早晚,开始去做就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
14. 以上两个文本都使用比喻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侧重点不同,请分别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 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赤壁矶头
南宋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临皋亭下,扁舟两度经过。江山如画,风月奈愁何。三国英雄安在,而今但、一目烟波。
风流处,竹楼无恙。相对有东坡。
登临,还自笑,狂游四海,一向忘家。算天寒路远,早早归呵。明日片帆东下,沧州上、千里芦花。
真堪爱,买鱼沽酒,到处听吴歌。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乘船两度经过赤壁,虽感此处景色美好,但美景并不能化解内心 忧愁。
B. 上阕用典,“风流处”化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寄寓的
情感也相同。
C.“片帆”即孤舟,暗示人物处境,“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用法相似。
D. 本词上阕写景,景中有情;下阕先抒情,后叙事,实写内心情思和返乡生活。
16. 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皆为登临赤壁所作,两首词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
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 5 题,10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
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第 7页/共 9页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视听结合手法,表现诗人登到半山腰时所见雄奇辽阔、浪漫奇幻的景
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用俗语来形容是“捡了芝麻,丢
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想起四十三年前“________________”的惨烈回忆和现实
中“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景,含蓄地表达词人对沦陷区百姓忘却战败历史的心痛与对国家未
来的忧虑。
(5)中国画中有留白艺术,乐曲演奏时停顿也能表达一定的感情。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以上说法相
符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田园诗人之称的陶渊明,他的文字非常朴实,更重要的是意象鲜明。从上次谈到的《归去来兮辞》
到今天的《桃花源记》,都可以见到他的用词简练,而且仿佛拍电影般,一个镜头跟到底。
《桃花源记》比《归去来兮辞》更是一镜到底。不但意象的经营好,文章里还有不少伏笔,譬如“忘
路之远近”这句话,如果他不写,读者难免会想:“你既然是武陵渔人,怎么会对那边的水路不熟呢?”
又譬如“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也很耐人寻味,虽然那是他进去的路,但显然诡异,
令他迷惑而需要处处作记号。问题是后来为什么又找不到记号了呢?那些记号到哪儿去了?这简直就是侦
探小说嘛!
至于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也非常有意思,好像西方电影往往在大家都
认为结束的时候,又冒出一小段。这位刘子骥还没出发,就莫名其妙死了,会不会是被桃花源里派出的杀
手暗算了?
18. 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
A. 本文作者认为,陶渊明的文字朴实,意象鲜明,如同拍电影一般,常常一镜到底,这在《归去来辞》和
《桃花源记》中都有体现。
B. 陶渊明写“忘路之远近”是伏笔,可以避免读者误会。
C. 《桃花源记》是侦探小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这句就是证据。
D. 《桃花源记》的结尾非常有趣,令本文作者想起了西方电影结束时的手法。
19. 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你
第 8页/共 9页
认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五、作文(6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00后的中国健儿们不仅夺得了耀眼的成绩,也发出了自己的青春宣言。20
岁游泳运动员潘展乐打破了世界纪录,赛后他说:“游之前就想着全力去拼,发挥出自己最好成绩。我一直
想的都是提高世界纪录,把标杆设置得高一些,再高一些。”21岁的郑钦文获得网球女单金牌后接受采访时
说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我希望达到自己的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甚至可以引领年轻一代。”
“少年自有少年狂”,同为 00后,正值青春的你们,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
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 9页/共 9页
1. C
2. B
3. A
4.①论证方法上:两则材料都通过引证法进行道理论证。材料一主要通过思想对比来论证儒道互补,材料
二还运用了举例论证。
②论证思路上:两则材料都围绕“儒道互补”展开论述。材料一提出“儒道互补”观点后,从思想内容的
角度出发,分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儒道互补的表现,属于总分结构。材料二先指出学术界对儒道互补存在
不同观点,接着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儒道互补的理论基础和具体途径,属于递进结构。
5.①儒家思想强调入世、积极进取,鼓励文人参与社会事务,追求功名和成就。在得意时,文人往往会以
儒家的价值观为指导,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②道家思想则强调出世、顺应自然,提倡隐逸和超脱。在失意时,文人往往会转向道家,寻求内心的平静
和精神的解脱,通过隐逸生活来调节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③儒家和道家思想犹如中国人灵魂两面,为文人提供不同处世态度与精神支撑。得意时儒家指引进取,失
意时道家给予慰藉,二者互补,让中国文人在不同境遇下都能找到价值与归宿,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意
义重大,深刻体现了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思想及社会的深远影响。
6. B
7. 《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
《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
《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8.①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丰富了文章
内容。
②化抽象为具体,想象的内容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
了文章的可读性。
③化平淡为激烈,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④照应标题与文章开头,使结构更加谨严。
9.①用所看几部戏曲串联起全文,看似随意散漫,却主题鲜明,主旨明确。
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③开头发问,引起读者兴趣。
10. ADF
11. B
12. D
13. (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2)一个国君如没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政治上就会有缺失;一个读书人如没有能获得教益的朋友,所
闻就不广。
14.①材料一侧重:通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 # 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等比喻,侧重论述学习可以提升和改变自己,让人变得更优秀,进而使自己
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②材料二侧重:以 “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括而羽之,镞而砥
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等比喻,侧重强调学习对增长知识、培养品德、提升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还突出
了向他人请教以及接受他人教诲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15. D
16. 同:两首词都通过物是人非的对比,表达了对三国英雄已逝的惋惜之意。
异:①苏词通过对周瑜赤壁之战时雄姿的描写,表达了对周瑜风姿和成就的赞颂、仰慕之情,又通过写自
己“早无华发”,表达了对自身年华老去、功业未就的悲叹惆怅。②戴词通过“早早归呵”的直抒胸臆和
对归乡后悠游自在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的渴盼之情。
17. ①. 譬如朝露 ②. 去日苦多 ③. 半壁见海日 ④. 空中闻天鸡 ⑤. 小学而大遗 ⑥. 吾未见其明也
⑦. 烽火扬州路 ⑧. 一片神鸦社鼓 ⑨.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⑩. 此时无声胜有声
18. C
19.①厌恶官场腐败和世俗纷扰的厌倦: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官场腐败、政治黑暗,他不愿同流合污,选
择归隐以保持清白。
②追求精神自由:陶渊明崇尚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辞官归隐使他能够远离世俗束缚,追求内心的
宁静与自由。
③热爱田园生活:陶渊明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归隐后他躬耕自给,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以此
为创作源泉。
④坚守个人理想: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尊严,选择归隐是对个人理想的坚持。
20.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