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9 23:3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博罗县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 8 页,22 小题。总分:150 分,检测用时: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
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
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 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
创新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
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
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
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
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
“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设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
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把品质从 99%提高到 99.99%,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是工匠精
神的精髓。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
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
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
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
第 1页/共 10页
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
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
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这种“荣誉法则”推动很多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专攻一种产品、一门技艺,
使其工业制造能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具备“四个崇尚”,
即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崇尚技能,让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较高收入、有发展前途;
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应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产业工人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
观念。为此,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
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摘编自李洋泉《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
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
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
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
”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
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柳青在皇甫村蹲点 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 200多次。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
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
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
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逐渐忽视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B.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 “软件”,工匠精神堪称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
C. 在欧盟其他国家经济衰退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这与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D. 当今时代,我们只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就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2页/共 10页
A. 要建设制造强国,应当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借鉴外国经验,在质量、品牌、创造力等方面下功夫。
B. 产业工人如果没有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工业艺术品大师。
C. 文艺领域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使得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文艺作品粗制滥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D. 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重拾“工匠精神”,从“心”做起,对艺术作品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创作出更多
文艺精品。
3. 下列各项中,不足以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 某钟表匠对钟表的每一个零件精雕细琢,确保每一块手表都走时精准、品质卓越。
B. 鲁班在发明创造中,从锯子的齿距到墨斗的精度,不断改进,力求做到极致。
C. 某工匠修复古建筑时,精挑每一块砖瓦,完美拼接每一处榫卯结构,让古建筑重焕光彩。
D. 某作家在短短 5年内,创作了 20余部不同体裁与形式的文学作品,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4. 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条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也是焦黑的。
尽管来这个地方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
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
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就没走出大山
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
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
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初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
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当时就是不明白。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
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的班上出现了迟到的学生。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
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
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
第 3页/共 10页
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
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面对
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只要你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
默默地把我送过了好几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没隔几天,他又不来
上课了。
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
被同学笑话。
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
他说,想。
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
他抹着眼泪点点头。
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你的。
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流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
悄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坦率地说,我心里也有过埋怨!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
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想到这一点我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虚荣,太渴望回报了呢?
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
炙人口的诗篇,例如朱自清先生的《光明》: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的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罢,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第 4页/共 10页
你自己去造!”
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睛盯着我。我又声情并茂地朗读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
天生发,到秋日枯黄/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
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
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我自己之歌》,有的摘了穆
旦的《森林之魅》。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位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
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 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两次写“我”流泪,一次是在自然课上为孩子们得不到良好教育而伤感,一次是为学生收获人生
道理而喜悦。
B.“我”对尿床的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的事也有过埋怨,说明“我”也有施恩
图报的心理需求。
C.“我”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常常用迟到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那位学生的迟到,
也是对“我”的“报复”。
D.“我”不仅认真上好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尝试通过诵读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让学生体会做人
的道理。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 1段简笔写出了景物“黄”“黑”两种颜色,暗示了贫困地区荒凉的环境和落后的生活,为后文凸显
教师的困苦生活做铺垫。
B. 作者重点描写那个非常独特又最生活化的有尿床毛病的孩子,让读者看到贫困地区人们的现状和对知识
的渴望,构思别具一格。
C. 小说中写教师家访后,描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好几道山梁”,表现了山里人的淳朴善良和对老师
的尊重和感激。
D. 教师给学生们读《理想》《光明》,勉励同学们要树立人生理想,明白要走出大山、追求光明,只有靠“自
己去造”的道理。
7. 小说写“我”买鱼讲自然课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第 5页/共 10页
8. 文章以“生命是美丽的”为标题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之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
滂母邪?”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后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
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
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险,吾
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
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
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诬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
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上有意
复用,而言者沮之。绍圣初,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
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轼独与幼子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
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
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率其徒 A 持畚锸 B 以出 C筑东南长堤 D雨日夜 E不止 F 轼庐于其上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辄能语其要 要:关键
B. 时新政日下 日下:每天颁布
C. 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无:没有
D. 而轼卒不得大用 卒:终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6页/共 10页
A.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它记载了鲁国及其他诸侯国 政治、军事、
外交等大事。
B. 不厌,文中指不服气,与《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不厌”意思不相同。
C. 无有,偏义复词,此处偏“有”,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异同”用法相同。
D.“吾谁与守”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与谁守”,与《岳阳楼记》中“吾谁与归”结构相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聪明博学,胸怀大志。他听闻古今成败的道理,读书明理,立志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人,得到母亲
的鼓励支持。
B. 苏轼才华横溢,忠于职守。欧阳修、仁宗、神宗都很欣赏他的才华。身为太守,他阻止富人外逃;稳定
民心,带领众人成功守城。
C. 苏轼心境淡泊,待人谦和。即使迁谪边地,他仍然坚持创作诗文,自得其乐,在困苦的环境中平易待人。
D. 苏轼横遭不公,命途多舛。因遭御史诬陷,被捕入狱。出狱后收敛锋芒,归隐山间,和当地父老在溪谷
山林中终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
颠:头发花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惠州被山水环绕,而“我”只有有限岁月,无法享受惠州胜景。抒发时光易逝、
人生短暂的愁苦悲伤之情。
第 7页/共 10页
B.“东家著孔丘”四句,诗人写邻居们都是像孔丘与颜渊一样道德淳厚的人,商人不逐利,农人不争田,
惠州民风淳朴,道德高尚。
C.“周公与管蔡”四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恨不得搭建三间茅屋来安居于此。我常以薇菜与蕨菜为食,
生活清苦,但感到满足。
D. 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有意使用陶渊明诗 韵脚原字,表达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描写田园生活时,
抒发对生活的闲适之情。
15. 请说说“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四句表达了怎样的道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
沙》)
(2)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____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
(4)叠字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5)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
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经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7.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①漫江碧透(遍布、满)②挥斥方遒(强劲有力)③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 ④薄言有之(占
有)
B.①沉吟至今(迟疑不决)②枉用相存(存在)③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④误落尘网中(灰尘)
C.①守拙归园田(持守愚拙的本性)②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③迷花倚石忽已暝(明亮)④熊咆龙吟殷
岩泉(震动)
D.①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②艰难苦恨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③一尊还酹江月(尊贵)④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忧愁的样子)
第 8页/共 10页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处心积虑地坚持
研究。
B. 孩子天真而又亲昵地叫了声:“爷爷!”周围的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
到。
C.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
越雷池一步。
D.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
能高产又能优质”。
19. 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故国神游 ②整顿衣裳起敛容 ③潦倒新停浊酒杯
④铁骑突出刀枪鸣 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⑧老大嫁作商人妇 ⑨千古风流人物
A.①④⑥⑦ B.③⑥⑧⑨ C.②④⑤⑧ D.①②⑦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发现语言暴力往往会伤害人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情感的创伤,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马歇尔·卢
森堡博士提出一种“非暴力沟通”沟通方式,也被称为“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要素:第一
个要素是客观地指明观察到的事实;第二个要素是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担忧,紧张,兴奋,感激
等;第三个要素是表达出自己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我现在的感受;第四个要素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例如,
① ,妈妈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事实),我有点生气(感受),因为妈妈喜欢整洁
(需要),你现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进玩具柜吗?(请求)”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互尊
互爱、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② ,从而避
免了因沟通不畅带来的伤害。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1. 课间你的两位同学因小事争吵,请运用上面材料中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两人进行劝解。要求包含非
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
四、写作(60 分)
22. 根据要求写作。
第 9页/共 10页
请以“青春的色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C
2. C
3. D
4.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需要;
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文艺工作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5. C
6. B
7.①回应开头,将同学们生存环境的艰难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化。
②表现了“我”是一个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人。
③隐含了生命是美丽的,表现了主旨。
8.①老师的生命是美丽的。老师的所作所为让孩子看到了老师美丽的心灵,这是对老师的感激与赞美。
②自己苦难的生命也是美丽的。优美的诗篇使孩子领悟到苦难的生命也可以靠奋斗绽放美丽,他对人生充
满了信心。
9. CDF
10. C
11. C
12. D
13. (1)假使苏轼因为这个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成为苏轼吗?
(2)怎么能够卑躬屈膝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不开心呢?
14. A
15.
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
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16.①. 风华正茂 ②. 书生意气 ③. 天姥连天向天横 ④. 势拔五岳掩赤城 ⑤. 乱石穿空
⑥. 江山如画 ⑦. 暧暧远人村 ⑧. 依依墟里烟 ⑨.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⑩. 不尽长江滚滚来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17. D
18. A
19. C
20.①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
②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诉求
21. 示例:看到你们因为小事而互相指责对方,我有点遗憾,也很担心,因为我很看重我们班级的和睦团
结,希望大家能够友爱互助,你们可以不要吵架了,坐下来好好沟通吗?
22.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