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感悟“中国的脊梁”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双方辩论法,视频激趣法等
教学过程:
旧知引入
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那优美的散文一直吸引着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欢乐时光,《藤野先生》让我们见识了一位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的外国老师,《阿长与山海经》带我们一起认识了虽封建迷信但善良朴实的长妈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看看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大家齐声朗读题目
师:这个题目和以往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疑问句)
有问有答,关于这个问题,会有几种回答(两种)
请同学们试着在文章中找到体现这两种回答的句子
整体感知
梳理文本
课件出示:观点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观点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师:正方观点是什么。
(1)师:速读课文,根据观点在文中找到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同时找到反驳对方的理由,完成表格。
(2)辩论现场
提出观点--摆出论据--反驳对方--得出结论
2.内容探究
(1)师:根据刚才的辩论,同学们能看出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文体吗(议论文-驳论)
课件出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方法: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
(2)师:这篇文章运用的是哪一种方法?(驳论证)
(3)师:接下来请看两则材料,说说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以此来鼓舞群众。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在帝国主义面前,“可怜的民族,奴隶的民族,上上下下都是奴隶。”在某种意义上,整个旧中国就是一个奴隶王国,在这个铁一般黑暗的国度里,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在一部分人当中,甚至丧失殆尽。鲁迅对此痛心疾首,与这种奴隶的“劣根性”进行了坚忍不拔的斗争,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认为四万万同胞都已经消极、沉沦乃至堕落,他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另外一面,即中国现实和历史上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中华民族脊梁的一曲颂歌。
三、升华主题
1.感悟“中国脊梁”精神
(1)如何理解这四种人,试举例说明中国有哪些“脊梁”人物。
课件出示:“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学生举例)追问:只有大人物才能被称为“中国脊梁”吗
(2)观看视频1
师:无论大人物还是平凡的小人物,只要是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的脊梁”
2.情感延伸
观看视频2
师:视频中高高扬起的五星红旗,神州十二号和十三号顺利升空,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如今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屈辱的中国了,她现在繁荣昌盛,能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这都要归功于中国的脊梁,是他们支撑起了现在的中国,87年前,鲁迅先生用笔杆子作为武器,英勇抗争,激励国民,今天,我们学习先生的文章,要告诉先生,不论何时,中国始终都有脊梁,他们有的是前仆后继的战士,有的是治病救人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是千千万万个在自己的岗位上真诚地奉献自己造福国家的人,此时此刻,身为中学生的你们,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向他们一样的脊梁呢?
课件出示:锻炼强健体魄
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刻苦学习知识
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磨练坚强意志
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
要从小学习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你们要注意培养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志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从小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做祖国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学生回答)
四、教师总结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愿你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勇敢逐梦,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议论文:立论 中国脊梁:埋头苦干
驳论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