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 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 宋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纪传体断代史。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同“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贾谊《吊屈原赋》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江上吟》
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
——《梁甫吟》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离骚》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步后坐。
——《戏为六绝句》
《颜神山中见桔》
顾炎武
黄苞绿叶似荆南,立雪凌云性自甘。
但得灵均长结伴,颜神山下即江潭。
在现代文学史上,受屈原精神影响的学者更多。鲁迅先生曾给屈原作品以极高的评价,并说“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1919年“五四”前后,鲁迅艰难地探索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1926年出版《彷徨》时他引《离骚》中的诗句作为书前的题辞: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积极研究屈原,表彰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创作了历史剧《屈原》,通过歌颂屈原宣传反对卖国投降、反对专制暴政、提倡团结御侮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余光中
疏通字词 理解内容
壹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与楚国王族的同姓
担任
官名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
谋划计议
对外
接待
信任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 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楚武王熊通之子)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姓: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氏:姓的分支,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来“明贵贱”。姓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有氏,平民则无。
●“屈、景、昭”都是氏,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名,出生后由父母命名。成年之前,名只能是他的家人或者长辈,来称呼他,或自称
字,成年后取字。男子在 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古人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取的。上级和平辈可以称呼字,不用于自称。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官阶相同
嫉妒
制定
撰写
强取
同意
名作动 诋毁
制定法令
没有谁
自夸
疏远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
未尝不呼父母也。
痛心
察觉
明察
说谗言媚语的人
品行不正的小人
妨害
端正方直的人
深沉
遭遇忧患
困窘
追念根本
疲倦困苦
忧伤悲痛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道德端正,品行正直
使、直:使动用法
离间
处境困难
被
大概
过度、无节制
像
往近处
往远处
讥讽
阐明
广大崇高
条理
无
同“现” 表现
怨愤、发牢骚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译文: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爱情但不是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huì】,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简约
含蓄隐晦
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
事物
近
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污浊
污浊环境
被辱
清白 洁净
同“涅”染黑
污染
推许
即使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也是芳香的事物,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屈平既绌【chù】,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zòng】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yáng】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yū】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同“黜” 罢免官职
同“纵” 合纵
担心
同“佯” 假装
离开
丰厚的礼物
呈献
同“贽” 见面礼
果真
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派遣
使者
到
欺骗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译文:屈原已被罢免。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于是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发动军队
全部
从
最终
译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艰困。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mò】。
第二年
讲和
快意
用
抵当
到
趁机
当权
说假话
放走
已经
回来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通婚
会面
名作状 像虎狼一样
不
怎么
断绝
友好关系
最终
断绝
趁机
答应
逃跑
通“纳 接纳
到
最终
译文: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继位
用
宰相
怪罪
憎恨
虽然
惦记
希望
完全
世俗
思念
回归
再三表达意愿
最终
译文: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返回而抱怨子兰;屈原虽痛恨子兰,但即使被流放,也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彻底觉悟,楚国坏的习俗能全部改变。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终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wèi】,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而圣君治国累【lěi】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fèn】,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无论
不才
没有谁
忠诚的人
帮助自己
接连出现
安定太平的国家
多少世代
所认为的
因为
职分
被
被
疏远
军队
减少
失去
自己
被
不能知人善任
派
诋毁
放逐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p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gǎo】。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餔【bū】糟而啜【chuò】其醨【lí】?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走到
水边
脸色
身行面容
全
因此
被
不为外物所拘束
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随从世俗,与之同流
吃
喝
薄酒
吃众人的酒糟 喝众人的薄酒
保持高洁的节操
被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hào】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huò】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刚刚
洗头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洗澡
抖动
洁净的样子
浑浊的样子
长江
皎洁的样子
尘垢
怀抱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这一类人
文辞
被
继承
委婉得体
译文: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辞并因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始终
一天天地
终于
被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yǐng】》,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对…感到悲哀
志趣
到某地去
流泪
推测
凭吊
诧异
凭借
游走
却
像这样
把…看作一样
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茫然若有所失
教学目标
活动二
1.屈原作为楚国人,将自己的一生都与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请熟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并绘制出屈原与楚国兴亡关系图。(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代表做展示说明)
屈原经历 楚国兴亡 关键词
屈原经历 楚国兴亡 关键词
任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识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六国形成联盟合纵抗秦 楚怀王为联盟领袖 王甚任之
谗人间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劝怀王勿入秦未果 楚怀王贪信张仪而绝秦 秦取楚汉中之地 魏取楚,楚大困 怀王入秦 秦设计留怀王以割地 怀王卒死于秦而归葬 王怒而疏屈平
嫉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反 一篇之中三致志 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屈平既绌
触怒令伊子兰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其后楚日以削 顷襄王怒而迁之
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投汨罗以死
教学目标
活动二
2.司马迁为屈原作传,段落之际,词句之间,充满无限的景仰和深厚的同情。屈原到底何许人也?请认真梳理文本,借用文中的相关词句,补充“屈原人物名片”的相关信息。
身份信息 人生经历 形象特征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
任
疏
绌
死
迁
任
疏
绌
迁
死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才能杰出,远见卓识
写作《离骚》
才华卓著 正道直行
进谏怀王;请杀张仪,勿会秦王;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
忠贞爱国,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英明果断,有远见卓识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正直无畏,品行高洁
从容辞令,自投汨罗
从容不迫,以死明志
教学目标
活动二
3.《屈原列传》一文中,屈原常常以众人的对立面而出现。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补充下图,并说一说太史公所悲屈原之“志”究竟为何。
屈原
楚怀王
张仪
同列
渔夫
存君
疏迁
兴楚
方正不阿
矢志不渝
灭楚
谄媚邪曲
与世推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国殇》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江》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
本文为《屈原列传》,为何要大量记载楚国兴亡之事,是不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教学目标
活动一
清代人李元度在汨罗屈子祠的撰联是: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作为屈原“知己”的司马迁,他在写《屈原列传》一文时,似乎已不再是一位客观的叙述者,而是欲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请根据《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容,尝试分析司马迁与屈原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思想性格等有何相似之处,并完成表格。
人生经历 思想性格 文学创作 心理感受 总结
司马迁
屈原 明主不晓,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仗义执言
发愤著书
《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忠君爱国
志向高洁
道德高尚
《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两人有着相似的心志、遭遇,于是跨域百年,借史书与人物对话,一书写就两位伟人的深情
教学目标
活动二
前人评论“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细读做后一段“太史公曰”,思考屈子与史公究竟“同心”几何。
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同样怀才正直,忠君爱国;同样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史公正是要借屈原的“穷”来书写自己的“穷”,正是要借屈原的“怨”来抒发自己的“怨”,正是要借屈原的“幽思”来寄托自己的“幽思”。两者有跨越时空的悲悯,有见疑被谤的不平,有矢志不渝的坚贞,有存君兴国的理想。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武帝便杀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诋毁)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
1922 年,胡适发表《读楚辞》一文,认为“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与黄帝、周公同类,与希腊的荷马同类”,并指出集中于屈原身上的相关事迹很有可能只是后世的一种想象与附会。因为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较少,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次对屈原生平做详细记载,而司马迁的时代与屈原的时代有一段距离,因而怀疑其真实性也是有一定理由的。
1. 司马迁在为屈原作传时的依据是什么?(提示: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包括司马迁的寻访与阅读等。)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
“见贾生吊之”。
司马迁获取的直接资料非常有限,他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的呢?
提示:找出文中与这些直接资料有关内容。如司马迁对于《离骚》的评点,对于《渔父》的引用
渔父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孔子的“述而不作”曾被奉为写作历史著作的圭臬。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为何在《史记》中加入大量议论?
提示:从司马迁作传的依据和屈原的身份两个方面去思考分析。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在屈原的一系列作品中,司马迁重点介绍评价了《离骚》,认为《离骚》是最能“代表”屈原的。
(一)这一小节主要分几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huì】,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节选
1.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屈原与渔夫,分角色朗读对话。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何故 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渔夫: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为什么司马迁明知会有人对真实性存疑却依旧采用了这则材料?
屈原: 的死
渔父: 的生
司马迁: 的生
你更欣赏谁呢?为什么?
胡适说屈原是“箭垛”式的人物,甚确,我们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映射出心中所想;但由此否定屈原在历史上的真实性未必恰当,“箭垛”一词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也增添了一份接近真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