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1: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翻阅影集、日记……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本单元习作话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要求我们在阅读、了解他人童年故事的同时,反观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写下来。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习作要素]
一、回忆交流,选取印象深刻的素材。
1.利用教材提供的三个事例,进一步理解“长大”。“长大”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刻发生;“长大”是一种独有的感受,如自己内心有波动、思想有变化、认识有提高,这都是“长大”的表现。
[写法指导]
2.多角度挖掘习作素材。我们可以从时间上打开思路,如最近、这个学期、今年;也可以从地点上打开思路,如学校、家里、旅途中;还可以从话题类别上打开思路,如友谊、挫折、亲情。
3.要选取自己成长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作为习作素材。比如,以“友谊”为话题,可从和伙伴交往的事情中选择给自己心灵带来震撼、令自己感悟到友谊真谛的素材;以“挫折”为话题,可从遇到挫折的事件中筛选带给自己深刻思考的素材。
二、厘清思路,把经过说清楚,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可以写当时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尤其是一些带给自己感触的细节,都要写清楚,这样才能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三、思维导图。
写什么
学校、家里、旅途中……
友谊、挫折、亲情……
最近、这个学期、今年……
时间
话题
地点
开门见山,回忆往事,点明主题
交代事情的起因(略写)
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详写)
写出事情的结果(略写)
总结出自己明白的道理,并点题
开头
结尾
怎么写
我和爸爸的另类“郊游”
李绅的《悯农》,我很小就会背诵了,但对诗句的体会并不深。直到有一天,爸爸带我去挖了一次花生,我才深刻体会到这首诗的含义。①
①开头以李绅的《悯农》入笔,以倒叙的方法引入正文。
那是一个晴朗的周末,出发时,爸爸准备了面包和饮料,这简直就是一次郊游啊,我高兴地想。
深秋,路边的树叶都变黄了,风一吹,它们就像蝴蝶一样徐徐飘落下来。
远处的山一块黄,一块绿,一块红,好看极了。天空又高又远,湛蓝湛蓝的,如同刚刚被水洗过似的,真漂亮!爸爸打趣说:“这就是大自然的美,比你整天待在电脑前好吧!”②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深秋的树叶、远山、天空,画面优美,令人向往。
到了目的地,爸爸把工具拿了出来,他拿锄头,给了我一把小铲子。这是一片已经收割过的花生地,爸爸说机器收割过的地里还有“漏网之鱼”,我们的任务就是“颗粒归仓”。爸爸告诉我,看到一丛丛枯枝状的地方就挖,那下面就有花生,要把花生从根上一颗颗摘下来放到袋子里。
看爸爸示范后,我就挖了起来。刚开始挖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可没过一会儿就觉得无聊了,挖花生时会扬起很多土,很呛人,而且把花生摘下来也并不容易,拽得手上全是土,还很疼。③
③详细描写挖花生的方法及困难,体现了劳动的不易。
挖了很长时间后,我又饿又累,可爸爸说必须挖满一口袋花生才可以休息。我越挖越慢,越挖越累,手脚又酸又疼。看着自己满身的尘土,我心想:这可真是另类“郊游”啊!
回去的路上凉风习习,景色依然很美,但我却没精神欣赏。到了家,我一屁股坐进沙发就再也不想动了。而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却没有歇着,把花生洗干净煮了。④
④写“我”没有精神欣赏美景,从侧面反映了劳动的辛苦。
花生煮熟后,爸爸叫我过去吃。我一尝,好香,比我以前吃过的所有花生都好吃。我一颗接一颗地吃着,一身的疲惫似乎也随之烟消云散了。这次另类“郊游”,让我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也明白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才是最快乐和最满足的。⑤
⑤结尾总结出意义,写出明白的道理。
总评:
小作者详细叙述这次另类“郊游”,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融入叙事中,重点突出,语言优美。文末以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彰显主旨。
更多精彩例文……
评价标准(最高5★) 自评 互评 师评 综合
选材有特色
写清自己看到、听到的细节和内心的感受
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评价标准]
那一刻,我懂得了父爱
来到爸爸打工的陌生城市,我才真正知道了在外漂泊的艰辛。爸爸在一个北方的城市打工,为了能多挣些钱,今年春节不能回家。放寒假了,爸爸打电话让妈妈和我去一趟他那里,他说想我们了。
在爸爸这里待了三天,该回去了,我有些依依不舍。
清晨,天还没有大亮,妈妈喊我起床,为的是赶第一班回我们县城的大巴。洗漱完毕,打开门,迎面扑来的是刺骨的寒风,我不由地拉了拉衣领。“天冷了,快把帽子戴上。”爸爸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戴好帽子,我回头看见爸爸穿着单薄的工装,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该说些什么……
外面很安静,没有什么人。月亮还在天边斜挂着。
走在通往汽车站的路上,借着路灯的微光,我看见爸爸的头发在风中扬起,一根根银丝显得那么刺眼。爸爸今年才三十七岁啊!他怎么就老了呢?
爸爸拿着我的行李,略显笨拙地在前面走着,我两手空空地走在后面。突然爸爸停住了,原来前面有一个早点摊。爸爸买了一份早点给我。当我提出一起吃时,他却笑着说:“你吃吧!我不饿,都习惯了。”“都习惯了……”我心里念叨着这句话,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到了汽车站。不一会儿,车来了,我和妈妈默默地走上车,耳畔又传来爸爸的叮嘱。汽车缓缓前行,我回过头,看见爸爸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眼前。我的泪水抑制不住地夺眶而出,滴在那份早点上。
那一刻,我懂得了许多。我理解了亲情,感受到了父爱。我知道,那一刻我长大了。
名师评析:
本文灵活运用环境、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生动记叙了小作者和妈妈要回老家时,爸爸送他们去车站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爸爸的感激之情和对爸爸辛勤工作难以回家的理解。文章语言优美,结构紧凑,不蔓不枝,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那一刻,我哭了
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不能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掉眼泪了。然而,那一刻,我却哭了。
那是一个双休日,我报名参加了县文化旅游局举办的乐器大赛,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施展才能的好机会。为此,我兴奋了好久,因为我喜欢拉二胡,并且还获得了不少荣誉,在学校也算是小有名气。
终于盼到了比赛那天,我抱着心爱的二胡来到了比赛地点——剧院。舞台上灯火辉煌,一道玫瑰红的灯光照在谱架上,我仿佛看见自己站在台上手拿鲜花微笑着,台下一片掌声。“哗哗哗”,一阵掌声打断了我的沉思,比赛开始了。我充满信心地走上了舞台,开始了演奏,一段优美的旋律从我的琴弦中飞出,在剧院上空回荡……
当我沉醉在自己美妙的乐声中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我的琴弦断了,无奈的我在人们的惋惜声中慢慢走下了舞台。鲜花没了,掌声没了,就连当初对自己的那份信心也没了。
回到家,我扔掉了那曾经视为心爱之物的二胡,撕掉了专为那次比赛而定的训练计划,合上了那印有参赛曲目的乐谱,一个人坐在屋里发呆。这时,一双有力的手搭在了我肩上,我转过头,看见父亲手拿二胡正冲我微笑。“爸,我太没用了。”我低头说道。“孩子,这只是一次意外,你不应该在出现意外之后就自暴自弃。”父亲说着,将手中的二胡交给了我。“来,让我也欣赏一下儿子的音乐。”我接过二胡转身来到谱架前,打开乐谱开始了演奏。不知为何,此刻的演奏是那么轻松、流畅。一曲拉完,背后传来父亲的掌声。那掌声包含着他对我的鼓励和希望。
返回
那一刻,我哭了。眼泪洗刷了我心中的委屈,使我真正领悟了生活的真谛。那一刻,我知道了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并重新扬起了自信的风帆。
名师评析:
本文的心理描写非常传神,首先是比赛前的兴奋,突出了“我”对比赛的期待和自信;之后是比赛中的断弦,“我”的心情由晴转阴,变得失落、伤心;最后是爸爸对“我”的鼓励使“我”重拾信心和希望。这三处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小作者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