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1:1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8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
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
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
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
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
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
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
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
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
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
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
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
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
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
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
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
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
外分裂的意义。
第 1页/共 10页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
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
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
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
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
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
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
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
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
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
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
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世纪 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
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
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
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
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
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
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
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
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
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
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
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
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
第 2页/共 10页
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
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
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所有红楼女子的美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材料二中胡菊人认为能治疗宝钗“热毒”的“冷香丸”,折射了宝钗的悲剧。
D. 材料三通过对宝钗诸多细节的分析,推断出曹雪芹以严重缺点、微妙之处和模糊手法使宝钗更立体,增
加了读者对宝钗的多种解读。
2.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A.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B.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D.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3. 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C.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 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说明。
5.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
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轿子并拉行李车辆伺候。这黛玉尝听得母亲说过,他外
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自上了轿,进了城,从纱窗中瞧了一瞧,
第 3页/共 10页
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非别处可比。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
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
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想道:“这是外祖之长房了。又往西不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由西
角门而进。轿子抬着走了一箭之远,将转弯时,便歇了轿。后面的婆子也都下来了,另换了三四个眉目秀
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众婆子步下跟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俱肃然退出,众婆子上
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超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
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
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台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道:“刚才老太太还念
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帘子,一面听得人说:“林姑娘来了。”
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
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侍立之人,无不下泪,黛玉也哭个不休。众人慢慢解劝
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
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了。贾母又叫:“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众人答应了一
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三位姑娘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
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
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
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座。丫鬟送上茶来。不过叙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
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女孩儿,所疼的独有你母亲,今一旦先我而逝,不得见一面,今见了
你,教我怎不伤心!”说着携了黛玉的手又哭起来。众人都忙相劝慰,方略略止住。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
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治好了 ”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
名医,总未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
‘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
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
参养荣丸。”贾母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
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
第 4页/共 10页
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
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
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作‘辣子’,你
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众姊妹都忙告诉黛玉道:“这是琏二嫂子。”黛玉虽不曾
识面,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
做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
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
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再提了。”熙凤听了,忙转悲为
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黛玉一一答应。一面熙凤又问人:“林姑娘的东西可搬进
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屋子叫他们歇歇儿去。
说话时,已摆了果茶上来。熙凤亲自布让。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完了没有 ”熙凤道:“放完了。
刚才带了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半日,也没见昨儿太太说的那个,想必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道:“有
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再叫人去拿去罢。”熙
凤道:“我倒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必到,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
笑,点头不语。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造宁国府 敕造:奉诏令建造
B. 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 弱不胜衣:柔弱得连衣服 分量都无法承受
C. 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 不经之谈:不经常说的话
D. 这样放诞无礼 放诞: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7. 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
8. 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有什么特点?之后作者介绍王熙凤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9. 请结合全文,品味下列人物语言。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
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第 5页/共 10页
(2)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 ,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
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
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
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
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第 6页/共 10页
B.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 迂远而阔于事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凶,指伤害人的残暴行为,可见当时的魏国并不太平。
C.“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和“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一样,是“尽、完”之意
D.“未之有也”和“然则一羽之不举”句式上虽都是宾语前置,但两句中的“之”用法却不同。
12.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
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 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
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 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
的弊病有所不同。
D. 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
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14. 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公安等地,写下了这首诗。
第 7页/共 10页
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地处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首联对自我进行了定位,“思归客”写出了诗人晚年漂泊之苦、思归之切;“一腐儒”是诗人的自
嘲,虽满腹经纶,但仍未摆脱穷困。
B. 颔联用到了“片云”“孤月”等经典意象,用“共”“同”等词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融情于景,表达
了诗人的漂泊之情、孤单之思。
C. 颈联中“落日”与“秋风””相对,诗人漂泊江汉,感受飒飒秋风,与李白的“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
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
D. 尾联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不必取长途”意为不必使用老马走长途,诗人借老马为喻,表达了自
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
16. 杜甫的《登岳阳楼》同样写于大历三年,请比较《登岳阳楼》与《江汉》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衣物单薄,人情冷暖,诗人却平静
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上。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一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
一句,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3)《游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王勃的《滕王阁》绘出了一副雕梁画栋、飞阁流
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绚丽的图画。
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本题共 3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变身古装侠客,拍摄科幻大片,变装民族服饰……近段时间以来,多地文旅局长“披挂上阵”,为家乡
代言,为旅游助力。文旅局长们或美、或飒、或奇的生动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
风情。
这些 ① 的宣传方式,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日渐丰富。在合力共促下,原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
景点变得热门,“出圈”的文旅宣传犹如催化剂,把吸引游客的关注力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但是前不
久,有网友投诉了康定一酒店,引起广泛关注。这无疑对各地是一种警示,宣传推广再花心思,如果服务
没有跟上,也不能把网络上的流量转化为拉动发展的人气。
好的口碑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需要 ② ,而且创意宣介、服务品质一样都不能少。各地既要在宣传
第 8页/共 10页
上推陈出新,更要在服务上 ③ ,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回去了愿意再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强大助力。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 成语。
19. 指出画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 2(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黛玉和香菱,一个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嫡亲的外孙女儿,身份尊贵;另一个,则是薛蟠从人贩
子手上买来的妾室, ① 。这样身份悬殊的两个人,相处如此融洽自然,缘于他们有着共同的磁场。
黛玉和香菱,都来自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 ② ,香菱出身虽不比黛玉高贵显赫,然也出生于当
地望族。家庭背景相似,父母性情相近,赋予了她们相似的性格特点,为她们此后的亲密无间打下了基础。
香菱身世悲惨、遭遇不堪,然而,她心无城府、至情至性;而黛玉,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纵使周遭环境
险恶,也同样不改本色、至良至善。在富足家庭中出生,都曾有过幸福的幼年。五六岁时,本该一生平安
顺遂、喜乐无忧的她们,在经历了幼年短暂的幸福后,都遭遇了命运的急转直下。最终,一个“香魂返故
乡”;一个“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和香菱,在历经了相似的人生轨迹后,就这样将生命都定格在了青
春美好的花季年华。人说“晴为黛影”,而香菱, ③ 。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
21. 材料中说黛玉和香菱“有着共同的磁场”,请结合文段概括她们的共同点。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三国演义》
材料二:“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
献出自己的翠绿。”
—史光柱
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9页/共 10页
1. B
2. D
3. B
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③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
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
“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6. C
7.①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
②贾府礼节繁复,等级森严。
③贾府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
8.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林黛玉的感受,突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通过服饰、外貌、语言、动作等描
写,细致入微地刻画这一人物的精明能干和善于逢迎。
9. (1)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2)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话,表白自己能干,办事周到,也反映出她的机变。
10. A
11. B
12. D
13. (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
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用什么来区别呢?
14.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
条措施。
15. D
16.异:①《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
的忧思;
②《江汉》流露出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同: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17. ①. 短发萧骚襟袖冷 ②. 稳泛沧浪空阔 ③. 千里澄江似练 ④.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⑤. 朝飞暮卷 ⑥. 云霞翠轩
18.①别出心裁(别具一格) ②日积月累 ③精益求精
19.①化用/引用,“藏在深山人未识”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意指不为人知景点
的审美潜质;
②比喻,将“出圈”的文旅宣传比作催化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创新的文旅宣传方式对旅游产业的推
动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做法的认可和赞赏;
③拟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藏”字赋予景点以人格化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点的隐蔽、不为人
知晓的特点。
20.①身份低微
②黛玉出生于官宦之家
③则更像是黛玉的另一个分身
21. 她们出身相似、品性相类、际遇相仿、结局相同。
22.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