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统编七下历史期中复习 单元串讲精练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春统编七下历史期中复习 单元串讲精练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0 14: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统编2024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统编2024版七下历史 期中复习课件
单元串讲精练
大概念复习1
繁荣与开放的盛世
[第一单元]
单元核心建构
历史方法提升
主题任务活动
学考衔接演练
【单元核心建构】
①国家统一 ②开元盛世 ③开明 ④玄奘西行 ⑤安史之乱
【历史方法提升】
(1)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2分)
(2)见习题
【主题任务活动】
(1)见习题
(2)见习题
(3)特点: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1分)影响力:影响到波斯湾、红海等地;是重要的商业港口;是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2分)
(4)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民族交融;国家统一;中外交往。(2分,回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学考衔接演练】
1.D 2.D 3.C 4.B 5.D 6.D 7.D 8.D 9.C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制度创新与完善显活力
励精图治经济社会繁荣
民族关系不断发展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科技文化艺术繁荣
大一统王朝的衰亡
单元核心建构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制度创新与完善显活力
励精图治经济社会繁荣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有利
于① 和民族交融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后基本统一全国
科举制 隋朝开创,唐朝完善,扩大统治基础
三省六部制 隋朝开创,唐朝完善
盛世局面 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 唐玄宗时期
“② “,唐朝国力前所未有强大
盛世经济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
盛世都城 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国家统一
开元盛世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民族关系
不断发展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唐太宗实行③ 的民族政策,被西北各族尊奉为
“天可汗”
其他史实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
大祚荣、皮逻阁
中日交往 遣隋使、遣唐使、鉴真东渡
中国和新罗、东罗马帝国、大食交往
中印交往 ④
开明
玄奘西行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科技文化
艺术繁荣
大一统王
朝的衰亡
科技成就 雕版印刷术、《大衍历》、《千金方》等
唐诗、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建筑技术等
隋朝灭亡 后期暴政引发农民起义
唐朝衰亡 ⑤ (事件)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致命打击;
907年为藩镇所灭
著名思想家 韩愈、柳宗元
安史之乱
史料实证,迁移运用
方法提示:首先,分析设问,掌握设问所提供的关键信息;其次,带着设问中的关键信息阅读分析文献史料,在史料中有意识地寻找关键词句;然后,把史料中的关键词句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最后,总结答案,规范书写。
历史方法提升
材料一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
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官员都能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管束和控制),无敢侵欺细人(普通百姓)。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各地不缺粮,走到哪里都能解决吃饭问题)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征传》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阅读材料一,说说材料一描述了贞观年间怎样的社会状况。
(2分)
[答案]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2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年间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4分)
[答案]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等。(4分)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七年级某班同学以“探寻隋唐的兴盛”为主题展开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 【跨地理——图表明趋势】
主题任务活动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曲线图中唐朝气温的特点和图二人口变化的趋势,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3分)
[答案]特点:唐朝气温高于比较基准线(比较温暖)。(1分)趋势:唐朝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上升)。(1分)联系:温暖的气候促进了农业发展,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1分)
任务二 【跨美术——壁画展盛世】
材料二
左部四名女乐伎,自右而左依次弹筝、拍板、奏竖箜篌、吹笙;中部绘男女舞伎相对而舞;右部五名男乐伎,自左而右依次奏竖箜篌、弹曲项琵琶、吹排箫、击小铜钹、吹筚篥。
——绘于韩休(开元二十八年去世)墓东壁的《乐舞图》(局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是研究盛唐历史的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观察材料二,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4分)
[答案]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1分)信息:唐朝舞蹈的姿态、乐器种类、植物品种、服饰样式;体现了唐朝的民族交融;唐朝社会比较开放,充满活力。(3分)
任务三 【析影响——文献话盛世】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
(3)据材料三,指出“唐代文化”的特点,并概括“广州港”的影响力。
(3分)
[答案]特点: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1分)影响力:影响到波斯湾、红海等地;是重要的商业港口;是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2分)
任务四 【探原因——经验启后世】
(4)综合上述探究,概述唐朝兴盛的原因。(2分)
[答案]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民族交融;国家统一;中外交往。(2分,回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2024成都中考】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焉”。该工程的修建有利于 (  )
A.珠江水患的治理 B.巴蜀地区的开发
C.郡县制度的推广 D.国家统一的巩固
D
学考衔接演练
2.【2024徐州中考】“军爵制度打开了让孔武之人进入统治阶层的通道,到了隋唐时期,政府又发明出科举制度,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打通了另外一个通道。”材料意在说明 (  )
A.军爵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B.孔武之人和底层知识分子从此仕途顺畅
C.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D.军爵制和科举制都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
3.【2024辽宁中考】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下面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沙场战神·少秦王
不世雄才·唐太宗
万民之王·天可汗
……
C
4.【2024安徽中考】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  )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
B
5.【2024金昌中考】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
“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 (  )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D
6.【2024眉山中考】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
D
7.【2024江西中考】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  )
A.严格的坊市界限 B.丰富的都市生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先进的典章制度
D
8.【2024包头中考】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这反映出唐朝 (  )
A.文化交流的频繁 B.民族交融的盛况
C.对外交通的发达 D.开放包容的气度
D
9.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迎来了发展高峰。下面两首唐诗反映出的共同价值取向是 (  )
  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鹡鸰(比喻
兄弟)。
——孟浩然《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A.淡泊明志,追求修身养性
B.齐心治家,强调伦理亲情
C.心系国家,以天下为己任
D.勤勉为学,重视家庭教育
[答案]C
大概念复习2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二单元]
单元核心建构
历史方法提升
主题任务活动
学考衔接演练
【单元核心建构】
①通判 ②交子 ③毕昇 ④资治通鉴
【历史方法提升】
(1)见习题 (2)见习题
【主题任务活动】
(1)①辽;②金。(2分) (2)见习题 (3)见习题 (4)见习题 (5)见习题
【学考衔接演练】
1.C 2.D 3.D 4.A 5.A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
对外交流
科技
文化
政权关系
政权巩固
民族交融
宋元经济
单元核心建构
政权关系
金灭辽、
北宋

蒙古灭西夏、金,元灭南宋
西夏

北宋
西夏

南宋
(960一1127年) (1127一1276年) (1271一1368年)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政权巩固
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分割宰相权力,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设
① 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崇文抑武:重用文臣,发展文教事业和科举制度
北宋
王安石变法:目的是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
强兵
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元朝
通判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民族交融
宋元经济
至元朝,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
形成新的民族
农业 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种植茶树和棉花;元朝大运河,便利南粮北运
手工业 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
商业 早市、夜市进一步发展,出现纸币“② ”(北宋四川地区),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交子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
对外交流
西汉
(重心在北方)
北方
南方
北方
南方
魏晋南北朝
(趋于平衡)
南方
北方
南宋
(完成南移)
中外交通 宋代,海路交通日渐发达;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海外贸易 市舶司;大商港(广州、泉州、明州)
中外文化交往 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等传到中国;四大发明外传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科技
印刷术 北宋③ 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对
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并创新;元中期出
现锡活字印刷
指南针 先秦司南;宋代制成罗盘;北宋末年开始用
于航海
火药 唐代发明火药;唐末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
元广泛用于战争,元朝发明火铳
天文学 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著有《梦溪笔
谈》;北宋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元朝郭守
敬研制简仪、编成《授时历》
毕昇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文化
理学 程颢、程颐将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成为古代的统治思想
宋词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王实甫
史学 北宋司马光的《④ 》
资治通鉴
文物史料,印证历史
方法提示:从历史文物中获取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多种信息,与文献史料等其他资料相互印证,并与所学内容建立联系。
历史方法提升
【图文学史】
材料一 
  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元代窖藏,采用青花和釉里红装饰,通体施青白釉,纹饰丰富,层次清晰,全器纹饰有10余层,现在河北省博物馆完整保存,在珍贵的元代青花瓷中极为少见,当为国之瑰宝。
材料二 青花瓷……其青(蓝)色源于一种西亚的矿物染料。元代崇白尚蓝。瓷面装饰布局繁密,融合阿拉伯纹饰对称连续的风格。 ——摘编自刘中玉《14世纪蒙古体系变动下的青花瓷》
材料三 草原民族对于蓝天白云的热爱,借助权力的推动,逐步地……成为一种深植于汉民族文化中的影响后世的审美基因。青花瓷将来自草原的审美崇尚,融入中华审美体系之中,丰富了中华美学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摘自《中国艺术报》
材料四 元代在重要商港设立市舶司,并由官方直接出面招邀海外诸国商人,往来互市。当时所造海船“大船有十帆至少是三帆……每一大船役使千人”。14世纪元代官方文献规定,海上航行必须根据针路定向航行。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1)根据上述图文材料,提炼青花釉里红盖罐反映的历史信息。
(4分)
[答案]信息:①反映了元朝的大一统,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展现了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推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③反映了元朝时期手工制造业发达,元青花瓷器是民族交融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根据上述史料,归纳元代青花瓷畅销海外的原因。(4分)
[答案]元代青花瓷符合阿拉伯等地区的审美,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元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元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4分,任答两点即可)
学习完“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个单元后,七年级(2)班的同学对宋元时期政治、经济、科技等进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和交织助民族交融】
材料一
主题任务活动
(1)将示意图所缺信息①②补充完整。(2分)


材料二 澶渊之盟订立后,宋、辽边境地区“生育蕃息,牛羊被野”。百余年间(120多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辽民族关系不断加强。富弼(北宋名相)以为钱物的支出不及用兵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2)结合所学知识,客观地评价这次和议。(4分)
[答案]积极:结束了宋、辽之间长期的战争,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减轻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消极:对北宋而言,是屈辱的条约,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4分)
【经济发展现重心南移】
材料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描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3分)
[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取得显著发展;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分)
材料四 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五
(4)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工具的创新;海外贸易繁盛;等等。(6分,回答三点即可)
【重大发明促世界文明】
材料六
(5)写出与图一相关的科技的发明者。图二发明何时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 图三发明何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请对图四著作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内容及价值、地位等)(6分)
[答案]毕昇。(1分)唐朝末年。(1分)北宋末年。(1分)《梦溪笔谈》的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沈括,该书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作者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分)
1.【2024潍坊中考】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清初的开荒政策
C
学考衔接演练
2.【2024聊城中考】“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 (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
D
3.【2024呼和浩特中考】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还设立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这些措施属于 (  )
A.蒙藏和亲 B.订约会盟
C.逐级册封 D.行政管辖
D
4.【2024自贡中考】某兴趣小组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史料,摘录如下表。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为 (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A
5.【2024青岛中考改编】宋朝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都保持着密切的国际贸易。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宋钱倍加青睐,宋钱几乎成为他们的国际货币。这说明宋朝(  )
A.对外贸易繁荣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钱币制作精美 D.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