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 11 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
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
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
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
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
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
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
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
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
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
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
第 1页/共 9页
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
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
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
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
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
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
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
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费孝通《乡土本色》)
材料二: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
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
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
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
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
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
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
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
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
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
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选自网文)
第 2页/共 9页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
土地所束缚。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
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
社会。
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
土,终老于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
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
即是从心”。
C.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
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
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
往原则有别。
B.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
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
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
因而有了贬义。
4. 依据材料二,说说如何理解“涟漪效应”。
5. 材料二的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小题共 4小题,18分)
第 3页/共 9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朱先生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抄写工整的文章,交给白嘉轩:“今后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最大最难的事。我这
几天草拟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白嘉轩接过一看,是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
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不瞒你说,我这几天正在思量辞学农耕的事。徐某心灰意冷了;
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
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
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
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
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
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
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
”
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
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
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
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白嘉轩又请来两位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把《乡约》全文镌刻下来,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栽
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这镌刻工程继续多日,两个石匠叮叮咣咣凿石刻字,白嘉轩不
管田间劳作多么紧张多么疲累,每天至少要到祠堂来观看一回。
此后,在闹“交农”事件的前后一年多时间里,《乡约》的条文松弛了。村里出现了赌窝,窝主就是庄
场的白兴儿。抽吸鸦片的人也多了,其中两个烟鬼已经吸得倾家荡产,女人引着孩子到处去乞讨。白嘉轩
敲响了大锣,所有男人都集中到祠堂里来,从来也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白兴儿和那一伙子赌徒也被专意叫
来。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律。白嘉轩说:“赌钱掷骰子
的人毛病害在手上,抽大烟的人毛病害在嘴上;手上有毛病的咱们来给他治手,嘴上有毛病的咱们就给他
治嘴。”白嘉轩先叫了白兴儿的名字。白兴儿“扑通”一声跪到祠堂供桌前:“我不赌了,我再不赌了!我
再赌钱掷骰子就斫掉我的手腕子!”白嘉轩说:“起来起来!跟我来——”白嘉轩把白兴儿叫到祠堂院子的
槐树下,“背过身子举起手!”白兴儿背靠着槐树举起双手,人们清清楚楚看见了白兴儿那手指间的鸭蹼一
第 4页/共 9页
样的皮,白兴儿平时总是把手藏在衣襟下边羞于露丑。白嘉轩又连着点出七个人的名字,有白姓的也有鹿
姓的,有年轻的也有中老年的,一律背靠槐树举起了双手。白嘉轩着人用一条麻绳把那八双手捆绑在槐树
上,然后又着人用干枣刺刷子抽打,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
接着两个烟鬼被叫到众人面前,早已吓得抖索不止了。白嘉轩用十分委婉的口气问:“你俩的屋里人和
娃娃呢?”俩人吭哧半晌,耷拉着脑袋嗫嗫嚅嚅地说,“回娘家去了!”“要……要饭去了!”白嘉轩皱着眉
头,痛苦不堪地说:“一个引着娃娃回娘家去了,一个引着娃娃沿街乞讨去了。你俩想想,一个出嫁的女人
引着娃娃回娘家混饭吃是啥味气?一个年轻女人引着娃娃日里蹭人家门框夜里睡庙台子是啥味气?”白嘉
轩说到这儿已经动心伤情,眼角润湿,声音哽咽了。众人鸦雀无声,有软心肠的人也开始抽泣抹泪。白嘉
轩说:“我已经着人把你俩的女人和娃娃找回来了。你们来——”众人吃惊地看见,两个年龄相差不多的女
人拖着儿女从徐先生的居室里出来了,羞愧地站在众人面前。那个讨饭的女人衣服破烂,面容憔悴,好多
人架不住这种刺激就吼喊起来:“捶死这俩烟鬼!”两个烟鬼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跪趴在众人面前抬不起
头。
(摘编自《白鹿原》,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
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
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
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
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
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
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先生所拟的《乡约》旨在规范乡民如何做人行事,徐先生对此心灰意冷,白嘉轩、鹿子霖则一致认同
并予以实践。
B. 乡民通过口口相传方式学习《乡约》,无需借助文字,听别人讲解,再背记即可,可见文字在乡土社会
中没有价值。
C. 白鹿村实施《乡约》,收到了一劳永逸之效,村民的不良习气销声匿迹,村民也变得文质彬彬,乡村风
气焕然一新。
D. 白嘉轩在祠堂里当着乡亲们的面,惩戒了村里的白兴儿等赌徒以及烟鬼,方法虽粗暴,但在那个年代起
第 5页/共 9页
到了震慑作用。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在情节上以白鹿村实施《乡约》为主线展开,族长白嘉轩将《乡约》立为族规,要求族人牢记且
要用于生活。
B. 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白嘉轩是个多元立体的人物,既有对违犯《乡约》者严厉惩戒的一面,也有同情村民
的温情一面。
C. 文本一最后一段描写极为精彩,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描写细致入微,
精妙传神。
D. 从《乡约》、族长、“仁义白鹿村”竖碑等便不难看出故事发生的白鹿村深受传统礼教文化影响,是乡土
社会的缩影。
8. 文本一在语言表达上特色鲜明,既有地域乡土味,又活泼生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一中白鹿村实践《乡约》的内容体现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孙权延
见群下,问以计策。周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
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
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
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
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
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
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
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
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
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
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
第 6页/共 9页
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进 A住夏口 B遣诸葛亮诣权 C权遂遣瑜及程普 D等与备 E并力 F逆曹公 G遇 H于赤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实,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都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相当于“事实上”。
B. 地方,指土地方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意思相同。
C. 孤,多用于古代王侯的自称,表示谦逊,意为少德无助之人。与“寡人”意思相似。
D. 郡,古代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代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攻占荆州,刘琮率人马投降;曹操得到了荆州水军后,水陆军队有几十万人,吴军将士听说后甚为
震恐。
B. 面对大军压境的危急境地,孙权向群臣问计。周瑜历数曹军必败的理由,且主动请缨,坚定了孙权拒敌
的决心。
C. 刘备被曹军击败后,本想率领人马向南渡过长江,但在当阳与鲁肃相遇,二人便共同谋划联合拒曹之策。
D. 周瑜率军在赤壁和曹军隔江对峙。黄盖认为敌众我寡,不如采用火攻计,派船只冲上去放火烧毁敌船再
迅速返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14. 周瑜认为曹军必败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 2小题,共 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
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第 7页/共 9页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 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D.“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16. 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作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小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
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余音绕梁,令人沉醉、沉浸其中。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个常年栖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 A 的门派——芋
螺派。这个门派的成员昼伏夜出,善于伪装,遇到敌人,便射出带芋螺毒素的“鱼叉”,中镖对手顿时全
身麻痹,束手就擒。
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纹芋螺所用暗器与众不同,它对付的是疾游如飞的鱼类,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
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真是“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令人意外的是,
这一独门暗器竟是人们 B 的药物——胰岛素。
这种暗器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动物胰岛素? (甲) ?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
威力,科学家从地纹芋螺分泌的毒液中提取出胰岛素,将其注射入健康的斑马鱼体内,再分析血糖水平,
结果发现斑马鱼的血糖迅速下降。当他们将这种胰岛素释放到斑马鱼的周围水环境中,刚才还活蹦乱跳的
斑马鱼很快就变得 C 了。
这让科学家们更为着迷:胰岛素家族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圣杯”,竟然也是海底猎手的独门暗
器。这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百年前,科学家从牛胰脏中提取出了具有降糖效果的胰岛素,然
而,他们早期提取出的胰岛素杂质较多且疗效不稳定,有流脓感染等毒副作用。①他们在利用兔子进行动
第 8页/共 9页
物实验时发现,②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③会引发危险的低血糖效应,④使之休克甚至瘫软。⑤这种现象
被称为“胰岛素休克”。⑥因此,在临床上对糖尿病人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时,⑦为防止这种情况不再出
现,⑧护士要准备一杯高糖橘汁。后来,科学家逐渐摸索出胰岛素提纯的工艺技术, (乙) 。这为
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科学家发现,从地纹芋螺中提取的胰岛素与人类的胰岛素蛋白序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胰岛素能够
弥补目前的一些治疗缺陷。而芋螺派所用的“毒暗器”种类繁多,有望成为促进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这
让科学家产生了更多的憧憬。
18. 请在文中 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6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21. 文段“毒暗器”“狠角色”两个词语富有表现力,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下列句子中 “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时我们需要放下对精致的追求,用简单的食材对付一餐也是一种满足。
B.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付外敌的办法。
C. 他们夫妻俩最近有些不对付,需要找个时间好好谈谈,化解误会。
D. 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凡事对付着过,并不能带来幸福感。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常常需要与外在和解,与自己和解。在一次次的和解中,达到心智的
坚韧与成熟。
请以“和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第 9页/共 9页
1. A
2. C
3. B
4. 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涟漪。说明圈子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
的关系越疏远。
5.①沉沦于“圈子情结”,会导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使人沦入庸俗。
②圈子情结会影响现代社会的管理决策,导致决策不客观,甚至私相授受、产生腐败。
③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是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圈子情结是乡土社会、血缘社会的遗迹,已经不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6. D
7. C
8.①语言具有浓厚的关中方言特色,如“抹花花”“全踢了摊子”“屋里人和娃娃”“是啥味气”等口语
具有独特的乡土韵味。②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整散句并举,如第四段的句式表达。口语与书面语搭配
自然,如“学为用,学了就要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生动,如“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
9.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乡约》即礼,是白鹿原村民公认的做人行事的准则,在生活中起到规范
村民行为的作用;②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乡约》明确条文戒律。每到晚上庄稼汉背诵《乡约》,
通过教化来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③维持礼的规范是传统。凡违犯《乡约》,由族长按条例罚跪、罚款、
罚粮以及鞭抽板打,如对白兴儿的处罚。
10. BCG
11. A
12. D
13. (1)这时曹操的军队士兵已经生了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就失败后退,率领军队驻扎在长江北岸。
(2)不久,烟火冲天,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曹军于是战败撤退。
14.①曹操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则是汉朝奸贼,处于道义上的劣势。
②孙权英勇神武,江东土地广阔,物资充足,英雄效力,比曹操具有优势。
③北方还未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关西,这是曹操的后患。
④曹军不擅长水战,曹操弃其所长与吴军作战 为下策。
⑤天气严寒,曹军战马缺少草料。
⑥中原士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易生疾病。
17. ①. 锲而不舍 ②. 金石可镂 ③.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④.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 人生如梦 ⑥. 一尊还酹江月
18. A.闻风丧胆 B.耳熟能详 C.萎靡不振
19. 甲:它的毒杀威力有多大
乙:提取出纯度高且疗效稳定的胰岛素
20.④修改为:使之瘫软甚至休克
⑦修改为:为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21. 示例一:①“毒暗器”运用比喻,将芋螺释放的毒素比作江湖高手使用的暗器,形象地写出毒素的威力;
②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①“狠角色”运用拟人,将地纹芋螺比拟为做事狠辣的人,生动地写出其捕猎能力强,杀伤力巨
大;②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B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