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训练目标
10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马 诗
[唐]李 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二十七岁卒。他的诗有的抒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也有的抒发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
主要作品:《马诗》《雁门太守行》等。
作者简介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再试着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初读古诗
马 诗
[唐]李 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燕山
钩
何当
金络脑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古代的一种兵器,像剑但形状弯曲。
什么时候。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这里指戴上金络脑。
/
/
/
/
luò
yān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套上金笼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品读古诗
沙如雪
视觉
触觉
沙漠在月下的颜色
夜间寒冷的感觉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月似钩
月亮弯弯的形状
古时的一种弯刀
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沙场征战的场景。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从“何当”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何当”一词,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自知遥遥无期的意味,尽显无奈,又寄托了无限的期盼。
再读一读这句诗,说一说: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再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中,一匹套有金络脑的马驰骋在边塞战场……
再读全诗,结合课前查阅的诗人李贺的资料,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李贺年少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因此诗人借咏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写景:边疆战场
清冷悲凉
马诗
抒情:驰骋疆场
建功立业
结构梳理
借马自喻
表明志向
《马诗》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石灰吟
[明]于 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
主要作品:《石灰吟》《于忠肃集》等。
作者简介
景泰八年正月,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乘景泰帝病危,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于谦遭石亨等诬陷,以谋逆罪被杀,籍没时家无余资。弘治二年(1489)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mǐn),万历中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初读古诗
初读古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再试着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等闲
浑
清白
平常。
指高尚的节操。
全,全然。
/
/
/
/
chuí
záo
fén
诗的题目《石灰吟》是什么意思?
石灰吟:吟颂石灰。
吟:吟颂。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石灰石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锤:敲打。
凿:撞击,雕琢。
千、万:虚写,表示锤打的次数很多。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品读古诗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若等闲
无论面对怎样严酷的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双关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必然
浑不怕
若等闲
一脉相承
结果
读完这首诗,你想象到了什么?
我想象到石灰石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然后又被投入熊熊烈火之中焚烧,却依然从容不迫,只要能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害怕。
诗人于谦吟咏石灰,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事物,诗人于谦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了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诗人以石灰自喻,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石灰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托物言志
先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诗人于谦的生平经历,再读《石灰吟》,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精神。
诗人于谦为人正直、坚贞不屈。读《石灰吟》,我体会到了诗人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自如,且绝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精神。
状物: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历经磨练
石灰吟
喻人: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坚守节操
持身清白坚贞不屈
结构梳理
课堂小结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新课导入
竹 石
[清]郑 燮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
主要作品:《竹石》《板桥全集》等。
作者简介
初读古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再试着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xiè
任
尔
你。
/
/
jìnɡ
/
/
/
/
任凭。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读完全诗,说一说:《竹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诗的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了竹子的品格。诗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品读古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拟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子的目标之明确
竹子的意志之坚定
咬定青山
立根破岩
竹子全貌
竹根特写
整体
局部
画之“形”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磨”“击”
手段之残忍
用心之险恶
“千”“万”
不达目的不罢休
任
竹子的姿态之豪迈
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尔
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说明。
“咬”字,充分表现了竹子倔强和坚韧的性格;“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的豪迈姿态,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了解了诗人郑燮的坎坷经历后,你对《竹石》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联系诗人的坎坷经历,我了解到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 “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这首诗表面写竹子,实际是诗人以竹明志。
《竹石》这首诗让你联想到哪些“不屈不挠”的人物?
示例:
我联想到了《红岩》中的革命烈士江姐,还有抗日英雄杨靖宇、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特点
品格
竹石
状物
抒情
坚定
顽强
不畏
艰险
结构梳理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竹石》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拓展一
拓展二
拓展延伸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拓展一
返回
拓展二
返回
【含“马”的成语】
金戈铁马 一马平川 汗马功劳
万马奔腾 人仰马翻 老马识途
走马观花 千军万马 一马当先
人困马乏 马不停蹄 马到成功
一、连一连。
钩
清白
何当
等闲
任
任凭。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高尚的节操。
平常。
什么时候。
随堂练习
二、诗词填空。
大漠沙如雪,_____________。
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燕山月似钩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三、拓展阅读。
於潜僧绿筠轩(节选)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背诵指导:应该在充分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人生志向,达到熟读成诵,可以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形象记忆,注意不要死记硬背。
默写指导:默写《竹石》的时候,注意要在理解诗意、熟练背诵的基础上默写,如“任”是“任凭”的意思,“尔”就是指“你”。另外,要特别注意诗人名字中的“燮”字的写法。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老师指导:先借助注释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对其他不易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我们已经掌握的方法来理解,如“清秋”可以用拆分法理解为“清爽的秋天”;“坚劲”也可以用拆分法理解为“坚强有力”等。
参考答案:(1)什么时候我能给马
套上金笼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
秋日时的原野!
(2)石灰石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马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
不遇于时的感慨。《石灰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竹石》表达了诗人的刚正
不阿、铁骨铮铮。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三位诗人托物言志,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1.积累类似咏物诗,体会其中情感。
2.说说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想想它有哪些值得你喜爱的品质。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