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先秦两汉时期,崇侠尚任,养士与游侠活动盛行。除正史文献外,民间歌谣时谚与史相依,广泛真
实地反映了当时游侠活动的生动内容,并从社会生活史的视角,保存、补充或拓展了正史的相关记载,为
古代咏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现实素材、文学形象和审美指向,成为我国古代咏侠诗的直接源头,哺育启
迪了古代文人咏侠诗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②在游侠现实存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尚武任侠作为当时普遍性的社会风气,虽未引起文人的审美观照,
但作为大众追慕的对象,反映游侠生活的民间歌谣时谚开始繁荣。作为古代咏侠诗滥觞和咏侠主题雏形的
咏侠谣谚,简单直白,且多与史传、辞赋等相混,反映着作为实录阶段游侠的自由流动、血性张扬和侠义
观念,以及超越世俗的荣名和气节,展现着侠义之士冀知报恩、重诺轻生、借躯报仇的任侠精神,言信行
果、急难救困的侠客之义,温良泛爱、轻财好施的人格风范。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女性中亦多侠义有气节
者,并被诉诸歌咏。且从其行为可看出当时人们对侠义精神的认可和自觉践行,如《伍子胥歌》等。
③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中国古代咏侠诗从民间歌谣到成熟的文人诗创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源
发和承继关系十分清晰。比如,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等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
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先秦两汉咏侠谣谚通过描写当时炽烈的任侠风气、歌咏任侠之士,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成品或半
成品的文学素材。古代文人借任侠张扬自我,抒发豪气干云的气概,并不断对其进行“义化”改造和理想
化、英雄化的艺术创造,最终使咏侠题材成为绵绵不绝的咏侠诗潮,并使咏侠谣谚所歌咏的侠义行为及其
人格精神,沉淀为咏侠诗创作中稳定不变的主题内涵,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咏侠主题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
作用。
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中所歌咏的荆轲等古游侠,为后世文人咏侠诗的创作提供
了侠义形象和素材。对荆轲、季札与秦女休的歌咏见于历朝历代咏侠诗。从后世咏侠诗的创作内容看,一
第 1页/共 10页
些基本的、稳定性的内容来自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积淀与影响。先秦两汉是中国侠文化的发轫期和文化基
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咏侠谣谚表现的任侠风气和游侠行为与史相融,成为基础性和稳定性的侠文化因素,
对中国咏侠诗文化基质的形成、侠义人格精神的确立产生了广泛影响。
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把清新、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带入其中,为后世
咏侠诗创作带来了本质性的风格特征,而自然质朴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咏侠诗基本的艺术风格。先秦两汉时
期,游侠不仅广泛存在于民间社会,而且成为民间文学口头诵唱的一个基本母题。
(摘编自汪聚应《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文学史料价值》)
材料二:
①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后代文人咏侠诗
由此孕育发展。它们在传唱中为咏侠诗的产生积累着必要的文化基质和审美要素,为古代咏侠诗的创作发
展提供了生动的现实背景和审美指向,形成了咏侠诗最基本的审美视点和价值观念,成为我国古代咏侠诗
的直接源头。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侠诗主题题材的确立和创作发展期。曹植《白马篇》首开风气,开启了文人咏
侠诗的创作。其塑造的边塞游侠儿形象,立体展现了游侠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是诗歌中游侠第一次以
正义的英雄形象进入文学殿堂。诗人通过在游侠形象中注入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牺牲精神等人格内涵,
将其人生价值引导到“效功当世”“捐躯赴国难”,大大提升了侠的人格境界,树立了经典化的侠意象。
咏侠诗作为新的抒情言志题材,融入到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进程之中。
③魏晋南北朝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的时代侠意识,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传统艺术体
制。既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念,又肯定侠的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内容除对古游侠歌咏外,多是对游侠从
军边塞和贵族子弟游侠生活的描写,并采用张弛自由、气韵贯通的乐府形式,塑造了鲜明生动的游侠形象,
为游侠进入文学殿堂注入了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为侠文化的发展积攒了正能量。从对古代咏侠诗艺术体
制的影响看,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咏侠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诗题对游侠的集中歌咏,形成了咏侠
诗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为后世咏侠诗创立了乐府模式,形成了诗歌传统,成为中国历代咏侠诗
永恒的主题,标志着咏侠题材类型及其艺术体制的正式确立。
④中国古代咏侠诗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并和时代任侠风气、文人建功立业等
结合在一起,与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价值观念及社会大众的审美追求具有一致性。经过历代文人的创造,
侠的文学形象焕发出光彩夺目的英雄气概与正义附加值,为中国侠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和道德价值。
(摘编自汪聚应《中国古代咏侠诗之流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第 2页/共 10页
A. 民间歌谣因从生活史的角度记录先秦两汉的游侠活动而具有了重要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并成为后世咏
侠诗的源头。
B. 从民间歌谣到文人诗 创作,不可或缺的联系者是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没有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就没有后
来的咏侠诗。
C. 先秦两汉民间谣谚能拓展正史记载的内容,说明其能与史书对游侠的实录共同作用,再现当时的任侠风
尚和游侠活动。
D. 魏晋南北朝文人创作的乐府咏侠诗的独特性使之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并确立了咏侠诗的题
材类型等。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两汉时游侠盛行,文人的孱弱使得他们并不欣赏这种尚武任侠精神,但因为社会风气而使民间很仰
慕游侠。
B. 历代歌咏古游侠 诗篇中一些基本的、稳定的内容,比如游侠的侠义人格精神几乎是相沿习用先秦两汉
咏侠谣谚。
C. 曹植《白马篇》开启文人咏侠诗创作,因为与魏晋两汉谣谚相比增加了侠的人格境界,使主人公成为正
义的英雄。
D. 魏晋南北朝咏侠诗涉及古代游侠、游侠从军和贵族子弟游侠生活,体现了他们的功业名节观念和自由享
乐品性。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列举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所反映的内容,证明了当时反映游侠生活的民间谣谚开始繁荣。
B. 材料从咏侠谣谚的语言特征、被记录方式等角度,论证咏侠谣谚在实录阶段体现的特征。
C. 材料先后论证了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在确立古代咏侠诗题材和形成其文化基质等方面的作用。
D. 材料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其中首段和末段是总写,都概括了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价值。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一有“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等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
响”。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对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有哪些重要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杨同志
赵树理
收秋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
第 3页/共 10页
比较进步的村,区农会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
老杨同志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
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进去。老杨同志等了一会,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长?”广聚抬头一看,见他
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以为是哪村派来送信的,就懒洋洋地问道,“哪村来的?”老
杨同志答道“县里。”小元棋快输了,催道:“快走棋嘛!”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
一会闲了再说吧!”说了把背包往台阶上一丢。广聚见他话头不对,凑过来搭话。老杨同志才把介绍信给他,
信上写的是:
“兹有县农会杨主席,前往阎家山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请予接洽是荷……”
广聚说了几句客气话,便请老杨同志到自己家里吃饭。老杨同志道:“还是兑些米到老百姓家里吃吧。”
广聚还要讲俗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见他土眉土眼,说话又那么不随和,一
时想不出该怎么对付,便道:“好吧,你且歇歇,我出去看看!”说了,就出了公所去找阎恒元,恒元道:“前
几天听喜富说有这么个人,这人你可小看不得!”广聚道:“我请他到家吃饭,他不肯,他叫给他找个老百
姓家去吃,怎么办?”恒元道:“把他派到个最穷的家——像老槐树底老秦家,两顿糠吃过来,你怕他不再
找你想办法啦?”广聚道:“老槐树底那些人跟咱们都不对,不怕他说坏话?”恒元道:“你就不看人?老
秦见了生人敢放个屁?”
广聚回去就把饭派到老秦家。这样一来,给老秦找下麻烦了。他到东家借盐,到西家借面,老两口忙
了一大会儿,才算做了两三碗汤面条。晌午,老杨同志去吃饭。老秦舀了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
老杨同志道:“先生!到咱这穷人家吃不上好的,喝口汤吧!”老杨同志一边接一边道:“我自己舀!唉,咱
们吃一锅饭就对了,为什么还要另做饭?”老秦老婆道:“好先生!啥也没有,只是一口汤!这几年把地押
了,啥也讲不起了!”老杨同志正要问她押给谁,老秦喝道:“你这老不死,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
记得啥?”老杨同志猜着老秦是怕她说得有妨碍,也就不再追问。
小福回来了,老秦老婆便揭开大锅开了饭。老杨同志第一碗饭吃完,就走到大锅边,一边舀饭一边说:
“我也吃吃这饭,这饭好吃!”老两口赶紧一齐放下碗来招待,老杨同志已把山药蛋南瓜舀到碗里。老秦客
气了一会,也就罢了。
小顺来找小福割谷,向老秦道:“老叔!人家别人的谷都打了,后晌叫你小福给俺割吧?”老秦道:“吃
了饭还要打谷!”老杨同志问道:“你们这里秋收还是各顾各?农救会也没有组织过互助小组?”小顺道:
“收秋可不就是各顾各吧?老农会还管这些事啦?”老杨同志自语道:“模范村,这算什么模范?”家里小
女孩听见“模范”二字,便顺口念道: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老杨同志听着很有意思,就逗她道:“念得好呀!再念一遍看!”老秦瞪了小女孩一眼。老杨同志没有
第 4页/共 10页
看见老秦的眼色,仍问道:“谁教给你的?”小女孩指着小顺道:“他!”老秦觉着这一下不只惹了祸,又连
累了邻居,劈头打了小女孩一掌,骂道:“可哑不了你!”小顺赶紧拉开道:“你这老叔!小孩们念个那,有
什么危险?我编的,我还不怕,就把你怕成那样!”
吃过了饭,老杨同志知道工作不实在,想先在群众里调查一下,便向老秦道:“我给你帮忙去。”老秦
说“不敢不敢”,老杨同志却扛起木扫帚跟他们往场里去。
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
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锨”。小顺道:“杨同志!你真是个好把式!家里一定种地很多吧?”老
杨同志道:“地不多,可是做得不少,整整给人家住过 10年长工。”……
广聚依着恒元的吩咐,一吃过饭就来招呼老杨同志,道:“杨同志,咱们回村公所去吧。”老杨同志道:
“好,你且回去,我还要跟他们谈谈。”广聚不敢强叫,可又想听听他们谈什么,因此也不愿走开,就站在
圈外。大家见他不走,谁也不开口,好像庙里十八罗汉像,一个个都成了哑子。老杨同志见他不走开大家
不敢说话,已猜着大家是被他压迫怕了,想赶他走开,便问他道:“你还等谁?”他呶呶唧唧道:“不等谁
了。”说着就溜走了。老杨同志等他走了十几步远,故意向大家道:“没有见过这种村长!农救会的人到村
里,不跟农民谈话,难道跟你村长去谈?”大家亲眼看见自己惹不起的厉害人受了碰,觉着老杨同志真是
自己人。
(节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内容是老杨同志到阎家山检查秋收工作,主要情节是在村公所遇村长下棋、在老秦家吃饭、在打谷
场帮忙,塑造了一个优秀农民干部的形象。
B. 村长广聚在与老杨同志的交锋中败下阵来,便去找阎恒元求对策,可见阎恒元同样是阎家山旧势力的代
表,是老杨同志需要击败的对手。
C. 老秦东借西借,费了很大事才做了两三碗汤面条,可见十分贫困,这与前文阎恒元所说的“最穷的家”
“两顿糠”之类话形成了内容上的照应。
D. 小顺虽是次要人物,但在小说中有很大作用,一是反衬了老杨同志平易近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个性,
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7. 对于小女孩念顺口溜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杨同志发现阎家山不像模范村,口里便说到“模范”,这引出了小女孩的念诵。
B. 老杨觉得这个顺口溜和谐悦耳、顺口易记、新颖别致,于是就请小女孩再念一遍。
C. 顺口溜深刻揭示了阎家山贫富分化严重的现状,反映了“小顺”们对现实的不满。
D. 老秦打孩子一掌是怕惹祸,这与恒元所说的他见了生人不敢乱说话的特点一致。
第 5页/共 10页
8. 结合最后一段,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9. 小说是怎样塑造老杨同志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
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
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
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插,为士卒倡曰:‘无可往矣,宗庙亡矣,去日尚矣,
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
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
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有删改)
材料二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
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
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
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
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节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招贤》,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厉气 A循城 B立于矢 C石之所 D乃援桴 E鼓之 F狄人 G乃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与后文“郭”的词义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B. 虞,通“娱”,表示快乐、欢娱,此处作名词,与“无冻馁之虞”词义相同。
C. 致,指招纳、招揽,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在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
D. 宗庙,是古代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第 6页/共 10页
A. 鲁仲子战前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得出田单“攻狄,不能下”的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将士心态和处境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 田单在攻打狄前后对鲁仲子的态度迥然不同,由对鲁仲子的回答极为不悦、扬长而去到虚心求教、躬身
反省,最终打败敌人。
C. 燕国虽然地处遥远偏僻,但因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士人争相趋燕,经过长期休养生息,最终燕国
殷富,士卒舍命报效。
D. 燕国与秦、楚、三晋合谋痛击齐军,燕国军队单独追击到北方,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烧毁齐国宫殿
和宗庙,得以报仇雪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14. 从材料二看燕昭王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这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
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
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苏武庙苍古肃穆的特点,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对苏武的崇敬追思之情。
B. 颈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回日”反衬“去时”,更增无限唏
嘘感慨。
C. 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 追悼,武帝已经长眠茂陵,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
D. 晚唐国势衰颓,诗人借凭吊苏武庙,歌颂他心向故国的气节来暗表心迹,这体现了怀古诗的特点。
第 7页/共 10页
16. 颔联虽是“写景”,却也“言情”,“写景”中暗含了主人公的心境,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 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
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
对自由人生的渴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冒后运动真的会导致心肌梗死吗?感冒了是否就一点也不能锻炼了? ① 。如果只是轻微
感冒,是可以适当运动锻炼的。如果感冒比较重,一定不要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重感冒症状,使得免疫力
进一步下降,甚至还可能会诱发暴发性心肌炎、心肌梗死。
小小感冒为啥会引发心肌炎?感冒与心肌炎的相关性,主要在于病毒。部分病毒如艾柯病毒、流感病
毒、腺病毒等可同时引发心肌炎和感冒两种疾病。这些病毒对我们的心肌细胞“情有独钟”,一旦免疫力
下降,就会组团对心肌组织发动攻击, ② 。而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不及时可能转变为致命的暴发性
心肌炎。
心梗患者中不乏平时有运动习惯的人。部分年轻人只关注自己的运动状态,却忽略了心血管情况。①
由于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作息时间紊乱、喜爱重口味饮食等原因,②很多中青年人血压过高,③血管
质量下降。④这时再剧烈运动,⑤身体耗氧量、心脏负荷会加重,⑥就容易导致供血不足。⑦如果血管内
“潜伏”着不稳定的斑块,⑧一旦剧烈运动导致心血管负荷超过“临界值”,⑨就会引发斑块破裂的产生,
⑩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
第 8页/共 10页
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
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
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 ① ,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
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
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 ② 的艺术家,他们会使
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把摊子摆好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唤
———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
那!”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注】花红:北方常见水果,又称小苹果、沙果。
20. 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我们清楚地看到为什么那些不能横渡广阔大洋的动物类群,像蛙类和陆栖哺乳类,没有在海岛上居住。
B.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
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C. 阿 Q 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
子的。
D. 风呼呼的刮着,天空阴森森的,像是要下雨,我有些担心那位叔叔会不会冷,他那身单薄的衣服能不能
抵挡住严寒。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和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精神内耗,又称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
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
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百度百科
材料二:你只有遇到困难才能前进,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就往前走,困难往往会造成人的精神内耗,内
耗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点。——余华
如今社会,许多人都面临着“精神内耗”,对此你有何感触?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
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第 9页/共 10页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C
2. A
3. D
4. 首先解说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对后代文人咏侠诗创作产生的影响;然后列举曹植《白马篇》的内容和在文
学史上的作用;接着写魏晋南北朝的咏侠诗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艺术体制和为后世咏侠诗形成的诗歌传统;
最后总结咏侠诗的价值。
5.①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咏侠谣谚的内容和体现的游侠的侠义行为和人格精神等,为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提
供了写作的内容和不变的主体内涵。②提供了侠义形象。为后世的咏侠诗提供了侠义形象,比如荆轲、季
札与秦女休等见于历朝的咏侠诗中。③提供了艺术风格。咏侠谣谚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后世咏侠诗
基本的艺术风格。
6. D
7. B
8.①用词准确,表现力强。如“溜走”表现广聚被质问后的狼狈之态,如在目前。②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如“好像庙里十八罗汉像,一个个都成了哑子”运用比喻,把农民闭口不语的样子凸显了出来。③运用口
语,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人物语言如“不等谁了”,叙述语言如“看见自己惹不起的厉害人受了碰”等,
都有浓郁的口语色彩,生活气息浓厚。
9.①运用了多种正面描写手法。如“头上箍着块白手巾”等肖像描写,突出其土气;“这是制度,不能随便
破坏!”的语言描写,突出其坚持原则;等等。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恒元说“这人你可小看不得”,
凸显出老杨同志的立场坚定、能力出众等。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同样是干部,老杨同志平易近人,是百
姓的贴心人;广聚则远离群众,是百姓的对头。
10. BDF
11. B
12. B
13. (1)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
(2)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14. (1)原因:①礼贤下士。 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2)现实意义:①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②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取信于民,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才能让我们的社会长治久安。
15. B
16.①颔联“写景”,一幅是望雁思归,一幅是荒塞归牧。
②第一幅图景描写苏武月夜望着北雁南飞,暗含了苏武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欲归不得的痛苦心境。
③第二幅图景描写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暗含了其被幽禁匈奴的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17. ①.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⑤. 万里归船弄长笛 ⑥. 此心吾与白鸥盟
18.①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②造成病毒性心肌炎
19. 第①句可改为:由于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作息时间紊乱、喜爱重口味饮食等;
第⑤句可改为:身体耗氧量会增大、心脏负荷会加重;
第⑨句改为:就会引发斑块破裂。
20. C
21.①原句连续使用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原句更能突出北京的水果种类之多,符合一一列举的话语情境。
③原句将三个动词直接连缀在一起,语速加快,更能表现出说话者激动的心情。
22.①流连驻足 ②独具匠心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