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期中素养检测卷03
【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
[范围:第1~11课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情况危急)。”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
A.隋朝的统一 B.“贞观之治” C.开凿大运河 D.安史之乱
2.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以及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3.文物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下列图片呈现的文物既能反映唐朝的陶瓷工艺水平,又能体现当时民族交往的是 ( )
A.邢窑白釉瓷罐 B.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C.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 D.大食人俑
4.城市建设能够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对比唐、元两朝都城平面图,其共同之处是 ( )
A.坊、市分开设置,以便严格管理
B.道路十分整齐,均为方格网系统
C.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
D.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
5.【时空观念】下面为中国古代历史时序示意图(局部),其中①处应为 ( )
A.魏晋南北朝 B.五代十国 C.明朝 D.清朝
6.唐朝民族交往频繁,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佳话。“唐蕃会盟碑”就是订立友好盟约的表现,它位于图中的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7.【历史解释】某同学在收集唐朝文化发展资料时,发现日本正仓院有一组屏风画《鸟毛立女屏风》,其构图及图中仕女的服饰与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如出一辙。这体现了 ( )
A.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B.唐朝文化的影响力
C.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D.日本文化的优越性
8.下面是古代“三兔共耳”图案——三只首尾相接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循环追逐、跳跃。这个图案最早出现于敦煌莫高窟,后来也出现于13世纪埃及、叙利亚的彩陶上,以及欧洲中世纪教堂的屋顶浮雕上。这可以说明 ( )
A.世界文明是一样的 B.中外文明相互交流
C.全球各地文化符号大同小异 D.古代很重视动物的生存环境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藩镇)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始渐渐有一个像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这是钱穆对哪一朝代政治变革的评价 (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0.【历史解释】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以来的尚武精神,导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
A.重农抑商 B.崇文抑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自守
11.北宋中期,积弊千端,朝廷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国力日渐衰微。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国势,北宋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行新法,史称 ( )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周世宗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2.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 建立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达 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 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 达成和议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3.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借道宋境进攻金朝。1234年,金朝因经多次挫败而元气大伤,根本无法抵抗,最终亡于宋蒙联军之手。蒙古灭金 ( )
A.使北宋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
C.结束了中国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D.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14.他接受了汉人儒臣提出的“行仁政”“行汉法”“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他还参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他是 ( )
A.铁木真 B.耶律阿保机 C.忽必烈 D.阿骨打
15.下面是小华同学所做的关于元代政权结构的历史笔记,从中可以看出( )
A.宣政院是管辖西藏军民事务的地方机构
B.当时山西直属于中书省
C.西藏成为元朝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D.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2分)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的统治基本稳固之后,杨坚开始着手对付南方的割据势力。……隋文帝杨坚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自东汉末年以来三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的局面也终于结束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文帝统一全国的重要历史意义。(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采取的措施。(2分)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编者注:小腿)以啖(编者注:吃)腹,腹饱而身毙。
——[唐]吴兢《贞观政要》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 (2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措施 (4分)
材料三 开元初……四方丰稔(编者注:庄稼成熟),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编者注:携带)粮。
——[宋]王谠《唐语林》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政绩 (2分)材料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分)
材料四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人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播传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播传四方”的史事。(4分)综合上述材料,说说隋唐历史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4分)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 1005年,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这次宋辽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2分)简要评价“澶渊之盟”。(6分)
【在并立中共存】
材料二 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能够形成对峙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实力上的势均力敌,如果说金国的优势在于军事上能征善战,那么南宋的优势则在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金能够形成对峙局面的原因。(3分)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三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中原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中原文化。宋朝……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辽宋西夏时期民族交往呈现的特点。(2分)最终结束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局面的标志是什么 (2分)
18.(18分)某班同学从以下角度开展探究古代中国名人的活动,请你参加。
古代 帝王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贤臣 良相 材料二 唐太宗曾问① :“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① 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材料三 唐玄宗在② 和宋璟的辅佐下使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文人 墨客 唐诗:③ (至少写出三位代表人物)。 元曲:④ (至少写出一位代表人物)。
英雄 人物 材料四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岳飞
(1)图一和图三中的皇帝对中国古代历史最重要的共同贡献是什么 (2分)图二中的皇帝实行的什么方针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例元朝建立的影响深远的行政区划制度。(2分)当时在中央掌握全国军事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4分)
(3)表格内①②③④处分别应该填写哪些人物 (6分)
(4)材料四中的岳飞是人人敬仰的英雄人物,请你简述他的英雄事迹。(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期中素养检测卷03
【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
[范围:第1~11课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情况危急)。”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
A.隋朝的统一 B.“贞观之治” C.开凿大运河 D.安史之乱
1.C
2.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以及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2.D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旧唐书》《新唐书》对唐太宗的评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这说明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D项正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文物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下列图片呈现的文物既能反映唐朝的陶瓷工艺水平,又能体现当时民族交往的是 ( )
A.邢窑白釉瓷罐 B.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C.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 D.大食人俑
3.B
[解析] 本题考查识图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三彩釉陶载乐骆驼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反映了唐朝高超的陶瓷工艺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唐朝时的民族交往。故选B项。
4.城市建设能够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对比唐、元两朝都城平面图,其共同之处是 ( )
A.坊、市分开设置,以便严格管理
B.道路十分整齐,均为方格网系统
C.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
D.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
4.D
[解析] 据图可知,唐长安城和元大都都有宫城和皇城,布局整齐,气势宏伟,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故选D项。
5.【时空观念】下面为中国古代历史时序示意图(局部),其中①处应为 ( )
A.魏晋南北朝 B.五代十国 C.明朝 D.清朝
5.B
6.唐朝民族交往频繁,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佳话。“唐蕃会盟碑”就是订立友好盟约的表现,它位于图中的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B
7.【历史解释】某同学在收集唐朝文化发展资料时,发现日本正仓院有一组屏风画《鸟毛立女屏风》,其构图及图中仕女的服饰与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如出一辙。这体现了 ( )
A.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B.唐朝文化的影响力
C.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D.日本文化的优越性
7.B
8.下面是古代“三兔共耳”图案——三只首尾相接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循环追逐、跳跃。这个图案最早出现于敦煌莫高窟,后来也出现于13世纪埃及、叙利亚的彩陶上,以及欧洲中世纪教堂的屋顶浮雕上。这可以说明 ( )
A.世界文明是一样的 B.中外文明相互交流
C.全球各地文化符号大同小异 D.古代很重视动物的生存环境
8.B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藩镇)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始渐渐有一个像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这是钱穆对哪一朝代政治变革的评价 (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C
10.【历史解释】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以来的尚武精神,导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
A.重农抑商 B.崇文抑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自守
10.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导致宋朝在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故选B项。
11.北宋中期,积弊千端,朝廷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国力日渐衰微。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国势,北宋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行新法,史称 ( )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周世宗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1.A
12.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 建立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达 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 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 达成和议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2.D
13.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借道宋境进攻金朝。1234年,金朝因经多次挫败而元气大伤,根本无法抵抗,最终亡于宋蒙联军之手。蒙古灭金 ( )
A.使北宋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
C.结束了中国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D.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13.D
14.他接受了汉人儒臣提出的“行仁政”“行汉法”“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他还参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他是 ( )
A.铁木真 B.耶律阿保机 C.忽必烈 D.阿骨打
14.C
15.下面是小华同学所做的关于元代政权结构的历史笔记,从中可以看出( )
A.宣政院是管辖西藏军民事务的地方机构
B.当时山西直属于中书省
C.西藏成为元朝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D.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15.C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2分)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的统治基本稳固之后,杨坚开始着手对付南方的割据势力。……隋文帝杨坚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自东汉末年以来三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的局面也终于结束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文帝统一全国的重要历史意义。(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采取的措施。(2分)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编者注:小腿)以啖(编者注:吃)腹,腹饱而身毙。
——[唐]吴兢《贞观政要》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 (2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措施 (4分)
材料三 开元初……四方丰稔(编者注:庄稼成熟),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编者注:携带)粮。
——[宋]王谠《唐语林》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政绩 (2分)材料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分)
材料四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人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播传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播传四方”的史事。(4分)综合上述材料,说说隋唐历史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4分)
16.(1)历史意义: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三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的局面。措施:开通大运河。
(2)思想:以民为本。措施: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唐玄宗。“开元盛世”。
(4)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 1005年,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这次宋辽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2分)简要评价“澶渊之盟”。(6分)
【在并立中共存】
材料二 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能够形成对峙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实力上的势均力敌,如果说金国的优势在于军事上能征善战,那么南宋的优势则在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金能够形成对峙局面的原因。(3分)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三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中原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中原文化。宋朝……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辽宋西夏时期民族交往呈现的特点。(2分)最终结束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局面的标志是什么 (2分)
17.(1)契丹。对北宋来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辽来说,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对中华民族来说,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经济文化交流。
(2)双方实力上势均力敌。
(3)相互吸收。元灭南宋。
(2)行省制度。枢密院和御史台。
(3)①魏征;②姚崇;③李白、杜甫、白居易等;④关汉卿等。
(4)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岳飞率军取得郾城大捷,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岳飞抗金,保护了中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18.(18分)某班同学从以下角度开展探究古代中国名人的活动,请你参加。
古代 帝王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贤臣 良相 材料二 唐太宗曾问① :“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① 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材料三 唐玄宗在② 和宋璟的辅佐下使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文人 墨客 唐诗:③ (至少写出三位代表人物)。 元曲:④ (至少写出一位代表人物)。
英雄 人物 材料四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岳飞
(1)图一和图三中的皇帝对中国古代历史最重要的共同贡献是什么 (2分)图二中的皇帝实行的什么方针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例元朝建立的影响深远的行政区划制度。(2分)当时在中央掌握全国军事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4分)
(3)表格内①②③④处分别应该填写哪些人物 (6分)
(4)材料四中的岳飞是人人敬仰的英雄人物,请你简述他的英雄事迹。(2分)
18.(1)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崇文抑武。
(2)行省制度。枢密院和御史台。
(3)①魏征;②姚崇;③李白、杜甫、白居易等;④关汉卿等。
(4)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岳飞率军取得郾城大捷,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岳飞抗金,保护了中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