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外国诗二首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外国诗二首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3:2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悲伤(bēi)  瞬息(shùn)  延绵(mián)
B.涉足(shè) 怀恋(liàn) 伫立(chù)
C.萋萋(qī) 清晨(chén) 忧郁(yù)
D.叹息(tàn) 选择(xuǎn) 欺骗(piàn)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全国各地“古琴热”不断_________,越来越多的人学起了古琴。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不仅是在学一件乐器,更是在抒怀育情、_________经典。深邃苍远、空灵飘逸的古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_________的文史底蕴,被历代文人尊崇为修身养性的“雅器”。曲为心声,琴曲熔铸着演奏者的人生阅历、审美观念、人格追求,由此撞击人心,让听者产生_________的共鸣。
A.升温 继承 厚重 浓烈 B.升级 继承 凝练 强烈
C.升级 传承 凝练 浓烈 D.升温 传承 厚重 强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汉字的规范化书写受到了严重冲击。
B.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应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C.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独特的奇迹,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D.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有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打底的缘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英雄的力量是什么呢□ 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英雄,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情感,是国家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因此,维护雄尊严、捍卫雄荣誉,应成为我们不变的信念。
A. , ; ”。 B. ? ; 。”
C. ? , ”。 D. , , 。”
5.下列各项中,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无比优越的。 ②有人说,人生充满了沉重与乏味,即使偶有轻松也是稍纵即逝。 ③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④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情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6.下列对语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是一个渐进的季节过程,风儿唱着清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按照农历,春天分为早春、盛春、暮春。唐诗宋词中的春景,从来不是简单的风景描摹。它们和时代的氛围、政治的气候桴鼓相应、若合符节。透过唐诗宋词中那些脍炙人口、辞藻华艳或幽微深曲的诗句,我们(  )看到了春花秋月、月夜春风,(  )捕捉到了前哲先贤睿智多思的心曲。大自然已经足够精彩了,词人骚客又各处妙意,啜英咀华,以助佳景。
A.语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词性均不相同。
B.语段中画横线的两个词语均是副词。
C.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语段中括号处可以填入表因果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感情。
C.《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未选择的路》一诗,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彷徨和苦闷。
8.综合性学习。
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从这里经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什么也没看见。
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说:“天,花中有刺!”
第三个却眼睛一亮,说:“不,________!”
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人嘛,他是个乐观主义者。
朋友,你是哪一个呢?
(1)请在原文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10字以内,注意上下文连贯)
(2)三个人对花的态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请写一段话,针对以上一种或多种人生观加以点评。(100字左右)
阅读理解
(一)读诗,回答问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9.回答。
(1)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你将怎样?
(2)在苦恼之时,要学会怎样?
10.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12、“生活欺骗了你”并非单指上当受骗,而是指 。
1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告劝我们: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因为我们要相信 。
14、“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应怎么理解?
阅读艾青的两首诗(节选),完成各题。
【甲】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乙】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艾青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抒情诗《大阳》和《火把》情思浓郁地表现祖国、民族和人民的苦难, 愤怒诅咒现实的黑暗, 热情地赞美光明;艺术上, 他注重诗雄浑、朴素隽永的艺术风格。
B.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火把”。“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火把”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等)。
C.艾青的成名作是《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大堰河是作者的乳母。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D.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是在 1978 年以后,诗歌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如《鱼化石》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16、【甲】诗中“它”指什么?这首诗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乙】诗中“洁白的浪花”和“铁链的喧哗”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 。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1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9.第③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
20.第⑥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
21.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③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E.“小河……都帮着她喊”使用拟人手法,活现出老祖母的焦急心理。
F.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22.“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
23.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答案
1、B 2.D 3.A 4.B 5.B 6.B 7.D 8.(1)示例一:应该说刺中有花 示例二:虽然有刺,但花很美
(2)示例一: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难题,要人选择,要人解决。甘于平庸、陷于麻木的人,总是听任命运的摆布;悲观的人,总是患得患失,缺少斗争的勇气;只有乐观的人,能挑战不该害怕的,害怕应该害怕的,成为真正的勇者和强者。
示例二:悲观的人生态度是不健康的。悲观的人,看不到娇艳的花朵,只看到扎人的花刺;无视美丽,却放大了丑陋;不憧憬美好的未来,却止步于眼前的挫折。悲观的人,只哀叹生命中的风霜雨雪,想不到拨开云雾,终见万丈阳光!
9.(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2)需要镇静。
10.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11.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12、 人生遭受挫折
13、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14、 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15、B
16、太阳,本诗蕴含着诗人对光明(或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17、“洁白的浪花”从视觉的角度抓住“起锚”的瞬间,写出了海员对出发的盼望、奋斗的激情;(或答出“色彩”“细节”也可,答出描写角度即可。)“铁链的喧哗”从听觉的角度抓住“抛锚”的瞬间,写出了海员对到达的盼望、胜利的喜悦。(“声音细节”也可。答出描写角度即可。)
18.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记忆深处“声音”渺远、新鲜、难忘等特点。
19.一步一步勾画出一个冬天傍晚的景象,为祖母呼唤声的出现铺垫一种寒冷而又黑暗的氛围,衬托出祖母温情与慈爱。
20.两处细节描写的是祖母独特的“呼唤之迹”,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祖母的深挚爱心,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祖母的理解与挚爱。
21、B F
22、①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收纵自如;②照应标题,具体呈现祖母“呼唤”的内容;③标明文章层次,由回忆转到现实,完成立意升华;④突出文章的中心意象,形象化概括文章的主题。
23、狼的引入,有阴森的感觉,使本文不同于一般怀念祖母或亲人的文章。拓宽了文章的意蕴,除表达对祖母的思念之情外,还有对人生艰险的警悸,以及对自我人生态度的言说:高度警惕,绝不回头,勇往直前。狼的叙写使整篇文章凝重、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