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性必修2 P2图1-1)黑光灯诱捕昆虫和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原理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何种信息传递?前者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属于物理信息;后者利用了昆虫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原理,属于化学信息。
2.(选择性必修2 P3正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试举出调查结果低于真实值的两种情况:标记物导致该种鼠行动不便,更易被捕;标记到重捕的时间间隔过短,且在标记鼠密集处重捕。
3.(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选择性必修2 P6“生物科技进展”)除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外,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还有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或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5.(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1)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因此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2)10 mL培养液,25 ℃培养条件下,培养后期,酵母菌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氧气等越来越少,有害代谢物质积累,pH改变,种内斗争加剧。
6.(选择性必修2 P16小字部分)简述密度制约因素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鼠的种群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食物短缺,流行病越容易传播,种群数量随之减少;种群数量减少后,对食物的竞争减少,疾病不容易传播,种群数量又会慢慢增加。
7.(选择性必修2 P28“与社会的联系”)渔业生产中,为了使人工池塘中养殖的鱼类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种措施?选择生态位不同的鱼类(食性和生存空间不同的鱼类)。
8.(选择性必修2 P29“概念检测”)下图a、b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b处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同种生物如桦树的高低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垂直结构。矮小的野草丛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9.(选择性必修2 P35“思考·讨论”)某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乔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则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是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水分。
10.(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哪个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理由是处于半干旱地区,受水分影响,弃耕农田最可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种群及其动态
1.种群密度调查的误差分析
(1)标记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估算结果偏大的四点原因
②估算结果偏小的两点原因
(2)样方法误差归纳
(3)抽样检测法误差三点归纳
2.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
3.坐标模型中K值确认与λ值变动分析
(1)K值确认:K值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
(2)λ值变动分析: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因此,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稳定);若λ>1,则种群数量增长;若λ>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若λ<1,则种群数量下降。如下图所示:
考向1| 种群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2022·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 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审题指导] 将题干文字信息转化为公式:“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N,则有第一次捕获总数/N=第二次捕获总数/(N-第一次捕获总数),求出N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
A 解析:由题干信息“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2.(2024·山东卷)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
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
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
C 解析: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根据预先设计的多度等级进行估算,A正确;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B正确;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该次生代谢物可能杀死棉蚜天敌,所以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D正确。
考向2| 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3.(2023·山东卷)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D 解析:种群包括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不是仅指同一年出生的所有个体,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只涉及某一年出生的灰松鼠,统计得到的曲线是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存活情况,根据题图无法得知该地灰松鼠种群的数量变化,故不能推测出其种内竞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C错误;根据题图可知,幼龄灰松鼠存活数下降最快,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4.(不定项)(2023·山东卷)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
AC 解析:据题图分析,初始密度小于b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即种群数量会下降,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为a~b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即种群数量下降,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初始密度为b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初始密度为b~c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当种群初始密度为c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因此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若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增长速率降低,则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使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0,即此时b点右移,D错误。
群落及其演替
1.“三看法”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2.明确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3.正确认识生态位
4.取样器取样法误差三点归纳
5.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6.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过程
内部因素 优势种群 过度发展→改变光照、温度和土壤养分状况→内部环境变得不适于原种群,为其他种群的发生和发展创造条件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新物种的侵入、定居,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加剧,还会导致其他新物种的侵入
外部环境因素 火灾、涝灾、病虫害、严寒等改变演替过程
人类活动 建立人工群落:培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等
改变群落: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考向1| 群落的特征
1.(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草 种类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D 解析: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B正确;据题表可知,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分布的海草种类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C正确;据题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故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D错误。
考向2| 群落的演替及影响因素
2.(2023·湖南卷)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______(填“1”“20”或“400”)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________(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解析:(1)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种群密度小,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较大样方面积。由题图可知,树龄≤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树龄个体所占比例小,则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可能使树龄≤5年幼苗的死亡率升高,所以人为干扰生境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高11%,可能是因为人为干扰生境下郁闭度下降,6~25年树龄的个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若要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应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从而减少种间竞争。(3)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类活动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①正确;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0~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②错误;气温、干旱和火灾等自然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③正确;由题意可知,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④正确;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⑤错误。
答案:(1)400 红豆杉种群密度小(或红豆杉为高大乔木) 增长型 (2)人为干扰生境中的选择性采伐和放牧使树龄≤5年幼苗死亡率升高 红豆杉是喜阳乔木,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利于6~25年树龄红豆杉生存 高 (3)①③④(共42张PPT)
专题九 种群和群落
专题体系 重构建
01
1.(选择性必修2 P2图1-1)黑光灯诱捕昆虫和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原理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何种信息传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同
前者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属于物理信息;后者利用了昆虫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原理,属于化学信息
2.(选择性必修2 P3正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试举出调查结果低于真实值的两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记物导致该种鼠行动不便,更易被捕;标记到重捕的时间间隔过短,且在标记鼠密集处重捕
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选择性必修2 P6“生物科技进展”)除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外,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或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5.(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1)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________,因此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__________,求平均值。
(2)10 mL培养液,25 ℃培养条件下,培养后期,酵母菌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氧气等越来越少,有害代谢物质积累,pH改变,种内斗争加剧
自身对照
重复实验
6.(选择性必修2 P16小字部分)简述密度制约因素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性必修2 P28“与社会的联系”)渔业生产中,为了使人工池塘中养殖的鱼类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种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鼠的种群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食物短缺,流行病越容易传播,种群数量随之减少;种群数量减少后,对食物的竞争减少,疾病不容易传播,种群数量又会慢慢增加
选择生态位不同的鱼类(食性和生存空间不同的鱼类)
8.(选择性必修2 P29“概念检测”)下图a、b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b处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同种生物如桦树的高低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垂直结构。矮小的野草丛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9.(选择性必修2 P35“思考·讨论”)某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乔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则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哪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水分
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处于半干旱地区,受水分影响,弃耕农田最可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高频考点 精研析
02
1.种群密度调查的误差分析
(1)标记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估算结果______的四点原因
考点一 种群及其动态
偏大
②估算结果______的两点原因
偏小
(2)样方法误差归纳
(3)抽样检测法误差三点归纳
2.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
3.坐标模型中K值确认与λ值变动分析
(1)K值确认:K值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______,如图所示:
波动
(2)λ值变动分析: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因此,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稳定);若________,则种群数量增长;若λ>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增长;若_________,则种群数量下降。如下图所示:
λ>1
“J”形
λ<1
考向1| 种群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2022·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 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
[审题指导] 将题干文字信息转化为公式:“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N,则有第一次捕获总数/N=第二次捕获总数/(N-第一次捕获总数),求出N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
A 解析:由题干信息“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2.(2024·山东卷)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
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
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
√
C 解析: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根据预先设计的多度等级进行估算,A正确;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B正确;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该次生代谢物可能杀死棉蚜天敌,所以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D正确。
考向2| 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3.(2023·山东卷)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
D 解析:种群包括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不是仅指同一年出生的所有个体,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只涉及某一年出生的灰松鼠,统计得到的曲线是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存活情况,根据题图无法得知该地灰松鼠种群的数量变化,故不能推测出其种内竞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C错误;根据题图可知,幼龄灰松鼠存活数下降最快,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4.(不定项)(2023·山东卷)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
√
√
AC 解析:据题图分析,初始密度小于b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即种群数量会下降,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为a~b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即种群数量下降,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初始密度为b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初始密度为b~c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当种群初始密度为c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因此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若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增长速率降低,则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使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0,即此时b点右移,D错误。
1.“三看法”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考点二 群落及其演替
2.明确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3.正确认识生态位
4.取样器取样法误差三点归纳
5.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6.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过程
内部因素 优势种群 过度发展→改变光照、温度和土壤养分状况→内部环境变得不适于原种群,为其他种群的发生和发展创造条件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_________的侵入、定居,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加剧,还会导致其他新物种的侵入
外部环境因素 火灾、涝灾、病虫害、严寒等改变演替过程
__________ 建立人工群落:培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等
改变群落: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新物种
人类活动
考向1| 群落的特征
1.(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草
种类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
D 解析: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B正确;据题表可知,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分布的海草种类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C正确;据题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故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D错误。
考向2| 群落的演替及影响因素
2.(2023·湖南卷)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______(填“1”“20”或“400”)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________(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填序号)。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解析:(1)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种群密度小,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较大样方面积。由题图可知,树龄≤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树龄个体所占比例小,则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可能使树龄≤5年幼苗的死亡率升高,所以人为干扰生境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高11%,可能是因为人为干扰生境下郁闭度下降,6~25年树龄的个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若要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应选择性采伐与红
豆杉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从而减少种间竞争。(3)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类活动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①正确;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0~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②错误;气温、干旱和火灾等自然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③正确;由题意可知,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④正确;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⑤错误。
答案:(1)400 红豆杉种群密度小(或红豆杉为高大乔木) 增长型 (2)人为干扰生境中的选择性采伐和放牧使树龄≤5年幼苗死亡率升高 红豆杉是喜阳乔木,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利于6~25年树龄红豆杉生存 高 (3)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