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民俗民风》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分
清主次,抓
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抓住主要时段。 《北京的春节》一文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老北京人过春节
的习俗,从腊月初旬写到正月十九,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日子一笔带过。
2.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抓住主要情节。 《腊八粥》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八儿“等粥”和“喝
粥”两个部分。其中“等粥”是主要情节,写得特别详细,写
了“盼粥”“分粥”“猜粥”和“看粥”四个场景
3.按事物不同方面来写的文章,抓住主要方面。 《藏戏》一文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
“舞台形式”和“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中“面具
部分是最主要的部分。
技法二:领
会作者是
怎样详写主要内容,达到写作目的的。 1.了解作者是怎样详细介绍最有特色的活动的。 《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描写腊八这部分内容时,抓住“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这两个饮食习俗,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详细介绍,突出老北京的民风民俗。
2.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多种方法细致描写主要内容的。 《腊八粥》一文在“盼粥”这一部分,把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与锅中腊八粥的情状穿插描写,人粥互相映衬,描绘出腊八风情。
3.体会作者是怎样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事物最具有特点的部分的。 《藏戏》一文中,特色最鲜明之处是面具,作者不仅详细介绍
了面具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还从藏戏的演出舞台和演出方式
等方面探究面具得以长久保留的原因。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作者在介绍……时,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在介绍…时,……的部分写得详细,的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主次分明,突出了……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是怎样把……写详细的呢?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把……写详细的。/作者是按照……的描写顺序把……写详细的。/作者是运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把……写详细的。
【精选阅读】
1.阅读。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选文画“ ”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的作用是 。这一自然段是按照 的结构来描写的。
(2)作者写了元宵节 、 、 的三个活动,突出了元宵节 的特点。选文中哪个地方突出了元宵节这一特点,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
(3)根据选文内容,体会老舍先生是如何把元宵节写详细的。
①在第一自然段中,先写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采用 的写法突出其与众不同;然后用总分的写法描写元宵节 的习俗。
②在第二自然段中,对孩子们过元宵节的场面单独进行描写,突出孩子们过节的特点是: 。
(4)读画“ ”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
(5)文中描写灯多的词语是: 、 。作者从 和 两个方面说明灯很多。
(6)本文的作者是 ,原名 ,有“ ”的称号,作品有小说《 》《 》和话剧《 》等。
2.阅读课内选文,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选文已用“//”将选段分为两层,分两层的依据是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2)我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老北京过春节时的习俗:做年菜、 、 、 、 、 、 、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 、 、 等三个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场景,充分表现了除夕的 、 。
(4)从选文看,守岁就是 。除夕守岁有两层意思: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从这个习俗中可以看到珍惜时间和 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节的联想
梁衡
丰富多彩的节日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联想。
节者,接也。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有节有序,走走停停,走过一节,再拔一节,这是一个生命动态的过程。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从春到冬节节递进,就这样走过了一年。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在玉米地旁听吧,噼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的交响。
节者,结也。古人在无文字之前就发明了结绳记事。顺顺溜溜的绳子上打了一个结,必是有事要记住,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规定了一个节日,必是有事值得纪念。值得纪念的有好事也有坏事,好事纪念,是为发扬光大;坏事不忘,是为警惕小心。节是一个社会运行中的坐标。一个国家规定国庆节,是让国民知道立国不易,忘了国庆日就是忘国;一个民族用最典型的风俗礼习来过自己的节,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节,是在时间的长绳上打了几个结,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积累过去,创造未来。
节者,截也。它专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再以这日子为旗帜,去选择截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从而强化生活中不同的个性。青年人有青年节,老年人有老人节,妇女有妇女节。节有最小者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日,最大者是全地球人通常365天过一个元旦节。我有时突发奇想,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宇宙大爆炸诞生的那一日,如果找到了那一天,又找到了外星人,大家同庆宇宙的元旦节,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知道了节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就会格外地珍惜它。节既是时间的概念,就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流失。我曾发问,是谁发明了“年”这个东西,直将我们的生命寸寸地剁去。我们一方面要节约生命,勿使岁月空度;另一方面又要承认节序难违,不要强挽流水,而要重在享受生命的过程。节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就是要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群、多少民族、多少国家和组织就有多少个节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生日。它提醒我们每当节日来临时不要忘了相互庆贺,邻国国庆要发个贺电,亲友生日要送束鲜花,青年人不要忘了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节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互相联系的纽带,是一个爱的纽结。
(选自《先方后圆》,有改动)
(1)短文第2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阐明“节者,接也”的?
(2)结合短文内容,仿照示例对“结”和“截”进行解释。
示例:节者,接也。是连接的意思。指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
节者,结也。
节者,截也。
(3)联系上下文,体会短文第5自然段中加点字“剁”的妙处。
4.课外阅读。
元宵观灯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来了,我和爸爸来到杭州的西湖,也加入了欢闹元宵的人流中。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啊,真漂亮,真神气呀!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那条巨龙张着血盆似的大口,鼻子翘得老高,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金黄色的龙身上披满了片片金甲,像一位身披盔甲的将军。一位外国人对着巨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不一会儿,龙灯耍起来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手里拿着彩球逗引巨龙,巨龙在十几个小伙子的舞动下,追逐着彩球,嬉戏着……围观的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观灯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在孙女的搀扶下指着口吐泡泡的“鲤鱼”不禁赞叹:“现在的灯真有趣。”孙女说:“这不算什么,有的灯比这更有趣呢!”我们看着这五光十色的花灯,感觉如同进入了仙境。好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
(1)补充词语。
红彤彤的 千姿百态的 昂首挺胸的
宝珠般的 活泼可爱的 金光闪闪的
(2)你能想象一下还有哪些花灯吗?请你形象地描写出来。
(3)你认为哪句话描写得最好?写下来,并说说为什么。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别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践行 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 矗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面对此情此景,李白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文中表示“看”的词语有 、 、 等,我还能写出两个 、
(3)短文展示了哪三幅画面?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4)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课内选文,完成练习。
藏戏(节选)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1)这三句话是课文的开头,用了 和 两种修辞手法。
(2)选择其中一句话改为陈述句。
(3)这三句话写出了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 、 、 。
(4)用这样的句式开头的好处是
A.用反问的句式开头,表现了藏戏的形式与众不同。
B.用反问的句式开头,新颖独特,气势强大,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
7.阅读下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完成练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礼仪、习惯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农耕(游牧)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外来文化的影响,给一向主要靠身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是 。因为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亟待保护。
(2)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A.豫剧
B.侗族大歌
C.安塞腰鼓
D.拙政园
E.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
(3)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画面内容具有丰富的寓意。如图的剪纸作品可用“ ”(四字词语)来命名。
8.课外阅读展示。
美丽而神秘的青藏高原
要是我问小朋友们,世界最高的高原是哪个?你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青藏高原,还会一口气告诉我,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看来你们是了解青藏高原的,可是你们了解生活在这儿的人民的习俗吗?藏族朋友们穿什么样子的衣服?他们吃的东西和我们平日吃的一样吗?这里有什么独特的动植物?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领略它的无尽风光。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这里 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 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 有雪山高原, 有莽莽林海。
在西藏,献哈达是最平常的一种礼节了。藏族人民在相互交往及迎送亲友时,习惯将哈达作为礼物献给对方,表示敬意和祝贺。藏族人的服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人们多穿长袖大襟皮袍——“楚巴”。有的“楚巴”很华丽,袍面是大紫大绿的缎子,袍子的领口、袖口镶有水獭皮,以显示家庭的高贵。普通牧民平日只穿羊皮“楚巴”。“楚巴”的用处可大了,白天是衣裳,夜里做被褥,出门时还可以当口袋用,真正是一衣多用。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黄羊等活跃在这片广大的高原上。藏羚羊腿细而小,全身的毛丰厚柔软,体态优美,矫健敏捷。母羊没有羊角,公羊有两条竹节状的犄角垂直竖在头上。它们的胆子很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四散逃开,消失在高原深处。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这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无尽财富,可近来不断出现藏羚羊和黄羊等动物被猎杀的情况。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 与它们和谐相处, 共存于同一片美丽、祥和的蓝天下。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①这里 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 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 有雪山高原, 有莽莽林海。
② 与它们和谐相处, 共存于同一片美丽、祥和的蓝天下。
(2)文章的第一段用了多个疑问句,这样写的好处是 。
(3)文章是从 、 、 、 、 几个方面来介绍西藏的。
(4)在介绍西藏的各段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5)有人说“西藏是美丽的、神秘的,更是脆弱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9.朗读下文,回答字后问题。
五月的秧苗
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公到地里去干活。叔公扛着锄头,到地里去清垄,我背着草筐,跟在叔公后面,捡拾叔公清除下来的杂草。
五月的天,已很有些热。无遮无拦的天空下,火辣辣的太阳光毫不留情地照射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天已有很多日没有下雨了,地里旱得很,还没长到我小腿弯高的玉米苗,全都被晒得蔫蔫的,有些叶子都打起了卷。即使这样,叔公清垄还很仔细,他不仅把秧苗周围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在每棵秧苗周围深深地划拉上几锄,仿佛嫌秧苗根下的水分蒸发得还不够似的。
我不解,便问:“秧苗都旱成这样了,为啥不浇水,还要再划拉上几锄?”叔公笑着回答说:“傻孩子,知道吗,有钱难买五月旱。这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表面看起来,秧苗蔫蔫的,一点儿也不翠绿茂盛,但秧苗的根却会因此扎得深,扎得牢固,一旦到了六月的雨季,秧苗就会迅速地往上蹿个子,即使遇到狂风暴雨,秧苗也不会倒伏减产。而且,由于秧苗在土壤里根系扎得深,分布广,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多,结的果实——玉米也会特别大……”
听了叔公的话,我不由得恍然大悟。
多年过去了,叔公的话还回响在我的耳旁。现在细想,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这磨难这苦,说不定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因为,正像人们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得风雨的。小时候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长大了一点儿挫折就可能把你击垮。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栋梁之材。
(1)五月正是玉米苗 的时候,旱一旱它,秧苗的根会扎得 ,扎得 。到了六月,玉米苗就会 。
(2)为什么说“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
(3)本文表面是写 ,实际上告诉我们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 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民俗民风》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分
清主次,抓
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抓住主要时段。 《北京的春节》一文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老北京人过春节
的习俗,从腊月初旬写到正月十九,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日子一笔带过。
2.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抓住主要情节。 《腊八粥》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八儿“等粥”和“喝
粥”两个部分。其中“等粥”是主要情节,写得特别详细,写
了“盼粥”“分粥”“猜粥”和“看粥”四个场景
3.按事物不同方面来写的文章,抓住主要方面。 《藏戏》一文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
“舞台形式”和“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中“面具
部分是最主要的部分。
技法二:领
会作者是
怎样详写主要内容,达到写作目的的。 1.了解作者是怎样详细介绍最有特色的活动的。 《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描写腊八这部分内容时,抓住“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这两个饮食习俗,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详细介绍,突出老北京的民风民俗。
2.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多种方法细致描写主要内容的。 《腊八粥》一文在“盼粥”这一部分,把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与锅中腊八粥的情状穿插描写,人粥互相映衬,描绘出腊八风情。
3.体会作者是怎样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事物最具有特点的部分的。 《藏戏》一文中,特色最鲜明之处是面具,作者不仅详细介绍
了面具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还从藏戏的演出舞台和演出方式
等方面探究面具得以长久保留的原因。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作者在介绍……时,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在介绍…时,……的部分写得详细,的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主次分明,突出了……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是怎样把……写详细的呢?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把……写详细的。/作者是按照……的描写顺序把……写详细的。/作者是运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把……写详细的。
【精选阅读】
1.阅读。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选文画“ ”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的作用是 写出花灯的种类多 。这一自然段是按照 总分 的结构来描写的。
(2)作者写了元宵节 观花灯 、 放花炮 、 吃元宵 的三个活动,突出了元宵节 美好快乐 的特点。选文中哪个地方突出了元宵节这一特点,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
(3)根据选文内容,体会老舍先生是如何把元宵节写详细的。
①在第一自然段中,先写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采用 对比 的写法突出其与众不同;然后用总分的写法描写元宵节 观花灯 的习俗。
②在第二自然段中,对孩子们过元宵节的场面单独进行描写,突出孩子们过节的特点是: 有声有光 。
(4)读画“ ”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用不同的词语表示相同的意思,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
(5)文中描写灯多的词语是: 处处 、 几百盏 。作者从 数量 和 种类 两个方面说明灯很多。
(6)本文的作者是 老舍 ,原名 舒庆春 ,有“ 人们艺术家 ”的称号,作品有小说《 四世同堂 》《 骆驼祥子 》和话剧《 茶馆 》等。
【分析】语段选自课文《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先生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解答】(1)考查了对选文结构及内容的理解。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然后围绕这句话具体的描写,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可知,这个句子写出花灯的种类多。
(2)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从“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可知,作者写了元宵节的三个活动:放花炮、观花灯、吃元宵,突出了元宵节美好快乐的特点。
(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①从“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可知,这部分将除夕和元宵情景进行对比,突出元宵是热闹而美丽的。由“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引出元宵节的习俗,下面则具体描写灯的多咨多彩。②从“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可知,孩子们过节的特点是:有声有光。
(4)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可知,“一律”“清一色”“都”表示的意思基本相同,在同一个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避免了重复出现相同词语,使句子更鲜活,更具文采。
(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①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可知,我们从“处处、几百盏”等词中可以感受到灯的数量多。从“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可知,“各形各色、还有”表现了灯的种类多。
(6)考查了对文学常识的理解。根据积累作答,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有“人们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故答案为:
(1)写出花灯的种类多 总分;
(2)观花灯 放花炮 吃元宵 美好快乐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3)①对比 观花灯;
②有声有光;
(4)这句话用不同的词语表示相同的意思,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5)处处 几百盏 数量 种类;
(6)老舍 舒庆春 人们艺术家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 茶馆;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2.阅读课内选文,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选文已用“//”将选段分为两层,分两层的依据是 A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2)我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老北京过春节时的习俗:做年菜、 穿新衣 、 贴对联 、 贴年画 、 放鞭炮 、 吃团圆饭 、 祭祖 、 守岁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 香味 、 颜色 、 声音 等三个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场景,充分表现了除夕的 红火 、 热闹 。
(4)从选文看,守岁就是 除夕夜不睡觉 。除夕守岁有两层意思: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从这个习俗中可以看到珍惜时间和 尊老敬老 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分析】语段选自《北京的春节》,这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句分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这些具体活动都是围绕“除夕真热闹”写的。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概括为: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3)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短文,总结短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本文前三句具体写了过年的红火热闹。第一句从香味方面写的,第二句从颜色方面写的,第三句从声音方面写的。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守岁是指除夕夜不睡觉。根据除夕守岁的两层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从这个习俗中可以看到珍惜时间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故答案为:
(1)A;
(2)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3)香味 颜色 声音 红火 热闹;
(4)除夕夜不睡觉 尊老敬老。
【点评】阅读这篇短文,注意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节的联想
梁衡
丰富多彩的节日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联想。
节者,接也。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有节有序,走走停停,走过一节,再拔一节,这是一个生命动态的过程。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从春到冬节节递进,就这样走过了一年。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在玉米地旁听吧,噼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的交响。
节者,结也。古人在无文字之前就发明了结绳记事。顺顺溜溜的绳子上打了一个结,必是有事要记住,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规定了一个节日,必是有事值得纪念。值得纪念的有好事也有坏事,好事纪念,是为发扬光大;坏事不忘,是为警惕小心。节是一个社会运行中的坐标。一个国家规定国庆节,是让国民知道立国不易,忘了国庆日就是忘国;一个民族用最典型的风俗礼习来过自己的节,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节,是在时间的长绳上打了几个结,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积累过去,创造未来。
节者,截也。它专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再以这日子为旗帜,去选择截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从而强化生活中不同的个性。青年人有青年节,老年人有老人节,妇女有妇女节。节有最小者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日,最大者是全地球人通常365天过一个元旦节。我有时突发奇想,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宇宙大爆炸诞生的那一日,如果找到了那一天,又找到了外星人,大家同庆宇宙的元旦节,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知道了节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就会格外地珍惜它。节既是时间的概念,就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流失。我曾发问,是谁发明了“年”这个东西,直将我们的生命寸寸地剁去。我们一方面要节约生命,勿使岁月空度;另一方面又要承认节序难违,不要强挽流水,而要重在享受生命的过程。节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就是要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群、多少民族、多少国家和组织就有多少个节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生日。它提醒我们每当节日来临时不要忘了相互庆贺,邻国国庆要发个贺电,亲友生日要送束鲜花,青年人不要忘了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节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互相联系的纽带,是一个爱的纽结。
(选自《先方后圆》,有改动)
(1)短文第2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阐明“节者,接也”的?
1.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例,因所处位置不同,分为二十四节气,表示自然界的时间节律。2.人的成长过程:从孩童到老年,人生的不同阶段像过节一样递进,社会因此设定了不同年龄段的节日。3.植物的生长特点:以竹子为例,说明植物生长过程中“节”的存在对于其成才有重要意义。
(2)结合短文内容,仿照示例对“结”和“截”进行解释。
示例:节者,接也。是连接的意思。指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
节者,结也。 节者,结也。是打结的意思。指在顺顺溜溜的生活中打个结,标记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或日子,以便记忆和庆祝。
节者,截也。 节者,截也。是截取的意思。指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或日子,作为标志,以此来强化个体或群体的个性,并庆祝特定的事件。
(3)联系上下文,体会短文第5自然段中加点字“剁”的妙处。
“剁”字在文中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迅速,暗含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痛感。它强调了“年”这一时间单位是如何无情地分割我们的生命,使得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更加敏感和珍惜。
【分析】粱衡的这篇文章《节的联想》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节”的多重含义和对生活的影响。从字面上看,“节”可以理解为连接、停顿、纪念和截取,这些概念在自然界、人类成长过程、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解答】(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可知,该自然段是从以下三个方面阐明“节者,接也”的:1.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例,因所处位置不同,分为二十四节气,表示自然界的时间节律。2.人的成长过程:从孩童到老年,人生的不同阶段像过节一样递进,社会因此设定了不同年龄段的节日。3.植物的生长特点:以竹子为例,说明植物生长过程中“节”的存在对于其成才有重要意义。
(2)考查了字词理解。结合短文内容,仿照示例对“结”和“截”进行解释即可。示例:节者,结也。是打结的意思。指在顺顺溜溜的生活中打个结,标记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或日子,以便记忆和庆祝。节者,截也。是截取的意思。指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或日子,作为标志,以此来强化个体或群体的个性,并庆祝特定的事件。
(3)考查了字词理解与赏析。联系上下文,体会“剁”的妙处,合理即可。示例:“剁”字在文中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迅速,暗含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痛感。它强调了“年”这一时间单位是如何无情地分割我们的生命,使得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更加敏感和珍惜。
故答案为:
(1)1.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例,因所处位置不同,分为二十四节气,表示自然界的时间节律。2.人的成长过程:从孩童到老年,人生的不同阶段像过节一样递进,社会因此设定了不同年龄段的节日。3.植物的生长特点:以竹子为例,说明植物生长过程中“节”的存在对于其成才有重要意义。
(2)节者,结也。是打结的意思。指在顺顺溜溜的生活中打个结,标记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或日子,以便记忆和庆祝。
节者,截也。是截取的意思。指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或日子,作为标志,以此来强化个体或群体的个性,并庆祝特定的事件。
(3)“剁”字在文中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迅速,暗含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痛感。它强调了“年”这一时间单位是如何无情地分割我们的生命,使得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更加敏感和珍惜。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4.课外阅读。
元宵观灯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来了,我和爸爸来到杭州的西湖,也加入了欢闹元宵的人流中。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啊,真漂亮,真神气呀!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那条巨龙张着血盆似的大口,鼻子翘得老高,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金黄色的龙身上披满了片片金甲,像一位身披盔甲的将军。一位外国人对着巨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不一会儿,龙灯耍起来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手里拿着彩球逗引巨龙,巨龙在十几个小伙子的舞动下,追逐着彩球,嬉戏着……围观的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观灯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在孙女的搀扶下指着口吐泡泡的“鲤鱼”不禁赞叹:“现在的灯真有趣。”孙女说:“这不算什么,有的灯比这更有趣呢!”我们看着这五光十色的花灯,感觉如同进入了仙境。好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
(1)补充词语。
红彤彤的 五角星 千姿百态的 花灯 昂首挺胸的 小公鸡
宝珠般的 圆眼 活泼可爱的 鲤鱼 金光闪闪的 金鱼
(2)你能想象一下还有哪些花灯吗?请你形象地描写出来。
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灯。你看那猪八戒挺着大肚皮,长长的大鼻子,一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肩扛着铁耙,双手合十,一副虔诚的样子,真是令人忍俊不住。
(3)你认为哪句话描写得最好?写下来,并说说为什么。
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玉兔”吃胡萝卜时的可爱。
【分析】本文主要描写的是“我”和爸爸到杭州的西湖观看花灯的所见所闻。马路上的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令人大饱眼福,特别是巨龙花灯和舞龙队的精彩表演,更是让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好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
【解答】(1)考查了补充词语。结合短文内容,红彤彤的五角星,千姿百态的花灯,昂首挺胸的小公鸡,宝珠般的圆眼,活泼可爱的鲤鱼,金光闪闪的金鱼。
(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我想象中的花灯是多彩的,可爱的,如: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灯。你看那猪八戒挺着大肚皮,长长的大鼻子,一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肩扛着铁耙,双手合十,一副虔诚的样子,真是令人忍俊不住。
(3)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本文描写了元宵节的花灯,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灯的五光十色和千姿百态。如: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玉兔”吃胡萝卜时的可爱。
故答案为:
(1)五角星 花灯 小公鸡
圆眼 鲤鱼 金鱼
(2)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灯。你看那猪八戒挺着大肚皮,长长的大鼻子,一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肩扛着铁耙,双手合十,一副虔诚的样子,真是令人忍俊不住。
(3)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玉兔”吃胡萝卜时的可爱。
【点评】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地理解。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别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践行 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 矗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面对此情此景,李白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文中表示“看”的词语有 仰望 、 远眺 、 凝视 等,我还能写出两个 环顾 、 俯视
(3)短文展示了哪三幅画面?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饯别、话别、离别。
(4)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比喻。把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两人情谊的深厚绵长。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分析】短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解答】(1)考查选字词填空、字词的理解与赏析。结合文章内容“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去理解词语,词语:践行的释义: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饯行:意思原是指祭路神,也就是祭祖(“祖”取“艰难险阻”),后指亲朋好友欲远行,置办酒席,为其送行,以示祝福和惜别。结合句子语境,可划去词语:践行。根据句子“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去理解词语,词语:伫立的释义:长时间地站着(多指沉思)。词语“矗立”的意思:高耸地立着。结合句子语境,可填入词语:伫立,故可划去词语:矗立。
(2)考查字词的理解与赏析、词语仿写。根据文中语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可知句中词语“仰望、远眺”是表示看的词语。“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词语“凝视”是表示看的词语。根据词语的意思,我还能写出表示看的词语如:环顾、俯视。
(3)考查字词的理解与赏析。结合文章内容“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此处是李白和孟浩然饯行。“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两人的对话,可概括为:话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为离别。故文中展现的三幅画面可依次概括为:饯别、话别、离别。
(4)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文中画线句子“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是一个比喻句,即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两人情谊的深厚绵长。据此作答即可。
(5)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文章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即李白对友人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
(1)践行 矗立;
(2)仰望 远眺 凝视 环顾 俯视;
(3)饯别、话别、离别。
(4)比喻。把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两人情谊的深厚绵长。
(5)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阅读,认真理解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的基础上进行。
6.阅读课内选文,完成练习。
藏戏(节选)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1)这三句话是课文的开头,用了 反问 和 排比 两种修辞手法。
(2)选择其中一句话改为陈述句。
(3)这三句话写出了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 、 演出时没有舞台 、 演出时间长 。
(4)用这样的句式开头的好处是 B
A.用反问的句式开头,表现了藏戏的形式与众不同。
B.用反问的句式开头,新颖独特,气势强大,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
【分析】语段选自《藏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描绘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和鲜明的特色,表现出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涵。
【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理解。阅读句子“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可知,这是课文的开头,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2)考查句子改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一般只需要去掉反问词“难道”,加上否定词“不”,句末变句号,即: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3)阅读句子“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可知,概括了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
(4)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可知,用这样的句式开头好在新颖独特,气势强烈,强调了藏戏的三大主要特点。
故答案为:
(1)反问 排比;
(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3)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 演出时间长;
引出下文;
(4)B。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7.阅读下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完成练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礼仪、习惯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农耕(游牧)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外来文化的影响,给一向主要靠身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是 身口相传 。因为 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外来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亟待保护。
(2)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D
A.豫剧
B.侗族大歌
C.安塞腰鼓
D.拙政园
E.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
(3)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画面内容具有丰富的寓意。如图的剪纸作品可用“ 喜上眉梢 ”(四字词语)来命名。
【分析】材料主要写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以及外来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解答】(1)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注意结合句子“给一向主要靠身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可知答案。
(2)考查了课文的理解,根据第一自然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表演、表现形式,而拙政园是历史建筑。故选:D。
(3)考查了成语的积累,结合图片看出喜鹊站在梅花的枝头,可想到成语“喜上眉梢”意思是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
(1)身口相传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外来文化的影响;
(2)D;
(3)喜上眉梢。
【点评】完成此题目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1.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
2.了解短文后的题目,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
3.深入了解主题,完成拓展题目。
8.课外阅读展示。
美丽而神秘的青藏高原
要是我问小朋友们,世界最高的高原是哪个?你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青藏高原,还会一口气告诉我,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看来你们是了解青藏高原的,可是你们了解生活在这儿的人民的习俗吗?藏族朋友们穿什么样子的衣服?他们吃的东西和我们平日吃的一样吗?这里有什么独特的动植物?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领略它的无尽风光。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这里 既 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 又 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 既 有雪山高原, 又 有莽莽林海。
在西藏,献哈达是最平常的一种礼节了。藏族人民在相互交往及迎送亲友时,习惯将哈达作为礼物献给对方,表示敬意和祝贺。藏族人的服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人们多穿长袖大襟皮袍——“楚巴”。有的“楚巴”很华丽,袍面是大紫大绿的缎子,袍子的领口、袖口镶有水獭皮,以显示家庭的高贵。普通牧民平日只穿羊皮“楚巴”。“楚巴”的用处可大了,白天是衣裳,夜里做被褥,出门时还可以当口袋用,真正是一衣多用。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黄羊等活跃在这片广大的高原上。藏羚羊腿细而小,全身的毛丰厚柔软,体态优美,矫健敏捷。母羊没有羊角,公羊有两条竹节状的犄角垂直竖在头上。它们的胆子很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四散逃开,消失在高原深处。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这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无尽财富,可近来不断出现藏羚羊和黄羊等动物被猎杀的情况。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 只有 与它们和谐相处, 才能 共存于同一片美丽、祥和的蓝天下。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①这里 既 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 又 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 既 有雪山高原, 又 有莽莽林海。
② 只有 与它们和谐相处, 才能 共存于同一片美丽、祥和的蓝天下。
(2)文章的第一段用了多个疑问句,这样写的好处是 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3)文章是从 风景 、 风俗习惯 、 服饰 、 饮食 、 野生动物 几个方面来介绍西藏的。
(4)在介绍西藏的各段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5)有人说“西藏是美丽的、神秘的,更是脆弱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因为西藏景色优美,但大批的游客污染了那里的环境,外来的捕猎者猎杀了动物,使很多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所以说是脆弱的。 。
【分析】考查了记叙文阅读,短文写了青藏高原,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写了西藏的风俗习惯,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表达了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阅读时,注意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解答】(1)考查了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句子间的关系分析,结合句子看“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和“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具有并列关系,“雪山高原”和“莽莽林海”具有并列关系,故都用“既…又…”。
(2)考查了句子的写法,结合句子:可是你们了解生活在这儿的人民的习俗吗?藏族朋友们穿什么样子的衣服?他们吃的东西和我们平日吃的一样吗?这里有什么独特的动植物?这一系列的疑问句,结合句子: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领略它的无尽风光。看出是为了引起下文,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考查了课文的理解,注意结合课文内容,第二自然段写了西藏风景,第三段写了风俗习惯、服饰、饮食,第四自然段写了野生动物。
(4)考查了总分写法,就是先总写后分写,结合个自然段看,这些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在西藏,献哈达是最平常的一种礼节了;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是总写,后面的内容是分写。
(5)考查了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短文相关内容,结合句子:既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可出西藏景色优美,结合句子:近来不断出现藏羚羊和黄羊等动物被猎杀的情况。可以想到外来的捕猎者猎杀了动物,使很多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所以说是脆弱的。
故答案为:
(1)①既 又 既 又;②只有 才能
(2)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风景 风俗习惯 服饰 饮食 野生动物
(4)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5)因为西藏景色优美,但大批的游客污染了那里的环境,外来的捕猎者猎杀了动物,使很多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所以说是脆弱的。
【点评】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句子间的关系分析;总分写法,就是先总写后分写,结合个自然段分析;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短文相关内容。
9.朗读下文,回答字后问题。
五月的秧苗
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公到地里去干活。叔公扛着锄头,到地里去清垄,我背着草筐,跟在叔公后面,捡拾叔公清除下来的杂草。
五月的天,已很有些热。无遮无拦的天空下,火辣辣的太阳光毫不留情地照射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天已有很多日没有下雨了,地里旱得很,还没长到我小腿弯高的玉米苗,全都被晒得蔫蔫的,有些叶子都打起了卷。即使这样,叔公清垄还很仔细,他不仅把秧苗周围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在每棵秧苗周围深深地划拉上几锄,仿佛嫌秧苗根下的水分蒸发得还不够似的。
我不解,便问:“秧苗都旱成这样了,为啥不浇水,还要再划拉上几锄?”叔公笑着回答说:“傻孩子,知道吗,有钱难买五月旱。这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表面看起来,秧苗蔫蔫的,一点儿也不翠绿茂盛,但秧苗的根却会因此扎得深,扎得牢固,一旦到了六月的雨季,秧苗就会迅速地往上蹿个子,即使遇到狂风暴雨,秧苗也不会倒伏减产。而且,由于秧苗在土壤里根系扎得深,分布广,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多,结的果实——玉米也会特别大……”
听了叔公的话,我不由得恍然大悟。
多年过去了,叔公的话还回响在我的耳旁。现在细想,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这磨难这苦,说不定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因为,正像人们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得风雨的。小时候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长大了一点儿挫折就可能把你击垮。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栋梁之材。
(1)五月正是玉米苗 扎根 的时候,旱一旱它,秧苗的根会扎得 深 ,扎得 很深 。到了六月,玉米苗就会 迅速地往上蹿个子 。
(2)为什么说“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
这磨难这苦,说不定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
(3)本文表面是写 秧苗 ,实际上告诉我们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 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 的道理。
【分析】本文描写的是“我”和叔公在五月的天里给已经晒得蔫蔫的玉米苗清垄除草,叔公不但把秧苗周围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在每课秧苗周围深深地划拉上几锄,原来这是为了让秧苗的根尽力往深处扎申,去找水分,好让秧苗长得更壮实。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株梁之材。
【解答】(1)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根据“这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填空即可。
(2)考查了对文章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意思是小时候受些磨难和苦楚,会让你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会更加顽强,这磨难这苦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结合“正像人们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得风雨的。小时候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长大了一点儿挫折就可能把你击垮。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栋梁之材”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株梁之材。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会经历一些挫折和苦难,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我们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株梁之材。
故答案为:
(1)扎根 深 很深 迅速地往上蹿个子;
(2)这磨难这苦,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
(3)我们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我们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株梁之材。
【点评】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7张PPT)
第1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阅读。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
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选文画“”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自然段是按照 _____ 的结构来描写的。
(2)作者写了元宵节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的三个活动,突出了元宵节 __________ 的特点。选文中哪个地方突出了元宵节这一特点,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3)根据选文内容,体会老舍先生是如何把元宵节写详细的。
①在第一自然段中,先写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采用 _____ 的写法突出其与众不同;然后用总分的写法描写元宵节 ________ 的习俗。
写出花灯的种类多
总分
观花灯
放花炮
吃元宵
美好快乐
对比
观花灯
②在第二自然段中,对孩子们过元宵节的场面单独进行描写,突出孩子们过节的特点是: __________ 。
(4)读画“”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文中描写灯多的词语是: _____ 、 ________ 。作者从 _____ 和 _____ 两个方面说明灯很多。
(6)本文的作者是 _____ ,原名 ________ ,有“ _____________ ”的称号,作品有小说《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话剧《 _____ 》等。
有声有光
这句话用不同的词语表示相同的意思,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处处
几百盏
数量
种类
老舍
舒庆春
人们艺术家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
茶馆
【解析】(1)考查了对选文结构及内容的理解。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然后围绕这句话具体的描写,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可知,这个句子写出花灯的种类多。
(2)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从“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可知,作者写了元宵节的三个活动:放花炮、观花灯、吃元宵,
突出了元宵节美好快乐的特点。
(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①从“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可知,这部分将除夕和元宵情景进行对比,突出元宵是热闹而美丽的。由“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引出元宵节的习俗,下面则具体描写灯的多咨多彩。②从“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可知,孩子们过节的特点是:有声有光。
(4)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可知,“一律”“清一色”“都”表示的意思基本相同,
在同一个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避免了重复出现相同词语,使句子更鲜活,更具文采。
(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①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可知,我们从“处处、几百盏”等词中可以感受到灯的数量多。从“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可知,“各形各色、还有”表现了灯的种类多。
(6)考查了对文学常识的理解。根据积累作答,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
有“人们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故答案为:
(1)写出花灯的种类多 总分;
(2)观花灯 放花炮 吃元宵 美好快乐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3)①对比 观花灯;
②有声有光;
(4)这句话用不同的词语表示相同的意思,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5)处处 几百盏 数量 种类;
(6)老舍 舒庆春 人们艺术家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 茶馆;
2.阅读课内选文,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选文已用“//”将选段分为两层,分两层的依据是 ____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2)我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老北京过春节时的习俗:做年菜、 ________
A
穿新衣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 、 _____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 _____ 、 _____ 、 _____ 等三个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场景,充分表现了除夕的 _____ 、 _____ 。
(4)从选文看,守岁就是 _______________ 。除夕守岁有两层意思: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从这个习俗中可以看到珍惜时间和 __________ 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解析】(1)本题考查中心句分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香味
颜色
声音
红火
热闹
除夕夜不睡觉
尊老敬老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这些具体活动都是围绕“除夕真热闹”写的。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概括为: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3)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短文,
总结短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本文前三句具体写了过年的红火热闹。第一句从香味方面写的,第二句从颜色方面写的,第三句从声音方面写的。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守岁是指除夕夜不睡觉。根据除夕守岁的两层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从这个习俗中可以看到珍惜时间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故答案为:
(1)A;
(2)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3)香味 颜色 声音 红火 热闹;
(4)除夕夜不睡觉 尊老敬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节的联想
梁衡
丰富多彩的节日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联想。
节者,接也。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有节有序,走走停停,走过一节,再拔一节,这是一个生命动态的过程。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从春到冬节节递进,就这样走过了一年。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
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在玉米地旁听吧,噼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的交响。
节者,结也。古人在无文字之前就发明了结绳记事。顺顺溜溜的绳子上打了一个结,必是有事要记住,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规定了一个节日,必是有事值得纪念。值得纪念的有好事也有坏事,好事纪念,是为发扬光大;坏事不忘,是为警惕小心。节是一个社会运行中的坐标。一个国家规定国庆节,是让国民知道立国不易,忘了国庆日就是忘国;一个民族用最典型的风俗礼习来过自己的节,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节,
是在时间的长绳上打了几个结,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积累过去,创造未来。
节者,截也。它专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再以这日子为旗帜,去选择截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从而强化生活中不同的个性。青年人有青年节,老年人有老人节,妇女有妇女节。节有最小者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日,最大者是全地球人通常365天过一个元旦节。我有时突发奇想,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宇宙大爆炸诞生的那一日,如果找到了那一天,又找到了外星人,大家同庆宇宙的元旦节,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知道了节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就会格外地珍惜它。节既是时间的概念,就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流失。我曾发问,是谁发明了“年”这个东西
,直将我们的生命寸寸地剁去。我们一方面要节约生命,勿使岁月空度;另一方面又要承认节序难违,不要强挽流水,而要重在享受生命的过程。节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就是要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群、多少民族、多少国家和组织就有多少个节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生日。它提醒我们每当节日来临时不要忘了相互庆贺,邻国国庆要发个贺电,亲友生日要送束鲜花,青年人不要忘了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节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互相联系的纽带,是一个爱的纽结。
(选自《先方后圆》,有改动)
(1)短文第2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阐明“节者,接也”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短文内容,仿照示例对“结”和“截”进行解释。
示例:节者,接也。是连接的意思。指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
节者,结也。
1.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例,因所处位置不同,分为二十四节气,表示自然界的时间节律。2.人的成长过程:从孩童到老年,人生的不同阶段像过节一样递进,社会因此设定了不同年龄段的节日。3.植物的生长特点:以竹子为例,说明植物生长过程中“节”的存在对于其成才有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者,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体会短文第5自然段中加点字“剁”的妙处。
节者,结也。是打结的意思。指在顺顺溜溜的生活中打个结,标记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或日子,以便记忆和庆祝。
节者,截也。是截取的意思。指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或日子,作为标志,以此来强化个体或群体的个性,并庆祝特定的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
“剁”字在文中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迅速,暗含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痛感。它强调了“年”这一时间单位是如何无情地分割我们的生命,使得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更加敏感和珍惜。
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可知,该自然段是从以下三个方面阐明“节者,接也”的:1.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例,因所处位置不同,分为二十四节气,表示自然界的时间节律。2.人的成长过程:从孩童到老年,人生的不同阶段像过节一样递进,社会因此设定了不同年龄段的节日。3.植物的生长特点:以竹子为例,说明植物生长过程中“节”的存在对于其成才有重要意义。
(2)考查了字词理解。结合短文内容,仿照示例对“结”和“截”进行解释即可。示例:节者,结也。是打结的意思。指在顺顺溜溜的生活中打个结,标记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或日子,以便记忆和庆祝。节者,截也。是截取的意思。指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或日子,作为标志,
以此来强化个体或群体的个性,并庆祝特定的事件。
(3)考查了字词理解与赏析。联系上下文,体会“剁”的妙处,合理即可。示例:“剁”字在文中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迅速,暗含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痛感。它强调了“年”这一时间单位是如何无情地分割我们的生命,使得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更加敏感和珍惜。
故答案为:
(1)1.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例,因所处位置不同,分为二十四节气,表示自然界的时间节律。2.人的成长过程:从孩童到老年,人生的不同阶段像过节一样递进,社会因此设定了不同年龄段的节日。3.植物的生长特点:以竹子为例,说明植物生长过程中“节”的存在对于其成才有重要意义。
(2)节者,结也。是打结的意思。指在顺顺溜溜的生活中打个结,标记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或日子,以便记忆和庆祝。
节者,截也。是截取的意思。指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或日子,作为标志,以此来强化个体或群体的个性,并庆祝特定的事件。
(3)“剁”字在文中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迅速,暗含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痛感。它强调了“年”这一时间单位是如何无情地分割我们的生命,使得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更加敏感和珍惜。
4.课外阅读。
元宵观灯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来了,我和爸爸来到杭州的西湖,也加入了欢闹元宵的人流中。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啊,真漂亮,真神气呀!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那条巨龙张着血盆似的大口,鼻子翘得老高,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金黄色的龙身上披满了片片金甲,
像一位身披盔甲的将军。一位外国人对着巨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不一会儿,龙灯耍起来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手里拿着彩球逗引巨龙,巨龙在十几个小伙子的舞动下,追逐着彩球,嬉戏着……围观的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观灯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在孙女的搀扶下指着口吐泡泡的“鲤鱼”不禁赞叹:“现在的灯真有趣。”孙女说:“这不算什么,有的灯比这更有趣呢!”我们看着这五光十色的花灯,感觉如同进入了仙境。好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
(1)补充词语。
红彤彤的 ________ 千姿百态的 _____ 昂首挺胸的 ________
宝珠般的 _____ 活泼可爱的 _____ 金光闪闪的 _____
(2)你能想象一下还有哪些花灯吗?请你形象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哪句话描写得最好?写下来,并说说为什么。
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灯。你看那猪八戒挺着大肚皮,长长的大鼻子,一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肩扛着铁耙,双手合十,一副虔诚的样子,真是令人忍俊不住。
五角星
花灯
小公鸡
圆眼
鲤鱼
金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补充词语。结合短文内容,红彤彤的五角星,千姿百态的花灯,昂首挺胸的小公鸡,宝珠般的圆眼,活泼可爱的鲤鱼,金光闪闪的金鱼。
(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我想象中的花灯是多彩的,可爱的,如: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灯。你看那猪八戒挺着大肚皮,长长的大鼻子,一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肩扛着铁耙,双手合十,一副虔诚的样子,
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玉兔”吃胡萝卜时的可爱。
真是令人忍俊不住。
(3)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本文描写了元宵节的花灯,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灯的五光十色和千姿百态。如: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玉兔”吃胡萝卜时的可爱。
故答案为:
(1)五角星 花灯 小公鸡
圆眼 鲤鱼 金鱼
(2)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灯。你看那猪八戒挺着大肚皮,长长的大鼻子,一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肩扛着铁耙,双手合十,一副虔诚的样子,真是令人忍俊不住。
(3)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玉兔”吃胡萝卜时的可爱。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别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践行 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 矗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面对此情此景,李白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文中表示“看”的词语有 _____ 、 _____ 、 _____ 等,我还能写出两个 _____ 、 _____
(3)短文展示了哪三幅画面?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仰望
远眺
凝视
环顾
俯视
饯别、话别、离别。
比喻。把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两人情谊的深厚绵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选字词填空、字词的理解与赏析。结合文章内容“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去理解词语,词语:践行的释义: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饯行:意思原是指祭路神,也就是祭祖(“祖”取“艰难险阻”),后指亲朋好友欲远行,置办酒席,为其送行,以示祝福和惜别。结合句子语境,可划去词语:践行。根据句子“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去理解词语,词语:伫立的释义:长时间地站着(多指沉思)。词语“矗立”的意思:高耸地立着。结合句子语境,可填入词语:伫立,
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故可划去词语:矗立。
(2)考查字词的理解与赏析、词语仿写。根据文中语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可知句中词语“仰望、远眺”是表示看的词语。“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词语“凝视”是表示看的词语。根据词语的意思,我还能写出表示看的词语如:环顾、俯视。
(3)考查字词的理解与赏析。结合文章内容“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此处是李白和孟浩然饯行。“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两人的对话,可概括为:话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为离别。故文中展现的三幅画面可依次概括为:饯别、话别、离别。
(4)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文中画线句子“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是一个比喻句,即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两人情谊的深厚绵长。据此作答即可。
(5)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文章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即李白对友人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
(1)践行 矗立;
(2)仰望 远眺 凝视 环顾 俯视;
(3)饯别、话别、离别。
(4)比喻。把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
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两人情谊的深厚绵长。
(5)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6.阅读课内选文,完成练习。
藏戏(节选)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1)这三句话是课文的开头,用了 _____ 和 _____ 两种修辞手法。
(2)选择其中一句话改为陈述句。
(3)这三句话写出了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4)用这样的句式开头的好处是 ____
A.用反问的句式开头,表现了藏戏的形式与众不同。
反问
排比
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
演出时间长
B
B.用反问的句式开头,新颖独特,气势强大,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
【解析】(1)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理解。阅读句子“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可知,这是课文的开头,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2)考查句子改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一般只需要去掉反问词“难道”,加上否定词“不”,句末变句号,即: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3)阅读句子“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可知,概括了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
(4)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可知,用这样的句式开头好在新颖独特,气势强烈,强调了藏戏的三大主要特点。
故答案为:
(1)反问 排比;
(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3)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 演出时间长;
引出下文;
(4)B。
7.阅读下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完成练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礼仪、习惯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农耕(游牧)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外来文化的影响,给一向主要靠身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是 __________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亟待保护。
(2)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____
A.豫剧
B.侗族大歌
C.安塞腰鼓
D.拙政园
E.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
(3)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身口相传
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外来文化的影响
D
画面内容具有丰富的寓意。如图的剪纸作品可用“ __________ ”(四字词语)来命名。
___
【解析】(1)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注意结合句子“给一向主要靠身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可知答案。
(2)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喜上眉梢
根据第一自然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表演、表现形式,而拙政园是历史建筑。故选:D。
(3)考查了成语的积累,结合图片看出喜鹊站在梅花的枝头,可想到成语“喜上眉梢”意思是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
(1)身口相传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外来文化的影响;
(2)D;
(3)喜上眉梢。
8.课外阅读展示。
美丽而神秘的青藏高原
要是我问小朋友们,世界最高的高原是哪个?你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青藏高原,还会一口气告诉我,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看来你们是了解青藏高原的,可是你们了解生活在这儿的人民的习俗吗?藏族朋友们穿什么样子的衣服?他们吃的东西和我们平日吃的一样吗?这里有什么独特的动植物?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领略它的无尽风光。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这里 ____ 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 ____ 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 ____ 有雪山高原, ____ 有莽莽林海。
既
又
既
又
在西藏,献哈达是最平常的一种礼节了。藏族人民在相互交往及迎送亲友时,习惯将哈达作为礼物献给对方,表示敬意和祝贺。藏族人的服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人们多穿长袖大襟皮袍——“楚巴”。有的“楚巴”很华丽,袍面是大紫大绿的缎子,袍子的领口、袖口镶有水獭皮,以显示家庭的高贵。普通牧民平日只穿羊皮“楚巴”。“楚巴”的用处可大了,白天是衣裳,夜里做被褥,出门时还可以当口袋用,真正是一衣多用。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黄羊等活跃在这片广大的高原上。藏羚羊腿细而小,全身的毛丰厚柔软,体态优美,矫健敏捷。母羊没有羊角,公羊有两条竹节状的犄角垂直竖在头上。它们的胆子很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四散逃开,
消失在高原深处。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这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无尽财富,可近来不断出现藏羚羊和黄羊等动物被猎杀的情况。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 _____ 与它们和谐相处, _____ 共存于同一片美丽、祥和的蓝天下。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①这里 ____ 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 ____ 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 ____ 有雪山高原, ____ 有莽莽林海。
② _____ 与它们和谐相处, _____ 共存于同一片美丽、祥和的蓝天下。
(2)文章的第一段用了多个疑问句,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有
才能
既
又
既
又
只有
才能
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是从 _____ 、 _____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_____ 几个方面来介绍西藏的。
(4)在介绍西藏的各段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西藏是美丽的、神秘的,更是脆弱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风景
风俗习惯
服饰
饮食
野生动物
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因为西藏景色优美,但大批的游客污染了那里的环境,外来的捕猎者猎杀了动物,使很多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所以说是脆弱的。
【解析】(1)考查了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句子间的关系分析,结合句子看“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和“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具有并列关系,“雪山高原”和“莽莽林海”具有并列关系,故都用“既…又…”。
(2)考查了句子的写法,结合句子:可是你们了解生活在这儿的人民的习俗吗?藏族朋友们穿什么样子的衣服?他们吃的东西和我们平日吃的一样吗?这里有什么独特的动植物?这一系列的疑问句,结合句子: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领略它的无尽风光。看出是为了引起下文,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考查了课文的理解,注意结合课文内容,第二自然段写了西藏风景,第三段写了风俗习惯、服饰、饮食,第四自然段写了野生动物。
(4)考查了总分写法,就是先总写后分写,结合个自然段看,这些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在西藏,献哈达是最平常的一种礼节了;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是总写,后面的内容是分写。
(5)考查了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短文相关内容,结合句子:既有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迷人的南国绮丽风光可出西藏景色优美,结合句子:近来不断出现藏羚羊和黄羊等动物被猎杀的情况。可以想到外来的捕猎者猎杀了动物,使很多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所以说是脆弱的。
故答案为:
(1)①既 又 既 又;②只有 才能
(2)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风景 风俗习惯 服饰 饮食 野生动物
(4)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5)因为西藏景色优美,但大批的游客污染了那里的环境,外来的捕猎者猎杀了动物,使很多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所以说是脆弱的。
9.朗读下文,回答字后问题。
五月的秧苗
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公到地里去干活。叔公扛着锄头,到地里去清垄,我背着草筐,跟在叔公后面,捡拾叔公清除下来的杂草。
五月的天,已很有些热。无遮无拦的天空下,火辣辣的太阳光毫不留情地照射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天已有很多日没有下雨了,地里旱得很,还没长到我小腿弯高的玉米苗,全都被晒得蔫蔫的,有些叶子都打起了卷。即使这样,叔公清垄还很仔细,他不仅把秧苗周围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在每棵秧苗周围深深地划拉上几锄,仿佛嫌秧苗根下的水分蒸发得还不够似的。
我不解,便问:“秧苗都旱成这样了,为啥不浇水,
还要再划拉上几锄?”叔公笑着回答说:“傻孩子,知道吗,有钱难买五月旱。这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表面看起来,秧苗蔫蔫的,一点儿也不翠绿茂盛,但秧苗的根却会因此扎得深,扎得牢固,一旦到了六月的雨季,秧苗就会迅速地往上蹿个子,即使遇到狂风暴雨,秧苗也不会倒伏减产。而且,由于秧苗在土壤里根系扎得深,分布广,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多,结的果实——玉米也会特别大……”
听了叔公的话,我不由得恍然大悟。
多年过去了,叔公的话还回响在我的耳旁。现在细想,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这磨难这苦,说不定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因为,正像人们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
,是经不得风雨的。小时候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长大了一点儿挫折就可能把你击垮。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栋梁之材。
(1)五月正是玉米苗 _____ 的时候,旱一旱它,秧苗的根会扎得 ____ ,扎得 _____ 。到了六月,玉米苗就会 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什么说“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面是写 _____ ,实际上告诉我们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
扎根
深
很深
迅速地往上蹿个子
这磨难这苦,说不定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
秧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解析】(1)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根据“这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填空即可。
(2)考查了对文章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意思是小时候受些磨难和苦楚,会让你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会更加顽强,这磨难这苦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结合“正像人们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得风雨的。小时候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
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
长大了一点儿挫折就可能把你击垮。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栋梁之材”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株梁之材。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会经历一些挫折和苦难,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我们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株梁之材。
故答案为:
(1)扎根 深 很深 迅速地往上蹿个子;
(2)这磨难这苦,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
(3)我们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
日后我们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株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