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命题区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命题区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30 22:30:58

文档简介

 以调节过程图为情境考查调节机理及相关实验设计
(2021·山东卷)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G的体液调节方式为      。
(2)研究发现,NE主要通过过程②影响MeSC,过程①作用很小。两过程中,NE作用于MeSC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种原因即可)
(3)已知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2)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过程①是传出神经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NE再作用于MeSC,这两种方式中过程②的作用效果大于过程①,可能原因是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中NE作为激素起作用,也可能是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或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过程②中NE作用时间快,过程①中NE作用时间慢。(3)观察黑色小鼠的体毛即观察是否变白以及是否脱发,由图可知,过度紧张和焦虑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和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为了验证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可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组小鼠不处理,体毛无明显变化;B组小鼠切除肾上腺,无肾上腺分泌的G和NE的调节作用,与A组相比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长期束缚会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没有肾上腺分泌的G和NE的调节作用,体毛增多,并会发生脑和脊髓→传出神经→NE引起的调节变化,体毛会变白。由此可见,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导致脱发和白化现象,切除肾上腺有助于抑制脱毛的现象,但对减少白化影响不大。
答案:(1)分级调节 (2)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或NE分别作为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 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 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 (3)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 A组小鼠的体毛无明显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毛发增多(生长旺盛),变白
·任务一 调节过程图中NE产生方式的分析
(1)①过程中,NE的产生属于何种调节方式?
提示:神经—体液调节。
(2)肾上腺髓质产生的NE属于激素还是神经递质?
提示:激素。
(3)②过程中,NE由传出神经释放,属于何种物质,如何作用于MeSC
提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经突出间隙作用于MeSC上的受体。
·任务二 过度紧张、焦虑对发量和发色的影响分析
(1)过度紧张、焦虑会造成发量如何变化?
提示:过度紧张、焦虑会导致G增多,G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Gas6蛋白,从而使Gas6蛋白减少,进而引起HFSC增殖分化使毛囊细胞的数量减少,造成脱发。
(2)过度紧张、焦虑会造成发色如何变化?
提示:过度紧张、焦虑会引起NE增多,NE会导致MeSC异常增殖分化,导致MeSC耗竭,黑色素细胞减少,从而导致发色变白。
·任务三 实验分析
(1)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提示:验证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2)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自变量为是否长期束缚,肾上腺的有无。因变量为体毛的数量,体毛的颜色。
(3)根据实验的自变量,该实验如何设置分组?
提示:分为4组。一组不做任何处理,一组长期束缚,一组切除肾上腺,一组切除肾上腺并长期束缚。
(4)切除肾上腺组的小鼠体毛如何变化?说明理由。
提示:切除肾上腺,分泌的G和NE减少,G减少,对成纤维细胞分泌Gas6蛋白的抑制作用减弱,Gas6蛋白增多,进而引起HFSC增殖分化使毛囊细胞的数量增多,造成体毛增多;NE减少,不会导致MeSC异常增殖分化,毛色不变白。
(5)长期束缚组小鼠的体毛如何变化?说明理由。
提示:长期束缚造成过度焦虑、紧张,从而使G和NE都增多,G增多最终导致体毛减少,造成脱毛,NE增多,造成MeSC异常增殖分化,毛色变白。
(6)切除肾上腺并长期束缚组小鼠的体毛如何变化?
提示:体毛增多,同时变白。
模型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综合模型
1.若该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则a、b、c、d、e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a、b、c、d、e分别表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3.若该图表示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则a表示下丘脑,b(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的变化,可促使c(垂体后叶)释放d(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后,作用于e(肾小管和集合管)。
4.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则a表示下丘脑,b、c、d、e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
5.若该图表示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则a为热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皮肤和汗腺等)。
哺乳动物体内GH(生长激素)的调节和分泌机制复杂,慢波睡眠等多种刺激能通过下丘脑影响GH的分泌。已知GHRH(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SS(生长抑素)均能调节GH的分泌,IGF-1为生长介素(图中实线代表促进作用,虚线代表抑制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GH是由_________(器官)分泌的,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个体生长发育上具有________作用。在调节血糖方面,GH可以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的含量。
(2)人体内GH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态的维持与IGF-1有关。据图分析,实现该稳态的调节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3点)。
(3)图中GH、GHRH在作用方式上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点)。
(4)以大鼠为实验材料,利用切断实验法研究GHRH与SS对垂体细胞的调节作用哪一方占据优势,具体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GH(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能促进生长和发育等,甲状腺激素也能促进生长发育,则GH和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个体生长发育上具有协同作用。在调节血糖方面,GH可以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的含量。(2)据图可知,IGF-1直接抑制垂体的分泌;IGF-1促进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SS,导致SS含量增多,进而抑制垂体的分泌;IGF-1抑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GHRH,导致GHRH含量降低,从而使垂体分泌的GH减少,从而使人体内GH含量保持相对稳定。(3)图中GH、GHRH都是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为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微量、高效)、作为信使传递信息。(4)GHRH促进GH的分泌,SS抑制GH的分泌,二者对垂体细胞的调节作用相抗衡,为研究GHRH与SS对垂体细胞的调节作用哪一方占据优势,可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以消除GHRH与SS对垂体的作用,检测GH的分泌量。若检测结果为垂体分泌的GH迅速减少(GH量下降),说明原来GHRH与SS对垂体的综合作用是促进GH分泌,则说明GHRH占据优势,反之SS占优势。因此实验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且健康的大鼠分成两组,实验组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对照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以后,分别检测两组大鼠GH的分泌量并比较。
答案:(1)垂体 协同 提高 (2)IGF-1直接抑制垂体的分泌 IGF-1促进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SS,导致SS含量增多,进而抑制垂体的分泌 IGF-1抑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GHRH,导致GHRH含量降低,从而使机体的GH减少 (3)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微量、高效) (4)取生理状态相同且健康的大鼠分成两组,实验组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对照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以后,分别检测两组大鼠GH的分泌量并比较
 以生理学实验为情境考查调节过程及实验分析
(2023·山东卷)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由于大脑海马神经元中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导致记忆力减退。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该过程受蛋白激酶cPKCγ的调控。为探究相关机理,以小鼠等为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Ⅰ:探究高糖环境和蛋白激酶cPKCγ对离体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影响。配制含有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模拟正常小鼠的体液环境。将各组细胞分别置于等量培养液中,A组培养液不处理,B组培养液中加入75 mmol/L 的X试剂1 mL,C组培养液中加入75 mmol/L葡萄糖溶液1 mL。实验结果见图甲。
实验Ⅱ: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记忆能力,连续5天测量4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结果见图乙。逃避潜伏期与记忆能力呈负相关,实验中的糖尿病记忆力减退模型小鼠(TD小鼠)通过注射药物STZ制备。
(1)人体中血糖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个方面的来源即可)。已知STZ是通过破坏某种细胞引起了小鼠血糖升高,据此推测,这种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Ⅰ的C组中,在含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加入75 mmol/L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说明加入该浓度葡萄糖溶液后培养液的渗透压    (填“升高”或“降低”),B组实验结果可说明渗透压的变化对C组结果    (填“有”或“没有”)干扰。图甲中A组和C组的实验结果说明蛋白激酶cPKCγ对海马神经元自噬水平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a、b两条曲线所对应的实验动物分别是    (填标号)。
①正常小鼠 ②敲除cPKCγ基因的小鼠 ③TD小鼠 ④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
(4)对TD小鼠进行干预后,小鼠的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于本研究,写出2种可能的干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体中血糖可通过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提供。某种细胞破坏而导致血糖升高,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推测这种细胞为胰岛B细胞。(2)在含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加入75 mmol/L 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说明加入该浓度葡萄糖溶液后培养液的渗透压降低。B组与A组相比,自噬水平相对值不变,说明渗透压的变化对C组结果没有干扰。由题意可知,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该过程受蛋白激酶cPKCγ的调控,图甲中三组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能提高海马神经元自噬水平。(3)逃避潜伏期与记忆能力呈负相关,图乙中a、b两条曲线逃避潜伏期较长,说明记忆力较差。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导致记忆力减退,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由(2)可知,蛋白激酶cPKCγ促进海马神经元自噬,所以敲除cPKCγ基因后,细胞自噬过程受阻,记忆力减退。图中a曲线逃避潜伏期最长,说明记忆力最差,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b曲线对应TD小鼠,其cPKCγ基因正常,逃避潜伏期低于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d曲线对应正常小鼠,c曲线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小鼠。(4)由题意可知,由于糖尿病导致小鼠记忆力减退,所以可通过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使小鼠记忆力得到提高;也可通过抑制Tau磷酸化,提高蛋白激酶cPKCγ的活性或使cPKCγ基因过量表达,提高自噬水平,达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答案:(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胰岛B细胞 (2)降低 没有 在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能提高细胞自噬水平 (3)④③ (4)降低血糖(注射胰岛素);提高蛋白激酶cPKCγ的活性
·任务一 有关记忆力的分析
(1)糖尿病患者记忆力减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蛋白Tau过度磷酸化。
(2)蛋白激酶cPKCγ如何影响记忆力?
提示:蛋白激酶cPKCγ通过调控细胞自噬过程,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从而影响记忆力。
·任务二 实验Ⅰ分析
(1)通过结果分析,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在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
(2)通过结果分析,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能提高细胞自噬水平。
·任务三 实验Ⅱ分析
(1)实验目的是什么?
提示:探究蛋白激酶cPKCγ调控机理。
(2)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提示:是否患糖尿病,是否含有cPKCγ基因。
(3)从实验结果分析,a、b、c、d 4组分别为哪种小鼠?
提示:a曲线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b曲线对应TD小鼠,c曲线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小鼠,d曲线对应正常小鼠。
实验设计与分析
1.明确实验目的
确定实验的类型: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2.分析实验原理
3.分析自变量、因变量(观察指标)、无关变量
4.设计实验步骤
①分组编号(前测);
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③将材料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放置/培养一段时间;
④观察并记录(或测量、统计)实验结果。
5.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下图为血压调节的部分流程,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催化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AⅠ),继而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血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直接导致血管收缩的信号分子有      。在观看比赛时,人的血压往往会升高,此时图中的X神经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血容量升高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托普利是一种降压药,为验证其降压效果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表格:
实验步骤 简要操作过程
小鼠分组 将60只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为血压正常鼠,乙组为高血压模型鼠,丙组为①
初次测定 对三组小鼠称量体重,并测量三组小鼠②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按40 mg·kg-1用生理盐水对甲和乙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
实验组处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测量 同初次测定的步骤
实验数据处理并比较 血压:乙组>甲组≈丙组;AⅠ含量:丙组>乙组>甲组;AⅡ含量:乙组>甲组>丙组
(4)据上表推测卡托普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________________酶的活性,进而使AⅡ的含量下降,导致了醛固酮分泌量降低使血容量下降,血管      ,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血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直接导致血管收缩的信号分子有AⅡ和神经递质。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血压升高,所以在观看比赛时,人的血压往往会升高,此时图中的X神经最可能是交感神经。(2)醛固酮分泌过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增强,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3)根据对照实验的一般设计思路和原则,可补充相应的实验步骤:丙组为高血压模型鼠;因为实验数据处理并比较的内容是血压、AⅠ、AⅡ的含量,所以需要初次测定三组小鼠的血压、AⅠ、AⅡ的含量;甲、乙作为对照组,按40 mg·kg-1用生理盐水对甲和乙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对丙组(实验组)小鼠按40 mg·kg-1用含卡托普利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4)由实验结果并结合题干信息,可初步推测:卡托普利具有降血压作用,机理是卡托普利抑制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使AⅡ的含量降低,进而导致了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使血容量下降,血管舒张(或血管收缩性下降),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
答案:(1)神经—体液调节 AⅡ和神经递质 交感神经 (2)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增强,进而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导致血容量升高 (3)①高血压模型鼠
②血压、AⅠ含量、AⅡ含量 ③对照组处理 ④按40 mg·kg-1用含卡托普利的生理盐水对丙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 (4)血管紧张素转化 舒张(共38张PPT)
命题区3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021·山东卷)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题型一 以调节过程图为情境考查调节机理及相关实验设计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G的体液调节方式为_________。
(2)研究发现,NE主要通过过程②影响MeSC,过程①作用很小。两过程中,NE作用于MeSC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种原因即可)
(3)已知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2)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过程①是传出神经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NE再作用于MeSC,这两种方式中过程②的作用效果大于过程①,可能原因是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中NE作为激素起作用,也可能是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或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过程②中NE作用时间快,过程①中NE作用时间慢。(3)观察黑色小鼠的
体毛即观察是否变白以及是否脱发,由图可知,过度紧张和焦虑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和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为了验证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可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组小鼠不处理,体毛无明显变化;B组小鼠切除肾上腺,无肾上腺分泌的G和NE的调节作用,与A组相比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长期
束缚会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没有肾上腺分泌的G和NE的调节作用,体毛增多,并会发生脑和脊髓→传出神经→NE引起的调节变化,体毛会变白。由此可见,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导致脱发和白化现象,切除肾上腺有助于抑制脱毛的现象,但对减少白化影响不大。
答案:(1)分级调节 (2)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或NE分别作为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 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 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 (3)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 A组小鼠的体毛无明显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毛发增多(生长旺盛),变白
·任务一 调节过程图中NE产生方式的分析
(1)①过程中,NE的产生属于何种调节方式?
提示:神经—体液调节。
(2)肾上腺髓质产生的NE属于激素还是神经递质?
提示:激素。
(3)②过程中,NE由传出神经释放,属于何种物质,如何作用于MeSC
提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经突出间隙作用于MeSC上的受体。
·任务二 过度紧张、焦虑对发量和发色的影响分析
(1)过度紧张、焦虑会造成发量如何变化?
提示:过度紧张、焦虑会导致G增多,G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Gas6蛋白,从而使Gas6蛋白减少,进而引起HFSC增殖分化使毛囊细胞的数量减少,造成脱发。
(2)过度紧张、焦虑会造成发色如何变化?
提示:过度紧张、焦虑会引起NE增多,NE会导致MeSC异常增殖分化,导致MeSC耗竭,黑色素细胞减少,从而导致发色变白。
·任务三 实验分析
(1)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提示:验证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2)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自变量为是否长期束缚,肾上腺的有无。因变量为体毛的数量,体毛的颜色。
(3)根据实验的自变量,该实验如何设置分组?
提示:分为4组。一组不做任何处理,一组长期束缚,一组切除肾上腺,一组切除肾上腺并长期束缚。
(4)切除肾上腺组的小鼠体毛如何变化?说明理由。
提示:切除肾上腺,分泌的G和NE减少,G减少,对成纤维细胞分泌Gas6蛋白的抑制作用减弱,Gas6蛋白增多,进而引起HFSC增殖分化使毛囊细胞的数量增多,造成体毛增多;NE减少,不会导致MeSC异常增殖分化,毛色不变白。
(5)长期束缚组小鼠的体毛如何变化?说明理由。
提示:长期束缚造成过度焦虑、紧张,从而使G和NE都增多,G增多最终导致体毛减少,造成脱毛,NE增多,造成MeSC异常增殖分化,毛色变白。
(6)切除肾上腺并长期束缚组小鼠的体毛如何变化?
提示:体毛增多,同时变白。
模型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综合模型
1.若该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则a、b、c、d、e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a、b、c、d、e分别表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3.若该图表示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则a表示下丘脑,b(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的变化,可促使c(垂体后叶)释放d(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后,作用于e(肾小管和集合管)。
4.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则a表示下丘脑,b、c、d、e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
5.若该图表示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则a为热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皮肤和汗腺等)。
哺乳动物体内GH(生长激素)的调节和分泌机制复杂,慢波睡眠等多种刺激能通过下丘脑影响GH的分泌。已知GHRH(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SS(生长抑素)均能调节GH的分泌,IGF-1为生长介素(图中实线代表促进作用,虚线代表抑制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GH是由_______________(器官)分泌的,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个体生长发育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在调节血糖方面,GH可以_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的含量。
(2)人体内GH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态的维持与IGF-1有关。据图分析,实现该稳态的调节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3点)。
(3)图中GH、GHRH在作用方式上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点)。
(4)以大鼠为实验材料,利用切断实验法研究GHRH与SS对垂体细胞的调节作用哪一方占据优势,具体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GH(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能促进生长和发育等,甲状腺激素也能促进生长发育,则GH和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个体生长发育上具有协同作用。在调节血糖方面,GH可以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的含量。(2)据图可知,IGF-1直接抑制垂体的分泌;IGF-1促进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SS,导致SS含量增多,进而抑制垂体的分泌;IGF-1抑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GHRH,导致GHRH含量降低,从而使垂体分泌的GH减少,从而使人体内GH含量保持相对稳定。(3)图中GH、GHRH都是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为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微量、高
效)、作为信使传递信息。(4)GHRH促进GH的分泌,SS抑制GH的分泌,二者对垂体细胞的调节作用相抗衡,为研究GHRH与SS对垂体细胞的调节作用哪一方占据优势,可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以消除GHRH与SS对垂体的作用,检测GH的分泌量。若检测结果为垂体分泌的GH迅速减少(GH量下降),说明原来GHRH与SS对垂体的综合作用是促进GH分泌,则说明GHRH占据优势,反之SS占优势。因此实验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且健康的大鼠分成两组,实验组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对照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以后,分别检测两组大鼠GH的分泌量并比较。
答案:(1)垂体 协同 提高 (2)IGF-1直接抑制垂体的分泌 IGF-1促进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SS,导致SS含量增多,进而抑制垂体的分泌 IGF-1抑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GHRH,导致GHRH含量降低,从而使机体的GH减少 (3)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微量、高效) (4)取生理状态相同且健康的大鼠分成两组,实验组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对照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以后,分别检测两组大鼠GH的分泌量并比较
(2023·山东卷)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由于大脑海马神经元中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导致记忆力减退。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该过程受蛋白激酶cPKCγ的调控。为探究相关机理,以小鼠等为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Ⅰ:探究高糖环境和蛋白激酶cPKCγ对离体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影响。配制含有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模拟正常小鼠的体液环境。将各组细胞分别置于等量培养液中,A组培养液不处理,B组培养液中加入75 mmol/L 的X试剂1 mL,C组培养液中加入75 mmol/L葡萄糖溶液1 mL。实验结果见图甲。
题型二 以生理学实验为情境考查调节过程及实验分析
实验Ⅱ: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记忆能力,连续5天测量4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结果见图乙。逃避潜伏期与记忆能力呈负相关,实验中的糖尿病记忆力减退模型小鼠(TD小鼠)通过注射药物STZ制备。
(1)人体中血糖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个方面的来源即可)。已知STZ是通过破坏某种细胞引起了小鼠血糖升高,据此推测,这种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Ⅰ的C组中,在含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加入75 m mol/L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说明加入该浓度葡萄糖溶液后培养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B组实验结果可说明渗透压的变化对C组结果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干扰。图甲中A组和C组的实验结果说明蛋白激酶cPKCγ对海马神经元自噬水平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a、b两条曲线所对应的实验动物分别是_______(填标号)。
①正常小鼠 ②敲除cPKCγ基因的小鼠 
③TD小鼠 ④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
(4)对TD小鼠进行干预后,小鼠的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于本研究,写出2种可能的干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体中血糖可通过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提供。某种细胞破坏而导致血糖升高,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推测这种细胞为胰岛B细胞。(2)在含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加入75 mmol/L 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说明加入该浓度葡萄糖溶液后培养液的渗透压降低。B组与A组相比,自噬水平相对值不变,说明渗透压的变化对C组结果没有干扰。由题意可知,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该过程受蛋白激酶cPKCγ的调控,图甲中三组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在高浓度葡萄糖
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能提高海马神经元自噬水平。(3)逃避潜伏期与记忆能力呈负相关,图乙中a、b两条曲线逃避潜伏期较长,说明记忆力较差。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导致记忆力减退,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由(2)可知,蛋白激酶cPKCγ促进海马神经元自噬,所以敲除cPKCγ基因后,细胞自噬过程受阻,记忆力减退。图中a曲线逃避潜伏期最长,说明记忆力最差,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b曲线对应TD小鼠,其cPKCγ基因正常,逃避潜伏期低于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d曲线对应正常小鼠,c曲线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小鼠。(4)由题意可知,由于糖尿病导致
小鼠记忆力减退,所以可通过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使小鼠记忆力得到提高;也可通过抑制Tau磷酸化,提高蛋白激酶cPKCγ的活性或使cPKCγ基因过量表达,提高自噬水平,达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答案:(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胰岛B细胞 (2)降低 没有 在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能提高细胞自噬水平 (3)④③ (4)降低血糖(注射胰岛素);提高蛋白激酶cPKCγ的活性
·任务一 有关记忆力的分析
(1)糖尿病患者记忆力减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蛋白Tau过度磷酸化。
(2)蛋白激酶cPKCγ如何影响记忆力?
提示:蛋白激酶cPKCγ通过调控细胞自噬过程,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从而影响记忆力。
·任务二 实验Ⅰ分析
(1)通过结果分析,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在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
(2)通过结果分析,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能提高细胞自噬水平。
·任务三 实验Ⅱ分析
(1)实验目的是什么?
提示:探究蛋白激酶cPKCγ调控机理。
(2)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提示:是否患糖尿病,是否含有cPKCγ基因。
(3)从实验结果分析,a、b、c、d 4组分别为哪种小鼠?
提示:a曲线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b曲线对应TD小鼠,c曲线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小鼠,d曲线对应正常小鼠。
实验设计与分析
1.明确实验目的
确定实验的类型: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2.分析实验原理
3.分析自变量、因变量(观察指标)、无关变量
4.设计实验步骤
①分组编号(前测);
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③将材料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放置/培养一段时间;
④观察并记录(或测量、统计)实验结果。
5.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下图为血压调节的部分流程,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催化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AⅠ),继而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血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直接导致血管收缩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观看比赛时,人的血压往往会升高,此时图中的X神经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血容量升高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托普利是一种降压药,为验证其降压效果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表格:
实验步骤 简要操作过程
小鼠分组 将60只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为血压正常鼠,乙组为高血压模型鼠,丙组为①_________
初次测定 对三组小鼠称量体重,并测量三组小鼠②_________
③______ 按40 mg·kg-1用生理盐水对甲和乙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
实验组处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上表推测卡托普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________________酶的活性,进而使AⅡ的含量下降,导致了醛固酮分泌量降低使血容量下降,血管________________,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
实验步骤 简要操作过程
再次测量 同初次测定的步骤
实验数据处理并比较 血压:乙组>甲组≈丙组;AⅠ含量:丙组>乙组>甲组;AⅡ含量:乙组>甲组>丙组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血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直接导致血管收缩的信号分子有AⅡ和神经递质。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血压升高,所以在观看比赛时,人的血压往往会升高,此时图中的X神经最可能是交感神经。(2)醛固酮分泌过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增强,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3)根据对照实验的一般设计思路和原则,可补充相应的实验步骤:丙组为高血压模型鼠;因为实验数据处理并比较的内容是血压、AⅠ、AⅡ的含量,所以需要初次测定三组小鼠的血压、AⅠ、AⅡ
的含量;甲、乙作为对照组,按40 mg·kg-1用生理盐水对甲和乙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对丙组(实验组)小鼠按40 mg·kg-1用含卡托普利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4)由实验结果并结合题干信息,可初步推测:卡托普利具有降血压作用,机理是卡托普利抑制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使AⅡ的含量降低,进而导致了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使血容量下降,血管舒张(或血管收缩性下降),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
答案:(1)神经—体液调节 AⅡ和神经递质 交感神经 (2)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增强,进而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导致血容量升高 (3)①高血压模型鼠
②血压、AⅠ含量、AⅡ含量 ③对照组处理 ④按40 mg·kg-1用含卡托普利的生理盐水对丙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 (4)血管紧张素转化 舒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