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2《诗经·蒹葭》练习题与答案
一、诗歌鉴赏
【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中写蒹葭由“苍苍”而“ ”而“ ”,写出了芦苇的 和形态,芦苇的“茂密”加浓了湖边秋景 的气氛。
2.直接性默写填空。
, 。 ,在水之湄。
, 。 ,宛在水中坻。
3.根据要求填空。
(1)《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营造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2)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 , ”。
4.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采用了“兴”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是在深秋。
C.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旋律优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首诗直接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了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托物起兴,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表明地点转换。
D.这首诗共分三章,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行文富有变化。
6.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贤士而不可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其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B.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C.《蒹葭》借助秋水蒹葭、伫立凝望、反复追寻、渺茫难即的情境,来表现一种向往追寻而渺茫难即的意绪。
D.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第二章将“苍、霜、方、长、央”改为“采、己、涘、右、沚”,第三章改为“萋、唏、湄、跻、坻”,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这是《诗经》常用手法。
7.班级同学计划将《蒹葭》拍摄成微电影,下表是镜头脚本设计,其中设计不妥的一项是( )
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
A画面 B摄法 C音乐 D演绎
由景及人,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男演员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在水一方。 《蒹葭》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因此,拍摄时不用考虑时间变化,拍一个画面即可。 《蒹葭》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可以选择婉转、舒缓、哀伤的背景音乐。 男演员应演出不畏险阻、几度求索的深情与执着;女演员应演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的朦胧美感。
A.A B.B C.C D.D
8.自古以来,人们对《蒹葭》的主题有多重理解。若把“伊人”理解为“意中人”,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若把“伊人”理解为“理想”,诗歌塑造出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请任选其一作答)
9.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0.“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
11.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乙】
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①喈喈(jiē):鸡呼伴的叫声。②夷:平,此指心情从焦虑到平静。③胶胶:鸡呼伴的叫声。④瘳(chōu):病愈。
(1)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字,给人以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写出了伊人的飘忽难寻。
B.《蒹葭》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表现了主人公对追寻道路艰难曲折的抱怨和不满。
C.《风雨》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三章叠咏,强化感情,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的喜悦、欢欣之情。
D.《风雨》中多次使用叠词,如“凄凄”“喈喈”“潇潇”“胶胶”,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
(2)《诗经》常采用起兴的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对象。甲、乙两诗均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链接材料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蒹葭》与《无衣》同收录在《诗经·秦风》之中,但风格迥异。请从主题方面分析两诗风格迥异的原因。
【链接材料三】
杂诗(其四)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①岁将暮,荣曜②难久恃。
【注释】①俯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②荣曜:指女子青春时光彩焕发的荣华。
(3)对两首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蒹葭》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三章,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同时也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B.《蒹葭》中,通过白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地点的变化写出主人公不畏艰险一再追寻。
C.《杂诗(其四)》中,作者以佳人自比,抒发自己虽值盛年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感叹。
D.《蒹葭》中诗人知道伊人的居处,《杂诗(其四)》中的“南国佳人”迁徙无定,诗人无从知晓她的行踪。
参考答案
1. 萋萋 采采 颜色 萧瑟 2.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3.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4.D 5.C 6.D 7.B 8.示例一:若把“伊人”理解为“意中人”,诗歌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示例二:若把“伊人”理解为“理想”,诗歌塑造出一个为了理想上下求索,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青年形象。 9.①点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②渲染出深秋的凄清、悲凉的气氛;③烘托出主人公惆怅、伤感的心情;④选景典型,芦苇、白露展现了深秋典型的景物特征。 10.突出道路的漫长,高峻,曲折。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侧面烘托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求,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11.链接材料一:(1)B
(2)①《蒹葭》全诗三章,开头都以蒹葭、白露起兴,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怅惘心情;《风雨》每章均以风雨、鸡鸣起兴,从视觉、听觉角度写环境,渲染了风雨凄迷、阴冷沉郁的氛围,从而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归来后的喜悦心情。
②链接材料二:《蒹葭》是一首爱情诗,表达的是抒情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因而含蓄内敛、绵远悠长;《无衣》是一首战歌,表现的是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决心,所以慷慨激昂、矫健爽朗。
(3)链接材料三:D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
在《蒹葭》中,“苍苍”“萋萋”“采采”都是形容芦苇的词语。“苍苍”表示芦苇茂密的样子;“萋萋”形容芦苇繁盛的样子;“采采”则有茂盛、鲜明的意思。通过这些词语的变化,诗人描绘了湖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繁茂连绵的不同状态,展示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和茂密景象。同时,芦苇的茂密也为湖边的秋景增添了一种萧瑟的氛围。秋天常常被人们视为离别、感伤的季节,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茂密的芦苇在风中摇曳的景象,更加强化了这种秋景的萧瑟感,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寂寥和凄凉的情绪。
2.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蒹葭”“萋”“晞”“伊”“溯洄”“跻”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3.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谓”“伊”等字词容易写错。
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诗的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委婉含蓄地抒发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了难言的惆怅与伤感。“直接地抒发了”表述有误;
故选D。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表明时间的转换,并不表明地点的转移;“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表明地点的转换;
故选C。
6.本题考查古诗鉴赏。
D.第二章将“苍、霜、方、长、央”改为“萋、唏、湄、跻、坻”,第三章改为“采、已、涘、右、沚”;
故选D。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写出时间的推移,所以拍摄时需要考虑时间变化,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B。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若把“伊人”理解为“意中人”,结合诗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可以看出,这首诗极力渲染了道路的艰难险阻,目的是以此来侧面衬托男子的坚定信念,突出美好的爱情不易追求到。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可以看出,描绘了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抒发了主人公追求“伊人”求之不得的凄清失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若把“伊人”理解为“理想”,结合“溯洄”“溯游”可知,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又顺流而下,可见追寻之路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但即便这样,主人公依旧没有放弃,展现了主人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歌塑造了一个为了理想上下求索,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青年形象。
9.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通过描写水边芦苇丛生、霜、露等景象,渲染了迷茫的气氛;接着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属于起兴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是以秋景起兴,引出下文对心上人的追求。“白露”“霜”点明了季节是秋天,“蒹葭”“在水一方”点明了地点是在水边,给人以凄清萧瑟之感,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从而烘托了诗中主人公追求心上人却不得的无限惆怅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道阻且长”意思是: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突出路的漫长;“道阻且跻”意思是:那道路高又陡,突出路的高峻;“道阻且右”意思是:那道路弯曲又艰险,突出路的曲折。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主人公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满含惆怅。
1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B.《蒹葭》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从而表现了主人公无限惆怅的心情。选项“抱怨和不满”理解有误;
故选B。
(2)①本题考查对诗歌起兴手法的理解。
《蒹葭》这首诗每章开头的两句诗用的是“兴”,诗人以“蒹葭”“白露”这样的秋景起兴,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痴迷、怅惘的感情,真可谓情景交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怅惘心情。
《风雨》每章前两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从视觉、听觉角度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正处于思念中的女子竟意外地见到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溢于言表。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乎成了和风细雨时的群鸡欢唱了。所以开篇是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归来后的喜悦心情。
②本题考查对两首诗歌主题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时,首先要明确两首诗的主题,即《蒹葭》的爱情主题和《无衣》的战歌主题;然后,分析这两首诗如何通过不同的情感表达、景象描绘和语言运用来体现各自的主题。
《蒹葭》是一首充满朦胧美的爱情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执着追求。诗中充满了对“伊人”的渴望和对追寻之路的艰难描写,情感含蓄而深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既清晰又模糊、既实在又飘渺的美感,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整首诗的节奏舒缓,情感细腻,给人一种悠远、绵长的感觉。
《无衣》是一首激昂的战歌,表现了战士们共同对敌、英勇战斗的豪情。诗中反复强调的是战士们共同面对敌人、共同战斗的决心和勇气。通过“与子同袍”、“与子同仇”等表述,强调了战士们的团结和共同目标,展现了他们慷慨激昂、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整首诗的节奏明快,情感直接而强烈,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和力量感。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蒹葭》一诗中,诗人并未知道伊人的确切居处。诗中只是通过“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描写,展现了伊人所在的地方是水流环绕、难以到达的远方。诗人反复追寻,但伊人始终宛在水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因此,说诗人知道伊人的居处是不准确的;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