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31 08:52:06

文档简介

1.(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或无机盐)。
2.(选择性必修1 P39“相关信息”)抗抑郁药一般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有的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
3.(选择性必修1 P48“相关信息”)不同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1)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
补充方式:既可口服,也可注射。
(2)氨基酸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补充方式:既可口服,也可注射。
(3)多肽和蛋白质类:如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
补充方式:不宜口服,需注射。
4.(选择性必修1 P54正文)(1)一种激素只作用于特定器官或细胞的原因是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或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只有靶器官或靶细胞上有该激素的受体。
(2)“一种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所以一种细胞只有一种激素的受体”这句话是否正确?不正确。请说明原因:一种细胞可能有多种激素的受体。如肝细胞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的受体,是多种激素的靶细胞。
5.(选择性必修1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简述其目的和原理:目的是刺激呼吸中枢。
原理如下:

6.(选择性必修1 P60表3-2)正常成年人一天水的摄入量是2.5 kg。而某人一天要喝多于10 kg水,经检查发现他的垂体功能有问题,此人多饮的原因可能是此人垂体功能出现问题,可能是不能释放由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神经调节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造成多饮。
7.(选择性必修1 P68“相关信息”)抗原一定是从外界侵入机体的吗?抗原不一定是从外界侵入机体的,也可以是自身衰老的、损伤的和癌变的细胞。
8.(选择性必修1 P19正文)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其意义是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9.(选择性必修1 P20正文)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并且树突很多,这有什么意义呢?轴突很长,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10.(选择性必修1 P53正文)分级调节的意义是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11.(选择性必修1 P60正文)水盐平衡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生理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当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12.(选择性必修1 P73正文)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靶细胞遭病原体伤害致死属于细胞坏死。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13.(选择性必修1 P74正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其信息分子依次是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
14.(选择性必修1 P83正文)两次接种疫苗间隔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原因是时间间隔太短时,前一次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将后一次接种的疫苗中和,降低疫苗的作用效果;间隔时间太长时,前一次产生的记忆细胞较少,使得后一次接种的疫苗产生的免疫加强效果降低。
 内环境及稳态
1.体液组成成分的判定
2.内环境的成分和生理过程
(1)判断物质是否存在于内环境
(2)判断生理过程是否发生于内环境
3.组织水肿的原因
考向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2024·浙江6月选考改编)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于淋巴液
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
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
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D 解析: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汇集到淋巴管中,最终汇入血浆,所以血浆和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需要进入组织液裂解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因此淋巴细胞也可分布在组织液中,D正确。
2.酮体是脂肪在肝脏进行氧化分解时所生成的特殊中间产物,可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但当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患者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供能不足
C.糖尿病患者比健康人更容易出现酮体酸中毒的症状
D.人体的血浆渗透压降低,可能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A 解析:由题意“酮体是脂肪在肝脏进行氧化分解时所生成的特殊中间产物”可知,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的过程发生在肝细胞(细胞内液)中,A错误;由题意酮体“可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可知,当脑组织利用葡萄糖(供能)出现障碍时,酮体可被转移至脑组织氧化供能,即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供能不足,B正确;糖尿病患者体内糖氧化分解供能受阻,患者肝脏中脂肪的氧化分解增加,导致其血液中酮体含量增加而出现酸中毒,故糖尿病患者比健康人更容易出现酮体酸中毒的症状,C正确;人体的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会大量进入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组织液,而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考向2| 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3.(2024·黑吉辽卷)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
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
D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清中尿素、尿酸作为代谢产物,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禁食初期血糖含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含量回升,B正确;尿酸为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DNA、RNA)的分解,C正确;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D错误。
4.(2023·湖北卷)2023年4月,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26 000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审题指导] 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D 解析:参赛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运动过程中出汗增加,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稳态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错误;剧烈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蠕动变慢,C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并经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D正确。
5.(不定项)(2020·山东卷)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 ℃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ACD 解析: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体温维持在38 ℃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神经调节
1.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1)兴奋的产生机制
(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2.“二看法”判断电表指针偏转(两电极均在神经细胞膜外)
3.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辨析
根据以上方法,可以判断出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
4.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模型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5.自主神经系统(即内脏运动神经)
(1)自主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抗衡关系
考向1|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2023·山东卷)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A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而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两者共同完成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若仅有脑干功能正常而脊髓受损,也无法完成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A错误;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B正确;正常情况下,呼吸运动既能受到意识的控制,也可以自主进行,这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脑干对脊髓的分级调节,C正确;CO2属于体液调节因子,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作用于呼吸中枢,即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CO2浓度升高,可刺激脑干加快呼吸频率,从而有助于CO2排出,D正确。
2.(2023·北京卷)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B 解析: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是人类先天就有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是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B符合题意;运动时通过流汗来增加散热,这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不符合题意;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是与生俱来的行为,该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D不符合题意。
考向2| 神经调节的过程
3.(2023·山东卷)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
B.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
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
A 解析:静息电位状态下,K+外流导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内外电位差减小阻止了K+的继续外流,A正确;当膜内为正电位时,Cl-内流不会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B错误;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促进Na+的内流,Na+内流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减小,抑制Na+的继续内流,C错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为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再变为外正内负,膜电位变化过程中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错误。
4.(2024·山东卷)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当抓捏面部皮肤时,会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导致瞳孔扩张,该反射称为瞳孔皮肤反射,其反射通路如图所示,其中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传入神经①属于脑神经
C.传出神经②属于躯体运动神经
D.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该反射不能完成
C 解析:该反射不需要后天学习就可以获得,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传入神经①与脑相连,属于脑神经,B正确;传出神经②支配瞳孔开大肌(瞳孔扩张),因其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属于内脏运动神经,C错误;已知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该反射不能完成,D正确。
考向3|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5.(2021·山东卷)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C 解析:膝跳反射经过的突触数目少,二者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会使排尿量减少,人体内环境水分增多,脑组织水肿会更加严重,C错误;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6.(2022·山东卷)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A 解析: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是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考向4| 自主神经系统
7.(不定项)剧烈运动时心跳过快,血压升高,下图为相关动脉压力反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最终对动脉血压进行调节。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剧烈运动时图中的交感神经活动加强,阻止血压一直升高
C.剧烈运动时汗液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也会增加
D.图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是相同的
AC 解析:由题图可知,图示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A正确;剧烈运动时题图中的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进而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减缓心率,阻止血压一直升高,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B错误;剧烈运动时,在汗液大量分泌的同时,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维持机体水分的平衡,C正确;题图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不完全相同,D错误。
 体液调节
1.厘清激素调节的几个关键点
2.血糖、体温、水盐平衡调节的模型辨析
(1)血糖平衡调节
①体液调节途径(血糖调节的主要通路):血糖含量升高(降低)时→刺激胰岛B(A)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降低(升高)。
②神经—体液调节途径:血糖含量升高(降低)时→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细胞→作用于胰岛B细胞(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降低(升高)。
(2)体温平衡调节
(3)水盐平衡调节
①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②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
3.探究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思路与方法
(1)一般思路
(2)方法示例
①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a.饲喂法
b.摘除法和注射法
②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3)实验成功的关键点
①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实验方法:
下丘脑、垂体和胰岛分泌的激素多为多肽类或蛋白质类。多肽类、蛋白质类激素易被消化酶分解,故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口服。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固醇类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②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长状况相似的动物平均分组,每组要有数量相等的多只动物。
③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变量个数,保证单一变量。
④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使用蒸馏水。
考向1| 激素调节的过程
1.(2023·山东卷)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体内GC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作为药物服用时,血浆中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GC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GC分泌增加不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C.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GC的分泌
C 解析:艾滋病是HIV侵染免疫细胞导致的疾病,而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GC不可用于治疗艾滋病,A错误;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而肾上腺素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B错误;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因此长期服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C正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得垂体合成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然后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GC的分泌,D错误。
2.(2024·江西卷)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冷库后,机体可通过分泌糖皮质激素调节代谢(如下图)以适应冷环境。综合激素调节的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垂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糖皮质激素在引发体内细胞代谢效应后失活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也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都存在分级调节
B 解析:垂体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从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别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调节生长发育等,A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由此可知,糖皮质激素在引发体内细胞代谢效应后失活,B正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不能直接作用于肾上腺,C错误。由题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应该是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D错误。
3.(2024·广东卷)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经诊断,医生建议采用激素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
B.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
C.甲状腺激素治疗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
D.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
C 解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负反馈作用减弱,则TRH和TSH水平高于正常,而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A正确;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是缺碘,B正确;甲状腺激素治疗只能够提高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C错误;采用激素治疗该患者,可检测血液中TRH、TSH等相关激素水平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评估治疗效果,D正确。
考向2|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关系
4.(不定项)(2022·山东卷)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
AD 解析: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收缩使产热增加,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有躯体运动神经,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多,故也有内脏运动神经参与,A正确;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B错误;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内环境pH不会明显上升,但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导致碳酸根增多,碳酸钠等弱碱盐增多,可导致内环境pH在一定范围内上升,使人发生呼吸性碱中毒,D正确。
5.(2024·山东卷)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胆囊储存释放的胆汁属于消化液,其分泌与释放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调节过程中,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说明肝细胞表面有        。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发生动作电位,此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         。
(2)机体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量    (填“增加”或“减少”)。临床上可用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增加尿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从水盐调节角度分析,该治疗方法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的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据图设计以下实验,已知注射各试剂所用溶剂对实验检测指标无影响。
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    (填序号)。
①ACh抑制剂 ②CCK抗体 ③ACh抑制剂+CCK抗体
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检测指标无差异,则下丘脑所在通路不受影响。
解析:(1)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说明肝细胞表面有迷走神经递质受体。发生动作电位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的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抑制醛固酮的作用,从而减少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尿量,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3)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由题图可知,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相关的物质是CCK,即自变量为是否注射CCK抗体,因变量是胆汁释放量。所以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CCK抗体。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胆汁释放量。
答案:(1)迷走神经递质受体 外负内正 (2)增加 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抑制醛固酮的作用,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量,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 (3)② 胆汁释放量
 免疫调节
1.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 细胞 巨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树突状细胞
T 细胞 辅助性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胸腺中成熟) 识别抗原,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 T细胞 识别、接触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并使之裂解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 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记忆细胞 B(T)细胞、 记忆B(T)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两大免疫过程
3.区分三类免疫失调症
考向1|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2024·安徽卷)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C 解析:病毒寄生在细胞中会引起细胞免疫,最终需要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B错误;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相应病毒有关,C正确;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细胞因子的刺激,D错误。
2.(2023·广东卷)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下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审题指导]图中a~b段病毒入侵并增殖,引发机体开始进行特异性免疫,T细胞数量增加→随后b~c段病毒数量减少,c点后T细胞数量也减少并趋于稳定。
C 解析:a~b期间病毒入侵,导致辅助性T细胞开始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使其释放病毒,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B正确;B细胞激活需要两个信号刺激: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是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第二个信号,C错误;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D正确。
3.(不定项)(2021·山东卷改编)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ABC 解析:由于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B错误;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错误;干扰素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考向2| 免疫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
4.(2024·山东卷)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C 解析: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A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因此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C正确;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5.(2024·甘肃卷)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穿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细胞并增殖,使机体出现昏睡、抽搐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
B.吞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随体液循环并与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
D.接种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
A 解析: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裂解被乙脑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但不能裂解乙脑病毒,A错误;吞噬细胞表面受体可以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并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分泌蛋白,可以通过体液的运输,并与抗原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C正确;乙脑疫苗是一种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D正确。
6.(2023·山东卷)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
A.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C 解析: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异常反应,A错误;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才会出现过敏反应,B错误;过敏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抗体吸附于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并不是都吸附于肥大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这些抗体相结合,D错误。(共86张PPT)
专题七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体系 重构建
01
1.(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___,_______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_____作用进入细胞,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_________________。

内环境
渗透
电解质(或无机盐)
2.(选择性必修1 P39“相关信息”)抗抑郁药一般通过作用于_____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有的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______,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
突触
回收
3.(选择性必修1 P48“相关信息”)不同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1)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
补充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氨基酸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补充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肽和蛋白质类:如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
补充方式:__________________。
既可口服,也可注射
既可口服,也可注射
不宜口服,需注射
4.(选择性必修1 P54正文)(1)一种激素只作用于特定器官或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种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所以一种细胞只有一种激素的受体”这句话是否正确?_______。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或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只有靶器官或靶细胞上有该激素的受体
不正确
一种细胞可能有多种激素的受体。如肝细胞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的受体,是多种激素的靶细胞
5.(选择性必修1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简述其目的和原理: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是刺
激呼吸中枢。
原理如下:
6.(选择性必修1 P60表3-2)正常成年人一天水的摄入量是2.5 kg。而某人一天要喝多于10 kg水,经检查发现他的垂体功能有问题,此人多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人垂体功能出现问题,可能是不能释放由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神经调节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造成多饮
7.(选择性必修1 P68“相关信息”)抗原一定是从外界侵入机体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选择性必修1 P19正文)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___
_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原不一定是从外界侵入机体的,也可以是自身衰老的、损伤的和癌变的细胞

交感神经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9.(选择性必修1 P20正文)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并且树突很多,这有什么意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择性必修1 P53正文)分级调节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轴突很长,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11.(选择性必修1 P60正文)水盐平衡调节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调节中枢在________。渴觉中枢在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位于_______,抗利尿激素由_______合成并分泌,生理功能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___________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
大脑皮层
下丘脑
下丘脑
促进肾
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肾上腺皮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
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12.(选择性必修1 P73正文)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_________,靶细胞遭病原体伤害致死属于___
_________。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_____________的辅助。
13.(选择性必修1 P74正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_________构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其信息分子依次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细胞凋亡

胞坏死
辅助性T细胞
信息分子
神经递质、
激素和细胞因子
14.(选择性必修1 P83正文)两次接种疫苗间隔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间隔太短时,前一次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将后一次接种的疫苗中和,降低疫苗的作用效果;间隔时间太长时,前一次产生的记忆细胞较少,使得后一次接种的疫苗产生的免疫加强效果降低
高频考点 精研析
02
1.体液组成成分的判定
考点一 内环境及稳态
2.内环境的成分和生理过程
(1)判断物质是否存在于内环境
(2)判断生理过程是否发生于内环境
3.组织水肿的原因
考向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2024·浙江6月选考改编)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于淋巴液
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
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
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D 解析: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汇集到淋巴管中,最终汇入血浆,所以血浆和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需要进入组织液裂解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因此淋巴细胞也可分布在组织液中,D正确。
2.酮体是脂肪在肝脏进行氧化分解时所生成的特殊中间产物,可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但当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患者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供能不足
C.糖尿病患者比健康人更容易出现酮体酸中毒的症状
D.人体的血浆渗透压降低,可能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A 解析:由题意“酮体是脂肪在肝脏进行氧化分解时所生成的特殊中间产物”可知,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的过程发生在肝细胞(细胞内液)中,A错误;由题意酮体“可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可知,当脑组织利用葡萄糖(供能)出现障碍时,酮体可被转移至脑组织氧化供能,即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供能不足,B正确;糖尿病患者体内糖氧化分解供能受阻,患者肝脏中脂肪的氧化分解增加,导致其血液中酮体含量增加而出现酸中毒,故糖尿病患者比健康人更容易出现酮体酸中毒的症状,C正确;人体的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会大量进入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组织液,而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考向2| 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3.(2024·黑吉辽卷)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
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

D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清中尿素、尿酸作为代谢产物,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禁食初期血糖含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含量回升,B正确;尿酸为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DNA、RNA)的分解,C正确;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D错误。
4.(2023·湖北卷)2023年4月,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26 000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审题指导] 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D 解析:参赛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运动过程中出汗增加,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稳态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错误;剧烈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蠕动变慢,C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并经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D正确。
5.(不定项)(2020·山东卷)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 ℃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ACD 解析: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体温维持在38 ℃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1.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1)兴奋的产生机制
考点二 神经调节
(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2.“二看法”判断电表指针偏转(两电极均在神经细胞膜外)
3.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辨析
根据以上方法,可以判断出A为________,B为____________,C为_________,D为__________,E为________。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4.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模型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5.自主神经系统(即内脏运动神经)
(1)自主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抗衡关系
考向1|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2023·山东卷)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A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而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两者共同完成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若仅有脑干功能正常而脊髓受损,也无法完成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A错误;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B正确;正常情况下,呼吸运动既能受到意识的控制,也可以自主进行,这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脑干对脊髓的分级调节,C正确;CO2属于体液调节因子,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作用于呼吸中枢,即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CO2浓度升高,可刺激脑干加快呼吸频率,从而有助于CO2排出,D正确。
2.(2023·北京卷)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B 解析: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是人类先天就有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是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B符合题意;运动时通过流汗来增加散热,这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不符合题意;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是与生俱来的行为,该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D不符合题意。
考向2| 神经调节的过程
3.(2023·山东卷)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
B.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
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

A 解析:静息电位状态下,K+外流导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内外电位差减小阻止了K+的继续外流,A正确;当膜内为正电位时,Cl-内流不会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B错误;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促进Na+的内流,Na+内流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减小,抑制Na+的继续内流,C错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为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再变为外正内负,膜电位变化过程中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错误。
4.(2024·山东卷)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当抓捏面部皮肤时,会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导致瞳孔扩张,该反射称为瞳孔皮肤反射,其反射通路如图所示,其中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传入神经①属于脑神经
C.传出神经②属于躯体运动神经
D.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该反射不能完成

C 解析:该反射不需要后天学习就可以获得,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传入神经①与脑相连,属于脑神经,B正确;传出神经②支配瞳孔开大肌(瞳孔扩张),因其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属于内脏运动神经,C错误;已知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该反射不能完成,D正确。
考向3|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5.(2021·山东卷)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C 解析:膝跳反射经过的突触数目少,二者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会使排尿量减少,人体内环境水分增多,脑组织水肿会更加严重,C错误;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6.(2022·山东卷)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A 解析: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是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考向4| 自主神经系统
7.(不定项)剧烈运动时心跳过快,血压升高,下图为相关动脉压力反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最终对动脉血压进行调节。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包括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剧烈运动时图中的交感神经活
动加强,阻止血压一直升高
C.剧烈运动时汗液分泌增多,抗
利尿激素分泌也会增加
D.图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是相同的


AC 解析:由题图可知,图示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A正确;剧烈运动时题图中的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进而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减缓心率,阻止血压一直升高,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B错误;剧烈运动时,在汗液大量分泌的同时,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维持机体水分的平衡,C正确;题图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不完全相同,D错误。
1.厘清激素调节的几个关键点
考点三 体液调节
2.血糖、体温、水盐平衡调节的模型辨析
(1)血糖平衡调节
①体液调节途径(血糖调节的主要通路):血糖含量升高(降低)时→刺激胰岛B(A)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降低(升高)。
②神经—体液调节途径:血糖含量升高(降低)时→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细胞→作用于胰岛B细胞(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降低(升高)。
(2)体温平衡调节
(3)水盐平衡调节
①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_________→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大脑皮层
抗利尿
3.探究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思路与方法
(1)一般思路
(2)方法示例
①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a.饲喂法
b.摘除法和注射法
②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3)实验成功的关键点
①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实验方法:
下丘脑、垂体和胰岛分泌的激素多为多肽类或蛋白质类。多肽类、蛋白质类激素易被消化酶分解,故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口服。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固醇类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②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长状况相似的动物平均分组,每组要有数量相等的多只动物。
③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变量个数,保证单一变量。
④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使用蒸馏水。
考向1| 激素调节的过程
1.(2023·山东卷)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体内GC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作为药物服用时,血浆中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GC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GC分泌增加不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C.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GC的分泌

C 解析:艾滋病是HIV侵染免疫细胞导致的疾病,而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GC不可用于治疗艾滋病,A错误;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而肾上腺素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B错误;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因此长期服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C正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得垂体合成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然后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GC的分泌,D错误。
2.(2024·江西卷)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冷库后,机体可通过分泌糖皮质激素调节代谢(如下图)以适应冷环境。综合激素调节的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垂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糖皮质激素在引发体内细胞代谢效应后失活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也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都存在分级调节

B 解析:垂体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从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别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调节生长发育等,A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由此可知,糖皮质激素在引发体内细胞代谢效应后失活,B正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不能直接作用于肾上腺,C错误。由题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应该是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D错误。
3.(2024·广东卷)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经诊断,医生建议采用激素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
B.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
C.甲状腺激素治疗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
D.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

C 解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负反馈作用减弱,则TRH和TSH水平高于正常,而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A正确;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是缺碘,B正确;甲状腺激素治疗只能够提高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C错误;采用激素治疗该患者,可检测血液中TRH、TSH等相关激素水平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评估治疗效果,D正确。
考向2|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关系
4.(不定项)(2022·山东卷)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


AD 解析: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收缩使产热增加,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有躯体运动神经,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多,故也有内脏运动神经参与,A正确;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B错误;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内环境pH不会明显上升,但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导致碳酸根增多,碳酸钠等弱碱盐增多,可导致内环境pH在一定范围内上升,使人发生呼吸性碱中毒,D正确。
5.(2024·山东卷)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胆囊储存释放的胆汁属于消化液,其分泌与释放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调节过程中,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说明肝细胞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发生动作电位,此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2)机体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临床上可用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增加尿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从水盐调节角度分析,该治疗方法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的机制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据图设计以下实验,已知注射各试剂所用溶剂对实验检测指标无影响。
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_________(填序号)。
①ACh抑制剂 ②CCK抗体 ③ACh抑制剂+CCK抗体
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检测指标无差异,则下丘脑所在通路不受影响。
解析:(1)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说明肝细胞表面有迷走神经递质受体。发生动作电位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的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抑制醛固酮的作用,从而减少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尿量,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3)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由题图可知,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相关的物质是CCK,即自变量为是否注射CCK抗体,因变量是胆汁释放量。所以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CCK抗体。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胆汁释放量。
答案:(1)迷走神经递质受体 外负内正 
(2)增加 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抑制醛固酮的作用,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量,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 
(3)② 胆汁释放量
1.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考点四 免疫调节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
细胞 巨噬细胞 _________细胞 吞噬、处理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树突状细胞
造血干
名称 来源 功能
T
细胞 辅助性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______中成熟) 识别抗原,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
T细胞 识别、接触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并使之裂解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______中成熟)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记忆细胞 B(T)细胞、记忆B(T)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胸腺
骨髓
2.两大免疫过程
3.区分三类免疫失调症
考向1|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2024·安徽卷)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C 解析:病毒寄生在细胞中会引起细胞免疫,最终需要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B错误;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相应病毒有关,C正确;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细胞因子的刺激,D错误。
2.(2023·广东卷)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下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审题指导]图中a~b段病毒入侵并增殖,引发机体开始进行特异性免疫,T细胞数量增加→随后b~c段病毒数量减少,c点后T细胞数量也减少并趋于稳定。
C 解析:a~b期间病毒入侵,导致辅助性T细胞开始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使其释放病毒,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B正确;B细胞激活需要两个信号刺激: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是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第二个信号,C错误;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D正确。
3.(不定项)(2021·山东卷改编)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ABC 解析:由于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B错误;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错误;干扰素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考向2| 免疫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
4.(2024·山东卷)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
细胞免疫

C 解析: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A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因此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C正确;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5.(2024·甘肃卷)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穿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细胞并增殖,使机体出现昏睡、抽搐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
B.吞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随体液循环并与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
D.接种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

A 解析: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裂解被乙脑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但不能裂解乙脑病毒,A错误;吞噬细胞表面受体可以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并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分泌蛋白,可以通过体液的运输,并与抗原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C正确;乙脑疫苗是一种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D正确。
6.(2023·山东卷)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
A.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C 解析: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异常反应,A错误;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才会出现过敏反应,B错误;过敏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抗体吸附于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并不是都吸附于肥大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这些抗体相结合,D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