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六》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六》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5:0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语文园地六
交流平台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田忌赛马》时,可以推测孙膑当时的思维过程。他先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于是,他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能理解孙膑为什么想出了这样的妙计。
学习《跳水》时,也可以推测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知道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无论是继续往前还是往回走,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他立即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这样分析后,就能知道他的办法好在哪里了。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交流平台”先点明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对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接着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田忌赛马》中,孙膑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后,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来取胜的思维过
说发现
程;二是《跳水》中,船长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逼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意在引导我们有意识地尝试将课堂所学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议方法
卖矛与盾的人之所以被人嘲笑,是因为他思维混乱,自相矛盾;孙膑之所以被人称赞,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船长之所以令人佩服,是因为他沉着、机智、果断,选择的方法恰当。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及问题时,要沉着应对,及时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如,我下午放学后乘公交车刚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数学练习册落在教室了,该怎么解决?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回校去拿,要考虑再次回校路上的安全问题,还有教室能否进得去;不拿,作业怎么做?经过分析比较,我打电话向老师说明情况,让同学拍照传题目给我,做在另一个本子上。当然,我为我的粗心诚恳地接受批评。但要注意,思维过程不要犹豫不决,而要沉着、果断。
演练台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你能梳理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思维过程吗?
参考答案:①诸葛亮知道鲁肃讲诚信,因此特意向其说明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使得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②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
天”的时候去“借箭”。③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在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他料定曹操必会下令让军队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一切如他所料,二十条船两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他果真“借”到了箭。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词语的左侧是文言文,右侧是现代汉语。左侧加点字的意思可以用右侧的词语来解释。
说特点
说发现
①这六组词语都是用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加点的单音节词的,词语释义中都包含加点字。②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
演练台
说出加点的字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词语相对应。
群儿戏于庭( ) 足跌没水中( )
诲人不倦( ) 有恒者( )
庭院
淹没
疲倦
恒心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几十年,几百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第一句出自《跳水》一文,“四十秒钟”本来是很短的时间,但因为大家都担心孩子的安危,心情非常焦急,所以“觉得时间太长了”;第二句出自《琥珀》这篇课文,“几十年,几百年”本来是很漫
说特点
长的时间,但是相对于松脂球所经历的地质变化年代而言,就像“一转眼就过去了”。这说明,时间的长短、快慢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下,相同的时间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我会写:那天,音乐老师要我们轮流上台唱歌,胆小的我忐忑不安地走上讲台,小声唱着刚学的歌曲。时间似乎故意和我作对,走得慢极了,几分钟对于我来说,简直就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下面的片段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完后,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原文略,见教材第91~92页)
老师指导:①自读例文,看看叶圣陶先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一边读一边作批注。②用具体的例子说清楚叶圣陶先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
参考答案:对比改前和改后的文章,发现修改后的文章语言更准确,意义更连贯,条理也更清晰。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这篇短文作了仔细的推敲、修改,主要是从以下七个方面修改的,从中可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时的仔细、认真、规范。
1.修改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如,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为“课本的包书纸”。
2.修改写得不通顺的句子。如,把“差不多,教过我们的老师都在我的本子上‘留了影’了”改为“教过我们的老师,差不多都在我的本子上‘留了影’”。
3.把长句子改成短句子。如,把“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改为“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
4.删去重复啰唆的语句。如,删掉“我越看他倒越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中的“我越看他” “越”。
5.增添语句,使意思更准确。如,把
“他挺直了腰板望了望大家”改为“他走进教室,挺直腰板望了望大家”。
6.改正错别字和用法不当的标点符号。如,把错别字“象”改为“像”,删掉多余的标点符号。
7.合理划分了段落(相同的内容合并)。如,把最后两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自然段。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
演练台
这学期,我们班同学经常阅的杂志有《小学生语文学习报》《少年文艺》和《中国少年报》。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和写作水平。年底的时候,我们班还被评为《课外阅读先进集体》了呢!
阅读
报刊
,提高了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日积月累
kòu

ɡuàn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豆蔻年华: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也被称为“含胎花”,人们习惯
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及笄:源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笄”是指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就是用簪子把头发绾起来,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时就可以嫁人了,所以要开始绾发,因此称女子年满十五岁为“及笄”。
弱冠:源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弱冠”的
“冠”指的是冠礼,是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古代往往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冠”在这里取动词之义,所
以应读作“ɡuàn”,“弱冠”的意思是已经举行了冠礼,但还比较年轻,没达到壮年,所以叫作弱冠,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不惑:源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 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称“花甲”。后来用以形容年纪。指人六十岁。
古稀:源自唐代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稀”在这里是“少”的意思。
期颐:源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供养。
“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别人照料,故以“期颐”称之。
1.填一填。
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可以说“年方( )”;形容人已经快四十岁了,可以说“已近( )之年”;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多岁,可以称其“年逾( )”。
演练台
弱冠
不惑
花甲
2.算一算。下面的对联的年龄是多少岁?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   )
141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