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0:3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
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
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
“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
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
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
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
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
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
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
“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
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
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
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
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
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
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
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
第 1页/共 11页
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
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
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
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
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
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
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
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
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
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
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
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
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
“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
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
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
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
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
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
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
第 2页/共 11页
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特点。
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
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C. 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
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D.“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
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其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
楼梦》的历史价值。
B. 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 ,“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
机统一,相得益彰。
C. 《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
想缘由,深入体味。
D.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
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
A. 第四回,薛蟠打死冯渊后潜逃,贾雨村初闻案情大怒,其后却因门子所提供的护官符改变了审案初衷,
最后徇情枉法,让薛蟠逍遥法外。
B. 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来料理丧
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C. 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
惜春等人狂笑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的反应。
D. 第九十八回,贾宝玉娶薛宝钗的那日,林黛玉身体不适,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4. 材料一第四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5. 《烛之武退秦师》的以下文段制造了多处空白:郑国君臣在强敌压境之下出谋划策的情状,佚之狐力荐
烛之武的原因……请根据材料,分析这些空白的妙处。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
第 3页/共 11页
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商鞅变法
(第二幕秦宫,秦孝公三年)
【卫鞅背书简上场,放书简。】
卫鞅 卫鞅拜见国君!
秦孝公 免礼。列位,蒙先君圣命,寡人承继国位,已经三年有余。当年先祖穆公在位,修德行武,东
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翟之地,我们的国土曾经一直扩展西河,功绩是何等辉煌。可是如今呢,大片的国土
却落入了魏国的手中。二百六十多年过去,历经十四代国君,西河之地至今尚未收复。堂堂千里秦国在周
天子的心中,在六大诸侯的眼里,竞无一席之地。这是奇耻大辱啊!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
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
【众无语。】
秦孝公 公孙大人。
公孙贾 臣在,臣不敢妄议朝政。
秦孝公 五大夫?
甘龙 臣唯君命是从。
【秦孝公不悦。】
秦孝公 赵良博士?
赵良 臣在,嗯,卫鞅客卿不远万里自魏入秦,知李悝之法,习昊起之术,定有趣群之计策,卓越
之谋断。还是应该请卫客卿先抒高见。
秦孝公 嗯,请卫鞅客卿论法!
景监 请卫鞅客卿论法。
卫鞅 遵命。诸位大人,卫鞅冒昧。国君之所以下令求贤.是为光复穆公之业,收复被三晋夺占的
西河之地,以一改中原六国小视秦国之局面,自强于天下。中原六国逞强,而秦邦卑弱,是因为兵不强,
国不富,天下不治。天下为何不治?是因为官不官,民不民,为官者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搜刮民财;为民
者懒于耕稼,怠于作战。而目前大秦所用之法,乃几百年前陋章陈规。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
生气。假如国家废除旧规,倡导农战,为此制定农战之法。凡是努力开荒,多打粮食,或者奋勇作战,多
杀敌人者,都可因此而建功得爵。有了爵级,奴隶可以升为庶人,庶人可以升为官吏,官吏也因此可以加
官晋爵。而于国不事农战,不得战功者,虽为王侯大夫也不能得到利禄官封。废除子孙世袭荫封,统一律
第 4页/共 11页
条法令,有不从王令、乱上制者,罪死不赦!(顿)假如举国以此戮力而为之,行一年,十年强!行十年,
百年强!行一百年,千岁王者旺!
秦孝公 嗯,好,哈哈……(激动)列位,对卫鞅之法,但议无妨。列位,卫客卿制定的农战令,乃强
国之本,此法很新,且颇具胆识。
卫鞅 是。
秦孝公 望列位认真研读此法,共议强秦之计。
卫鞅 遵命。
【卫客卿发简,众臣看简后议论纷纷。】
公孙贾 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成,各得其所,这才分天地,成阴阳,存万物
而立世界;这才树君上,辅群臣,统治万民而主政国家;这才国治理,立法度而分上下。试看天下诸侯各
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乱子的。单凭一人巧舌如簧地游说一
番,就轻易改变一国之法度,那天下必乱。
卫鞅 公孙大人的意思是要我们效古法、循旧礼啦。请问,自从盘古开天以来,经二皇五帝、夏禹殷
商,我们该效哪一朝的古法?该循哪一代的旧礼呢?
公孙贾……
卫鞅 太傅。
公子虔 卫客卿。
卫鞅 您博学多才,读尽了天下多少文章,您一定知道,三皇五帝至今,有哪一代礼法是一成不变
的?
公子虔 是啊,商汤周武正是不拘古法而兴,殷纣夏桀乃是不改旧礼而亡。
卫鞅 公孙大人,我们该走哪条路呢?
祝欢 那依你所说,国君若不照你的意思实行变法,那国君就是殷纣夏桀了?
秦孝公 嗯!
卫鞅 如果国君是殷纣夏桀,怎会在此当庭论法?
公孙贾 卫客卿能担保你的变法之举一定成功?
卫鞅 呵,如果一件事连做都不去做,那么何以能得到成功呢?
祝欢 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可是李悝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道他的
学生,跑到秦国来变法就一定能成吗?
卫鞅 魏国之所以变法未能成功,是因为在李悝去世之后,魏武侯未能坚持变法到底所致。请问太祝
官,难道对此缘由你竟一无所知?
第 5页/共 11页
甘龙 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行车不
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
卫鞅 国君……
众臣 国君……
祝欢 国君……
秦孝公 太祝官,讲!
祝欢 国君,上天早有征兆,臣不敢妄言。(跪下)
秦孝公 什么征兆?
祝欢 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章,落于阏逢。…
秦孝公 此作何解?
祝欢 天意难违。
公孙贾 天意难违。
甘龙 天意难违。(跪下)
卫鞅 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
秦孝公 太傅!
公子虔 国君乃是上天授命,国君之意就是天意!
秦孝公 赵博士!
赵 良 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
众臣 国君。
秦孝公……我意已决,景监宣诏!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篇通过秦王之口介绍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秦王变法的决心,指出变法势在必行,为引出商鞅和群
臣的交锋做了铺垫。
B. 文本中公子虔的话语并不多,但仅有的几处台词真实地体现了其客观理性地对待变法、坚决拥护秦王的
忠贞不二的态度。
C. 商鞅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祝欢便以李悝变法失败为由来质疑商鞅变法,结果遭到了商鞅的有力反驳。
D. 文本中赵良认为明智者有先见之明,平庸者则人云亦云,国君须采纳智者之言。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才决定推行变法。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6页/共 11页
A. 文本中秦孝公将穆公在位时取得的政绩和如今大片国土却落入魏国手中进行对比,通过反问表达对秦国
地位低微的不满和想要变法的意图。
B. 文本中秦孝公在征求众人的意见时,无人肯表明意见,引起了秦王的不悦,暗示了群臣反对变法的态度,
为商鞅的出场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C. 人物台词简练有内涵。面对祝欢对星象的解析,商鞅感叹“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侧面衬托出变法推
行的难度和他对变法成败的担心。
D. 文本详略分明,详写商鞅对变法的陈述和公孙贾反对的理由,从而营造了尖锐的矛盾冲突,突出重点人
物的地位,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8. 选文是如何塑造商鞅这一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9. 选文设置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简析,并指出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
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
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
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
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
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乙)
椒丘诉者,东海上人也。为齐王使于吴,过淮津,欲饮马于津。津吏曰:“水中有神,见马即出,以害
其马。君勿饮也。”诉曰:“壮士所当,何神敢干?”乃使从者饮马于津,水神果取其马,马没。椒丘诉大
第 7页/共 11页
怒,袒裼持剑入水,求神决战。连日乃出,眇其一目。
遂之吴,会于友人之丧。诉恃其与水神战之勇也,于友人之丧席而轻傲于士大夫,言辞不逊,有陵人
之气。要离①与之对坐。合坐不忍其溢于力也,时要离乃挫诉曰:“吾闻勇士之斗也,与日战不移表,与神
鬼战者不旋踵,与人战者不达声。生往死还,不受其辱。今子与神斗于水,亡马失御,又受眇目之病。形
残名勇,勇士所耻。不即丧命于敌而恋其生,犹傲色于我哉!”于是椒丘诉卒于诘责,恨怒并发,暝即往攻
要离。
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至夜椒丘诉果
往。见其门不闭,登其堂不关,入其室不守,放发僵卧,无所惧。诉乃手剑而捽要离,曰:“子有当死之过
者三,子知之乎?”离曰:“不知。”诉曰:“子辱我于大家之众,一死也;归不关闭,二死也;卧不守御,
三死也。子有三死之过,欲无得怨。”要离曰:“吾无三死之过,子有三不肖之愧,子知之乎?”诉曰:“不
知。”要离曰:“吾辱子于千人之众,子无敢报,一不肖也;入门不咳,登堂无声,二不肖也;前拔子剑,
手挫捽吾头,乃敢大言,三不肖也。子有三不肖而威于我,岂不鄙哉?”于是椒丘诉投剑而叹曰:“吾之勇
也,人莫敢眥占者,离乃加吾之上,此天下壮士也。”臣闻要离若斯,诚以闻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注①:要离(yāo lí),春秋时期吴国人,为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
B. 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
C. 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
D. 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跽,指盘腿而坐,上身挺直,显示出项羽的傲慢无礼。
B. 参乘,也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 津,渡口,文中的“过淮津”,即“过淮河渡口”。
D. 堂,正屋厅堂,为待客之处;室,内室,家人寝卧之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庄在范增的授意下,为防患于未然而刺杀刘邦;椒丘诉认为要离在大庭广众羞辱他、回家不关门、睡
觉不做提防而该杀。
B. 甲文简笔勾勒了一个不顾项羽集团利益、拔剑翼蔽沛公的项伯;乙文浓墨描绘了一个勇武傲慢、知错就
改的椒丘诉。
第 8页/共 11页
C. 甲文范增、张良、樊哙等各有性格,是群体形象塑造;乙文椒丘诉与水神作战,伤了水神一只眼睛,写
他是为了衬托要离。
D. 两篇选文叙述与描写并用,在事件的叙述与言语交锋的描写里,将刘邦、要离生死危机的生成与解决表
现得引人入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诉恃其与水神战之勇也,于友人之丧席而轻傲于士大夫,言辞不逊,有陵人之气。
14.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鲜明形象是史传文的艺术特点之一。两篇选文,作者分别为“樊哙”“要离”设置了
怎样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中吕】普天乐·垂虹①夜月
徐再思
玉华寒,冰壶冻。
云间玉兔,水面苍龙。
酒一樽,琴三弄。
唤起凌波②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
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
[注]①垂虹:指吴江上的垂虹桥。桥有七十二洞,俗称长桥。因桥形若虹,故名。②凌波:形容女性步履
轻盈。曹植《洛神赋》曾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洛水女神。
15.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华寒,冰壶冻”,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 皎洁清亮,开篇直写月光,与
题目相照应。
B.“云间玉兔”以玉兔代明月,写明月在云间时隐时现的情形;“水面苍龙”则写垂虹桥似要凌空而起的雄
伟气势。
C. 在月色朦胧 垂虹桥上,作者的忧思难以排遣,“酒一樽,琴三弄”,借酒欲消心中愁绪,抚琴却发现
知音难觅。
D. 结尾以大笔肆意泼墨,描绘出天地壮阔、浩瀚无涯的雄伟画面;此处虽用笔粗放,但感情却深邃沉挚引
人深思。
16.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之美的?请结合此曲中的句子简要分析。
第 9页/共 11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曾皙说自己和其他三人为政才能不同时,孔子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孔子循循善诱。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直接抒情,表达盛衰兴亡之叹。
(3)舟不仅载诗人远游,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成为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前人的诗句运用“舟”
这一意象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磅礴气势,勾
勒出一幅宏伟壮阔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与点也 与:赞成。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隐藏。
B.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赡:足。 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
D. 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披帷西向立 披:分开。
19.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俯足以畜妻子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行李之往来 D. 度,然后知长短
20. 下列各项的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A. 是寡人之过也 B. 沛公安在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21.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的汇总。《庖丁解牛》反映了庄子顺应
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的养生之道。
B.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巅峰之作,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二人的
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可谓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C.“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记》《南柯记》《邯郸记》
四部作品的合称。
D.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有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
第 10页/共 11页
单纯的少年周萍,敢爱敢恨而又畸形扭曲的繁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
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
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
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
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特殊
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升华、抒发与
改造,造成了动人心魄的优秀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出来,这是
不置可否的。从这一点来说,当下的人工智能,( )。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
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
2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品写出来就算再“像样”,也很难和人类自身创作的作品相媲美
B. 作品写出来就算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
C. 就算创作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很难和人类自身创作的作品相媲美
D. 就算创作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语病,请修改后写在下面。
四、作文(60 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的一大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1页/共 11页
1 C
2. A
3. A
4. 举例论证。举曹雪芹最终没有具体写出宝钗所具有的“别人没有的好处”的例子,阐释《红楼梦》中“不
写之写”的内涵,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5. (1)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而将重点放在后文烛之武的说辞上。可以避免行文死板
僵化,使故事主调突出,用笔灵活;
(2)能引发读者对于郑国局势、烛之武形象的丰富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3)可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之急于求解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6. D
7. C
8.①正面描写。通过对变法的陈述,可以看出商鞅具有非凡的治国本领,洞悉强国之道。通过和大臣的辩
驳可以看出,商鞅不拘旧礼,不信天意,勇于坚持自我。②侧面描写。从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
度,表现了商鞅的见识超群。③对比衬托。大臣们的言论和商鞅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臣们顽固保守,
害怕变革,商鞅则力主变法,心无所畏。④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商鞅的人物形象。
9. 矛盾冲突:①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商鞅主张变法,而众臣保守抗拒;②秦孝公和大臣之间的矛盾:
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有些大臣竭力劝阻;③顺天意和主人事之间的矛盾:群臣以“天意难违”为由,
阻挠变法,而商鞅、公孙虔、赵良和秦孝公力主人事。
作用:这些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推行变法面临的困难,从而突出商鞅非凡的才能和
勇气。
10. B
11. A
12. C
13. (1)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
(2)椒丘诉仗着自己和水神作战的勇武,在友人的丧席上对士大夫轻视傲慢,言语不谦逊,有凌驾他人的
气势。
14.①鸿门宴上,范增等人欲置刘邦于死地,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冲突,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生死“拥盾闯
帐”,表现其勇猛的一面;又通过樊哙入帐后面对项羽种种有礼有节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他粗中有
细、言辞得当的一面。
②在丧席上,要离因为不能忍耐椒丘诉的傲慢无礼,出言折辱椒丘诉,激起椒丘诉的怨恨,引发了两人间
的矛盾冲突。要离断定椒丘诉必会寻仇,说明他看人分明,料事在先。故意不闭门户,坦然高卧等待椒丘
诉,并用“三不肖”折服了椒丘诉,又表现他临危不惧、善于辞令的性格特征。
15. C
16.①比喻:开头两句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
②衬托:借作者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雅兴大发,饮酒弄琴,来衬托月色之美。③虚写、用典:作者用曹植《洛
神赋》的典故,想象洛神月夜前来,来凸显月色的美好迷人。
17. ①. 何伤乎 ②. 亦各言其志也 ③. 千古凭高对此 ④. 谩嗟荣辱 ⑤. 亲朋无一字
⑥. 老病有孤舟 ⑦. 吴楚东南坼 ⑧. 乾坤日夜浮
18. A
19. D
20. C
21.D
22. D
23. 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
这是毋庸置疑的。
24.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