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06: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 2024-2025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
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
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
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
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
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
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
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
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
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
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
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
第 1页/共 10页
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
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
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
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
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
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
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
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
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
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
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
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
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
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
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
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
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
事实上,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人格的培养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最深层的积淀,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
第 2页/共 10页
B.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随着《论语》的流传以及它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C. 礼崩乐坏、天子式微使得君子成为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文学家也由此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君子
形象。
D. 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原因造成了君子文化的衰落,提高大众受教育程度能更好地弘扬君
子文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丰富了“君子”的内涵,大多数学派即使思想主张与孔子不同,对君子人格也都给予了高度肯定。
B. 君子文化已深入人心,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从中国人爱玉这一传统可
看出。
C. 材料二将西方文化人格 表征与中华文化人格的表征对比,突出了中华文化人格的表征“君子”的特点。
D.“君子”是中华文化人格的体现,只有完成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
“人”。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二“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品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B.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C. 君子和而不同。
D.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4. 材料一第 3 段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君子文化作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该如何弘扬? 请结合材料二加以阐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馆里,只有两个美国客人留宿。他们进出房间,上下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一个都不认识。
他们的房间在二层,面朝着海,房间也与公园和战争纪念碑相对。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风和
日丽的时候,时常能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喜爱棕榈树的样子,也喜爱面朝着小公园和大海
的旅馆艳丽的色彩。意大利人自远方赶来瞻仰战争纪念碑,纪念碑以青铜铸成,在雨水中泛出光芒。天正
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间滴落,在石子路的缝隙中形成积水。海水夹着雨呼啸而至,又顺着海滩退回去,
接着,又夹着雨滚滚而来。停在战争纪念碑旁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
第 3页/共 10页
朝着空阔的广场望去。
那美国太太站在窗前眺望,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蜷在一张不断向下淌水的绿色桌子下。那
只猫拼命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淋湿。
“我去下头把那只猫带上来,”美国太太说。
“我去吧,”她丈夫从床上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边那只可怜的小猫想在桌子下避雨。”
丈夫继续看书,他枕着两只枕头靠在床头。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前台时,旅馆老板起身,向她弓腰致意,老板的办公桌就在前台的那一头。他是
个老人,个子很高。
“下雨了。”太太说。她喜欢这个旅馆老板。
“是啊,太太,天气可真不怎么样。”
他立在幽暗的房间那一头的办公桌后头。
美国太太喜欢他。她喜欢他对待抱怨时,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那严谨的态度,喜欢他愿意
为她效劳的心态。她喜欢他那作为旅馆老板的自觉。她喜欢他那张上了年纪而饱经摧折的脸与那双大手。
她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很大,有个披着橡胶雨衣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向餐馆走去。那只猫大
概就在右边附近,也许她可以沿着屋檐下过去,正当她站在门口时,有张伞从背后撑开了,原来是那个收拾
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不要淋湿了啊。”她笑着用意大利语说,不用想,一定是旅馆老板叫她来的。侍女为她撑着伞,
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下,桌子就在那里,被雨水洗刷得很干净,但那只猫却不见了。她突然感到
十分失望,那个侍女抬眼望她。
“您丢了什么吗,太太?”
“刚刚这里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啊,一只猫。”
“一只猫?”侍女笑着说,“在雨里有猫?”
“是呀,”她说,“就在这张桌子下头,”接着她又说,“啊,我好想要它,我想要有只小猫。”
她说英语的时候,侍女的脸绷紧起来。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进去吧,您该淋湿了。”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第 4页/共 10页
她们沿着石子路回去,进了旅馆内,侍女在外面收了伞,美国太太经过前台时,老板在桌后向她欠身。
太太心里感到有点儿渺小和紧迫,不过这个老板的表现却令她觉得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很了不起,刹那间她
觉得自己尊荣无比,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
“猫带来啦?”他放下书本问。“找不到了。”
“那它会跑到哪里去呢?”他说,暂且不看书,歇歇眼睛。她在床边坐下。
“我好想要那只猫啊,”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可怜的小家伙在雨里可不
大好。”乔治继续看书。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持镜子照了照自己,她端详着自己的侧脸,看完一侧,又看另
一侧。接着,她又端详后脑勺和脖颈。
“我要是把头发留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她问,又照了照自己的侧脸。
乔治抬头看着她的颈窝,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
“我喜欢你这样。”
“可我已经腻了,”她说,“我讨厌像个男孩子了。”
乔治在床上换个姿势。打她开始讲话,他的目光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下来了。
“我要把头发向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脑后挽个大结,可以让我摸摸,”她说,“我想要只小猫来坐在
我膝头上,只要抚摸它,它就咕噜咕噜地叫起来。”
“哦?”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要用银器饮食,我要点上烛火。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
件新衣裳。”
“啊,别说了,找点什么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继续看书了。
他妻子向窗外望去。此刻,天已很黑了,雨水仍旧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有任何有
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不听她说话了,他在看书。他妻子望着窗外,广场上灯火已经亮起。
有人在敲门。
“请进。”乔治说。他从书本上抬起眼。
那侍女站在门口,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放到地上。
“打扰了,”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第 5页/共 10页
[注]这篇小说写于 20世纪 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
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
刻思考。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闭塞的房间和宽广的大海对比鲜明,花园与代表死亡的纪念碑对立,暗示女主人公婚姻生活的压抑
与忧伤。
B. 美国太太喜欢旅馆老板,是因为旅馆老板严谨、认真、热情的态度,这让她产生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
C. 海明威称女主人公为“美国太太”,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命运具有普遍
性。
D. 文中多次提及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从正面写出妻子不被理解的寂寞。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一对美国夫妇在旅馆里发生的平常故事,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写作,大量留白,不追求情节的完
整。
B. 女主人公寻猫不得回到旅店后,作者又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地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她因担心猫而心烦
意乱。
C. 雨是本文重要的环境描写,阴蒙蒙的雨天烘托了女主人公的苦闷、百无聊赖的心情,也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
D. 小说写出了夫妇二人 婚姻危机,暗示女主人公独立意识的觉醒,同时以小见大,揭示战后美国人的精
神状态。
8. 小说以“雨中的猫”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海明威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本文是其“新闻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
的“新闻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惠公大城,因起凌阳之台。未终,而坐法死者数十人,又执三监吏,将杀之。夫子适陈,闻之,见
陈侯,与俱登台而观焉。夫子曰:“美哉斯台! 自古圣王之为城台,未有不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也。”陈
侯默而退,遽窃赦所执吏。既而见夫子,问曰:“昔周作灵台,亦戮人乎?”答曰:“文王之兴,附者六州。
六州之众,各以子道来。故区区之台,未及期日而已成矣,何戮之有乎? 夫以少少之众,能立大大之功,
唯君尔。”
第 6页/共 10页
夫子适齐,晏子就其馆,既宴而私焉,曰:“齐其危矣! 譬若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覆亦
难冀也。子,吾心也。子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子幸不吾隐也。”夫子曰:“夫死病不可为医。夫政
令者人君之衔辔所以制下也今齐君失之已久矣。子虽欲挟其辀而扶其轮,良弗及也。抑犹可以终齐君及子
之身。过此以往,齐其田氏矣。”
齐东郭亥欲攻田氏,执贽见夫子而访焉。夫子曰:“子为义也,丘不足与计事。”揖子贡使答之。子贡
谓之曰:“今子士也,位卑而图大。位卑则人不附也,图大则人惮之,殆非子之任也,盍姑已乎? 夫以一
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于无极之高,下垂之于不测之深。旁人皆哀其绝,而造之者不知其危,子之谓
乎! 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重而填之。马奔车覆,六辔不禁,系绝于高,坠入于深,其危必矣。”
东郭亥色战而跪曰:“吾已矣,愿子无言。”既而夫子告子贡曰:“东郭亥欲为义者也,子亦告之以难易则可
矣,奚至惧之哉?”
宰我问:“君子尚辞乎?”孔子曰:“君子以理为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繁辞富说,非所听也。唯
知者不失理。”孔子曰:“吾于予①,取其言之近类也。于赐②,取其言之切事也。近类则足以喻之,切事则
足以惧之。”
(选自《孔丛子·嘉言第一》,有删改)
[注]①予,人名,宰予。②赐,人名,端木赐。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 A政令 B者 C人君之衔辔 D所以 E制下也 F今齐君失之 G已 H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坐,因……获罪,与江淹《望荆山》中“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的“坐”意思不同。
B. 其,表推测,与《论语》中“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其”意思用法相同。
C. 当,理当、应当,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相同。
D. 要,要领、关键,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惠公为建造凌阳之台杀数十人,孔子用周文王因得民心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灵台的建造的典故劝谏陈
惠公。
B. 孔子到齐国后,晏子宴请孔子并私下向孔子陈述了齐国危难的处境,恳请孔子留下来一起挽救目前危急
的局势。
C. 齐国大夫东郭亥想要攻打田氏,拜访孔子,孔子认为这一举动是义举,但不值得让自己参与,于是让子
贡回复他。
D. 子贡用惊马不受控、绳断坠深渊类比,告诫东郭亥位卑图大极其危险,东郭亥听了大惊失色,并放弃攻
第 7页/共 10页
打田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人不附也,图大则人惮之,殆非子之任也,盍姑已乎?
(2)旁人皆哀其绝,而造之者不知其危,子之谓乎!
14. 孔子主张“君子尚理”,并阐释了具体做法,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
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 句子,用夸张和想象手法刻画出一个神奇的大鹏形象。
B. 五六句描写当时的凡夫俗子,包括李邕,都把李白的宏大抱负当作“大言”来耻笑。
C. 尾句中“丈夫”包含对李邕的尊敬之情,“未可轻少年”又有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
D. 本诗写于诗人青年时期,与晚年诗作《将进酒》中表达的自信、洒脱的精神品格一致。
16. 本诗结尾运用了“后生可畏”的典故,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
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2)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阐述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并且向有道德的人看齐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3)《春江花月夜》中写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
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第 8页/共 10页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 20世纪 20年代的乡土小说
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⑤让作
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
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 A 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
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
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
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船摆渡的是生
活;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 甲 )。他们在密
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
雪覆盖了秋的金黄,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沉重的村落历史被投射了一层柔光,
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用那光晕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那是一种物资匮乏所馈赠的良善
和慰藉,偏僻荒凉所馈赠的清新和温暖,( 乙 )。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
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
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 B ,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
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有删改)
18. 请在横线 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一段有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句意。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
由。
22. 就文中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地坛”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
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
四、写作(60 分)
第 9页/共 10页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B
2. C
3. A
4.①从不同角度(多方面)论证了“君子人格受到广泛认同”这一观点;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语言的文学
色彩,扩大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5.①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
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
②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
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当代青年应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
神信仰,努力弘扬君子文化。
6. D
7. B
8.①“猫”和“雨”都有象征意义:猫的柔顺弱小的形象,在凄风苦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形象地映射了
女主人公的境遇;
②女人想救雨中的猫,隐喻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暗示文章主旨。
9.①小说情节简单明了,跳跃性大。没有具体叙述“逮猫”的原因,却意味深长。
②大量运用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心理,不加主观评述,使人物形象具有客观性。
③用“电报式”语言进行叙述,不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态度。
④开放性结尾(戛然而止式结尾),善于留白,不直接表露作者 情感倾向。
⑤使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者为旁观者,只叙述看到的场景,使叙述更为客观。
10. CDF
11. D
12. C
13. (1)地位低下那么人们就不会依附于你,图谋大事那么人们就会害怕,大概不是你所能胜任的,你还
是暂且放弃这个念头吧。
(2)旁观的人都担心它要断了,然而做这事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危险,说的就是你啊!
14. 以类比的方式和用切于时事的方式讲道理。
15. C
16.①最后一联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
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
②使用典故,言简意丰,委婉含蓄,对李邕进行揄揶、讽刺,也是对其轻慢态度的回敬。
③表现出李白笑傲权贵、建功立业的豪情。
17. ①. 古来圣贤皆寂寞 ②. 惟有饮者留其名 ③.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④. 就有道而正焉
⑤. 江畔何人初见月 ⑥. 江月何年初照人
18. A.满目疮痍/千疮百孔。B.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
19. ③把“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改成“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或“村落自然成了素材之
一”;
⑤把“让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中的“让”删掉。
20. 甲:船摆渡的是命运 乙:平凡朴素所馈赠的宽厚和悲悯
21. 观点一:可以使用,属于超常搭配,理由是:
①“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
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
②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
胸怀和冷静的态度。
③与后文照应,语意衔接紧密,符合语言逻辑。
观点二: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
①“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
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
②“种植”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动词,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
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
22. 示例一:地坛是一架沟通的桥梁,一端通向铁生的希望,一端连接母亲的期盼。
示例二:地坛是一条通向远方的路,一侧展示着铁生的心灵家园,一侧呈现着母亲的爱子心境。
示例三:地坛是一块折射的镜子,正面承载着铁生的心灵,反面隐藏着母亲的心声。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