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七下历史第2单元素养检测卷03【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七下历史第2单元素养检测卷03【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0 14:52:1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第2单元素养检测卷03
【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评价的古代帝王是 (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元世祖忽必烈
1.C 
2.【历史解释】以下是某历史老师整理的北宋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 (  )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③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并成为定制 ④文臣管理军务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克服了中央和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C.提高了宋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应对能力
D.杜绝了地方和军队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
2.A 
3.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损害了大地主、权贵利益
C.改革未能使北宋摆脱危机 D.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
3.B
4.下面是王老师在历史课上展示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的教学主题是 (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开放的时代 D.封建制度的没落
4.A [解析] 据思维导图可知,这反映的是北宋、辽和西夏的并立,南宋、西夏和金的并立,所以王老师的教学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A项符合题意。
5.女真进士题名碑的碑文字体方正,是女真政权仿照汉字革新的一种文字。该题名碑可用来研究 (  )
A.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 B.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C.民族政权间文化交流 D.元昊创制了西夏文字
5.C 
6.【跨语文】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这首诗歌中可以了解到的信息包括 (  )
A.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B.印证了当时北京的繁华、江南的富庶
C.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D.北宋时期,南方农业有很大的发展
6.A 
7.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7.C 
8.【时空观念】下面是元朝疆域示意图。宣政院的辖地位于图中的 (  )
8.A
9.“在国内外市场同时得到开拓、商业规模远远超越前代的情况下,原先具有神奇魅力的铜钱这种交换手段,因其分量重又价值低而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前期的川蜀地区率先登上商品交换的历史舞台。”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铜钱分量重、价值低
B.北宋时期造纸业发达
C.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北宋政府的强力推动
9.C [解析]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选C项。
10.根据下表可以得出宋朝时期 (  )
纺织业 棉纺织工具比较先进,棉纺织品种类多
制瓷业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A.商业贸易繁荣 B.农业发展迅速
C.手工业兴盛 D.中外交往频繁
10.C 
11.以图证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
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
11.A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是 (  )
A.豪迈的报国之情 B.浓郁的思乡之情
C.怀才不遇的伤感 D.凄婉的惜别之情
12.A 
1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指南针的出现
C.瓦子和勾栏的出现 D.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13.A 
14.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指南针在北宋末年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B.我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
C.北宋科学家苏颂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
D.程朱理学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14.D 
15.某同学为撰写历史小论文,实地考察了北京的白塔寺、郭守敬纪念馆等地,并购买了《马可·波罗行纪》《忽必烈》等书。据此判断,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可能是 (  )
A.“开放浪漫·大唐风” B.“多元文化·元大都”
C.“文艺宋朝·梦江南” D.“雄伟壮丽·东京城”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5.B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加强了中央集权……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1000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这一制度也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图一中秦朝在地方实行     (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图二中①处是      (城市);北宋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
     (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力。(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在地方上实行的管理制度。(2分)并归纳该制度产生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秦、宋、元三朝变革地方行政体制的共同作用。(3分)
16.(1)郡县制 东京 通判
(2)制度: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
(3)加强了中央集权。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中期之后,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鼓励商业发展。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由阿拉伯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新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到印度的航运。
(1)根据图一,指出宋朝为“鼓励商业发展”而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2分)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朝能够“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新时代”的原因。(4分)
材料二 马可·波罗一行于1271年从威尼斯出发,先到达地中海东岸,然后大致沿丝绸之路东进。他们时而乘船,时而骑马,时而步行。一路上经过叙利亚和两河流域,跨过伊朗高原,穿越中亚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再经喀什、敦煌等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275年到达元朝的都城。这时距他们出发的时间已四年有余。
(2)材料二中“马可·波罗一行”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到达中国的,这位皇帝十分注重中外文化交往,请你试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比较图一、图二,概括元代交通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宋元交通的共同作用。(3分)
17.(1)机构:市舶司。原因:政府支持;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等等。
(2)举例: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历法工作。特点: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元朝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等等。
(3)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8.(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周边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周边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蕃和亲”。除此之外,唐朝还宽厚、平等地对待败降的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贞观时期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民族交融新局面。
(1)根据材料一,举一例“唐蕃和亲”的史实。(2分)并概括贞观时期“民族交融新局面”出现的原因。(2分)
材料二 宋辽订立盟约之后,宋改动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 (如改威虏军曰广信军,改破虏军曰信安军等),向辽方表示友好。 辽在燕京地区也去掉一些民族歧视政策,争取当地汉人的支持……若干年之后, 河北一带“牛羊满野”。另外,双方在沿边设立互市贸易的“榷场”,宋方每年可以赚取上百万的收入。
——摘编自李国章、赵昌平《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订立盟约后双方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材料三 贯云石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清代学者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摘编自梁归智《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2分)谈谈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2分)
材料四 元朝的民族交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 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4分)
材料五 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中国是“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 ……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崛起最终终结了“乱世”,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一代人对于大一统国家自然是无比向往。
(5)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涉及的朝代中,举出一例“终结了‘乱世’”的史实。(2分)
(6)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4分)
18.(1)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原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宽厚、平等地对待周边民族。
(2)措施:宋改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辽去掉民族歧视政策;双方进行互市贸易;等等。积极影响: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
(3)史实:元朝时,西藏(或台湾)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
(4)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答出两方面即可)
(5)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或979年,宋太宗灭掉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6)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各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等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第2单元素养检测卷03
【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评价的古代帝王是 (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元世祖忽必烈
2.【历史解释】以下是某历史老师整理的北宋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 (  )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③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并成为定制 ④文臣管理军务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克服了中央和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C.提高了宋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应对能力
D.杜绝了地方和军队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
3.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损害了大地主、权贵利益
C.改革未能使北宋摆脱危机 D.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
4.下面是王老师在历史课上展示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的教学主题是 (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开放的时代 D.封建制度的没落
5.女真进士题名碑的碑文字体方正,是女真政权仿照汉字革新的一种文字。该题名碑可用来研究 (  )
A.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 B.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C.民族政权间文化交流 D.元昊创制了西夏文字
6.【跨语文】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这首诗歌中可以了解到的信息包括 (  )
A.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B.印证了当时北京的繁华、江南的富庶
C.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D.北宋时期,南方农业有很大的发展
7.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8.【时空观念】下面是元朝疆域示意图。宣政院的辖地位于图中的 (  )
9.“在国内外市场同时得到开拓、商业规模远远超越前代的情况下,原先具有神奇魅力的铜钱这种交换手段,因其分量重又价值低而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前期的川蜀地区率先登上商品交换的历史舞台。”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铜钱分量重、价值低
B.北宋时期造纸业发达
C.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北宋政府的强力推动
10.根据下表可以得出宋朝时期 (  )
纺织业 棉纺织工具比较先进,棉纺织品种类多
制瓷业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A.商业贸易繁荣 B.农业发展迅速
C.手工业兴盛 D.中外交往频繁
11.以图证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
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是 (  )
A.豪迈的报国之情 B.浓郁的思乡之情
C.怀才不遇的伤感 D.凄婉的惜别之情
1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指南针的出现
C.瓦子和勾栏的出现 D.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14.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指南针在北宋末年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B.我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
C.北宋科学家苏颂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
D.程朱理学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15.某同学为撰写历史小论文,实地考察了北京的白塔寺、郭守敬纪念馆等地,并购买了《马可·波罗行纪》《忽必烈》等书。据此判断,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可能是 (  )
A.“开放浪漫·大唐风” B.“多元文化·元大都”
C.“文艺宋朝·梦江南” D.“雄伟壮丽·东京城”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加强了中央集权……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1000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这一制度也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图一中秦朝在地方实行     (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图二中①处是      (城市);北宋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
     (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力。(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在地方上实行的管理制度。(2分)并归纳该制度产生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秦、宋、元三朝变革地方行政体制的共同作用。(3分)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中期之后,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鼓励商业发展。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由阿拉伯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新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到印度的航运。
(1)根据图一,指出宋朝为“鼓励商业发展”而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2分)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朝能够“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新时代”的原因。(4分)
材料二 马可·波罗一行于1271年从威尼斯出发,先到达地中海东岸,然后大致沿丝绸之路东进。他们时而乘船,时而骑马,时而步行。一路上经过叙利亚和两河流域,跨过伊朗高原,穿越中亚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再经喀什、敦煌等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275年到达元朝的都城。这时距他们出发的时间已四年有余。
(2)材料二中“马可·波罗一行”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到达中国的,这位皇帝十分注重中外文化交往,请你试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比较图一、图二,概括元代交通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宋元交通的共同作用。(3分)
18.(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周边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周边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蕃和亲”。除此之外,唐朝还宽厚、平等地对待败降的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贞观时期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民族交融新局面。
(1)根据材料一,举一例“唐蕃和亲”的史实。(2分)并概括贞观时期“民族交融新局面”出现的原因。(2分)
材料二 宋辽订立盟约之后,宋改动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 (如改威虏军曰广信军,改破虏军曰信安军等),向辽方表示友好。 辽在燕京地区也去掉一些民族歧视政策,争取当地汉人的支持……若干年之后, 河北一带“牛羊满野”。另外,双方在沿边设立互市贸易的“榷场”,宋方每年可以赚取上百万的收入。
——摘编自李国章、赵昌平《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订立盟约后双方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材料三 贯云石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清代学者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摘编自梁归智《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2分)谈谈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2分)
材料四 元朝的民族交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 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4分)
材料五 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中国是“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 ……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崛起最终终结了“乱世”,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一代人对于大一统国家自然是无比向往。
(5)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涉及的朝代中,举出一例“终结了‘乱世’”的史实。(2分)
(6)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