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课件+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课件+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5:28:27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3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河(节选)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
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
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对第③段中画“”的句子 理解错误的是 ____ 。
A.这是一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
B.这段话写出了雪弟将要去上海,心里很开心,所以看到什么都喜欢。
C.这段话写出了雪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3)对第⑨段中画“”的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____ 。
A.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
父亲去接住在亲婆家的雪弟,雪弟舍不得离开,最后在亲婆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去上海上学
B
C
B.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与雪弟依依惜别的情形。
C.这句话写出了小伙伴们十分羡慕雪弟,也想与他一起到上海去。
(4)乡下生活留给雪弟怎样的童年记忆? ____ 。
A.贫穷、落后。B.惬意、自然。C.陌生、冷清。
(5)第⑥段提到“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联系上下文,说说雪弟为什么“鼻子发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内容上:
B
因为他要去上海,就剩下亲婆孤独一人,但是亲婆为了让他去上学,还是劝他离开,想到这里雪弟鼻子发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语段的内容,概括内容时要先判断人物,这段讲述的是“雪弟”的事情;然后找中心事件,特别是能够表现人物、体现中心思想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归纳即可。本段讲述的是:父亲去接住在亲婆家的雪弟,雪弟舍不得离开,最后在亲婆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去上海上学。
(2)
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会有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某种气氛,引出下文的某个情节,表现人物某种心情的作用。此处是景物描写,描写了乡下老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雪弟对老家的喜爱,留恋之情。故B不对。
(3)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细读这个句子可知,把“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个比喻句表现了小伙伴们来跟雪弟挥手告别时的情态,表现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故选C。
(4)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乡下生活留给雪弟惬意、自然的童年记忆。
(5)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听着亲婆的这些话,
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句子可知,因为他要去上海,就剩下亲婆孤独一人,但是亲婆为了让他去上学,还是劝他离开,想到这里雪弟鼻子发酸。
(6)本题考查文章末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熟记文章末段的作用一般有哪些,再从两个方面去分别作答。本段从全文来看,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深化主旨,强烈抒发雪弟对老家的依恋不舍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故答案为:
(1)父亲去接住在亲婆家的雪弟,雪弟舍不得离开,最后在亲婆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去上海上学;
(2)B;
(3)C;
(4)B;
(5)因为他要去上海,就剩下亲婆孤独一人,但是亲婆为了让他去上学,还是劝他离开,想到这里雪弟鼻子发酸;
(6)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课外阅读
心灵创可贴
佚名
离吃晚饭还有很长时间,可是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忙开了,苏茜奇怪地问:“妈妈,你在做什么呀?”“我在帮邻居史密斯太太烤蛋糕。”妈妈回答。
“为什么呢?”①“因为史密斯太太很伤心,她失去了女儿,难过得心都碎了。我们应该(关照 照顾)她一段时间。”
“为什么呢,妈妈?”②妈妈蹲下身,拉着苏茜的手,看着她的眼睛,柔声说:“你看,苏茜,当一个人非常伤心的时候,
她甚至没法做饭。史密斯太太再也不能和她女儿聊天,或者愉快地做一些妈妈和女儿一起做的事情了。你是个聪明的小姑娘,也许你会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照顾史密斯太太。”
苏茜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③我怎么才能为照顾史密斯太太出一点力呢?几分钟之后,苏茜敲响了邻居家的门。过了一会儿,史密斯太太开了门,跟她打招呼:“嗨,苏茜。”苏茜注意到史密斯太太的语调(diào tiáo)不如从前和别人打招呼时那么委婉动听了。(因为 而且)史密斯太太看上去好像一直在哭泣,(因为 而且)④她的眼睛很湿,还有些肿。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苏茜?”史密斯太太问。“妈妈说您失去了女儿,非常伤心,伤心得心都碎了。”苏茜害羞地伸出了手,手中是一片创可贴
·
,“这是为您受伤的心准备的。”史密斯太太哽咽了,泪水有些止不住。她蹲下来抱住了苏茜,声音有点颤抖地说:“谢谢你,亲爱的,这很管用。”
史密斯太太买了个带玻璃框的小钥匙环,把苏茜给的创可贴和一张家人的照片一起放进镜框,以便每次看到时能提醒自己要让心灵的伤口快些愈合。那片创可贴已成为治疗她心灵创伤的象征,尽管她不会忘记曾与女儿一起分享的爱和欢乐。
(1)选择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或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2)在横线上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在横线上写出反义词。
聪明:近义词 _____ 反义词 _____
伤心:近义词 _____ 反义词 _____
聪慧
愚笨
难过
高兴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史密斯太太失去了女儿,非常伤心,伤心得 __________ 。
②史密斯太太听了苏茜的话后非常感动,感动得 _____________ 。
③“创可贴”本来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选一选。
Ⅰ苏茜听了妈妈的话后,为史密斯太太做了什么事?(在序号上画“√”)
A.送去了创可贴 B.送去了镜框 C.送去了钥匙环
Ⅱ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指出它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填序号)
外貌描写: ____ 语言描写: ____ 动作描写: ____ 心理描写: ____
(5)史密斯太太为什么说苏茜送的创可贴“很管用”?
心都碎了
流下了眼泪
包扎伤口的药物胶布
治疗心灵创伤的一个象征




【解析】(1)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照顾:照料。关照:关心照顾。有相互照应的意思。根据句意故应选择“照顾”一词。语调:本文指史密斯太太说话的腔调。故读音是[diào];读音是[tiáo]时有搭配、调解、调接的意思。“史密斯太太看上去好像一直在哭泣”与“她的眼睛佷湿,还有些肿”之间是因果关系,故前面填写词语“而且”,后面填写词语“因为”。
(2)考查了写近义词反义词。“聪明”脑子很灵活。近义词“聪慧”,反义词“愚笨”;“伤心”指心情很悲伤。近义词“难过”,反义词“高兴”。
(3)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①史密斯太太失去了女儿,伤心得心都碎了。②史密斯太太听了苏茜的话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③“创可贴”本身一种治疗伤口的胶布,在本文中成了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了解。
Ⅰ苏茜听了妈妈的话后,于是去安慰悲伤的史密斯太太,她送去了“创可贴”希望能为她疗伤。故选A。
Ⅱ①“因为史密斯太太很伤心,她失去了女儿,难过得心都碎了。我们应该照顾她一段时间。”这是苏茜妈妈对女儿的一番话,是语言的描写。②“妈妈蹲下身,拉着苏茜的手,看着她的眼睛”这是对苏茜妈妈动作的描写。③“我怎么才能为照顾史密斯太太出一点力呢?”这是苏茜听了妈妈的话后心里的想法,是心里描写。④“她的眼睛佷湿,还有些肿。”这句话写出了史密斯太太悲伤的样子,是外貌描写。
(5)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心灵的创伤怎么能用“创可贴”来医治呢,这“创可贴”实际是苏茜对史密斯太太的关爱,
表达一个孩子稚嫩而纯真的爱心。史密斯太太感受到了,所以说“很管用”。
故答案为:
(1)照顾;diào;而且;因为;
(2)聪慧 愚笨;难过 高兴;
(3)①心都碎了 ②流下了眼泪 ③包扎伤口的药物胶布;治疗心灵创伤的一个象征;
(4)ⅠA;
Ⅱ④;①;②;③;
(5)因为创可贴代表了一个孩子稚嫩而纯真的爱心,让史密斯太太感受到邻居的关爱。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①什么都没有了,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师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喊抬头将老人打量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②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纸牌,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一件蠢事!“时光老人冷笑着:“ _____ 给你再多的青春,你 ____ 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时光老人让流浪汉 __________ ,是因为流浪汉表示:“假如 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定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一件蠢事是因为
即使

返老还童
再给我一个青春
从头学起
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时光老人说的“真正的生命“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把画线的句子换成成语
①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④在最后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笑“有许多种,再写出几种不同的“笑“来。冷笑 __________________ 。
(3)写出几句名言或谚语,说明要珍惜时光,从小努力。
他不应该相信流浪汉的话,给他一个返老还童的机会
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一无所有
痛改前非
傻笑 微笑 嘲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考查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熟读文章内容,答案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即:时光老人让流浪汉返老还童,是因为流浪汉表示:“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一件蠢事是因为他不应该相信流浪汉的话,给他一个返老还童的机会。
②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读文章结尾段可知,“真正的生命“是指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③考查了根据意思写词语。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痛改前非: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
④考查了关联词语填空。“给你再多的青春”表示假设,“你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表示结果。根据语义应填“即使……也……”。
(2)考查了对“笑”的积累。通过以往的学习积累可知,我知道的“笑”有:傻笑、微笑、嘲笑。
(3)考查了对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的积累。如: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故答案为:
(1)①返老还童 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 我一定从头学起 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他不应该相信流浪汉的话,
给他一个返老还童的机会
②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③一无所有 痛改前非
④即使……也……;
(2)傻笑 微笑 嘲笑
(3)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4.快乐读书吧。
一件难忘的小事
某天深夜,我驱车从外地回布鲁塞尔。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却很差。
临近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驶入慢车道,便听到“咔嚓”一声。我以为汽车出了故障,赶快停了车。一检查,发现右侧的反光镜坏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见一辆小红车停靠在路边,左侧的反光镜也碎了。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 注视) _____ 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纸条上写着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同我(
注视
联系 联络) _____ 。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他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发票寄来,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了纸条,这使我十分(感动 感激) _____ 。”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支付。”
“不,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撂下了电话。
我很后悔,(居然 果然) _____ 没问他的姓名、地址,
联络
感激
果然
也不知道他的年龄、职业,但他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有删改)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无人知晓”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3)“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东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除此之外,在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人知道。
“东西”在文中指的是诚实和信任,还可能是宽容、感恩、善良、热情等美好品质。
【解析】(1)考查了选词填空的能力。“环顾”向四周看、环视。“注视”注意地看。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应划掉“注视”。“联系”联络、接上关系。“联络”彼此交接、接上关系。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应划掉“联络”。“感动”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感激”指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应划掉“感激”。“居然”是竟然的意思,表示出乎预料。“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所料所说相符。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应划掉“果然”。
(2)考查了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能力。短文中“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了纸条”这句话中“无人知晓”的意思没有人知道。
(3)
考查了对短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短文中“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句话中“东西”指的是诚实和信任。我觉得在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可能是宽容、感恩、善良、热情等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
(1)注视 联络 感激 果然;
(2)没有人知道。
(3)“东西”在文中指的是诚实和信任,还可能是宽容、感恩、善良、热情等美好品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
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仍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
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依旧—— _____ 茂密—— _____ 摆弄—— _____
(2)“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里的“抖”和“推脱”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仍然
茂盛
侍弄
表现了“我”害怕触景生情,却又饱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起先,合欢树会勾起“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失母之痛,难以忍受,所以不敢看;后来,“我”认识到母亲虽然去世但她对“我”的爱使“我”感到幸福,悲伤也成了享受,所以想去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文章的结尾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B.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是母爱的象征,也是生命顽强、意志坚定、心存希望的象征。
C.选文第2自然段写母亲对合欢树“心思全在别处”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由痛苦到惊喜的心理变化。
D.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合欢树就是为了凸显浓浓的母爱和“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仍旧”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D
相当于“仍然”。从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词是“仍然”。“茂密”意思是指植物生长得茂盛而繁密。从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词是“茂盛”。“摆弄”任人支配,摆布。从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词是“侍弄”。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分析,写“我”听到有人提起到小院儿去看看母亲种的那棵合欢树,“抖”和“推脱”表现了“我”害怕触景生情,却又饱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分析,“我”害怕触景生情,却又饱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失母之痛,难以忍受,所以不敢看。结合“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
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分析,后来,“我”认识到母亲虽然去世但她对“我”的爱使“我”感到幸福,悲伤也成了享受,所以想去看。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文章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合欢树。
故选:D。
故答案为:
(1)仍然 茂盛 侍弄;
(2)表现了“我”害怕触景生情,却又饱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起先,合欢树会勾起“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失母之痛,难以忍受
,所以不敢看;后来,“我”认识到母亲虽然去世但她对“我”的爱使“我”感到幸福,悲伤也成了享受,所以想去看;
(4)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脚印
石颂军
山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 ____ 我留下了采撷(xié)和追求的脚印 ____ 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 ____ 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 ____ 泥泞的黄土路上 ____ 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 _________
哦,人在前面走,身后留脚印。
无数的脚印,是一个个生命的着力点,时间将它们连缀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在这条路上,刻记着生命的每一寸历程,每一份价值。
无数的脚印,是双足写下的一个个文字,





......
历史将它们编织成一部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着太阳下的功过,也记载着月亮下的隐私;它描画着葱绿的希望,殷红的期待,也描绘着灰蓝的梦影……
无数的脚印,每一个抑扬顿挫的音符,生活将它们谱成一支“生命奏鸣曲”。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像叮咚的溪水,从脚下泄出,在地上流淌……
于是,我每迈一步,便感到像给大地打上一个生命的印戳(chuō),感到有一滴浓重的墨水在脚下浸润,感到有一个响亮的音符从脚下飞出……一种人生的庄严感、责任感便涌上了我的心头!
站在这叠满脚印的大地上,我听见勤奋的时间老人掀动书页的沙沙声。那史书的每一页,正面就是白天,背面就是夜晚,它不允许涂改,
也不允许停顿与徘徊,密密麻麻地记下我的奔波与喜悦,也留下我的倦怠与空虚……于是,我惊惶地迈起了双脚、加大着步伐,朝着远方的地平线奔去。我从身旁匆匆奔走的人群中,听到了一曲磅礴而雄浑的新的《黄河大合唱》,我迎了上去,用双足投入到了这个伟大的合唱中。当我从中听到了那个属于我的铿(kēng)锵(qiāng)的音符时,我便感到,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奔腾的黄河中的一朵浪花,永远不再孤单,永远充满着力量。
啊!人在前面走,身后留脚印!
就在这短暂的回首之间,我突然发现:留在泥泞路上的脚印窝最深,留在荆棘丛中的脚印最美!那是奋斗的标记,那是开拓的标记!
开拓不止,路才无尽。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
但只用力地向前走去!
(有改动)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第1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四个“时而”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留在泥泞路上的脚印窝最深,留在荆棘丛中的脚印最美!”中的两个“脚印”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调子。
奋斗的标记和开拓的标记。
【解析】(1)考查文章题目的拟写。
文章以“脚印”为线索,因此可以用“脚印”作为题目。
(2)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山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与“我留下了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与“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与“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均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其中间用逗号。而“我留下了采撷和追求的脚印”“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其间用分号;“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后面表示省略,所以用省略号。
即:山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我留下了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
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
(3)考查句子的仿写。注意连用四个“时而”。
如: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调子。
(4)考查词语的理解。
结合语境“泥泞路”艰难,不好走,需要拼搏奋进;“荆棘丛”没有路,需要自己开辟道路,因此“留在泥泞路上的脚印窝最深,留在荆棘丛中的脚印最美!”中的两个“脚印”分别指奋斗的标记和开拓的标记。
故答案为:
(1)脚印;
(2)山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我留下了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
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
(3)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调子。
(4)奋斗的标记和开拓的标记。
7.课外阅读我能行。
读书惜时(节选)
人皆有喜好,我只对书情有独钟。只是书买得多了,有时竟不能读完。于是可爱地幻想,等以后退休了,无事可干的时候,再来读这些书,不是也其乐无穷吗?
友人点破我的心事是自欺欺人:书等得了你,只怕你等不得书呢!想想也是,一个人年轻,时轻而易举便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推到年老体弱手抖眼花时才做呢?读书是一生的事,但是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
据西方统计学家计算,假定一个人的寿命为,100岁的话,那他吃饭、睡觉、工作、娱乐、生病、做家务等会花去92.5年,剩下的7年半,即2737.5天,才是用来读书的时间。而这一点点时间还要时时防备“临时外出、紧急意外事件、没有计划与目标的瞎忙乎”等小偷的窃取。由此可见,人的一生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了,而这很少的时间如果不是用来读书学习,而是像阔少乱花钞票一样地随便掷掉,岂不是很可惜的事吗?钞票用去了可以再赚取,时间糟蹋了却不能重新来过。泰戈尔说:“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辉。”那么读书便是挖掘与采集这“珍贵宝石”的好方法,而为了获取更多文化知识的宝石,我们是应该珍惜时间好好读书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那个“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人。
(有删改)
··
····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文中加点的“小偷”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珍贵宝石”指的是 __________ 。
(2)友人说“我”自欺欺人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选文说明的重点是 ____
A.我们用来读书的时间很少,所以应该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B.文化知识很宝贵,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
C.我们用于读书的时间太少了,我们要把做其他事情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让时间悄悄溜走的“临时有事”等事由
文化知识
等人老了就会体弱眼花,更没有精力读书了
A
D.书买得太多了,我们可以等退休了,无事可干的时候再来读书。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作者引用的名言,意在劝诫我们珍惜时间读书。请你也写出一句这样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了选文,我觉得一个人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结合“而这一点点时间还要时时防备‘临时外出、紧急意外事件、没有计划与目标的瞎忙乎’等小偷的窃取”可知,这里的“小偷”指:让时间悄悄溜走的“临时有事”等事由。
结合“而为了获取更多文化知识的宝石”可知,这里的“珍贵宝石”指文化知识。
(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相关句子回答。
由“想想也是,一个人年轻,时轻而易举便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推到年老体弱手抖眼花时才做呢?”可知,友人说“我”自欺欺人是因为等人老了就会体弱眼花,更没有精力读书了。
(3)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本文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
说明了人的一生中,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读书。故选A。
(4)考查了对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的积累,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乐府诗集的《长歌行》。
(5)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主题“珍惜时间,好好读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让时间悄悄溜走的“临时有事”等事由 文化知识。
(2)等人老了就会体弱眼花,更没有精力读书了。
(3)A;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读了选文,我觉得一个人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生日
张抗抗
我的生日在夏天。按阳历,是在很热的七月初。
从那一天开始,我成为一个“人”;在地球的生命中,就有了一个“我”。所以,生日是唯独属于自己的节日;世界上似乎也只有一个人与你的生日有关,那就是生育你的母亲。
我小时候过生日,正是考试的关键时刻。过生日的那几天,老是紧紧张张的,弄得我很不愉快。好几次,生日过完了我才想起来,就缠着妈妈要补,
妈妈便笑嘻嘻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生日礼物给我——差不多总是一本精美的书、一支新的笔,或是一个笔记本。
那时家里经济不太宽裕,整盒的奶油蛋糕就是我的生日梦想。偶尔也让大人带着,到西餐厅买一小块切好的蛋糕,虽然上头的奶油花纹已支离破碎,我却心满意足,还把沾上奶油的手指舔了又舔。
19岁那年初夏,我去了北大荒的一个农场,从此就把生日扔在了杭州老家。离开母亲似乎就离开了自己的生日,再没有人会来关心你曾经是在哪一天来到人间或你对人间的印象如何。就连我自己,也在终日的劳累和挫折中,淡漠、疏忽了对自己的兴趣。
我真不记得曾经怎样过生日。
①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团浑噩而灰暗的史前星云。金色的不是蛋糕而是窝头,蜡烛很多却是为照亮黑夜。也许那个日子,我是为自己采过荒原上的野花的,它很寂寞地被插在一只漱口杯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也没有人想知道它在想些什么……那时的人都极渺小,极微不足道,不存在一个生命同另一个生命的区别。
忽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厚厚的信,信中夹着一方雪白的真丝手绢,手绢的一角用红色的丝线绣着一行拼音字母——kangkang。我顿时眼眶一热,差点就落下泪来。字母是妈妈亲手绣的,绣的是我的名字。妈妈说,家人在这一天,为祝贺我的生日,特地吃了面条。万里之遥,这件小礼物仅是全家人的一点儿心意。
我终于觉得自己还活在世上,还被人惦念着,
还有让人重视的权利。这一日,我就突然兴奋、振作起来。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意中就扬起了头,天空也云开雾散,明朗起来。我想着生日对自己生命的提醒与珍爱,于浑噩中有了初始的自信。我恍然记起我的年龄,不过是二十几岁,人生尚遥远,不知将以什么奉献给未来每一年的这个日子,即使不为自己,也为了在这一日的痛苦挣扎和淋漓鲜血中生养我的母亲。
②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于生命的来历有了恐惧和疑问。我不知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我必是从某地来,也必得到某地去。我发现自己已长大成“人”,却没有成为“我”——我把自己失落在何处?一个没有“我”的人生又何必用我来活?
我要从此确立我的节日。
(有删改)
(1)本文按 _____ 顺序,围绕“过生日”,依次写了“我”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件事。
(2)句子①写出了“我” 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句子②中“我”产生“恐惧和疑问”,一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自己长大成“人”,却没成为“我”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最后两个问句可以看出“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短文中除了画横线的句子真实表达了“我”的感受外,
时间
小时候过生日
19岁去北大荒的农场,忘了过生日
收到家人的生日礼物
对生日的种种思考
下乡后悲观、寂寞
想到了母亲生“我”时的艰难
“我”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办。
“我”的身体和外表长大了,心灵却没成长
对时间的触动和感受
还有很多句子写出了“我”的感受,请从中再选择一句画上“”,仔细体会“我”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本文按时间顺序,围绕“过生日”,依次写了“我”小时候在家过生日,总能收到礼物;19岁去北大荒的农场,忘了过生日;收到家人的生日礼物;对生日的种种思考四件事。
我终于觉得自己还活在世上,还被人惦念着,还有让人重视的权利。“我”体会到了被人惦记的感动,重新燃起自己对生命的珍爱,重新有了自信。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团浑噩而灰暗的史前星云。金色的不是蛋糕而是窝头,蜡烛很多却是为照亮黑夜。也许那个日子,我是为自己采过荒原上的野花的,它很寂寞地被插在一只漱口杯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也没有人想知道它在想些什么”可知,这个句子写出了北大荒的农场的艰苦生活,写出了“我”下乡后悲观、寂寞的心情。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于生命的来历有了恐惧和疑问。我不知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我必是从某地来,也必得到某地去。我发现自己已长大成‘人’,却没有成为‘我’——我把自己失落在何处?一个没有‘我’的人生又何必用我来活”可知,“我”产生“恐惧和疑问”,一是因为想到了母亲生“我”时的艰难,
二是因为“我”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办。“我”说自己长大成“人”,却没成为“我”的意思是“我”的身体和外表长大了,心灵却没成长,从最后两个问句可以看出“我”对时间的触动和感受。
(4)考查了提取选文信息。从中再选择一句写“我”的感受的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
(1)时间 小时候过生日 19岁去北大荒的农场,忘了过生日 收到家人的生日礼物 对生日的种种思考;
(2)下乡后悲观、寂寞;
(3)想到了母亲生“我”时的艰难“我”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办。“我”的身体和外表长大了,心灵却没成长 对时间的触动和感受;
(4)我终于觉得自己还活在世上,还被人惦念着,
还有让人重视的权利。“我”体会到了被人惦记的感动,重新燃起自己对生命的珍爱,重新有了自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真情动人》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体
会文章中间
接抒情的地
方。 1.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选择“老师送书”和“言并送书”这两件事,表达“我”对语文课的不舍
2.抓住描写景物或交代事情背景等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通过写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烘托出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沮丧。
技法二:体
会文章中直
接抒情的地
方。 1.抓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情感主线来体会情感。 《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作者反复提到的“老阳儿”是全文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
2.反复朗读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等关键句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匆匆》一文中,第1自然段连续运用四个问句,通过追问表达出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第4自然 段又是一连六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3.抓住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通过“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 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 里,我啥着泪”的内心独白,表达“我”对语文课的依依不舍。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从“……”一句中,可以体会到……(谁)……
的情感?/“……”一句表达了……(谁) ……的情感? 这句话运用了……的方式/手法,从中可以体 会到/直接表达了……(谁)…的情感。/
从“……”这几个词语中,可以体会到…… (谁)……的情感。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的情感? 我从……的事例/……的内心独自/反复出现 的句子“……”等体会到了……的情感。
“……”一句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反复出现
的目的是什么? 反复出现的目的是强调作者对……的……之情。
【精选阅读】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河(节选)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   。
(2)对第③段中画“ ”的句子 理解错误的是   。
A.这是一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
B.这段话写出了雪弟将要去上海,心里很开心,所以看到什么都喜欢。
C.这段话写出了雪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3)对第⑨段中画“ ”的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
B.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与雪弟依依惜别的情形。
C.这句话写出了小伙伴们十分羡慕雪弟,也想与他一起到上海去。
(4)乡下生活留给雪弟怎样的童年记忆?   。
A.贫穷、落后。B.惬意、自然。C.陌生、冷清。
(5)第⑥段提到“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联系上下文,说说雪弟为什么“鼻子发酸”。
   
(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内容上:   
结构上:   
2.课外阅读
心灵创可贴
佚名
离吃晚饭还有很长时间,可是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忙开了,苏茜奇怪地问:“妈妈,你在做什么呀?”“我在帮邻居史密斯太太烤蛋糕。”妈妈回答。
“为什么呢?”①“因为史密斯太太很伤心,她失去了女儿,难过得心都碎了。我们应该(关照 照顾)她一段时间。”
“为什么呢,妈妈?”②妈妈蹲下身,拉着苏茜的手,看着她的眼睛,柔声说:“你看,苏茜,当一个人非常伤心的时候,她甚至没法做饭。史密斯太太再也不能和她女儿聊天,或者愉快地做一些妈妈和女儿一起做的事情了。你是个聪明的小姑娘,也许你会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照顾史密斯太太。”
苏茜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③我怎么才能为照顾史密斯太太出一点力呢?几分钟之后,苏茜敲响了邻居家的门。过了一会儿,史密斯太太开了门,跟她打招呼:“嗨,苏茜。”苏茜注意到史密斯太太的语调(diào tiáo)不如从前和别人打招呼时那么委婉动听了。(因为 而且)史密斯太太看上去好像一直在哭泣,(因为 而且)④她的眼睛很湿,还有些肿。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苏茜?”史密斯太太问。“妈妈说您失去了女儿,非常伤心,伤心得心都碎了。”苏茜害羞地伸出了手,手中是一片创可贴,“这是为您受伤的心准备的。”史密斯太太哽咽了,泪水有些止不住。她蹲下来抱住了苏茜,声音有点颤抖地说:“谢谢你,亲爱的,这很管用。”
史密斯太太买了个带玻璃框的小钥匙环,把苏茜给的创可贴和一张家人的照片一起放进镜框,以便每次看到时能提醒自己要让心灵的伤口快些愈合。那片创可贴已成为治疗她心灵创伤的象征,尽管她不会忘记曾与女儿一起分享的爱和欢乐。
(1)选择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或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2)在横线上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在横线上写出反义词。
聪明:近义词    反义词   
伤心:近义词    反义词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史密斯太太失去了女儿,非常伤心,伤心得   。
②史密斯太太听了苏茜的话后非常感动,感动得   。
③“创可贴”本来是指   ,在文中是指   。
(4)选一选。
Ⅰ苏茜听了妈妈的话后,为史密斯太太做了什么事?(在序号上画“√”)
A.送去了创可贴 B.送去了镜框 C.送去了钥匙环
Ⅱ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指出它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填序号)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5)史密斯太太为什么说苏茜送的创可贴“很管用”?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①什么都没有了,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师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喊抬头将老人打量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②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纸牌,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一件蠢事!“时光老人冷笑着:“   给你再多的青春,你    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时光老人让流浪汉    ,是因为流浪汉表示:“假如    ,我一定    ,   。
“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一件蠢事是因为    。
②时光老人说的“真正的生命“是指    。
③把画线的句子换成成语
①   
②   
④在最后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笑“有许多种,再写出几种不同的“笑“来。冷笑    。
(3)写出几句名言或谚语,说明要珍惜时光,从小努力。
   
4.快乐读书吧。
一件难忘的小事
某天深夜,我驱车从外地回布鲁塞尔。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却很差。
临近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驶入慢车道,便听到“咔嚓”一声。我以为汽车出了故障,赶快停了车。一检查,发现右侧的反光镜坏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见一辆小红车停靠在路边,左侧的反光镜也碎了。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 注视)    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纸条上写着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同我(联系 联络)    。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他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发票寄来,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了纸条,这使我十分(感动 感激)    。”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支付。”
“不,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撂下了电话。
我很后悔,(居然 果然)    没问他的姓名、地址,也不知道他的年龄、职业,但他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有删改)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无人知晓”的意思是:   
(3)“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东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除此之外,在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可能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仍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依旧——    茂密——    摆弄——   
(2)“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里的“抖”和“推脱”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3)“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结尾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B.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是母爱的象征,也是生命顽强、意志坚定、心存希望的象征。
C.选文第2自然段写母亲对合欢树“心思全在别处”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由痛苦到惊喜的心理变化。
D.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合欢树就是为了凸显浓浓的母爱和“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石颂军
山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    我留下了采撷(xié)和追求的脚印    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    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    泥泞的黄土路上    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    
哦,人在前面走,身后留脚印。
无数的脚印,是一个个生命的着力点,时间将它们连缀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在这条路上,刻记着生命的每一寸历程,每一份价值。
无数的脚印,是双足写下的一个个文字,历史将它们编织成一部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着太阳下的功过,也记载着月亮下的隐私;它描画着葱绿的希望,殷红的期待,也描绘着灰蓝的梦影……
无数的脚印,每一个抑扬顿挫的音符,生活将它们谱成一支“生命奏鸣曲”。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像叮咚的溪水,从脚下泄出,在地上流淌……
于是,我每迈一步,便感到像给大地打上一个生命的印戳(chuō),感到有一滴浓重的墨水在脚下浸润,感到有一个响亮的音符从脚下飞出……一种人生的庄严感、责任感便涌上了我的心头!
站在这叠满脚印的大地上,我听见勤奋的时间老人掀动书页的沙沙声。那史书的每一页,正面就是白天,背面就是夜晚,它不允许涂改,也不允许停顿与徘徊,密密麻麻地记下我的奔波与喜悦,也留下我的倦怠与空虚……于是,我惊惶地迈起了双脚、加大着步伐,朝着远方的地平线奔去。我从身旁匆匆奔走的人群中,听到了一曲磅礴而雄浑的新的《黄河大合唱》,我迎了上去,用双足投入到了这个伟大的合唱中。当我从中听到了那个属于我的铿(kēng)锵(qiāng)的音符时,我便感到,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奔腾的黄河中的一朵浪花,永远不再孤单,永远充满着力量。
啊!人在前面走,身后留脚印!
就在这短暂的回首之间,我突然发现:留在泥泞路上的脚印窝最深,留在荆棘丛中的脚印最美!那是奋斗的标记,那是开拓的标记!
开拓不止,路才无尽。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但只用力地向前走去!
(有改动)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第1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四个“时而”写一句话。
   
(4)“留在泥泞路上的脚印窝最深,留在荆棘丛中的脚印最美!”中的两个“脚印”分别指的是什么?
   
7.课外阅读我能行。
读书惜时(节选)
人皆有喜好,我只对书情有独钟。只是书买得多了,有时竟不能读完。于是可爱地幻想,等以后退休了,无事可干的时候,再来读这些书,不是也其乐无穷吗?
友人点破我的心事是自欺欺人:书等得了你,只怕你等不得书呢!想想也是,一个人年轻,时轻而易举便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推到年老体弱手抖眼花时才做呢?读书是一生的事,但是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
据西方统计学家计算,假定一个人的寿命为,100岁的话,那他吃饭、睡觉、工作、娱乐、生病、做家务等会花去92.5年,剩下的7年半,即2737.5天,才是用来读书的时间。而这一点点时间还要时时防备“临时外出、紧急意外事件、没有计划与目标的瞎忙乎”等小偷的窃取。由此可见,人的一生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了,而这很少的时间如果不是用来读书学习,而是像阔少乱花钞票一样地随便掷掉,岂不是很可惜的事吗?钞票用去了可以再赚取,时间糟蹋了却不能重新来过。泰戈尔说:“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辉。”那么读书便是挖掘与采集这“珍贵宝石”的好方法,而为了获取更多文化知识的宝石,我们是应该珍惜时间好好读书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那个“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人。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文中加点的“小偷”指的是   ;“珍贵宝石”指的是   。
(2)友人说“我”自欺欺人是因为   。
(3)选文说明的重点是   
A.我们用来读书的时间很少,所以应该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B.文化知识很宝贵,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
C.我们用于读书的时间太少了,我们要把做其他事情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D.书买得太多了,我们可以等退休了,无事可干的时候再来读书。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作者引用的名言,意在劝诫我们珍惜时间读书。请你也写出一句这样的名言。
   
(5)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受?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生日
张抗抗
我的生日在夏天。按阳历,是在很热的七月初。
从那一天开始,我成为一个“人”;在地球的生命中,就有了一个“我”。所以,生日是唯独属于自己的节日;世界上似乎也只有一个人与你的生日有关,那就是生育你的母亲。
我小时候过生日,正是考试的关键时刻。过生日的那几天,老是紧紧张张的,弄得我很不愉快。好几次,生日过完了我才想起来,就缠着妈妈要补,妈妈便笑嘻嘻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生日礼物给我——差不多总是一本精美的书、一支新的笔,或是一个笔记本。
那时家里经济不太宽裕,整盒的奶油蛋糕就是我的生日梦想。偶尔也让大人带着,到西餐厅买一小块切好的蛋糕,虽然上头的奶油花纹已支离破碎,我却心满意足,还把沾上奶油的手指舔了又舔。
19岁那年初夏,我去了北大荒的一个农场,从此就把生日扔在了杭州老家。离开母亲似乎就离开了自己的生日,再没有人会来关心你曾经是在哪一天来到人间或你对人间的印象如何。就连我自己,也在终日的劳累和挫折中,淡漠、疏忽了对自己的兴趣。
我真不记得曾经怎样过生日。①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团浑噩而灰暗的史前星云。金色的不是蛋糕而是窝头,蜡烛很多却是为照亮黑夜。也许那个日子,我是为自己采过荒原上的野花的,它很寂寞地被插在一只漱口杯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也没有人想知道它在想些什么……那时的人都极渺小,极微不足道,不存在一个生命同另一个生命的区别。
忽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厚厚的信,信中夹着一方雪白的真丝手绢,手绢的一角用红色的丝线绣着一行拼音字母——kangkang。我顿时眼眶一热,差点就落下泪来。字母是妈妈亲手绣的,绣的是我的名字。妈妈说,家人在这一天,为祝贺我的生日,特地吃了面条。万里之遥,这件小礼物仅是全家人的一点儿心意。
我终于觉得自己还活在世上,还被人惦念着,还有让人重视的权利。这一日,我就突然兴奋、振作起来。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意中就扬起了头,天空也云开雾散,明朗起来。我想着生日对自己生命的提醒与珍爱,于浑噩中有了初始的自信。我恍然记起我的年龄,不过是二十几岁,人生尚遥远,不知将以什么奉献给未来每一年的这个日子,即使不为自己,也为了在这一日的痛苦挣扎和淋漓鲜血中生养我的母亲。
②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于生命的来历有了恐惧和疑问。我不知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我必是从某地来,也必得到某地去。我发现自己已长大成“人”,却没有成为“我”——我把自己失落在何处?一个没有“我”的人生又何必用我来活?
我要从此确立我的节日。
(有删改)
(1)本文按    顺序,围绕“过生日”,依次写了“我”   、   、   、   四件事。
(2)句子①写出了“我”   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句子②中“我”产生“恐惧和疑问”,一是因为    ,二是因为    “我”说自己长大成“人”,却没成为“我”的意思是    ,从最后两个问句可以看出“我”   。
(4)短文中除了画横线的句子真实表达了“我”的感受外,还有很多句子写出了“我”的感受,请从中再选择一句画上“ ”,仔细体会“我”的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真情动人》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体
会文章中间
接抒情的地
方。 1.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选择“老师送书”和“言并送书”这两件事,表达“我”对语文课的不舍
2.抓住描写景物或交代事情背景等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通过写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烘托出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沮丧。
技法二:体
会文章中直
接抒情的地
方。 1.抓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情感主线来体会情感。 《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作者反复提到的“老阳儿”是全文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
2.反复朗读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等关键句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匆匆》一文中,第1自然段连续运用四个问句,通过追问表达出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第4自然 段又是一连六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3.抓住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通过“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 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 里,我啥着泪”的内心独白,表达“我”对语文课的依依不舍。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从“……”一句中,可以体会到……(谁)……
的情感?/“……”一句表达了……(谁) ……的情感? 这句话运用了……的方式/手法,从中可以体 会到/直接表达了……(谁)…的情感。/
从“……”这几个词语中,可以体会到…… (谁)……的情感。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的情感? 我从……的事例/……的内心独自/反复出现 的句子“……”等体会到了……的情感。
“……”一句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反复出现
的目的是什么? 反复出现的目的是强调作者对……的……之情。
【精选阅读】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河(节选)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 父亲去接住在亲婆家的雪弟,雪弟舍不得离开,最后在亲婆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去上海上学 。
(2)对第③段中画“ ”的句子 理解错误的是 B 。
A.这是一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
B.这段话写出了雪弟将要去上海,心里很开心,所以看到什么都喜欢。
C.这段话写出了雪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3)对第⑨段中画“ ”的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C 。
A.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
B.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与雪弟依依惜别的情形。
C.这句话写出了小伙伴们十分羡慕雪弟,也想与他一起到上海去。
(4)乡下生活留给雪弟怎样的童年记忆? B 。
A.贫穷、落后。B.惬意、自然。C.陌生、冷清。
(5)第⑥段提到“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联系上下文,说说雪弟为什么“鼻子发酸”。
 因为他要去上海,就剩下亲婆孤独一人,但是亲婆为了让他去上学,还是劝他离开,想到这里雪弟鼻子发酸 。
(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内容上: 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结构上: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分析】《童年河》是赵丽宏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用诗一般恬静的语言,散文一样温和的节奏,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男孩的成长故事。主人公雪弟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淳朴的乡下,像一滴透明的小雨点,被投进了大都会的喧嚣里。大上海的复杂与纷扰如同洪水一般汹涌袭来,雪弟用一双怯生生的眼睛看见了拥堵的码头、狭长的弄堂、窄小的房间,人力车夫挥汗如雨的石板道,霓虹灯修理工以身殉国的房顶。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语段的内容,概括内容时要先判断人物,这段讲述的是“雪弟”的事情;然后找中心事件,特别是能够表现人物、体现中心思想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归纳即可。本段讲述的是:父亲去接住在亲婆家的雪弟,雪弟舍不得离开,最后在亲婆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去上海上学。
(2)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会有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某种气氛,引出下文的某个情节,表现人物某种心情的作用。此处是景物描写,描写了乡下老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雪弟对老家的喜爱,留恋之情。故B不对。
(3)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细读这个句子可知,把“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个比喻句表现了小伙伴们来跟雪弟挥手告别时的情态,表现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故选C。
(4)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乡下生活留给雪弟惬意、自然的童年记忆。
(5)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句子可知,因为他要去上海,就剩下亲婆孤独一人,但是亲婆为了让他去上学,还是劝他离开,想到这里雪弟鼻子发酸。
(6)本题考查文章末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熟记文章末段的作用一般有哪些,再从两个方面去分别作答。本段从全文来看,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深化主旨,强烈抒发雪弟对老家的依恋不舍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故答案为:
(1)父亲去接住在亲婆家的雪弟,雪弟舍不得离开,最后在亲婆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去上海上学;
(2)B;
(3)C;
(4)B;
(5)因为他要去上海,就剩下亲婆孤独一人,但是亲婆为了让他去上学,还是劝他离开,想到这里雪弟鼻子发酸;
(6)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的答题方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2.课外阅读
心灵创可贴
佚名
离吃晚饭还有很长时间,可是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忙开了,苏茜奇怪地问:“妈妈,你在做什么呀?”“我在帮邻居史密斯太太烤蛋糕。”妈妈回答。
“为什么呢?”①“因为史密斯太太很伤心,她失去了女儿,难过得心都碎了。我们应该(关照 照顾)她一段时间。”
“为什么呢,妈妈?”②妈妈蹲下身,拉着苏茜的手,看着她的眼睛,柔声说:“你看,苏茜,当一个人非常伤心的时候,她甚至没法做饭。史密斯太太再也不能和她女儿聊天,或者愉快地做一些妈妈和女儿一起做的事情了。你是个聪明的小姑娘,也许你会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照顾史密斯太太。”
苏茜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③我怎么才能为照顾史密斯太太出一点力呢?几分钟之后,苏茜敲响了邻居家的门。过了一会儿,史密斯太太开了门,跟她打招呼:“嗨,苏茜。”苏茜注意到史密斯太太的语调(diào tiáo)不如从前和别人打招呼时那么委婉动听了。(因为 而且)史密斯太太看上去好像一直在哭泣,(因为 而且)④她的眼睛很湿,还有些肿。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苏茜?”史密斯太太问。“妈妈说您失去了女儿,非常伤心,伤心得心都碎了。”苏茜害羞地伸出了手,手中是一片创可贴,“这是为您受伤的心准备的。”史密斯太太哽咽了,泪水有些止不住。她蹲下来抱住了苏茜,声音有点颤抖地说:“谢谢你,亲爱的,这很管用。”
史密斯太太买了个带玻璃框的小钥匙环,把苏茜给的创可贴和一张家人的照片一起放进镜框,以便每次看到时能提醒自己要让心灵的伤口快些愈合。那片创可贴已成为治疗她心灵创伤的象征,尽管她不会忘记曾与女儿一起分享的爱和欢乐。
(1)选择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或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2)在横线上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在横线上写出反义词。
聪明:近义词 聪慧  反义词 愚笨 
伤心:近义词 难过  反义词 高兴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史密斯太太失去了女儿,非常伤心,伤心得 心都碎了 。
②史密斯太太听了苏茜的话后非常感动,感动得 流下了眼泪 。
③“创可贴”本来是指 包扎伤口的药物胶布 ,在文中是指 治疗心灵创伤的一个象征 。
(4)选一选。
Ⅰ苏茜听了妈妈的话后,为史密斯太太做了什么事?(在序号上画“√”)
A.送去了创可贴 B.送去了镜框 C.送去了钥匙环
Ⅱ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指出它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填序号)
外貌描写: ④  语言描写: ①  动作描写: ②  心理描写: ③ 
(5)史密斯太太为什么说苏茜送的创可贴“很管用”?
【分析】本文描写的是史密斯太太因失去女儿很悲伤,因此得到了邻居苏茜和她妈妈的照顾。特别是苏茜送给史密斯太太的创可贴已成为治疗她心灵创伤的象征。
【解答】(1)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照顾:照料。关照:关心照顾。有相互照应的意思。根据句意故应选择“照顾”一词。语调:本文指史密斯太太说话的腔调。故读音是[diào];读音是[tiáo]时有搭配、调解、调接的意思。“史密斯太太看上去好像一直在哭泣”与“她的眼睛佷湿,还有些肿”之间是因果关系,故前面填写词语“而且”,后面填写词语“因为”。
(2)考查了写近义词反义词。“聪明”脑子很灵活。近义词“聪慧”,反义词“愚笨”;“伤心”指心情很悲伤。近义词“难过”,反义词“高兴”。
(3)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①史密斯太太失去了女儿,伤心得心都碎了。②史密斯太太听了苏茜的话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③“创可贴”本身一种治疗伤口的胶布,在本文中成了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了解。
Ⅰ苏茜听了妈妈的话后,于是去安慰悲伤的史密斯太太,她送去了“创可贴”希望能为她疗伤。故选A。
Ⅱ①“因为史密斯太太很伤心,她失去了女儿,难过得心都碎了。我们应该照顾她一段时间。”这是苏茜妈妈对女儿的一番话,是语言的描写。②“妈妈蹲下身,拉着苏茜的手,看着她的眼睛”这是对苏茜妈妈动作的描写。③“我怎么才能为照顾史密斯太太出一点力呢?”这是苏茜听了妈妈的话后心里的想法,是心里描写。④“她的眼睛佷湿,还有些肿。”这句话写出了史密斯太太悲伤的样子,是外貌描写。
(5)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心灵的创伤怎么能用“创可贴”来医治呢,这“创可贴”实际是苏茜对史密斯太太的关爱,表达一个孩子稚嫩而纯真的爱心。史密斯太太感受到了,所以说“很管用”。
故答案为:
(1)照顾;diào;而且;因为;
(2)聪慧 愚笨;难过 高兴;
(3)①心都碎了 ②流下了眼泪 ③包扎伤口的药物胶布;治疗心灵创伤的一个象征;
(4)ⅠA;
Ⅱ④;①;②;③;
(5)因为创可贴代表了一个孩子稚嫩而纯真的爱心,让史密斯太太感受到邻居的关爱。
【点评】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①什么都没有了,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师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喊抬头将老人打量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②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纸牌,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一件蠢事!“时光老人冷笑着:“ 即使 给你再多的青春,你  也 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时光老人让流浪汉  返老还童 ,是因为流浪汉表示:“假如  再给我一个青春 ,我一定  从头学起 , 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
“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一件蠢事是因为  他不应该相信流浪汉的话,给他一个返老还童的机会 。
②时光老人说的“真正的生命“是指  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
③把画线的句子换成成语
① 一无所有 
② 痛改前非 
④在最后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笑“有许多种,再写出几种不同的“笑“来。冷笑  傻笑 微笑 嘲笑 。
(3)写出几句名言或谚语,说明要珍惜时光,从小努力。
 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分析】文章写了流浪汉遇到时光老人,老人给流浪汉一个重新读书的机会,但是流浪汉仍旧浪费时间,辜负了时光老人的期望,于是从此,时光老人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谁也别想多一分一秒!
【解答】(1)①考查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熟读文章内容,答案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即:时光老人让流浪汉返老还童,是因为流浪汉表示:“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一件蠢事是因为他不应该相信流浪汉的话,给他一个返老还童的机会。
②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读文章结尾段可知,“真正的生命“是指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③考查了根据意思写词语。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痛改前非: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
④考查了关联词语填空。“给你再多的青春”表示假设,“你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表示结果。根据语义应填“即使……也……”。
(2)考查了对“笑”的积累。通过以往的学习积累可知,我知道的“笑”有:傻笑、微笑、嘲笑。
(3)考查了对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的积累。如: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故答案为:
(1)①返老还童 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 我一定从头学起 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他不应该相信流浪汉的话,给他一个返老还童的机会
②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③一无所有 痛改前非
④即使……也……;
(2)傻笑 微笑 嘲笑
(3)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4.快乐读书吧。
一件难忘的小事
某天深夜,我驱车从外地回布鲁塞尔。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却很差。
临近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驶入慢车道,便听到“咔嚓”一声。我以为汽车出了故障,赶快停了车。一检查,发现右侧的反光镜坏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见一辆小红车停靠在路边,左侧的反光镜也碎了。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 注视)  注视 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纸条上写着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同我(联系 联络)  联络 。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他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发票寄来,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了纸条,这使我十分(感动 感激)  感激 。”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支付。”
“不,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撂下了电话。
我很后悔,(居然 果然)  果然 没问他的姓名、地址,也不知道他的年龄、职业,但他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有删改)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无人知晓”的意思是: 没有人知道。 
(3)“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东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除此之外,在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可能是什么?
 “东西”在文中指的是诚实和信任,还可能是宽容、感恩、善良、热情等美好品质。 
【分析】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我”晚上开车回家时不小心把别人的车灯撞碎了,“我”留了纸条方便与车主联系,车主被“我”的行为所感动。文章告诉我们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解答】(1)考查了选词填空的能力。“环顾”向四周看、环视。“注视”注意地看。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应划掉“注视”。“联系”联络、接上关系。“联络”彼此交接、接上关系。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应划掉“联络”。“感动”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感激”指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应划掉“感激”。“居然”是竟然的意思,表示出乎预料。“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所料所说相符。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应划掉“果然”。
(2)考查了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能力。短文中“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了纸条”这句话中“无人知晓”的意思没有人知道。
(3)考查了对短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短文中“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句话中“东西”指的是诚实和信任。我觉得在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可能是宽容、感恩、善良、热情等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
(1)注视 联络 感激 果然;
(2)没有人知道。
(3)“东西”在文中指的是诚实和信任,还可能是宽容、感恩、善良、热情等美好品质。
【点评】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是阅读题的常见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要仔细阅读短文,充分理解短文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仍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依旧—— 仍然  茂密—— 茂盛  摆弄—— 侍弄 
(2)“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里的“抖”和“推脱”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我”害怕触景生情,却又饱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起先,合欢树会勾起“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失母之痛,难以忍受,所以不敢看;后来,“我”认识到母亲虽然去世但她对“我”的爱使“我”感到幸福,悲伤也成了享受,所以想去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的结尾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B.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是母爱的象征,也是生命顽强、意志坚定、心存希望的象征。
C.选文第2自然段写母亲对合欢树“心思全在别处”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由痛苦到惊喜的心理变化。
D.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合欢树就是为了凸显浓浓的母爱和“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分析】本文记叙了母亲去世后,邻居的一句话让“我”想了母亲种的那棵合欢树,“我”想回家去看看,但因为无法行车的原因“我”没能看到那棵树。全文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深切怀念。
【解答】(1)本题考查近义词。“仍旧”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相当于“仍然”。从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词是“仍然”。“茂密”意思是指植物生长得茂盛而繁密。从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词是“茂盛”。“摆弄”任人支配,摆布。从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词是“侍弄”。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分析,写“我”听到有人提起到小院儿去看看母亲种的那棵合欢树,“抖”和“推脱”表现了“我”害怕触景生情,却又饱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分析,“我”害怕触景生情,却又饱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失母之痛,难以忍受,所以不敢看。结合“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分析,后来,“我”认识到母亲虽然去世但她对“我”的爱使“我”感到幸福,悲伤也成了享受,所以想去看。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文章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合欢树。
故选:D。
故答案为:
(1)仍然 茂盛 侍弄;
(2)表现了“我”害怕触景生情,却又饱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起先,合欢树会勾起“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失母之痛,难以忍受,所以不敢看;后来,“我”认识到母亲虽然去世但她对“我”的爱使“我”感到幸福,悲伤也成了享受,所以想去看;
(4)D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脚印 
石颂军
山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  , 我留下了采撷(xié)和追求的脚印  ; 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  , 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  ; 泥泞的黄土路上  , 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  ...... 
哦,人在前面走,身后留脚印。
无数的脚印,是一个个生命的着力点,时间将它们连缀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在这条路上,刻记着生命的每一寸历程,每一份价值。
无数的脚印,是双足写下的一个个文字,历史将它们编织成一部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着太阳下的功过,也记载着月亮下的隐私;它描画着葱绿的希望,殷红的期待,也描绘着灰蓝的梦影……
无数的脚印,每一个抑扬顿挫的音符,生活将它们谱成一支“生命奏鸣曲”。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像叮咚的溪水,从脚下泄出,在地上流淌……
于是,我每迈一步,便感到像给大地打上一个生命的印戳(chuō),感到有一滴浓重的墨水在脚下浸润,感到有一个响亮的音符从脚下飞出……一种人生的庄严感、责任感便涌上了我的心头!
站在这叠满脚印的大地上,我听见勤奋的时间老人掀动书页的沙沙声。那史书的每一页,正面就是白天,背面就是夜晚,它不允许涂改,也不允许停顿与徘徊,密密麻麻地记下我的奔波与喜悦,也留下我的倦怠与空虚……于是,我惊惶地迈起了双脚、加大着步伐,朝着远方的地平线奔去。我从身旁匆匆奔走的人群中,听到了一曲磅礴而雄浑的新的《黄河大合唱》,我迎了上去,用双足投入到了这个伟大的合唱中。当我从中听到了那个属于我的铿(kēng)锵(qiāng)的音符时,我便感到,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奔腾的黄河中的一朵浪花,永远不再孤单,永远充满着力量。
啊!人在前面走,身后留脚印!
就在这短暂的回首之间,我突然发现:留在泥泞路上的脚印窝最深,留在荆棘丛中的脚印最美!那是奋斗的标记,那是开拓的标记!
开拓不止,路才无尽。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但只用力地向前走去!
(有改动)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第1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四个“时而”写一句话。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调子。 
(4)“留在泥泞路上的脚印窝最深,留在荆棘丛中的脚印最美!”中的两个“脚印”分别指的是什么?
 奋斗的标记和开拓的标记。 
【分析】这是一篇散文。文章以“脚印”为线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脚印是生命的着力点,脚印是双足写下的文字、脚印承载着人生的庄严和责任,告诉我们开拓不止,路才无尽,不必徘徊顾盼,要用力地向前走去的道理。
【解答】(1)考查文章题目的拟写。
文章以“脚印”为线索,因此可以用“脚印”作为题目。
(2)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山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与“我留下了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与“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与“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均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其中间用逗号。而“我留下了采撷和追求的脚印”“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其间用分号;“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后面表示省略,所以用省略号。
即:山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我留下了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
(3)考查句子的仿写。注意连用四个“时而”。
如: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调子。
(4)考查词语的理解。
结合语境“泥泞路”艰难,不好走,需要拼搏奋进;“荆棘丛”没有路,需要自己开辟道路,因此“留在泥泞路上的脚印窝最深,留在荆棘丛中的脚印最美!”中的两个“脚印”分别指奋斗的标记和开拓的标记。
故答案为:
(1)脚印;
(2)山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我留下了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我留下了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击的脚印......
(3)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调子。
(4)奋斗的标记和开拓的标记。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7.课外阅读我能行。
读书惜时(节选)
人皆有喜好,我只对书情有独钟。只是书买得多了,有时竟不能读完。于是可爱地幻想,等以后退休了,无事可干的时候,再来读这些书,不是也其乐无穷吗?
友人点破我的心事是自欺欺人:书等得了你,只怕你等不得书呢!想想也是,一个人年轻,时轻而易举便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推到年老体弱手抖眼花时才做呢?读书是一生的事,但是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
据西方统计学家计算,假定一个人的寿命为,100岁的话,那他吃饭、睡觉、工作、娱乐、生病、做家务等会花去92.5年,剩下的7年半,即2737.5天,才是用来读书的时间。而这一点点时间还要时时防备“临时外出、紧急意外事件、没有计划与目标的瞎忙乎”等小偷的窃取。由此可见,人的一生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了,而这很少的时间如果不是用来读书学习,而是像阔少乱花钞票一样地随便掷掉,岂不是很可惜的事吗?钞票用去了可以再赚取,时间糟蹋了却不能重新来过。泰戈尔说:“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辉。”那么读书便是挖掘与采集这“珍贵宝石”的好方法,而为了获取更多文化知识的宝石,我们是应该珍惜时间好好读书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那个“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人。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文中加点的“小偷”指的是 让时间悄悄溜走的“临时有事”等事由 ;“珍贵宝石”指的是 文化知识 。
(2)友人说“我”自欺欺人是因为 等人老了就会体弱眼花,更没有精力读书了 。
(3)选文说明的重点是 A 
A.我们用来读书的时间很少,所以应该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B.文化知识很宝贵,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
C.我们用于读书的时间太少了,我们要把做其他事情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D.书买得太多了,我们可以等退休了,无事可干的时候再来读书。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作者引用的名言,意在劝诫我们珍惜时间读书。请你也写出一句这样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受?
 读了选文,我觉得一个人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分析】本文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了人的一生中,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解答】(1)考查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结合“而这一点点时间还要时时防备‘临时外出、紧急意外事件、没有计划与目标的瞎忙乎’等小偷的窃取”可知,这里的“小偷”指:让时间悄悄溜走的“临时有事”等事由。
结合“而为了获取更多文化知识的宝石”可知,这里的“珍贵宝石”指文化知识。
(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相关句子回答。
由“想想也是,一个人年轻,时轻而易举便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推到年老体弱手抖眼花时才做呢?”可知,友人说“我”自欺欺人是因为等人老了就会体弱眼花,更没有精力读书了。
(3)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本文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了人的一生中,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读书。故选A。
(4)考查了对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的积累,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乐府诗集的《长歌行》。
(5)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主题“珍惜时间,好好读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让时间悄悄溜走的“临时有事”等事由 文化知识。
(2)等人老了就会体弱眼花,更没有精力读书了。
(3)A;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读了选文,我觉得一个人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生日
张抗抗
我的生日在夏天。按阳历,是在很热的七月初。
从那一天开始,我成为一个“人”;在地球的生命中,就有了一个“我”。所以,生日是唯独属于自己的节日;世界上似乎也只有一个人与你的生日有关,那就是生育你的母亲。
我小时候过生日,正是考试的关键时刻。过生日的那几天,老是紧紧张张的,弄得我很不愉快。好几次,生日过完了我才想起来,就缠着妈妈要补,妈妈便笑嘻嘻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生日礼物给我——差不多总是一本精美的书、一支新的笔,或是一个笔记本。
那时家里经济不太宽裕,整盒的奶油蛋糕就是我的生日梦想。偶尔也让大人带着,到西餐厅买一小块切好的蛋糕,虽然上头的奶油花纹已支离破碎,我却心满意足,还把沾上奶油的手指舔了又舔。
19岁那年初夏,我去了北大荒的一个农场,从此就把生日扔在了杭州老家。离开母亲似乎就离开了自己的生日,再没有人会来关心你曾经是在哪一天来到人间或你对人间的印象如何。就连我自己,也在终日的劳累和挫折中,淡漠、疏忽了对自己的兴趣。
我真不记得曾经怎样过生日。①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团浑噩而灰暗的史前星云。金色的不是蛋糕而是窝头,蜡烛很多却是为照亮黑夜。也许那个日子,我是为自己采过荒原上的野花的,它很寂寞地被插在一只漱口杯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也没有人想知道它在想些什么……那时的人都极渺小,极微不足道,不存在一个生命同另一个生命的区别。
忽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厚厚的信,信中夹着一方雪白的真丝手绢,手绢的一角用红色的丝线绣着一行拼音字母——kangkang。我顿时眼眶一热,差点就落下泪来。字母是妈妈亲手绣的,绣的是我的名字。妈妈说,家人在这一天,为祝贺我的生日,特地吃了面条。万里之遥,这件小礼物仅是全家人的一点儿心意。
我终于觉得自己还活在世上,还被人惦念着,还有让人重视的权利。这一日,我就突然兴奋、振作起来。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意中就扬起了头,天空也云开雾散,明朗起来。我想着生日对自己生命的提醒与珍爱,于浑噩中有了初始的自信。我恍然记起我的年龄,不过是二十几岁,人生尚遥远,不知将以什么奉献给未来每一年的这个日子,即使不为自己,也为了在这一日的痛苦挣扎和淋漓鲜血中生养我的母亲。
②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于生命的来历有了恐惧和疑问。我不知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我必是从某地来,也必得到某地去。我发现自己已长大成“人”,却没有成为“我”——我把自己失落在何处?一个没有“我”的人生又何必用我来活?
我要从此确立我的节日。
(有删改)
(1)本文按  时间 顺序,围绕“过生日”,依次写了“我” 小时候过生日 、 19岁去北大荒的农场,忘了过生日 、 收到家人的生日礼物 、 对生日的种种思考 四件事。
(2)句子①写出了“我” 下乡后悲观、寂寞 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句子②中“我”产生“恐惧和疑问”,一是因为  想到了母亲生“我”时的艰难 ,二是因为  “我”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办。 “我”说自己长大成“人”,却没成为“我”的意思是  “我”的身体和外表长大了,心灵却没成长 ,从最后两个问句可以看出“我” 对时间的触动和感受 。
(4)短文中除了画横线的句子真实表达了“我”的感受外,还有很多句子写出了“我”的感受,请从中再选择一句画上“ ”,仔细体会“我”的感受。
 我终于觉得自己还活在世上,还被人惦念着,还有让人重视的权利。“我”体会到了被人惦记的感动,重新燃起自己对生命的珍爱,重新有了自信。 
【分析】本文以“我的节日”为线索,分别写了小时候在家过生日,总能收到礼物;19岁去北大荒的农场,忘了过生日;收到家人的生日礼物;对生日的种种思考四件事,告诫人们要珍视自己,珍视所有爱自己、寄希望于自己的人。
【解答】(1)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本文按时间顺序,围绕“过生日”,依次写了“我”小时候在家过生日,总能收到礼物;19岁去北大荒的农场,忘了过生日;收到家人的生日礼物;对生日的种种思考四件事。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团浑噩而灰暗的史前星云。金色的不是蛋糕而是窝头,蜡烛很多却是为照亮黑夜。也许那个日子,我是为自己采过荒原上的野花的,它很寂寞地被插在一只漱口杯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也没有人想知道它在想些什么”可知,这个句子写出了北大荒的农场的艰苦生活,写出了“我”下乡后悲观、寂寞的心情。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于生命的来历有了恐惧和疑问。我不知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我必是从某地来,也必得到某地去。我发现自己已长大成‘人’,却没有成为‘我’——我把自己失落在何处?一个没有‘我’的人生又何必用我来活”可知,“我”产生“恐惧和疑问”,一是因为想到了母亲生“我”时的艰难,二是因为“我”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办。“我”说自己长大成“人”,却没成为“我”的意思是“我”的身体和外表长大了,心灵却没成长,从最后两个问句可以看出“我”对时间的触动和感受。
(4)考查了提取选文信息。从中再选择一句写“我”的感受的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
(1)时间 小时候过生日 19岁去北大荒的农场,忘了过生日 收到家人的生日礼物 对生日的种种思考;
(2)下乡后悲观、寂寞;
(3)想到了母亲生“我”时的艰难“我”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办。“我”的身体和外表长大了,心灵却没成长 对时间的触动和感受;
(4)我终于觉得自己还活在世上,还被人惦念着,还有让人重视的权利。“我”体会到了被人惦记的感动,重新燃起自己对生命的珍爱,重新有了自信。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文本,明确主旨,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要结合全文内容来体会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