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科目:语文考试时长:150 分钟卷面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
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
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
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
材料二:
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
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
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
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
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
侈糜烂的生活。
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
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
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
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
悲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母亲那痛苦而又无奈的表情,好似一幅幅
第 1页/共 10页
悲惨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首诗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
在建安文坛上,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建安作者们没有被现实的残酷和苦难吓倒,更没有醉酒消沉,得过且过,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
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
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正如古人所言,文学亦写实亦传情,诗人们正是本着文学这一特色,很好地
通过诗歌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尽显“建安风骨”。正如曹操《龟虽寿》,“老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为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本篇以神龟起兴,言生命必
有终时,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努力进取、志在千里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会深刻
的哲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诗人们汲取汉乐府中“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创造出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学。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
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
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吐露出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了一种积极
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以号召,可以说它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兼得的佳作,在继承的基
础上,又有所创新。
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丕的《大墙上蒿行》等作品中,也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无论
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诗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
追求,即冲破樊篱、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建安作家的作品,从反映生活的方面来说,比汉代的诗人及词
赋家要广泛得多;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词句
的色泽和光彩,使之更华美。建安文学作者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种新的艺
术形式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从以上种种,不难得出,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
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
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摘编自汤树德《“建安风骨”构成的主要因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
凉的阳刚之气。
B. 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
第 2页/共 10页
承、创新。
C. 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
所等凄惨场面。
D. 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
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
觞于七子后。
B. 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
一种新精神。
C. 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
发。
D. 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
的主要因素。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
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 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 军阀混战,表达了
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C. 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
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D. 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
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4. 材料二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 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第 3页/共 10页
①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
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②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
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③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
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
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④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
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⑤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
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
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
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
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⑥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
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⑦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⑧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
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⑨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
的老伴儿。
⑩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
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
问题。
第 4页/共 10页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
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
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
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
老太太一听就抹眼睛。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
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心
里不是滋味。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
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
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我”老伴 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
的伤感心情。
B.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
对家的眷恋。
C.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
馆时的感喟。
D.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
无常的哀痛。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刻意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让“我”隐身其后,处于
次要地位。
第 5页/共 10页
B.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
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
了对比。
D.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小说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心理刻画更加细腻,情
感更加动人。
8.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千百言如一句,由来线索在手,举重若轻也”(清·惠栋《九曜斋笔记》卷二)是古人对小说中线索
重要作用的描述。请指出本文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44 分)
(一)文言文选择题(9 分)
10. 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
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
A. 盍各言尔志 盍:疑问副词, 何 B. 敝之而无憾 敝:遮蔽
C. 愿无伐善 伐:讨伐 D. 老者安之 安:使安定
11.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
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A. 当涂:掌权 B.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C. 更:另外 D.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 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陈寿《三国志》)
A. 者:……的人 B. 而:就,表顺承 C. 苦渴:苦于 D. 时:时令
第 6页/共 10页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
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后为镇军、建威参
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
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节选自萧统《昭明文选》)
文本二: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
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髮,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
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
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
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随郡内史扈瑰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旧,居大郡,统强兵,脱
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岂有是乎!”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
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13.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昔〔A〕为羊公〔B〕参军〔C〕谓吾〔D〕其后〔E〕当居身处〔F〕今相观察〔G〕必继老夫矣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善属文”和“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
B.“自解归”与“天下归心”(《短歌行》)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C.“公田悉令吏种秫”与“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两句中的“悉”字含义相同。
D.“侃与敏有乡里之旧”与“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两句中 “旧”字含义相同。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小官,以获得补贴家用的资本。后来做了彭泽
令。
第 7页/共 10页
B. 因为喜欢饮酒,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原要把公田都用来种植秫,在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下,他才将
公田中的五十亩用来种植粳。
C. 刘弘担任荆州刺史,将要就任时,起用陶侃担任南蛮长史,派他先到襄阳去讨伐贼寇张昌,随即打败了
张昌。
D. 陶侃受到刘弘的赏识,刘弘称赞陶侃一定会出人头地,但是在陈敏之乱时,因为内史扈瑰的挑拨离间,
刘弘逐渐疏远了陶侃。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2)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17.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①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②。好伴骑鲸公子③、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
骑鲸鱼,水中捉月。
1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
B.“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表明自己是清明时代中的一粒沙尘,感叹个人的渺小。
C. 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D. 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
19.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6 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丽在给她的妹妹介绍刘裕时,借用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的历史遗迹呈现在她面前。
(3)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
第 8页/共 10页
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 ① ,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农民一部分抛
井离乡;虽然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
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
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 ②
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
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
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农民一部分抛井离乡;虽然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但
我相信是微乎其微的。
B.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农民一部分抛井离乡;虽然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
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C.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
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D.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
相信是微乎其微的。
2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吗?为什么?
五、写作(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高校传媒联盟向全国 1021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80.8%的受访者表
示,“有过事情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的经历,许多大学生过上了“倍速生活”。比
如,49.36%的调查对象看电视剧等视频会倍速播放,81.39%则会边吃饭边做别的事……有受访者就表示,“高
效率地完成一项任务,其实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也有人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
觉得自己的努力追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
第 9页/共 10页
进入高中后忙碌的你,对“倍速生活”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A
2. C
3. B
4.①列举实例:如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
《七哀诗》进行分析。
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在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
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鲜明印象。
5.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体现了诗人深感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这
样的一种心境是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一。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句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建安作者们常在作品
中表达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曹操正是希望通过招揽贤才,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大业的目标。
6. D
7. A
8.①渲染寒冷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
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
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
人性光辉。
9. 小说以“我”买菜为线索。
作用:①将“偶遇流浪汉”、“饭馆买菜”、“乘计程车”等几”个事件串联起来,使小说结构紧凑,浑然
一体;
②突出了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
③强化了小说主题:赞美普通人之间的温暖人情。
10. D
11.D
12. C
13. CFG
14. D
15. D
16. (1)州里征召他担任主簿,他不去就职,亲自耕作来养活自己。
(2)陶侃私下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派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刘弘处稳固刘弘对自己的信任。
17.①本性率真,清高自负;②官场繁琐,不善应酬;③不慕名利,坚守气节。
18. C
19.①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本词说渐渐地中秋又过,自己已是两鬓花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早生华发”一样,都表达了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
②功业未就、平庸无为的自嘲。本词说自己为清明时代中的一粒沙尘,有感叹个人渺小,才华无法施展之
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与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的英雄人物对比,突出了对功业未就、老大未成
的自嘲。
③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本词说“笑看潮来潮去”,希望与李白相伴,写下豪迈诗篇;《念奴娇·赤
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但以酒祭洒江月等,都体现了词人看透世俗、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
20. ①. 狗吠深巷中 ②. 鸡鸣桑树颠 ③. 斜阳草树 ④. 寻常巷陌 ⑤. 其间旦暮闻何物 ⑥. 杜鹃啼血猿哀鸣
21. C
22.①世代定居是常态 ②找不到土地的
23.“这”指“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 ”;这句话不能删去,起强调作用,强调随着人口的增加,流动迁移
是必然会发生的。
24.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