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2:5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对故乡、童年、故人的回忆情真意切,笔调充满温情。《阿长与<山海经>》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文中,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童年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怀念。文章大部分内容笔调轻松活泼,也不乏调侃。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用词精妙,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本单元主题为“凡人小事”,所选取的都是讲述普通人故事的文章。按照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需要引导学生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关键语句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发掘“小人物”身上“闪现的光辉”;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和教材编排体系,拟用三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以“卑微而善良 平凡而伟大”为主题而展开,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概括与阿长有关的事件,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积累重要词句,品味文章精彩词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理解阿长的形象 。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欲扬先抑表现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感受一个平凡人的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鲁迅对长妈妈的深情,学会去尊重、欣赏身边的那些普通人。
教学重点
1.研读文段,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2.揣摩语句,结合人物称呼,感受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揣摩语句,结合人物称呼,感受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主要写了四个人物,父亲、恩师、朋友、阿长,其中着墨最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阿长。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竟然能被阿长如此青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去感受这个小人物的魔力。
齐读题目,说说题目有什么特殊含义?(补充介绍《山海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预设——
在作者心里,阿长和《山海经》一样重要。
二、通读,知阿长之事
1.快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预习内容,思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预设——
介绍阿长的身份,名字来历,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过分看管“我”,睡相摆“大”字,懂许多规矩,元旦吃福橘,讲“长毛”故事,踩死隐鼠,给“我”买来《山海经》,阿长的不幸身世。
2.这些事情中,作者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哪些事?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预设——
详写:阿长为 “我” 买《山海经》、阿长的生活习惯与规矩(睡觉时 “摆大字” 占满床铺、元旦清晨逼 “我” 吃福橘、讲述 “长毛” 故事等)、阿长与 “我” 的日常互动。
略写:阿长的姓氏与身世、阿长的其他经历。
文章详写的部分,大都与“我”有关,既能突出主题与情感,又符合“我”当时小孩子的身份(小孩只会关注人物与自己交集,不会关注人物的其他行为)。略写的部分使读者对长妈妈有个初步的了解。
相机追问:略写的部分能否删掉?
预设——
不能删掉,因为略写的部分有利于突出主要事件,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指出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略结合才能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关注文章的记叙详略,领会作者安排详略的原因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重点。)
三、研读,析阿长之人
1.再读课文,在文章相关内容旁边做上批注,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阿长?
预设——
地位卑微:阿长本姓 “长”,但因顶替前一女工而被随意称呼为 “阿长”,连真实姓名都无人知晓(“她的名字…… 我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饶舌多事:阿长常 “切切察察” 地与其他女工议论是非(“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甚至引发 “我” 的反感。
管束严格:要求 “我” 遵守诸多禁忌,如元旦清晨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不能跨过晾晒的裤子等。
粗俗质朴:睡觉时 “摆大字” 占满床铺(“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说话直接且不讲究(“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封建迷信:相信 “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等迷信说法,甚至认为 “长毛” 的故事是真实的。
淳朴善良:主动为 “我” 购买《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体现对孩子的关爱。
愚昧荒诞:将《山海经》误称为 “三哼经”,对书中神话传说信以为真,反映其文化水平低下。认为 “长毛” 会因女性的 “下身” 而败退(“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
隐瞒真相:阿长未提及自己如何找到书店、与店员沟通的细节(“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刻意隐瞒困难,只为给 “我” 惊喜。
热心关怀:虽不识字,却牢记 “我” 对《山海经》的渴望,多方打听并买回书,成为 “我” 最早的文化启蒙者。
……
2.讨论:阿长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工?为什么?(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四、品读,感阿长之情
1.浏览全文,找出文中“长妈妈”“阿妈”“阿长”三种称呼的使用情境特点,圈点批注,体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
长妈妈:同辈人“略带些客气”的称呼;作者对她的敬称。在文章首尾出现,表达敬意。
阿妈:童年鲁迅对保姆的称呼。天真可爱。
阿长:长辈对阿长的称呼;童年鲁迅憎恶她时的蔑称;中年鲁迅回忆她时的称呼。带着儿时的调侃意味,成年后的深情和愧怍。
2.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少年时,对阿长的那些规矩,我是极度厌烦的,但是成年之后,回想起这一切的时候,我的感情还是这样吗?请找出证据予以说明。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五、小结
阿长无名字,无自己的生活,无夫无子,一无所有,地位之卑微,命运之酸辛,触发鲁迅之悲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出了鲁迅对阿长的敬意、依恋和深深的兄福,读出了斗士背后的脉脉温情,读出了他“怜子如何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的侠骨柔情。
六、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感伤故事》,比较三位保姆的印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现在再想起阿长,鲁迅还会有怎样的心里话呢?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小风波 阿长与床位
阿长与福橘 阿长与故事
阿长与隐鼠 阿长与《山海经》
怀念 感激 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